維護社會管理秩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社會管理秩序的含義;《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關于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有關規定。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運用“以案說法”,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和條例有關規定的講解,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清什么對、什么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教育學生克服小毛病,防止失足、違法。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疾惡如仇,與之斗爭。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有關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規定是本框的教學重點。學法總要知些法,這是依法辦事的前提。只有知道條例的具體規定,才能在公共生活中按條例去辦。因此,對于條例中的規定,應作為重點來處理。
難點分析:
分清妨害社會管理秩序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是本框的教學難點。本框教材著重講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關于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規定,但也與刑法有關。罪與非罪,受行政處罰還是刑罰處罰,有嚴格的界限。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道理,學會判斷,找到行為的準繩。
教法建議:
(1)注意“讀”和“議”的作用。教材的內容比較淺顯,有的還專門作出解釋或提供例證,因此可讀性較強。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
(2)在教學中,還可以運用“以案說法”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理解法理,掌握法律條文。
(3)注意使用教材上的小欄目。小欄目的設計或多或少有其特定的啟發作用,運用好小欄目,引導學生思考議論,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關于維護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內容,這節課我們來了解一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關于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內容。
維護社會管理秩序(板書)
一、社會管理秩序需要法律來維護(板書)
1、社會管理秩序的含義(板書)
2、維護社會管理秩序的兩個方面(板書)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第29頁到第30頁的內容,并準備回答以下問題。
(可將學生分為六個組,在閱讀完指定內容后,由老師任意抽選回答問題。本組回答不出,其他組可以搶答。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愉快而又激烈的競爭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1、什么是社會管理秩序?法律為什么要維護社會管理秩序?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2、結合書上第30頁的案例和下面的案例,分析如果管理者不受法律約束,將導致什么結果?
2000年5月22日近中午時分,尖峰鎮山道村農民李關念和麥亞省兩人包了輛車,運輸自家產的腰果去東方市板橋鎮賣。車開出1公里左右,突然后面追來一輛吉普車,將他們攔住,領頭的是縣司法局副局長洪清貴,他掏出手槍,喝令他們把車開到尖峰鎮腰果場。過磅后,腰果場的保安把腰果搬進倉庫。洪清貴令縣司法局干部王勝文用一張白紙開了收據,收據上寫著“現沒收到李關念和麥亞省的腰果35包,毛重為2547斤”,落款為“樂東縣委工作組”,收據沒寫明沒收理由。接著洪清貴又以貨車非法營運為由,扣下車輛證件,并要罰款1000元。經過討價還價,李關念交了200元,貨車才得以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