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通用15篇)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發(fā)布時間:2023-08-20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通用15篇)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1

  lswsh  

  教學目標 與要求:

  1、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

  2、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3、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重點: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

  多媒體

  教程:

  二、過程設計

  1教法學法

  2教學流程

  (1)導入  課題:

  ①播放多媒體課件: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zhàn)士鐘南山等人的采訪。當記者問他們進入疫區(qū)時怕不怕,他們的回答是“怕”,“但還是要進去,因為這是醫(yī)護人員的責任”。

  ②展示有關報道:有一個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觸被隔離的人數(shù)高達200多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兩則報道,使學生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

  (2)作者簡介:

  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wǎng)絡、書籍等查找有關梁啟超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教師可結(jié)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著作:《飲冰室合集》

  (3)課文朗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①注音: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解釋詞語:

  失意、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

  ③補充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4)師生討論課文內(nèi)容:

  ①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②分析課文: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jié):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nèi)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jù)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fā)表內(nèi)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jié)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③學生座談,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b、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nèi)菝玻梢哉宫F(xiàn)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xiàn)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6)結(jié)語:

  播放《說句心里話》一歌,在音樂聲中結(jié)束課程。

  我們看了抗“非典”的專訪,知道了白衣戰(zhàn)士的責任;我們聽著《說句心里話》,了解了軍人的天職;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7)作業(yè) 園地:

  ①結(jié)合課堂所學知識,用“如釋重負、悲天憫人、任重道遠、死而后已”這四個詞語連詞組段,詞序不拘,字數(shù)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這是一對姊妹命題,請你也試著去定三個這樣的作文題目。

  作業(yè) :

  后記: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語言欣賞、自主活動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chuàng)新的精神。

  作者郵箱: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2

  lswsh

  教學目標 與要求:

  1、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

  2、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3、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重點: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

  多媒體

  教程:

  二、過程設計

  1教法學法

  2教學流程

  (1)導入  課題:

  ①播放多媒體課件: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zhàn)士鐘南山等人的采訪。當記者問他們進入疫區(qū)時怕不怕,他們的回答是“怕”,“但還是要進去,因為這是醫(yī)護人員的責任”。

  ②展示有關報道:有一個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觸被隔離的人數(shù)高達200多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兩則報道,使學生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

  (2)作者簡介:

  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wǎng)絡、書籍等查找有關梁啟超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教師可結(jié)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著作:《飲冰室合集》

  (3)課文朗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①注音: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解釋詞語:

  失意、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

  ③補充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4)師生討論課文內(nèi)容:

  ①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②分析課文: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jié):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nèi)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jù)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fā)表內(nèi)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jié)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③學生座談,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b、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nèi)菝玻梢哉宫F(xiàn)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xiàn)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6)結(jié)語:

  播放《說句心里話》一歌,在音樂聲中結(jié)束課程。

  我們看了抗“非典”的專訪,知道了白衣戰(zhàn)士的責任;我們聽著《說句心里話》,了解了軍人的天職;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7)作業(yè) 園地:

  ①結(jié)合課堂所學知識,用“如釋重負、悲天憫人、任重道遠、死而后已”這四個詞語連詞組段,詞序不拘,字數(shù)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這是一對姊妹命題,請你也試著去定三個這樣的作文題目。

  作業(yè) :

  后記: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語言欣賞、自主活動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chuàng)新的精神。

  作者郵箱: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3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難點: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全集》。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三、整體感知:教師范讀課文。讀后學生再分段落讀。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指導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親切自然。

  1、學生朗讀課文

  2、注音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3、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整體把握

  第一步: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后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  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  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jié)論是什么?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xiàn)。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人間趣味。  結(jié)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第二課時 (復習上一課的文章結(jié)構(gòu),導入新課。)

  五、研讀課文。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jié):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六、拓展延伸課文內(nèi)容:

  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導學生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系闡述得有條不紊,另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jù)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fā)表內(nèi)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jié)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學生座談,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七、結(jié)束語

  記得在畢淑敏的《孝心無價》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yè)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是啊,常常聽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聽到有人埋怨社會,但他們可曾想過自己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盡了多少責任呢?同學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今天,讀了這片課文后,我想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學習本文后我們最大的收獲。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三、四題。2:做好課外資料書相關練習。

  上一篇:《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2)

  下一篇:《最苦與最樂》教案7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4

  教學目標:

  ⒈運用略讀的方法,理解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⒉文章論證嚴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論證方法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⒊本文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及訓練。可通過句子仿寫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⒋“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引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⒈學習略讀的方法。跳過某些細節(jié),在短時間內(nèi)有選擇地閱讀,把握作者觀點。

  ⒉對內(nèi)容和表達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讀書后的心得與體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積累字詞音形義,課堂展示。

  ⒉查找關于梁啟超的資料。

  ⒊查找議論文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先說說自己的最苦與最樂吧!(學生發(fā)言)

  同學們,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

  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二、交流預習,展示成果:(ppt顯示)

  出示任務:讀準發(fā)音,解釋詞意,補充作者資料,朗誦《少年中國說》,第一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⒉讀準字音。

  達(dá)觀安分(fèn)恩惠(huì)賠(péi)禮

  縱(zòng)然契(qì)約循(xún)環(huán)悲天憫(mǐn)人

  ⒊理解詞義。

  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xié)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契約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

  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顯示)

  (一)自由速讀,整體感知:

  出示任務: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討論明確:三個部分,第二組學生代表論述:(ppt顯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

  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或找出相應的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證明。(依照三部分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并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

  ⒈第二小組學生展示有關議論文基本知識:(ppt顯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引論、本輪、結(jié)論

  ⒉探討交流,反饋結(jié)果(全文觀點性的句子):

  ⑴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⑵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⑶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⑷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⑸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⑹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⑺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⑻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⑼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請學生邊篩選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論證邏輯:(ppt顯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負了未了的責任”(引論)

  “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本論)

  “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結(jié)論)

  ⒋小結(jié)思想內(nèi)容,領會立意之美:

  出示任務:

  ⑴學生發(fā)言:暢談?chuàng)碛胸熑胃泻拓熑胃腥笔У姆N種表現(xiàn)。

  ⑵發(fā)散思維活動:仿句“責任是燈下完成作業(yè)的堅持,……”

  學生答案:責任是在教室打掃衛(wèi)生的堅守

  責任是為父母主動做事的孝心

  責任是學業(yè)上創(chuàng)造佳績的心愿

  ……

  ⑶反饋總結(jié):

  《最苦與最樂》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現(xiàn)在文章的價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高尚、深刻、樸實、永恒,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盡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的時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導的責任感,并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請同學們齊聲誦讀:(ppt顯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節(jié)選自《少年中國說》

  (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通過朗誦,激發(fā)起學生昂揚少年情懷,增添一份神圣的責任感。)

  第二課時

  導入:前面我們通過對論題和論點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及深刻主題,現(xiàn)在我們就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出發(fā),來探討本文的論證過程。

  一、嚴密的論證之美(ppt顯示)

  (一)用心研讀,感受文氣

  出示任務:在議論文中,論據(jù)是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jù),是作者確立觀點的理由,是議論的基礎。那么論據(jù)可分為那幾類?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學生交流,第三組展示準備的資料:(ppt顯示)

  論據(jù)分為: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反饋指導:意在使學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論據(jù)類型,明晰常見的論證方法。

  ⑵第三組學生展示:

  譬如我們論英雄的時候會舉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例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實例就叫事實論據(jù)。除了事例外,很多議論文中往往會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學理論等,一方面使文章顯得有內(nèi)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類引用的理論在議論文中就叫理論論據(jù)。

  一頓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飪技術,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縫紉工藝,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聯(lián)系理論論據(jù))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聯(lián)系事實論據(jù))

  對比論證: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jié)論映襯而出

  的論證方法。

  ⑶出示任務:請學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及論據(jù)類型。

  學生反饋:

  道理論證:引用古語、俗語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論證。(論據(jù)類型為道理論據(jù))

  舉例論證:舉了圣賢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論證。(論據(jù)類型為事實論據(jù))

  對比論證: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進行對比論證。(論據(jù)類型為道理論據(jù))

  教師小結(jié):正是因為精心選擇的論據(jù)和流轉(zhuǎn)自如又充滿書卷氣的論述,使文章極具說服力。

  (二)返觀全文,把握文脈:

  ⑴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次梳理全文的論述思維,討論明確。(ppt顯示)

  “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反饋總結(jié):

  文章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這里“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qū)α⒌氖挛铮峭皇挛锏膬煞N境界,這種辯證思維的有機聯(lián)系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對于負責任的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所見的,這里主要滲透大量舉例論證,易于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歸納出“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課文后半部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時,則主要采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只增加“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這一論據(jù),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jīng)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jié)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jié)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于是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梁啟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嘆服!

  二、精彩的語言之美(ppt顯示)

  (一)再次研讀三分鐘,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出示任務: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辭使用有什么好處?

  反饋指導: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第四組學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設問句

  ⑵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反問句

  ⑶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感嘆句

  ⑷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被動句

  ⑸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引用

  ⑻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引用

  學生討論明確: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多樣,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流暢之感。

  (二)再次品讀精彩語段,進一步體會“語言平易親切,如話家常”的特點。

  出示任務:

  ⑴“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⑵“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反饋總結(jié):本文的語言莊重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yǎng),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二)鏈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語言之精彩。(ppt顯示)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第二要樂業(yè)。“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反過來,倘若我們?nèi)ベ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節(jié)選自《敬業(yè)與樂業(yè)》

  小結(jié):莊重之心,懇切之意,親切之態(tài)躍然紙上。梁啟超先生用淺顯流暢的文字闡述深刻道理,常帶情感,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風格不得不令人嘆服!

  三、能力遷移:

  (一)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然后進行小組交流。(ppt顯示)

  ⑴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躬耕隴畝的陶淵明

  ⑵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

  舉例:桃園三結(jié)義一諾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二)學生交談,發(fā)表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四、小結(jié)

  在人生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快樂,厭棄痛苦,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學習知識亦是如此,為那眼花繚亂的“數(shù)字迷宮”嘔心瀝血,因那令人頭痛的作文煞費苦心。這些表面上看確實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盡到責任之時,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jié)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5

  語文“閱讀理解”是語文考試的丟分大項,雖然一般每小題都能得到分數(shù),但很難把分數(shù)拿全,這一直是很多學生和家長十分頭疼和困惑的問題,為什么“閱讀理解”這么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好了有關《最苦與最樂》閱讀答案,歡迎前來學習。

  《最苦與最樂》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的面,睡在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來,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最苦與最樂》閱讀練習題:

  1.分別選擇與下列兩個例詞的劃線字意思相同的項。

  ①例:如釋重負[ ]

  A.愛不釋手

  B.疑團冰釋

  C.注音釋義

  D.期滿釋放

  ②例:海闊天空[ ]

  A.空城計

  B.空中樓閣

  C.計劃落空

  D.空曠地帶

  2.文中有一句話“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如果用一個人們熟知的成語代替,這個成語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提示選擇原文填空。(不超規(guī)定的字數(shù))

  ①貧而不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失意不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死不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生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0字)

  ⑤人生最大的快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7字)

  4.第一段文字文字運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形成文章語言流暢氣勢。

  5.第三段中所說的“海闊天空,心安理得”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

  6.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古往今來,許多哲人志士留下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不少名言。請寫出三句名言。

  7.“快樂之權,操之在己”這句話的意思是:快樂的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請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這句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苦與最樂》閱讀答案

  1.①A ② D

  2.知足常樂

  3.①知足

  ②安分

  ③達觀

  ④應盡的責任沒有盡

  ⑤盡責任

  4.排比 設問

  5.盡完責任后,愉悅的心情。

  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7.“略”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6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能力目標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情感目標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教學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教學難點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二、作者簡介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全集》。三、整體感知1、學生朗讀課文2、注音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3、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4、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據(jù)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三部分(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三、合作探究1、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4、  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5、  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jié)論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明確(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xiàn)。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人間趣味。  結(jié)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四、布置作業(yè)1、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二、精段閱讀(一)討論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二)討論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三)討論第3自然段1、什么事最快樂呢?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四)討論第4、5自然段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五)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三、拓展延伸   1、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積累    1、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fā)表內(nèi)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2、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jié)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3、學生座談,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1)名人名言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nèi)菝玻梢哉宫F(xiàn)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xiàn)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四、結(jié)束語記得在畢淑敏的《孝心無價》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yè)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是啊,常常聽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聽到有人埋怨社會,但他們可曾想過自己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盡了多少責任呢?同學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今天,讀了這片課文后,我想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學習本文后我們最大的收獲。五、課后作業(yè)就下面幾個問題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qū)W校布置的某項工作六、板書設計                               良心受責備 ①      有苦才有樂

  最苦:未盡責任    范疇與程度 ②      苦中有真樂

  分說                                              最樂:盡了責任     苦樂的關系 ③      責小得小樂

  舉圣賢例子 ④      責大得大樂總說   承擔責任   獲得快樂七、課后反思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7

  一、復習導入

  二、精段閱讀

  (一)討論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二)討論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三)討論第3自然段

  1、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

  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句子:

  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四)討論第4、5自然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五)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拓展延伸

  1、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積累

  1、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fā)表內(nèi)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2、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jié)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3、學生座談,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1)名人名言

  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nèi)菝玻梢哉宫F(xiàn)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xiàn)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四、結(jié)束語

  記得在畢淑敏的《孝心無價》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yè)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是啊,常常聽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聽到有人埋怨社會,但他們可曾想過自己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盡了多少責任呢?同學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今天,讀了這片課文后,我想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學習本文后我們最大的收獲。

  五、課后作業(yè)

  就下面幾個問題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qū)W校布置的某項工作

  六、板書設計

  良心受責備 ① 有苦才有樂

  最苦:未盡責任 范疇與程度 ② 苦中有真樂

  分說

  最樂:盡了責任 苦樂的關系 ③ 責小得小樂

  舉圣賢例子 ④ 責大得大樂

  總說 承擔責任 獲得快樂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8

  一、導入談話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cè)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lián)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lián)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lián)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nèi)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huán)”、與“盡責任”聯(lián)系起來看)

  四、聯(lián)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lián)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huán)”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xiàn)?

  (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

  最 苦 與 最 樂

  梁啟超

  最苦 最樂

  貧?失意?老、死? 知足、安分、達觀(不苦) 現(xiàn)象

  欠錢沒還 如釋重負

  負 恩惠未報 盡 心安理得

  責 得罪人沒賠禮 責 吃苦--真樂

  任 該做沒做 任 (苦樂循環(huán)) 本質(zhì)

  勇于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9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2.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達觀(dá)安分(fèn)恩惠(huì)賠禮(péi)縱然(zòng)契約(qì)

  3.理解詞義。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愛而有節(jié)操的人。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用簡要的語言說說本文論述了什么道理。明確: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品讀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明確: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明確: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明確: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五、課外拓展依據(jù)例句,仿寫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樂呢?我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遺憾呢?我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若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引用論證的作用。(重點)

  2.學習本文凝重而輕靈的語言特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作者認為,人生在世,無論對朋友、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最樂”呢?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看一看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第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明確: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責任固然給我們帶來痛苦,卻也能帶給我們的快樂。

  三、合作探究

  (一)品讀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

  明確: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明確: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二)品讀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明確: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明確: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明確: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三)論證方法探究

  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話屬哪種論證方法嗎?有什么作用?

  明確:主要運用了引證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話,論證人應當敢于負責任,因為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極具說服力。

  (四)語言探究

  本文語言凝重而輕靈,不死板,不呆滯,你能結(jié)合下面句子具體分析嗎?

  1.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在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明確:以排比句列舉種種沒有盡到責任的現(xiàn)象,再用設問,一問一答來證明“人生的痛苦在于負未了的責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變得輕松活潑。

  2.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明確:運用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里用了三個“凡”字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性,同時也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加以仔細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是很審慎的。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jié)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五、課外拓展

  “最苦”與“最樂”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作者將兩者都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請你以“最美”和“最丑”“尚”和“最卑鄙”與“最壞”為例,說一句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且觀點鮮明的話。

  示例一:我認為最美的是優(yōu)雅的氣質(zhì)和高尚的品德;最丑的是庸俗的行為和骯臟的靈魂。

  示例二:我認為尚的是無私的愛心和偉大的奉獻;最卑鄙的是損人利己的自私和過度貪婪的欲望。

  示例三:我認為的是能講出最美的語言、溫暖人心的舌頭;最壞的是挑撥是非、顛倒黑白的舌頭。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10

  【基礎知識精講】

  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恩惠(huì) 如釋重負(shì)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卸卻(xiè) 監(jiān)督(d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義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詞語積累

  失意:不得志。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憫人: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五、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學于廣州萬木學堂。1895年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論》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這篇文章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diào)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除兩三歲的孩子外,人人都有應盡的責任。論證了一對姊妹命題:負(未盡的)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七、結(jié)構(gòu)分析

  全文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論述“負(未盡的)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論述“人生當勇于盡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第一部分的兩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論,第2自然段是輔論。文章開篇用了一串排比設問,提出了關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許多答案:貧、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負了未了的責任。這是第一層。第二層論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貧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層論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負了責任的理由。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為把貧困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許多人的想法或說法。否定了這些答案,讀者就要尋找新的、合理的答案。這時自己的觀點就水到渠成地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作為輔論的第2自然段,進一步指出了承諾未辦、欠錢未還、恩惠未報答、得罪人未賠禮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易于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況是不敢見面,夢里有影子纏著。以此照應第1自然段的“受良心責備而又無法逃避”。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又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及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第三個層次照應第1自然段: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而負了(未盡)責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只有一個自然段,而且不單單談快樂也談到了痛苦。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談痛苦用了兩個自然段,而第二部分兩者都談到了反倒用了一個自然段呢?為什么一個均衡的題目,在行文論述時兩個方面卻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的論據(jù)就不難明白。作者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提出的論據(jù)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就必須聯(lián)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既然第一部分已經(jīng)用于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中就無需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行了。明白了這一點還能解開另一個謎,那就是關于題目的謎。一般以一對范疇為題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誠與虛偽”、“勇敢與怯懦”。而本文卻是倒著的:“最苦與最樂”。現(xiàn)在我們明白,既然作者認為“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那么只有無論述“最苦”,后論述“最樂”才順理成章,既然行文是這樣的順序,那么題目自然也該是這樣的順序。當然,此部分用筆墨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痛苦的狀態(tài)便于描述,而快樂的狀態(tài)卻難以描述。

  第三部分論述“人生應當勇于盡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一般議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無外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如果說本文第一、二兩個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那么,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辦”的問題。當然,這兩個方面本身也都有“為什么”的問題。這一部分也有兩個自然段,前一個自然段論述“人生應當勇于盡責任”,其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后一個自然段論述“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其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八、寫作特色

  1.論點的姊妹命題。

  以聯(lián)言命題做文章論點的情形比較少見,一般只在議論一對范疇時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最苦與最樂”的指向“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階段、兩種狀態(tài)、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所把握的有機聯(lián)系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

  2.文章語言既凝重又輕靈,既流暢又簡潔。

  梁啟超是中國頗有影響的大學者、思想家,他的遠見卓識、深厚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他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共同鑄成了這種莊重的語言風格。本文的關于人生觀的大問題,作者當然要多一份深思熟慮。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娓娓道來,語重心長。讀起來使人感到句句教誨。例如:“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

  本文語言凝重,卻輕捷自如。語言的靈活表現(xiàn)在多種句式、多種表達方式、多種論證方法的運用。例如:就句式而言,開頭就運用了設問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后面有反問句“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除此還有陳述句和感嘆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動句和被動句。就表達方式而言,有議論、有敘述、有抒情。就論證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繹論證方法中的選言證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歸納論證,其他許多地方都用了引證法。單就引證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語、俗語、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體表達都不一樣。例如:引用“如釋重負”時,作者說“古語說得好”;引用“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時,作者說“俗語亦說”;引用“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時,作者用了“曾子還說哩”,一個“哩”字,可見其語言之輕靈之氣。

  排比是形成文章語言流暢之勢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行文的流暢不僅表現(xiàn)在句與句之間,而且也表現(xiàn)在段與段之間,表現(xiàn)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用了“翻過來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用了“然則”進行過渡使各部分之間銜接非常緊密。

  本文語言的簡潔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強、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句。例如:用“海闊天空,心安理得”形容盡責任后的輕松愉快喜悅的心情,接著概括說“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作者的語言運用十分簡練,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可以使讀者展開來聯(lián)想到很多豐富的內(nèi)容。

  九、重點語句分析

  1.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分析:這是個句式靈活的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里用了三個“凡”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與廣泛,同時也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加以仔細的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多么審慎。

  2.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 

  分析:這一句雖然很短,但卻有三層意思:a.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b.孟子這句話的意思與前面所說的“痛苦之后是快樂”似乎不一致;c.為什么這樣呢?

  3.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

  分析:這句話中的“這個”指的是什么呢?根據(jù)上文看,前面說了“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所以,只理解為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不對的,所以這里的“這個”指的是“應盡的責任沒有盡”。

  十、課后習題解答

  (一)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負了責任(未盡責任),因為未盡責任會受良心的責備,并且無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責任,因為只有從痛苦中得來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結(jié)論是: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二)課文中的設問還有:“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

  (三)1.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過的便是苦痛的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2.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3.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特點與作用提示:句式對稱,整齊,使句子表達十分流暢。

  (四)略。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jié):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nèi)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上一篇:《最苦與最樂》教案6

  下一篇:小小說兩篇《界碑》教案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11

  第一步,安排學生練。

  練的內(nèi)容有兩個:一是字音,二是字義。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步,安排學生講。

  我提問:“生活中,你們認為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學生回答的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是貧困,有的說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有的說是骨肉分離……說著,有的學生眼睛開始濕潤了。我接著又問,那你們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呢?學生一個個露出了笑臉,美滋滋地想著自己快樂的事情。有點說是和父母一起過年;有的說是和朋友一起郊游;有點說是課堂發(fā)言得到老師的表揚,還有的說是比賽獲獎。我安排這一步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步,安排學生找。

  設計了四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認為:貧、失意、老、死是人生最苦的事情嗎?為什么?學生回答不是。理由是: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問題二:作者認為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理由是什么?生答: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負著一種未了的責任。理由是:因為那受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問題三:未盡的責任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生答:①答應人做一件事情沒有辦②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③受到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④得罪了人沒有賠禮。

  另一生答:①承諾未辦②欠錢未還③恩惠未報④得罪人未賠禮。

  問題四:作者認為人生什么事情最樂?負責任與盡責任感覺有何不同?生答: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負責任的感覺:有如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不過了。盡責任的感覺: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輕松愉快。

  設計這一步的目的是,通過學生找,從而理解、熟悉課文,掌握課文的基礎知識。

  第四步,安排學生議。

  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一: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的關系?結(jié)論如何?生答: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另一生答: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苦不堪言。還有一學生回答: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問題二: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對這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們要勇于承擔責任,在家里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長說:“我身為一班之長,我要敢于管理班級,把班級管好是我最大的責任。”另外一位同學說,我們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對社會對國家盡責任。我對這位學生投以贊許的目光。此時教室掌聲不斷。是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我們要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盡責任。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穩(wěn)定的發(fā)展,國家更加繁榮昌盛,祖國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問題三:談論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有著怎樣的責任?一生答:遵守學校紀律。另一生答:好好學習,報答父母。最后我總結(jié):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負責的`人。當前我們應該把知識學好,將來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議”這一步,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想法,觀點講述出來。無形中學生已經(jīng)懂得怎樣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滲透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第五步“談”。

  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收集有關的名言名句。學生把有關的名言名句板演到黑板。我選取了兩個比較經(jīng)典的進行評析。第一個是“一切在于人,一切為了人。——高爾基《人》”,第二個是“天才如果袖手旁觀,即使他優(yōu)美出眾,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沒有愛的天才是種怪物。——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論》”。

  第二個問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獲?生答: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另一生答:我知道如何方能得到快樂。再一生答:我知道樂是苦中來。又一生回答:我最大的收獲是如何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談的目的是讓學生拓展思維,知識遷移,從而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就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熱情高,敢想、敢說。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步驟分為練、講、找、議、談五步,每一步都精心設計了不同的問題,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通過議,把責任上升到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滲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做一名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責任的公民。不足之處有兩點:一是學生討論不夠熱烈。也許是剛推行杜郎口模式,學生基礎又比較薄弱的原因。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對于社會責任這個問題只是兩句話帶過。其實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一個重點問題。很多人就是因為缺乏社會責任感,走上了犯罪道路。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12

  【同步達綱練習】

  一、為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釋

  1.契約                 音:              義:

  2.恩惠                 音:              義:

  3.悲天憫人          音:              義:

  4.卸卻                 音:              義:

  5.如釋重負          音:              義:

  二、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詞

  1.失意,會使你冷靜地反思自責,使你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從而駕馭生命的帆船,乘風破浪,以求一搏,從失意的廢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經(jīng)歷了幾天緊張拼搏的考生們?nèi)玑屩刎摚_始設計自己輕松的假期。

  如釋重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斷對錯

  1.課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

  2.課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話,孟子的話引作論據(jù),曾子的話引作論點。(    )

  3.課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諸圣諸佛。(    )

  4.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是因為本文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cè)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盡責任”關系不大,所以,不以“苦與樂”為題。(    )

  四、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一)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②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1.按已給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筆下,貧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請從最后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nèi)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認為,文章最后所說的“卸卻”責任與“解除”責任有何不同?

  (1)“卸卻”責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內(nèi))

  (2)“解除”責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內(nèi))

  4.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10字以內(nè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認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對“責任”是怎樣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伯樂相馬”的典故,在我國已流傳兩千余年。從春秋秦穆公時至今,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但人們在選拔人才時,總不忘用“伯樂相馬”作比喻,而對“相馬”的弊病卻很少觸及。其實,就選拔人才而論,“相馬”遠不及“賽馬”來得客觀、公正、直接。

  不可否認,“伯樂相馬”,不管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動社會發(fā)展曾起到積極作用。但仔細考究,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對人們的誤導,又是顯而易見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有名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韓愈只說對了后一句,前一句卻說錯了。按照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千里馬”先于“伯樂”而存在,絕不是因“伯樂”發(fā)現(xiàn)后才有的。

  再說,“相馬”能否選出真正的人才值得懷疑。眾所周知,在以往的舊體制下,凡自稱或被人們頌為“伯樂”的,都是有名望或握有實權的人物,平頭百姓是沒這份權力的。問題也就出在這里。假若“相馬”的權力交給人品高尚的“伯樂”,真正的人才會脫穎而出,這的確是福。但這權力如落入品行低劣的“伯樂”之手,那將是禍。任人惟親、惟近,以權謀私、結(jié)黨營私等,正是品行低劣的“伯樂”們的拿手戲。他們往往以個人好惡作為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識平庸又想出人頭地的被“相者”,則不擇手段,投其所好,竭盡拍馬溜須之能事,最終博得“伯樂一顧”,頓時身價倍增,躋身于“千里馬”之列。而那些只知憑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行事的人,不屑于對上層或權威人物獻媚,如落于品行低劣的“伯樂”手中,即便有本領恐怕也難有出頭之日。

  接下來說“賽馬”。我國已進入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時期,用人體制正在發(fā)生變化,“賽馬”正得其時。只有引入“賽”的機制,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千里馬”而重用之。在賽的機制下,把所有的“馬兒”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給予相同的負荷量,讓他們各展其才。這時,真正的“千里馬”就會飛奔千里路程,而那些平庸的“馬”,即便拼了命也很難趕上“千里馬”。在萬馬奔騰之際,“千里馬”與平庸的“馬”優(yōu)劣分明。對“千里馬”應予重用,讓其領時代之風騷。對那些平庸的“馬”,也應找個適當?shù)慕巧屍涓稍摳傻幕钊ァ?/p>

  1.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使用”、“識別”、“舉薦”三個詞依次填入下邊句子的空格內(nèi)。

  不管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動社會發(fā)展曾起到積極作用。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個論點是通過什么引發(fā)出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后一段加粗的“賽”可以用哪個詞來替代?為什么?試說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文中看,“相馬”的弊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賽馬”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句話說明“伯樂”對發(fā)現(xiàn)“千里馬”起著重要作用。倘若現(xiàn)實生活中“伯樂” 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千里馬”,那么你認為“千里馬”是否能發(fā)揮才干,嶄露頭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1.qì 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合同、文書、字據(jù)。

  2.huì 好處,給人財物

  3.mǐn 同情

  4.xiè 解除

  5.shì 放開、放下

  二、1.不得志。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三、1.對  2.錯  3.對  4.對

  四、

  (一)1.知足  安分  達觀

  2.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3.(1)未盡責任,丟開不管(“推卸責任”和“逃避責任”亦可)

  (2)盡了責任,再無負擔

  4.人人必須盡責任(或“人必須對生活負責”“盡責雖苦卻樂”)

  5.應盡的責任沒有盡(或“該做的事沒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須含有以下3個要點:①每一個人都有責任;②盡責任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③盡責任,就會快樂,否則,就會陷入痛苦。

  (二)1.識別  舉薦  使用

  2.選拔人才用“賽馬”比“相馬”更客觀、公正、直接(用書上的原句或自己的話概括均可)   通過“伯樂相馬”這個典故引發(fā)出來的。

  3.可以用“競爭”替代  因為“賽”是比賽、比試的意思,“競爭”是競賽、一決高低的意思,二者意思大致相同,替代后意思不變。文中“賽”的機制,即是競爭機制。

  4.“他們往往以個人的好惡作為衡量人才的尺度,這是選不出優(yōu)秀人才的”或“他們?nèi)稳宋┯H、惟近,以權謀私、結(jié)黨營私,是選不出人才的”“把所有的馬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給予同樣的負荷量,讓他們各展其才,有利于選拔人才”

  5.能,因為是塊金子總是要發(fā)光的,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努力拼搏,千里馬一定會抓住機遇,發(fā)揮才干,嶄露頭角。也可答不能,因為沒有機遇及相應的條件,千里馬難以施展本領,難以發(fā)揮才干,不能嶄露頭角。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13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

  1、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

  2、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3、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重點: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難點: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多媒體

  教程:

  二、過程設計

  (1)導入課題:

  ①播放多媒體課件: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zhàn)士鐘南山等人的采訪。當記者問他們進入疫區(qū)時怕不怕,他們的回答是“怕”,“但還是要進去,因為這是醫(yī)護人員的責任”。

  ②展示有關報道:有一個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觸被隔離的人數(shù)高達200多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兩則報道,使學生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

  (2)作者簡介:

  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wǎng)絡、書籍等查找有關梁啟超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教師可結(jié)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著作:《飲冰室合集》

  (3)課文朗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①注音:

  契約(qì)攬(lǎn)悲天憫人(mǐn)

  ②結(jié)合文中注釋解釋詞語:

  失意、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

  ③補充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4)師生討論課文內(nèi)容:

  ①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②分析課文: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饋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tài)。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jié):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nèi)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jù)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fā)表內(nèi)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jié)義、一諾千┙稹…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③學生座談,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b、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nèi)菝玻梢哉宫F(xiàn)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xiàn)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6)結(jié)語:

  播放《說句心里話》一歌,在音樂聲中結(jié)束課程。

  我們看了抗“非典”的專訪,知道了白衣戰(zhàn)士的責任;我們聽著《說句心里話》,了解了軍人的天職;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7)作業(yè)園地:

  ①結(jié)合課堂所學知識,用“如釋重負、悲天憫人、任重道遠、死而后已”這四個詞語連詞組段,詞序不拘,字數(shù)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這是一對姊妹命題,請你也試著去定三個這樣的作文題目。

  作業(yè):

  后記: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語言欣賞、自主活動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chuàng)新的精神。

  《最苦與最樂》知識點梳理

  1。文學常識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本文選自《〈飲冰室合集〉集外文》。

  2。文體知識

  議論文:(1)議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

  立論文的一般結(jié)構(gòu)方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部分。提出問題就是引出論述中心,提出論點;分析問題就是擺出論據(jù)來證明論點;解決問題就是得出結(jié)論。

  論證的常見結(jié)構(gòu)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層次間是平行并列的關系;層進式,各部分之間是層進關系,即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總分式,論證的層次間是總論和分論的關系,或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或先總后分再總。

  駁論文的一般結(jié)構(gòu)方式是:擺靶子——擺實質(zhì)——論危害——作結(jié)論(正面論點)。

  (2)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在駁論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先假設對方的論點是正確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謬的結(jié)論,從而駁倒對方論點的“歸謬法”。

  3。重點字音

  小心翼翼: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最苦與最樂》教學反思

  很多人都知道責任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會。三鹿的奶粉中毒事件引起全國轟動。這些企業(yè)家明知道生產(chǎn)的奶粉含有有毒成分,但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不知害死了多少嬰兒。網(wǎng)吧老板也知道未成年人不允許進入網(wǎng)吧。但是為了賺錢,任何未成年人都可以進入網(wǎng)吧,正是他們對社會的不負責,結(jié)果不知毀了多少孩子的前途,甚至是他們的生命。

  作為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時代和社會賦予的我們的責任。《最苦與最樂》一文講的就是責任的問題。文章思想深刻,格調(diào)高雅,語言高雅,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超凡智慧,讀起來膾炙人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中學生學習此文,不但有較大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也能很好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近年來,我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學。杜郎口教學主要是三三六模式。即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jié)奏”;自主學習“預習,展示,反饋”三大模塊;展示模塊六大環(huán)節(jié),“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xiàn)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這種教學主要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起引導和輔助作用。

  本課我主要用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根據(jù)預先設計的學案預習,第二課時開始共同學習。導入課文:同學們,你們還記得20xx年三鹿的奶粉中毒事件嗎?多少嬰兒的生命就是毀于三鹿的奶粉中,這怎能不讓人心痛。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悲劇,最主要的是責任問題。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關于責任的文章——《最苦與最樂》。

  第一步,安排學生練。練的內(nèi)容有兩個:一是字音,二是字義。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步,安排學生講。我提問:“生活中,你們認為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學生回答的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是貧困,有的說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有的說是骨肉分離……說著,有的學生眼睛開始濕潤了。我接著又問,那你們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呢?學生一個個露出了笑臉,美滋滋地想著自己快樂的事情。有點說是和父母一起過年;有的說是和朋友一起郊游;有點說是課堂發(fā)言得到老師的表揚,還有的說是比賽獲獎。我安排這一步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步,安排學生找。設計了四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認為:貧、失意、老、死是人生最苦的事情嗎?為什么?學生回答不是。理由是: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問題二:作者認為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理由是什么?生答: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負著一種未了的責任。理由是:因為那受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問題三:未盡的責任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生答:①答應人做一件事情沒有辦②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③受到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④得罪了人沒有賠禮。另一生答:①承諾未辦②欠錢未還③恩惠未報④得罪人未賠禮。

  問題四:作者認為人生什么事情最樂?負責任與盡責任感覺有何不同?生答: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負責任的感覺:有如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不過了。盡責任的感覺: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輕松愉快。

  設計這一步的目的是,通過學生找,從而理解、熟悉課文,掌握課文的基礎知識。

  第四步,安排學生議。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一: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的關系?結(jié)論如何?生答: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另一生答: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苦不堪言。還有一學生回答: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問題二: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對這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們要勇于承擔責任,在家里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長說:“我身為一班之長,我要敢于管理班級,把班級管好是我最大的責任。”另外一位同學說,我們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對社會對國家盡責任。我對這位學生投以贊許的目光。此時教室掌聲不斷。是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我們要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盡責任。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穩(wěn)定的發(fā)展,國家更加繁榮昌盛,祖國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問題三:談論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有著怎樣的責任?一生答:遵守學校紀律。另一生答:好好學習,報答父母。最后我總結(jié):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負責的人。當前我們應該把知識學好,將來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議”這一步,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想法,觀點講述出來。無形中學生已經(jīng)懂得怎樣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滲透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第五步“談”。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收集有關的名言名句。學生把有關的名言名句板演到黑板。我選取了兩個比較經(jīng)典的進行評析。第一個是“一切在于人,一切為了人。——高爾基《人》”,第二個是“天才如果袖手旁觀,即使他優(yōu)美出眾,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沒有愛的天才是種怪物。——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論》”。第二個問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獲?生答: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另一生答:我知道如何方能得到快樂。再一生答:我知道樂是苦中來。又一生回答:我最大的收獲是如何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談的目的是讓學生拓展思維,知識遷移,從而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就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熱情高,敢想、敢說。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步驟分為練、講、找、議、談五步,每一步都精心設計了不同的問題,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通過議,把責任上升到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滲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做一名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責任的公民。不足之處有兩點:一是學生討論不夠熱烈。也許是剛推行杜郎口模式,學生基礎又比較薄弱的原因。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對于社會責任這個問題只是兩句話帶過。其實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一個重點問題。很多人就是因為缺乏社會責任感,走上了犯罪道路。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14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2.朗讀課文,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達觀(dá)安分(fèn)恩惠(huì)賠禮(péi)縱然(zòng)契約(qì)

  3.理解詞義。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愛而有節(jié)操的人。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用簡要的語言說說本文論述了什么道理。明確: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品讀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明確: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明確: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明確: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jiān)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五、課外拓展依據(jù)例句,仿寫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樂呢?我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遺憾呢?我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若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引用論證的作用。(重點)

  2.學習本文凝重而輕靈的語言特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作者認為,人生在世,無論對朋友、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最樂”呢?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看一看什么是“最樂”。

  二、自主預習第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明確: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責任固然給我們帶來痛苦,卻也能帶給我們的快樂。

  三、合作探究

  (一)品讀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

  明確: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jié)這一段的內(nèi)容。

  明確: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小結(jié):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二)品讀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明確: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jié):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明確: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小結(jié):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nèi)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明確: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三)論證方法探究

  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話屬哪種論證方法嗎?有什么作用?

  明確:主要運用了引證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話,論證人應當敢于負責任,因為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極具說服力。

  (四)語言探究

  本文語言凝重而輕靈,不死板,不呆滯,你能結(jié)合下面句子具體分析嗎?

  1.答應人做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在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明確:以排比句列舉種種沒有盡到責任的現(xiàn)象,再用設問,一問一答來證明“人生的痛苦在于負未了的責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變得輕松活潑。

  2.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明確:運用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里用了三個“凡”字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性,同時也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加以仔細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是很審慎的。

  四、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jié)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五、課外拓展

  “最苦”與“最樂”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作者將兩者都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請你以“最美”和“最丑”“尚”和“最卑鄙”“”與“最壞”為例,說一句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且觀點鮮明的話。

  示例一:我認為最美的是優(yōu)雅的氣質(zhì)和高尚的品德;最丑的是庸俗的行為和骯臟的靈魂。

  示例二:我認為尚的是無私的愛心和偉大的奉獻;最卑鄙的是損人利己的自私和過度貪婪的欲望。

  示例三:我認為的是能講出最美的語言、溫暖人心的舌頭;最壞的是挑撥是非、顛倒黑白的舌頭。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 篇15

  一、課題釋疑理內(nèi)容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之前,大家已經(jīng)閱讀了課文,我想先問問大家,發(fā)現(xiàn)課文標題的特點沒有?

  生1:是一個并列短語。

  生2:前后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師:像這樣的標題大家還見過嗎?

  生3:本冊還有一篇課文《重復與變化》。

  師:大家覺得這樣的標題好嗎?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夠引起讀者對內(nèi)容的思考,思考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師:它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關系,如果我們將這個題目改為“樂從苦中來”,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寫苦與樂的關系的。

  師:那就改成“苦與樂”,可以ⅱ巴?    生7:也不行,改后的題目太寬泛了。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苦與樂的典型情況,也就是“最苦”和“最樂”的事。

  生8: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最苦和最樂的事各是什么。

  師:作者認為最苦與最樂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最樂的事是盡了責任。

  師: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證據(jù)嗎?

  生10:第l段開頭寫到“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第3段開頭寫到“自然責任盡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師:看來最苦與最樂的事都與責任有關系。(板書:未盡——責

  任——攝苦;盡一責任——最樂。)    看來題目不能改了,改了與文章內(nèi)容不太相符。那將題目改成“最樂與最苦”,總可以吧?

  生11:還是不能改,因為文章的順序是先寫最苦,后寫最樂。    師:除了順序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12:一般說先苦后甜,先寫苦,再寫樂,符合人們的思維規(guī)律。    生13:這種“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體會,放在前面寫引入注意些。    師:俗話說,快樂易寫,痛苦難描,所以作者將“最苦”先寫,重點寫。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寫“最苦”,哪些地方寫“最樂”呢?

  生14:第l、2段寫最苦,第3段寫最樂。

  師:第4、5兩段是在寫什么呢?(生概括不上來。)請同學們一起將這兩段文字再默讀一遍吧!    生15:進一步論述人應該勇于承擔責任,不能逃避責任。

  師:這與課題有關系嗎?

  生16:這是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二、文本解讀觸心靈

  師:通過大家對文題的審讀,我們基本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但是這不算讀懂了課文。真正讀懂課文還得走進作者的思想,走進作者的情感,從文中讀出自己的影子來。怎么讀出自己的影子來呢?比如老師讀“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這句話,就想到我今天上這節(jié)課,這么多老師來聽課,給了我壓力,我就有了一種責任。要是我推掉這節(jié)課,身體可能會輕松些,但是我就會擔心其他老師們會怎樣評價我,也許就有人

  說:他還是骨干教師呢!這樣一種良心的不安可能就背負一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要是今天的課同學老師都滿意,我想我也會快樂好長時間。所謂讀出自己的影子,就是把自己放到文中,和作者感情共鳴,和作者思想碰撞,就是邊讀書邊想文中所說的有沒有道理。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準某一處細細品味,看是否能讀出自己的影子,待會我們一起來分享。

  (生活動后交流。)

  生1:“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這句話很形象。上周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沒有完成,就總是擔心老師找我、罰我,害怕老師當眾批評我,可謂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

  師:你是應盡的責任沒盡到,所以苦了。

  生2:讀“答應人做一件事……”這段話,我深有感觸。上學期放假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學約定出去好好輕松一下。可結(jié)果父母以不安全為由怎么也不讓我出來,于是我失約了。我覺得很沒面子,都怕見到這幾個同學了。

  師:守誠信是一種責任。

  生3:我對這句話不太贊同,“人生沒有苦痛,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更加重的了”。我想要是一個人得了重病,生不如死又無法治愈,那應該比這更痛苦吧!

  生4:我不贊成,生老病死的痛苦乃人生難免的事,想穿了也就無所謂了。但是沒盡責任的痛苦是人為造成的,是心理的苦,無法排解。身體的苦只是身體疼痛罷了,那種良心的煎熬才是真苦。

  師:這說明心里的苦大于身體的苦。

  生5:“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我昨天晚上為了一個數(shù)學題熬夜至十二點鐘了,幾次都想放棄了,但是苦思冥想做完了以后,產(chǎn)生了一種成就感,特別快樂!    生6:“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我覺得我們學習就是盡責任。一學期結(jié)束了,期末考試又考得好,這就是我們學生最大的快樂了。像班上的趙俊年同學,我想他一定很快樂!

  師:你說了不算,我們聽聽他自己怎樣說。

  (生笑。)

  生7:我有時也不快樂,就是作業(yè)沒有做完的時候。不過有一件事曾使我感到最快樂:今年春季開學的時候,我坐在窗邊,發(fā)現(xiàn)玻璃破了,寒風直往教室里灌,我想可能是我在上學期放假的時候忘記了關窗,所以玻璃被風吹破應是我的責任。隨后,老師重新排了座位,我沒有坐在窗邊,但是看到坐在窗邊的同學忍受著寒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二天,我把這塊玻璃補上了,看到同學們不再寒冷,我心里真的感到很快樂。

  (掌聲。)

  師:趙俊年是個勇于承擔責任的同學,值得我們學習。

  苦樂有時是相輔相成的,俗話說苦盡甘來,先苦后甜,苦中作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當然樂的時候也不能忘形,否則就會樂極生悲!  三、寫法探究析特點

  師:通過交流,我想大家應該形成了共識,大家一起說說,最苦的事是——

  生(眾):未盡責任。    師:最樂的事是——    生(眾):盡了責任。    師:那么作者是怎樣把這么大

  的話題說得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呢?請大家再挖掘一下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看能不能從寫作上分

  析一下,作者是怎樣來寫的呢?    (生活動。)

  師:我們來聽聽同學們的發(fā)現(xiàn)。    生1:文章開頭運用自問自答的形式,就像與讀者促膝談心,讀起來很親切。

  師:這是設問的句式,也是一種修辭方法。還有一種句式容易和它混淆,文中出現(xiàn)過嗎?

  生2:在最后一段里面有:“那責任自然壓在你頭上,如何能躲?”這是用了反問,起到強調(diào)作用,意思就是不能躲。

  師: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生3:文中還多處引用了古語、俗語,使文章很有說服力。例如“如釋重負”、“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就非常形象地論述了盡了責任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師:引用古語、俗語、名人語錄來講道理,就叫作道理論證;用到的這些詞語、句子就叫作道理論據(jù)。    生4:第四段也用到了道理論證,論述了君子終生都在盡責任。    師:這里面還有其他論證方法嗎?    生5:還有舉例論證,舉了圣賢豪杰、仁人志士的例子。

  師:其實我們從文章的課題就能感受到這篇文章最主要的論證方法,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

  生6:對比論證。

  師:運用多種論證方法把道理講透徹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大家還能從語言上作些發(fā)現(xiàn)嗎?

  生7:語言非常形象。例如文章第二段開頭,把那種未盡責任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就好像是寫我們自己一樣。

  師:那你把這段讀讀看,要讀出這種形象感來。

  (生讀。)

  生8:文章還有很多口語化的語言,例如“翻過來看”、“罷了”、“到底”等詞,把非常嚴肅的話題變得很親切,讓讀者容易接受。

  生9:文章的語言也非常準確,例如“大抵天下事”,作者就沒

  說所有天下事,避免了絕對化。  四、你說我說明責任

  師:梁啟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中國文壇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文學革命開辟了中國近代文學的新局面。他被譽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他五十七年的人生歷程中,承擔著民族、國家、社會的責任,‘可以說經(jīng)受著苦難,也享受著快樂!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么呢?

  我看到很多同學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門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們把這種等待化為了一種責任;晚上放學回家,他們必然會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這是把對孩子的服務當成了一種責任:每天早上,他們又把洗凈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頭,這是把對孩子的關愛當成了一種責任。責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實體現(xiàn)在點滴的生活細節(jié)中。同學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了嗎?    生1:責任是一筆不茍地完成老師每天布置的作業(yè),責任是每節(jié)課上回應著老師的指導積極地思考,責任還是每一次考試考出滿意的分數(shù)。

  生2:責任是早晨離開家時給父母一個平安的承諾,責任是每天回到家里給父母一個感激的微笑,責任還是懂得用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    師:有首歌寫道:“說句心里話,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媽媽已是滿頭白發(fā)。說句那實在話,我也有愛,常思念那個夢中的她,夢中的她。來……既然來當兵,來……就知責任大,你不扛槍,我不扛搶,誰保衛(wèi)咱媽媽誰來保衛(wèi)她,誰來保衛(wèi)她!\'是啊,正是這種責任才保證了社會的平安,才構(gòu)建了社會的和諧。相信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實感受到了自身的責任,那么就讓我們在盡責的同時感受人生的最樂吧!

  上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要要點及練習

  下一篇:《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2)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通用15篇) 相關內(nèi)容:
  • 精選最苦與最樂教案(精選14篇)

    【學習目標】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2.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 初中語文《最苦與最樂》教學反思(精選3篇)

    《最苦與最樂》這一篇課文放在八年級很結(jié)合實際。首先是選在八年級上冊,八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已經(jīng)很熟悉了,學習任務也不是很重,總想做點什么事證明自己長大,證明自己比七年級剛進校園的學弟學妹們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

  • 《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精選13篇)

    最苦與最樂【模擬試題】一. 知識積累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恩惠( )纏著( )契約( )悲天憫人( )弄巧成拙( )訛詐( )斟酌( )娓娓動聽( )時髦( )河堤( )2. 辨字組詞。...

  • 最苦與最樂教案(精選17篇)

    【學習目標】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2.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 初中七年級語文《最苦與最樂》公開課教案(精選13篇)

    【學習目標】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2.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 《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7篇)

    1.走近作者梁啟超,我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散文家。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師從康有為,與他一起成為我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

  •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2、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yǎng)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 《最苦與最樂》教學實錄(通用17篇)

    一、課題釋疑理內(nèi)容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之前,大家已經(jīng)閱讀了課文,我想先問問大家,發(fā)現(xiàn)課文標題的特點沒有?生1:是一個并列短語。生2:前后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 最苦與最樂教案合集(精選9篇)

    一、 教學目標1. 理清文章寫作思路。2. 學習本文講道理進行論證的方法。3. 品味、學習本文凝練輕靈流暢親切富含哲理的語言風格。二、 教學方法活動式教學法,運用“實話實說”的活動形式組織課堂學習。...

  • 《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通用14篇)

    最苦與最樂【模擬試題】一. 知識積累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恩惠( )纏著( )契約( )悲天憫人( )弄巧成拙( )訛詐( )斟酌( )娓娓動聽( )時髦( )河堤( )2. 辨字組詞。...

  • 《最苦與最樂》教案(精選16篇)

    【基礎知識精講】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契約(qì)攬(lǎn)悲天憫人(mǐn)卸卻(xiè)監(jiān)督(dū)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義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詞語積累失意:不得志。...

  •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一、總體構(gòu)思《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論證嚴密的議論文,作者從責任之未盡與盡,談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人們勇于負責,學習待人處事的正確態(tài)度。...

  • 初中七年級語文《最苦與最樂》公開課教案(精選17篇)

    一、導入談話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 《最苦與最樂》教學實錄(通用14篇)

    一、課題釋疑理內(nèi)容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之前,大家已經(jīng)閱讀了課文,我想先問問大家,發(fā)現(xiàn)課文標題的特點沒有?生1:是一個并列短語。生2:前后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 最苦與最樂 教案(精選5篇)

    【基礎知識精講】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契約(qì)攬(lǎn)悲天憫人(mǐn)卸卻(xiè)監(jiān)督(dū)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義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詞語積累失意:不得志。...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沾化县| 黑河市| 山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东丽区| 澄城县| 九寨沟县| 连州市| 南华县| 九江县| 衡阳县| 曲麻莱县| 罗田县| 湟源县| 双鸭山市| 平阴县| 阳西县| 三穗县| 罗城| 满城县| 浮山县| 安义县| 南丰县| 桂平市| 景宁| 满城县| 巴楚县| 屯留县| 沂水县| 江达县| 怀来县| 定襄县| 华安县| 邓州市| 新邵县| 乌拉特后旗| 汉阴县| 奉新县| 丹凤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