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教案
[課標要求]:
理解維護社會公平對于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公平;理解公平對個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能力目標:對社會穩定、個人發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對公平與不公平獨立判斷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努力培養合理真切的社會公平感,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懂得公平對個人、社會的穩定和發慌具有重要意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每一目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對公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對當前學校和班集體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件是否公平的評論和判斷。
學生在課前查閱公平的概念,有關公平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現實社會、學校、班級生活中存在的哪些現象是公平的或者是不公平的;中西方不同時代對公平的追求和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法(少用),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讀書指導法、師生談話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活動設計一:公平觀念發慌軌跡
設計意圖: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公平是人類追求的一個重要主題,不同時代對公平有著不同理解。
活動過程:
1、回顧所學中國歷史,不同時代對公平的追求和不同理解,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等貴賤、均貧富(陳勝、吳廣;王小波、李順;鐘相、楊么)→均田免糧(李自成)→天朝田畝制度(洪秀全)→一平二調→按勞分配。
2、教師簡短小結
注意事項:
(1)教師采用講授與談話法相結合,不要簡單告訴學生一些表述和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在課前查找和課堂引導。
(2)引導學生理解人類對公平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公平觀在不斷完善。
活動設計二:外出交流誰去才公平?
設計意圖: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個體對公平有著不同理解。
活動過程:
(1)學生仔細閱讀活動情景中的文字資料;
(2)學生思考圖中三位中學生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和主張?(不同個體)
(3)怎樣做才公平?(小組討論再發言交流)
(4)教師簡短小結:
注意事項:
(1)讓學生理解公平體現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尊重,對自身力量的肯定。
(2)啟發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復習舊課,如消費者合法權益中的公平交易權(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遺產分配原則中的公平等得出結論;面對不同的問題,對公平有著不同理解。
活動設計三:這樣的表彰公平嗎?(詳見教師教學用書p176頁)
補充說明:還可以聯系前面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知識,對學生掌握什么是公平進行加深認識和理解。
活動設計四:推銷人員辭職的原因
設計意圖: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公平與不公平無處不在。不公平會影響個人發展及社會穩定和發展。
活動過程:
(1)學生閱讀文字材料。
(2)啟發學生回答材料后兩個問題。
注意事項:
(1)引導學生辯證多角度、多層次看問題(個人和社會)。
(2)可聯系學生身邊實際(如運動會裁判、班主任處理事情是否公平),讓學生談自己個人感受對班集體、學校的不良后果。
活動設計五:哪種分配更公平?
材料一:古詩李紳的《憫農》;春川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材料二:我國人民人社化時期的“一平二調”(二年級歷史教材下冊)
材料三: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