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了解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稱所起的作用;領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同“教學目標 ”的后一項,主要通過對課文本身的學習來體會,井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
教學難點 :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練讀課。通過復述、評議、旗圖表、討論、品讀等提高語言與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師表情朗讀全文,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境。
(二)分別請學生到臺前復述。
1.教師用投影幻燈映出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幻燈圖片,請學生概括出小說的環境。(提示:從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來考慮)
2.教師映出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幻燈圖片。請一學生以第一人稱復述“最后一課”,重點表現它與平時氣氛的不一樣;然后請一同學以第一人稱復述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內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動。教師主持全班同學對兩項復述的修正與評議活動。
。ㄈ┤嘤懈星榈乩首x最后一部分。
(四)指導學生用色筆畫出重點詞。宛轉、詫異、懊悔、祈禱、氣氛。
第二課時
。ㄒ唬┰谀凑n文有關部分的同時,討論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學路上”這部分。
討論:從社會環境看,阿爾薩斯同以前比有什么異樣之處?從上學路上看,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二)精讀“上課經過”(即“最后一課”)部分,研討如下的問題:
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怎樣理解“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個比喻的深刻含義?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標志。此外,字帖掛在鐵桿上,上面寫的是“法蘭西”“阿爾薩斯”,從書寫的內穿和擺掛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國旗。這正是韓麥爾先生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設計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他這樣想的本意是什么?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提示:一個“也”字,清楚地表嘆了小弗朗士對取消法語改學德語是非常反感的。這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學習祖國語言的留戀之情;另一方面表達了他對普魯士的文化侵略的極端仇恨之情?傊,他的愛國情感在韓麥爾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華。)
。ㄈ┢纷x“宣布散學”這部分。
1.品讀基礎上討倫:鐘聲、號聲對韓麥爾先生產生了怎樣的震撼?
2.縱觀全文,韓麥爾先生是個怎佯的人?
。ㄋ模┌葱≌f的要素。請同學總結全文。
情節 上學路上 上課之前 上課經過 宣布散學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貪玩 幼稚 詫異
難過 懊悔 忘不了
韓麥爾先生 穿上禮服 態度和藹 耐心
語言、表情、動作) 哽咽
郝叟老頭 坐在教室后面聽課,激動。
。ū砬椋
環境 自然環境 天氣 畫眉 草地
社會環境 布告牌 普魯士兵出操收操
。ㄎ澹├首x指導(主要指導要領):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讀;
2 邊讀邊想象一幅幅連續的畫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變化的層次。
方案二
教學目標 :充分理解文章表現重大主題的途徑和方法;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議讀課。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ㄒ唬┏踝x課文,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要以《最后一課》為題?
。ǘ┠x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會環境的語句、激疑:不要這些語句效果怎樣?(提示:通過簡練的語句巧妙地安排社會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這樣,為小說人物的出場、情節的展開和主題的表現作了必要的鋪墊和交代。)
。ㄈ┓蹲x,學生討論:不寫鎮上的人效果怎樣?(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鎮上的人,并且在寫法上做到了以點帶面,似實襯虛,讓讀者從最后一課聯想到法國人民廣泛而深入的愛國義舉。)
。ㄋ模┢纷x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畫出關鍵詞句。
第二課時
(一)默讀第三部分,說說印象最深的細節。(提示:學生上習字課時金甲蟲和鴿子的細節,郝叟老頭拼讀字母時古怪的聲音等。這些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收到了“見微知著”的功效。)
(二)讀,議:課文為什么要以第一人稱作為結構線索?
。ㄈ┏浞终归_想象,以《韓麥爾先生》為題進行再創作。
方案三
教學目標 :同“方案二”的“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同“方案二”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比較閱讀鄭振鐸的《最后一深》(《鄭振鐸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附:最后一課
口頭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見得便是殺身成仁的志士。無數的勇士,前仆后繼的倒下去,默默無言。
好幾個漢奸,都曾經做過抗日會的主席,首先變節的一個國文教師,卻是好使酒罵座、慣出什么“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類題目的東西;說是要在槍林彈雨里上課,絕對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個校長,卻是第一個屈膝于敵偽的教育界之蟊賊。
然而默默無言的人們,卻堅定的作著最后的打算,拋下了一切,千山萬水的,千辛萬苦的開始長征,絕不作什么為國家保存財產、文獻一類的借口的話。
上海國軍撤退后,頭一批出來做漢奸的都是些無賴之徒,或愍不畏死的東西。其后,卻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維持地方的人物出來了。再其后,卻有以“救民”為幌子,而喊著同文同種的合作者出來。到了珍珠港的襲擊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們相信著日本政策的改變,在作著“東亞人的東亞”的白日夢,吃盡了“獨苦”,反以為“同甘”,被人家拖著“共死”,卻糊涂到要掙扎著“同生”。其實,這。類的東西也不太多。自命為聰明的入物,是一貫的料用時機,作著升官發財的計劃。其或早或遲的蛻變,乃是作惡的勇氣夠不夠;蛱孀约捍蛩愕弥艿讲恢艿降膯栴}。
默默無言的堅定的人們,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敵救國的問題,壓根兒不曾夢想到“環境”’的如何變更,或敵人對華政策的如何變動、改革。
所以他們也有一貫的計劃,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斗著,絕對的不作“茍全”之夢;該犧牲的時機一到,便毫不躊躇的踏上應走的大道,義無反顧。
十二月八號是一塊試金石。
這一天的清晨,天色還不曾大亮,我在睡夢里被電話的鈴聲驚醒。
“聽到了炮聲和機關槍聲沒有?”C在電話里說。
“沒有聽見。發生了什么事?”
“聽說日本人占領租界,把英國兵繳了械,黃浦江上的一只英國炮艦被轟沉,一只美國炮艦投降了。”
接連的又來了幾個電話,有的從報館里的朋友打來的。事實漸漸的明白。
英國軍艦被轟沉,官兵們鳧水上岸,卻遇到了岸上的機關槍的掃射,紛紛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著預定的計劃,開始從虹口或郊外開進租界。
被認為孤島的最后一塊彈丸地,終于也淪陷于敵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腦脫路的暨大。
校長和許多重要的負責者們都己經到丁。立刻舉行了一次會議。簡短而悲壯的,立刻議決了:
“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大學關閉結束。”
太陽光很紅亮的曬著,街上依然的熙來攘住,沒有一點異樣。
我們依舊的搖鈴上課。
我授課的地方,在樓下臨街的一個課室,站在講臺上,可以望得見街。
學生們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說道,“你們都已經知道了吧,”學生們都點點頭!拔覀円呀涀h決,一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立刻便停課,并且立即的將學校關閉結束!
學生們的臉上都顯現著堅毅偽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沒有一句話。
“但是我這一門功課還要照常的講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頓,直到看見了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為止。”
我不荒廢一秒鐘的工夫,開始照常的講下去。學生們照常的筆記著,默默無聲的。
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后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后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的上了刺刀,“引滿待發”。
然而鎮定,安詳,沒有一絲的緊張的神色。該來的事變,一定會來的。一切都已準備好。
誰都明白這“最后一課”的意義。我愿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愿意筆記得愈多愈好。
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
別的十幾個課室里也都是這樣的情形。
對于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戀戀。黑板顯得格外的光亮,粉筆是分外的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的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摩著,也覺得十分的難分難舍。那晨夕與共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涂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離別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鮮,小販們不時的走過,太陽光很有精神的曬著。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著,那聲音仿佛聽得見。
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沉毅異常的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后一刻的到來。
遠遠的有沉重的車輪輾地的聲音可聽到。
兒分鐘后,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向東向西,徐徐的走過,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
時間是上午十時三個分。
我一眼看見了這些李子走過去,立刻挺直了身體,作著立正的姿勢,沉毅的闔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布道:
“現在下課!”
學生們一致的立了起來,默默的不說一句話;有幾個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著。
沒有一個學生有什么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傍徨,沒有顧慮。個個人都已決定了應該怎么辦,應該向那一個方面走去。
赤熱的心,像鋼鐵鑄成似的堅固,像走著鵝步的議仗隊似的一致。
從來沒有那末無紛紜的一致的堅決過,從校長到工役。
這樣的,光榮的國立暨南大學在上海暫時結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著遷校的工作。
那些喧嘩的慷慨激昂的東西們,卻在忙碌的打算著怎樣維持他們的學校,借口于學生們的學業,校產的保全與教職員們的生活問題。
選自鄭振鐸《蟄居散記》,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ㄒ唬⿲W生通讀都德的《最后一課》,討論作者是怎樣通過“最后一課”這小小的生活側面表現重大的主題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個方面:社會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第一人稱的結構線索。)
(二)學生通讀鄭振鐸的《最后一課》,討論它在主題思想、表現手法、寫作技巧上與都德的《最后一課》的異同。(注意:不要忽略社會背景)
。ㄈ┩ㄟ^同題文章的比較閱讀,領悟自己在立意、選材、構思上該注意的問題,促進學生吸收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2
《最后一課》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一、學習通過環境、氣氛和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等描寫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自覺地抓緊時機學好功課。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 、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為學生理解的情節(如:為什么不許教法語,韓麥爾先生為什么要穿上禮服……)。
3、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4、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二、教學中要著重抓住:
1.對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和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指導,要求讀得有感情,進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號、破折號以及某些感嘆號所表示的意思。
4 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課文:同學們,當中國加入世貿、足球圓夢、申奧成功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為什么?因為我們流淌著一樣的民族熱血,擁有著一樣的民族感情,熱愛著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祖國。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等情感?赡銈兪欠裰,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蹲詈笠徽n》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蹲詈笠徽n》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
2、請學生談談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歸納內容
2、小弗郎士是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具體語句來談。明確:上課前:怕老師、貪玩、無知、幼稚、討厭學習,但有自制力。(1-3段)上課時:詫異、懊悔、難受,喜歡學習,覺得老師是可憐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課時:具有了愛國感情(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他自己本質不壞;即將失去國家,對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戀之情;在韓麥爾先生及小鎮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處在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的氛圍中。
4、在小弗郎士發生變化的因素中,韓麥爾先生起著一個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著力要刻畫的一個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樣刻畫的呢?結合具體語句回答。
外貌描寫(10段)神態描寫(22段)動作、語言描寫(11、18、19、20、24-29段)
5、小說正是借助這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傳達了法國人民深沉的愛國之情。而人物描寫的幾種方法值得我們寫作時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個大環境里寫,表現出特定環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使所見所聞所感融為一體。(3)把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4)把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注意細節描寫。(5)注意場景描寫。
五、質疑解疑:
學生合作,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把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交給全班討論。
提問:1、15節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呢?
討論后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卻要被無辜地趕走,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但又豈只是敬愛呢?里面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2、第18節里的省略號表示了什么意思?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想到普魯士侵略者還可能說出更多的侮辱法國人的話,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節中的省略號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兒,感到十分內疚、痛心,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號,這表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負責。
4.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國當了奴隸,如何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所以說這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5、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討論后歸納:小弗郎士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知道了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自覺要求學好語文,聽得特別細心,所以會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嘗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呢!
結合學生實例,指出:這篇小說告訴我們,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學好祖國語文,正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不是也有個別嘴里喊著愛國,心里也想愛國,卻并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嗎?學了這篇小說,懂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動力,積極自覺地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分秒必爭地認真學好一切科學知識。
6、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臺,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臺,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7、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不幸,這里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9、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師講解: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于法蘭西,絕不屬于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專心致志!還有小弗郎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10、“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師小結: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11、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教師小結:鐘聲顯示著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澳樕珣K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12、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現力量。
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后一課,小弗郎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于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13、──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教師小結: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教師小結: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說,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于筆端!笆钩鋈淼牧α俊,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15、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教師小結: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后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后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干凈、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
六、體驗反思:
“最后一課”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體現被占領人們的愛國精神。可是有人說,在和平生活的環境里,我們談愛國主義,我們要表達愛國感情就沒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嗎?那么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表達愛國的情懷呢?
七、布置作業 :
1、練習三
2、作業 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課,在回家途中再聽到和看到剛才的景物時的感受(包括操練和布告牌),寫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話。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3
最后一課
教學重點:
1、 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介紹小說的時代背景。
2、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后一課》。在這篇文章里,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2、簡介課文背景
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
明確: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開頭——"小院子里"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鏡"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里的情景!n前
第三個階段("我看見這些情形"——"忘記不了"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n上
第四個階段("忽然教學的鐘聲"——結束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布散學時的情景!抡n
4、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字、怕提問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怕提問。
*“這些景象”指什么?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了什么?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設置懸念,
*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
明確: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并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苫、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別?說明了什么?
平時上課 最后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y受、懊悔
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
出有關語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課后練習二:
1、 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動力。
4、 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瘧崱⒍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小結: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書設計 :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索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心理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2、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3、利用小說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3、 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
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形成板書: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深情、悲痛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索 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沉思、悲憤
心理 肖像、動作、語言
3、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4、 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鞍。∵@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復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5、 拓展閱讀:
。1) 導入 :
這篇小說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承受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閱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簡介:
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斗爭歷史的長篇小說。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3)比較《最后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課》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 普法戰爭 抗日戰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后最后一堂法語課 北平被日軍占領后的第一堂課
中心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
方法 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ê嫱校和ㄟ^環境描寫、氣氛渲染,多側面表現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種寫作手法。)
6、布置作業 :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造性續寫。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4
最后一課
教學目的
一、學習通過環境、氣氛和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等描寫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自覺地抓緊時機學好功課。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 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為學生理解的情節(如:為什么不許教法語,韓麥爾先生為什么要穿上禮服……)。
二、教學中要著重抓。
1.對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和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指導,要求讀得有感情,進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號、破折號以及某些感嘆號所表示的意思。
4 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
三、結合作文《記一堂生動的課》,要求學習本文寫法,緊扣"生動"一詞,寫出課堂的環境氣氛,老師的外貌、動作、語言以及同學們聽課時的情景。
四、教時安排,三教時。
五、預習:
1.分29節,根據上學途中、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散學,分成四段。
2.能正確地讀課文,用幾句話簡要地講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為帶點字注拼音:思量 捂耳朵 詫異 哽住 祈禱
4 把預習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寫在小紙條上,課前交給老師。(提出的問題在講讀中有機地插入討論、解決。)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檢查預習情況,掌握全文脈絡,了解全文大意。
三、學習(1一10)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結合課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蹲詈笠徽n》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要學生簡要地講述全文大意,井提出分段意見,然后由教師歸納,本文寫了阿爾薩斯某一小鎮上接到不準再教法語的通知后,當地人民深感亡國的痛苦,在小學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語課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節)上學路上;第二段(7-10節)上課之前。第三段(11-23節)上課經過;第四段(24-29)宣布散學。
教師提請學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較靈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參前)
三、讀講課文
1.指名讀(1-6節)要求學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和活動。
提問:"我"為什么想"別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學生答后教師歸納提出:"況且"是連詞,用來進一步說明情況。這里表示一共有兩個原因,小弗朗士這天遲到了,怕老師罵,特別是怕檢查功課,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學,再說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連……也"句式強調最起碼的條件也達不到,"一個字"是起碼的條件。
提問: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婉轉地唱歌;普魯士兵正在操練,有趣多了。)
教師歸納指出:暖和晴朗的天氣人人喜歡,畫眉是鳥類中唱得最好聽的,兩個"那么"一個"婉轉"強調了環境的美好,看土兵操練,更是小孩子最喜歡看的。這樣的環境當然比關在教室里學那種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還是"能管住自己",還是到學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遲到了要挨罵,明知老師要檢查功課,還是"急忙向學校跑去",從這些看來,小弗朗士對學習、對紀律還是比較重視的。
提問:還有哪些地方寫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學生答后歸納:(1)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邊跑邊猜測,沒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躍,經過一番斗爭還是"不停步"。(2)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小結:
。1)這一段寫了上學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告訴我們小弗朗士有貪玩的一面,他沒有學好功課,但還能重視紀律,管住自己,急忙趕到學校。
。2)文章寫到普魯土兵操練和兩年來一直有壞消息,這就巧妙地向我們暗示了時代背景。
(3)許多人圍觀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卻并未直接寫出,這不僅使行文一氣貫串,避免了東拉西扯,又使讀者產生了懸念,有力地吸引讀者急于讀下去。
齊讀(1-6節),并作指導:
。1)"那么……那么……婉轉操練多管住跑"要讀重音,這兩節要讀出嘆賞、興奮、感興趣的語氣。
。2)第四節中的破折號表示追憶中斷,語氣轉換,讀時要略作停頓,井讀出破折號前后不同的語氣。
(3)在心里思量的話要輕聲讀,喊的話該在句子末尾略為拖長。
2.讀講(7-10節):
指名讀課文,讀前提請同學注意:到了學校,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讀后正音,提問:學校氣氛與往常有哪些不同?
學生答后,教師啟發學生共同歸納:小弗郎士到校發現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是"安安靜靜"的;(2)平時對學生要打要罵十分嚴格的老師,今天"很溫和";(3)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禮服;(4)后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臾老頭兒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課本。
小結:這一段通過對比寫了教室里不平常的嚴肅氣氛。這氣氛使小弗郎士吃驚,也引起了讀者一連串的疑問,引人入勝,使小說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同時,它也告訴讀者,人們對這最后一課多么重視,為下文作了必要的準備。"這種寫法能夠緊緊地把讀者吸引往,值得學習。
四、作業 :
1.抄寫詞語:捂 詫異 哽 祈禱
喧鬧 郝叟 踱
2.說說下列各組詞義有什么不同:
平靜 攤開 操練 視察
肅靜 推開 鍛煉 觀察
安靜
3.認真讀課文,為11-23節分層次,并找出各層大意。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講第11-23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
1.從到校時的情景看,你覺得小弗朗士是怎樣一個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嚴肅氣氛?
。ù鸢敢娚弦唤虝r教案)
二、引入新課:究竟發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讀第11節。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中用了兩個"最后",你覺得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
答案:前一個"最后"表現了他沉痛及憤慨的心情,后一個"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學習"的原因,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
提問:韓麥爾先生講話的態度是"又柔和又嚴肅又……又"聯系并列著的兩件事,對誰柔和?為什么嚴肅?
答案:韓麥爾先生對孩子們充滿了愛,所以態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個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嚴肅"。
指導朗讀:以沉痛憤慨的語氣,柔和而又嚴肅地讀韓麥爾先生的話,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語……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學習第12-16節(聽了這樣一個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變化?)指導朗讀第12節要把"萬分難過"的心情讀出來,(不僅難過,還有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壞家伙……這么一回事,"
讓學生輕聲自由讀第12-16節,體會當時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
討論后小結:小弗郎土當時的心情變化是憤激→難過→懊悔→對祖國的語言、歷史的熱愛→對老師的深切同情和愛戴。
提問:-第15節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呢?
討論后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卻要被無辜地趕走,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但又豈只是敬愛呢?里面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節都是名詞性的偏正詞組(獨語句)。它們比一般陳述句具有更為強烈的感情。(舉例:"你這個壞蛋!"與"你是個壞蛋!多么靈巧的手!"與"這雙手很靈巧!"比較。)
(2)小弗郎士原來是個頑皮、不懂事的孩子,但當他聽到要永久失去學習祖國語文的權利時,他的感情起了極大的變化,他感到了亡國的痛苦,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心在他思想上強烈地表現出來了。現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國"兩字分不開,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么可愛了。對課本、"戒尺、懲罰"的感情都變了。
這一切都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了變化。
有感情地齊讀第11-16節。
3.提問引入下一段:輪到小弗郎士背書時,他只講了幾個字就弄糊涂了。這時韓麥爾先生怎么說?
指名讀第18、19節。
討論:
(1)為什么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欺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后歸納:明天永遠沒有完,一直拖,拖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還不會說,不會寫,卻已經永久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這句話表現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單引號里的省略號表示了什么意思?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想到普魯士侵略者還可能說出更多的侮辱法國人的話,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節中的省略號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兒,感到十分內疚、痛心,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號,這表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負責。
4 串講第20節:"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這是一種又需要提又順便帶過的寫法。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這是韓麥爾先生對祖國語言的高度評價和贊頌,這是他熱愛祖國語言,強烈的愛國心情的表現;不一定意味著法國語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提問:"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國當了奴隸,如何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所以說這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討論: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討論后歸納:小弗郎士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知道了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自覺要求學好語文,聽得特別細心,所以會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嘗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呢!
小結:這一層里韓麥爾先生責備了人們以及自己以前忽視孩子學習的過錯,并說明學好祖國語言的意義。
5.單講第21節:韓麥爾先生的教育,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大家決心要認真學好和牢記"法蘭西"和"阿爾薩斯",他們把這看成是祖國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國旗,習字的時候也特別專心了。
提問: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描寫專心寫字的?
教師歸納:抓住聲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來寫:
、僦宦犚婁摴P在紙上沙沙地響;②大家平常最感興趣的"金甲蟲飛進來"也"誰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現在"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問:這里還寫了聽到鴿子叫聲后的聯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它表達了什么感情?
教師歸納:表達了小弗郎士對敵人無所不致的暴行的極端憤慨和諷刺。
提問:第22節又寫出了什么呢?(學生默讀課文)
討論中歸納:通過先生的神態和小弗郎士的設身處地想象、寫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學生活永遠別離的難舍難分的心情。
提問:初級班學拼音,連郝叟老頭兒也在跟著一起讀,要認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國語言課,感情是那么的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語氣。)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難過。他笑了沒有?為什么不笑?
歸納:從"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沒有笑,因為感到"難過"。小弗郎士在這一課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從一個不懂事的貪玩的孩子轉變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了。
6 小結:21-23節寫了人們在最后一課上專心學習的情況,從11-23節是《最后一課》的中心部分,著重寫了韓麥爾先生以自己對祖國無限熱愛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課,以及小弗郎士激發了愛國主義熱情,思想上起了極大轉變,專心上好最后一課的情景。
三、作業 :
1.反復朗讀全文,結合"思考練習五"體會本文用詞的確切。
2 聯系"思考練習題二",有感情地朗讀第11-16節。
3.說出句子的深刻含義。(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4 比較下面幾句話在說法上有什么不同?
。1)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傷心呢?
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使他傷心。
。2)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可是我說不上一個字來。
(3)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
個個人專心,教室里安靜。
。ù鸢福1)的疑問形式比一般陳述語氣強;(2)用"連……也"強調了"一個字";(3)用"那么"表示強調。)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一、讀講24-29節。
二、討論主題和寫作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哪些語句表現了教師認真教與學生認真學?小弗郎士過去不愛學習,為什么現在這樣認真?
答案:1.認真教學表現在:①教師"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恨不得一下子塞進……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②小弗郎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個個那么專心……也算是法國字郝叟老頭兒已經戴上……發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國的痛苦,激發了愛國心,懂得了學好祖國語言是熱愛祖國的表現之一,而現在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過去沒有好好學,就全神貫注十分珍惜這一堂課,恨不得一下子都學進去,所以變得這么認真。"塞"字充分體現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
二、讀講第24-29節
范讀后指出:鐘聲和號聲說明了放學的時間到了,它無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用在這里又說明了什么呢?
答案:這說明了大家學得十分專心,不知不覺時間已經到了。(又,"這么"跟上文的"那么"一樣,也是起強調作用。)
討論:聽到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的臉色慘白?
討論后歸納:鐘聲和號聲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從此將和自己的祖國告別了。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說明了內心痛苦已極。也正因為這樣,當他想跟學生和鎮上的人再講些什么的時候,只開了個頭,卻怎么也說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問:"我--我--"這里的兩個破折號表示什么意思?該怎么讀?
答案:這兩個破折號表示哽住了,說不下去。該以悲憤痛苦的感情讀得略微拖長而又哽住。
指示學生練習讀第25、26節。
提問:韓麥爾先生在這最后分手的時候有不少話要講,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字含有什么意思?
歸納答案:這兩個字含有堅信法蘭西祖國必勝,激勵人們要永遠不忘記法蘭西祖國。這是韓麥爾先生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串講第29節。指出:他寫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既不轉身,也不回頭,他沒有勇氣說出"散學了"三個字,因為這就是宣布跟祖國語言的永別,他也沒有勇氣再看一下孩子們和其他一些聽課的鎮上人。眼前的這個刺激和打擊太大了,他悲痛已極,只能無力地做了個手勢,示意這最后一課的結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結:1.通過這最后一課,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有了更進一層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2.這是最后一課的結束,也是整篇小說的結束。在這一段里,小說情節發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學生自由練習輕聲朗讀,要求讀出感情來。然后請一名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作表情朗讀。
三、討論主題:通過最后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后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結合學生實例,指出:這篇小說告訴我們,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學好祖國語文,正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不是也有個別嘴里喊著愛國,心里也想愛國,卻并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嗎?學了這篇小說,懂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動力,積極自覺地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分秒必爭地認真學好一切科學知識。
四、總結寫作特點:(如果學生已有較好的基礎,只需要作簡要的歸納、提示或補充。)
1.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樣就有利于對小弗郎士心理活動進行描述,寫出思想感情上的極大變化,突出主題,使文章顯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稱,對所寫人物必須有深刻的了解。
2 通過對韓麥爾先生的服裝、語言、動作、表情的細致描述,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寫出了他對祖國無比深厚的愛和對祖國淪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裝:表現了對這一課的珍重和特別嚴肅的態度。
(2)語言:表現了對祖國、對祖國語言、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祖國兒童的深厚的愛("柔和"、"溫和")和無限的希望。
。3)動作、表情:表現了內心的十分激動以及沉痛、依戀、悲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節)。
3.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了人物的思想轉變,暗示了時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寫:(1)顯示了小弗郎士當時無憂無慮的心情,盡管普魯士兵已經占領了阿爾薩斯,布告牌前經常出現壞消息,他還是與我無關,無動于衷,顯得無知、貪玩,這就與后來的懊悔、悲痛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轉變;(2)點明了故事發生在普魯士占領區,小弗郎士的思想轉變是在這樣的特定環境里發生的。
教室里不平常的嚴肅氣氛,寫字課上專心學習的認真情景,也同樣渲染了沉痛而嚴肅的氣氛,襯托了人物的愛國思想。
五、作業 :
1.說說下列句子中省略號和破折號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
(2)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3)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
。4)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
。5)"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答案:
。3)(4)兩題的破折號都是注釋的記號,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見以上備課。
2.設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課,在回家途中再聽到和看到剛才的景物時的感受(包括操練和布告牌),寫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話。
3.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4.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氣"的前面。(2)"外"改成"后","鍛煉"改成"操練"(3)"小黑絲帽"改成"三角帽"。。"(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韓麥爾先生"改成"他"。(5)全句改成"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ǜ阶ⅲ喝绻麑W生語文基礎不牢實,分段就放在總結課文時進行。)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5
最后一課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
此文的背景和對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掌握重點的字詞
2、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訓練復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說的結構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簡介背景及作者。(對于此文來說,背景理解相對重要,不可忽略)
提問:最后一課,是指在什么時候上的一節什么課。老師是誰,有哪些學生,“我”對這節課的感受是什么?
二、檢查預習
抽查:預習提示中的注音。
補充:懊悔、喧鬧、慘白
三、整體理解
1、這篇小說的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寫了哪些人?主要寫誰?
[第一問訓練學生概括復述,第三問只需學生有所思考,具體留待后面討論主題時解決。]
2、討論課后練習一
補充:按這三種劃分法,各自的起訖段落。
點撥:按情節發展劃分層次的方法;劃分層次的多可能性。
明確:三分法最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讀全文
1、劃出能回答課后練習二的語句。
2、劃出文中寫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詞句,并思考這些描寫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課后練習二
六、作業 布置
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書設計
最后一課
情節 人物 形象
上課前(1-10) 小弗郎士
上課時(11-23) 韓麥爾先生
下課時(24- )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通過理解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重點〗
要點1
〖難點〗
〖教學過程 〗
一、復述基本情節
要求:能體現情節發展的脈胳。
二、閱讀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課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
2、這最后一課的上課前與往日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表現了什么?
二、閱讀11至23段
討論:
1、聽到韓麥爾先生說“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語課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
2、小弗郎士沒能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3、老師講到法語是對法語有什么評價?用了什么比喻?這個比喻的深刻意義是什么?為什么小弗郎士這次聽講全都懂?
明確:監獄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與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敵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習字課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么用意,產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么?
6、為什么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后一課”?(總結)
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見課后練習三、四)
三、朗讀最后一個部分
討論
1、這段文字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為什么他聽到鐘聲,臉色慘白?我又為什么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明確:鐘聲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而我從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修訂本)教學設計
先生的臉色中感到他對祖國的愛,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他的愛國精神,使我覺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教師,更是一位愛國志士。
2、文中有哪些動詞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現他內心極度悲痛的詞語,簡要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神態、語言、動作
2)轉 拿 使 寫 一連串的動作表現了他的痛苦心理,傾注了他對祖國的愛、對敵人的恨。
3)“臉色慘白”、“他哽住了”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
4)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早日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
四、板書總結
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分別是怎樣的人?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個貪玩、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韓麥爾先生 有40年教學經驗的筆循循善誘、受人尊敬的老師,有著崇高的愛國感情。
五、作業
小弗郎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請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
六、后記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6
[課型特點]
以指導朗讀為途徑,理解小說的含義,并學習小說朗讀的一般方法。
[朗讀知識]
朗讀小說,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讀時,頭腦中要有鮮明的人物形象!蹲詈笠徽n》這篇小說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敘述故事情節的,所以對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的準確把握是朗讀成功的關鍵。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變化和發展的脈絡。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調,來確定語氣的基調。在朗讀句子的時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頓,把句意的著重點突出出來,語句還需連貫、自然。這就需要思維活動像流水一樣連貫流暢。
[朗讀方法]
一、讓學生熟讀課文,記住故事情節,做到能不看書,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二、以第—一段為例,體會朗讀語句的重音和停頓。教師可采用提問的方式,請同學讀課文中的語句回答問題,就比較自然地掌握了朗讀的重音和停頓。
教師問:那天早晨,你是按時到校的嗎?
學生讀: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師問:你去晚了,不怕韓麥爾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
教師問: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
教師問:問你分詞有什么可怕的呢?
學生讀: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教師問:那你該怎么辦呀?
學生讀: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師發現哪些地方學生朗讀時重音和停頓處理得不當,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調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語言。如模仿鐵匠華希特對小弗郎士喊:“用不著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別、年齡、職業;第二要理解人物說話的意圖和心理,以及說話的口氣。比如:華希特是個男性的鐵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欄上公布的命令:學校不許教學生法語。模仿韓麥爾老師自責的一段,就必須分析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說話時的思想感情。
四、對人物內心獨白的朗讀。聲音不必過大,要把握住當時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種不祥的預兆。
[分析指導]
一、故事的開端:上學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樣,怕老師提問而想逃學。但是又覺得逃了學還會遭先生罵,在猶豫之后,還是向學校跑去。
2.他看到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據經驗,使他產生不祥的預兆。
這一層要表現小弗郎士的貪玩、幼稚及對先生的懼怕。也要表現出他內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發展:上課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異樣:
1.教室格外安靜。他走進教室時心非;牛率艿截焸浜蛻土P。
2.韓麥爾先生說話很溫和,讓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靜了,注意觀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韓麥爾先生的穿戴是那么莊重。教室里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驚。
4.教室后排坐著好些鎮上的人,個個都很憂愁,小弗郎士更加吃驚了。
三、故事進一步發展:上課之中。
1.韓麥爾老師說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希望同學用心學習。小弗郎士聽了心里萬分難過。
2.小弗郎士對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課本分手,舍不得要離開的韓麥爾先生。
3.小弗郎士沒背出分詞的用法,心里挺難受。
4.韓麥爾先生自責,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這一情感基調。
5.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生動講解,使小弗郎士對學好法語有了深刻的認識,理解了老師的意圖。
6.小弗郎士習字練習時對教室氣氛的描繪,朗讀時,頭腦中要有具體的形象。對學習
德語反感。
7.小弗郎士觀察韓麥爾先生“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對先生此時的情感有了具體的理解。從老師的角度,體察老師的心情。說明小弗郎士很聰明。要用理解老師的心情朗讀。
8.小弗郎士觀察郝叟老頭和孩子一起讀拼音時感情是那么激動,他更理解了為什么今天鎮上的人也來聽課,他心情很難過。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調。
三、故事的高潮、結局:宣布下課。
對這部分的朗讀尤為重要。
1.當看到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時,他覺得老師非常高大。說明小弗郎土此時不僅理解了老師的心情,而且對老師極為崇敬。
2.韓麥爾老師哽咽了,“我一我——”老師沒說出來的心里話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戲劇演員的潛臺詞,是值得探討的。這里的朗讀,絕不是感情蒼白的聲音延長。而是心情極為激動說不下去了。他可能會說:“我今天就要離開大家了”之類的話,但當他一想到要離開在這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離開這些可愛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時,他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然而,他又堅信他還會回來的,阿爾薩斯還會回到祖國的懷抱,于是他把最復雜的情感凝結成一句話,使出全身力量寫出的:“法蘭西萬歲!”朗讀時,感情激動,語句有力,充滿信心!
[幾點說明]
一、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分析討論一部分,接著練習朗讀,以讀鞏固理解,表達更深層的含義。有的地方需要老師帶著感情講解,啟發學生進入角色,引發他們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說分析完,對思想內容有了確切的理解之后,再練習朗讀。在朗讀中發現某處表達得不準確時,再進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對內容還不理解或理解不準確,不深入時,就急于單純從聲音上去表達。這樣往往朗讀不好,也無助于對內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討論,都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五、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先放專業人員的朗讀錄音,讓學生聽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單純的聲音模仿。
六、還可以配上幻燈圖片,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也可以看著某個圖像,讓學生朗讀這部分的內容。
七、總之,理解內容是目的,指導朗讀是手段,這是教學目的所決定的。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7
《最后一課》教案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2、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3、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4、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5、利用小說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2課時
【學習過程】
一、走進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最后一課》等!蹲詈笠徽n》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二、寫作背景
《最后一課》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剛結束兩年。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普奧戰爭后,法普矛盾加深!
課文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感。
三、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2、詞語積累
四、介紹小說常識 :
a、小說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b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c、小說三要素:
人物( 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
環境( 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五、1、看題目,作者為何以"最后一課"為題?
這是亡了國的阿爾薩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語課
2、本文的主人公是誰?理由是什么
以小男孩為主人公的敘述角度,表現他在自己成為亡國奴后的悲憤與沉痛。
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
3、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小說情節?
“我”的見聞感受是本文的線索!
4、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詫異---難過---懊悔-----依戀----熱愛
六、課文情節
1、“我”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1-6)開
2我們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7-23)發展
3、下課時韓麥爾先生悲壯、不屈的精神。(24-29)高潮和結局
4、環境描寫自然環境:“天氣”“畫眉”風和日麗
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態。
社會環境:“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
點明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設置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么,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變化埋下伏筆。
5、從全文看韓麥爾先生是一個什么人?
六、課文研讀
1、最后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景有怎樣的不同? 平 日 上 課 最 后 一 課
氣 氛: 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安安靜靜,跟星期天的早晨一
學 生: 課前學生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課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
老 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 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平時“我”遲到會遭老師的責罵 今天,老師卻很溫和地教我快坐好”,
平時老師穿戴一般 今天老師穿著只在督學來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禮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著 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通過小弗郎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
1、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文中的“監獄”指的是?“鑰匙”指的是?文中有下劃線的句子是指什么?整個句子的含義是?
文中的“監獄”是指普魯士侵略者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
“鑰匙”是指法國的語言。打開監獄大門指趕走入侵者,讓陽光重新照耀在法蘭西的大地上。整個句子的含義是只要掌握了祖國的語言,就可以激發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擊普魯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這句話語重心長,含義深刻。
2、“這個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边@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可憐”一詞的含義是什么?
這句話表現了老師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也表現了小弗郎士同情老師在最后一課盡最大的力量來講法語的良苦用心
3、品析“亡了過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边@句話的深刻含義是?
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只要不忘記自己的祖國,保持強烈的愛國心,就一定能趕走侵略者!
4、“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句話表現了小弗郎士什么感情?
表現了小弗郎士對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5、24-29段從哪三個方面描寫韓麥爾先生,表現他的( )思想感情?
從語言、動作、神態三方面描寫。表現了韓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6、選文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小說的社會背景,是哪一句話?
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
7、“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這句話是什么描寫?“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描寫,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的原因是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愛國精神的崇敬!
8、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寫字的細節表現了什么?小說為什么以韓麥爾先生的一個手勢結尾,如果換成一段慷慨激昂的語言不更激動人心嗎?
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寫字的細節表現了熱愛祖國,堅信祖國必勝的信念這幾個字是這篇小說主題的升華!
9、“我──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七、主題探討
通過描寫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反映了法國淪陷區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八、藝術手法
1、以小見大!
2、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
九、學了本文后,你聯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此外閱讀:
1、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郎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終于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
2、課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也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里感到十分的內疚與痛心,特別是已經無法補救這些過失的時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這省略號中包涵了韓麥爾先生的深刻的自責,也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
3、小弗郎士不能背出書來,韓麥爾先生的態度與語言表現了什么感情?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貫以嚴格與嚴厲著稱的老師,F在,當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時,他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真摯、沉痛地總結了以往的教訓:
首先,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這是對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
還有,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這是對家長的善意的指責。這兩點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民族責任感,也體現了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種使命感。
最后,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這是對自己的嚴格的自省與解剖。
這三點是韓麥爾對祖國的深情,對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對后代負責的集中表現。韓麥爾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現在他的這種態度與語言中。這都深深撥動了小弗郎士和鎮上來聽課的人心靈上的愛國感情之弦。 、
4、比較《最后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課》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 普法戰爭 抗日戰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后最后一堂法語課 北平被日軍占領后的第一堂課
中心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 方法 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過環境描寫、氣氛渲染,多側面表現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種寫作手法。)
5、布置作業: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造性續寫。
教后記: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一課的主旨。這篇課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敘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占以后,師生上最后一課法語課的情景。短暫的最后一課,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國人在失去土地時的悲憤、沉痛的心情。這時一篇充滿活力的文章,很能夠貼近學生的心靈!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8
方案一
教學目標 :了解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稱所起的作用;領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同“教學目標 ”的后一項,主要通過對課文本身的學習來體會,井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
教學難點 :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練讀課。通過復述、評議、旗圖表、討論、品讀等提高語言與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師表情朗讀全文,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境。
(二)分別請學生到臺前復述。
1.教師用投影幻燈映出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幻燈圖片,請學生概括出小說的環境。(提示:從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來考慮)
2.教師映出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幻燈圖片。請一學生以第一人稱復述“最后一課”,重點表現它與平時氣氛的不一樣;然后請一同學以第一人稱復述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內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動。教師主持全班同學對兩項復述的修正與評議活動。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部分。
(四)指導學生用色筆畫出重點詞。宛轉、詫異、懊悔、祈禱、氣氛。
第二課時
。ㄒ唬┰谀凑n文有關部分的同時,討論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學路上”這部分。
討論:從社會環境看,阿爾薩斯同以前比有什么異樣之處?從上學路上看,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ǘ┚x“上課經過”(即“最后一課”)部分,研討如下的問題:
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怎樣理解“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個比喻的深刻含義?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標志。此外,字帖掛在鐵桿上,上面寫的是“法蘭西”“阿爾薩斯”,從書寫的內穿和擺掛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國旗。這正是韓麥爾先生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設計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他這樣想的本意是什么?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提示:一個“也”字,清楚地表嘆了小弗朗士對取消法語改學德語是非常反感的。這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學習祖國語言的留戀之情;另一方面表達了他對普魯士的文化侵略的極端仇恨之情?傊,他的愛國情感在韓麥爾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華。)
。ㄈ┢纷x“宣布散學”這部分。
1.品讀基礎上討倫:鐘聲、號聲對韓麥爾先生產生了怎樣的震撼?
2.縱觀全文,韓麥爾先生是個怎佯的人?
(四)按小說的要素。請同學總結全文。
情節 上學路上 上課之前 上課經過 宣布散學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貪玩 幼稚 詫異
難過 懊悔 忘不了
韓麥爾先生 穿上禮服 態度和藹 耐心
語言、表情、動作) 哽咽
郝叟老頭 坐在教室后面聽課,激動。
。ū砬椋
環境 自然環境 天氣 畫眉 草地
社會環境 布告牌 普魯士兵出操收操
。ㄎ澹├首x指導(主要指導要領):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讀;
2 邊讀邊想象一幅幅連續的畫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變化的層次。
方案二
教學目標 :充分理解文章表現重大主題的途徑和方法;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議讀課。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要以《最后一課》為題?
。ǘ┠x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會環境的語句、激疑:不要這些語句效果怎樣?(提示:通過簡練的語句巧妙地安排社會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這樣,為小說人物的出場、情節的展開和主題的表現作了必要的鋪墊和交代。)
(三)范讀,學生討論:不寫鎮上的人效果怎樣?(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鎮上的人,并且在寫法上做到了以點帶面,似實襯虛,讓讀者從最后一課聯想到法國人民廣泛而深入的愛國義舉。)
(四)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畫出關鍵詞句。
第二課時
。ㄒ唬┠x第三部分,說說印象最深的細節。(提示:學生上習字課時金甲蟲和鴿子的細節,郝叟老頭拼讀字母時古怪的聲音等。這些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收到了“見微知著”的功效。)
。ǘ┳x,議:課文為什么要以第一人稱作為結構線索?
(三)充分展開想象,以《韓麥爾先生》為題進行再創作。
方案三
教學目標 :同“方案二”的“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同“方案二”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比較閱讀鄭振鐸的《最后一深》(《鄭振鐸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附:最后一課
口頭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見得便是殺身成仁的志士。無數的勇士,前仆后繼的倒下去,默默無言。
好幾個漢奸,都曾經做過抗日會的主席,首先變節的一個國文教師,卻是好使酒罵座、慣出什么“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類題目的東西;說是要在槍林彈雨里上課,絕對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個校長,卻是第一個屈膝于敵偽的教育界之蟊賊。
然而默默無言的人們,卻堅定的作著最后的打算,拋下了一切,千山萬水的,千辛萬苦的開始長征,絕不作什么為國家保存財產、文獻一類的借口的話。
上海國軍撤退后,頭一批出來做漢奸的都是些無賴之徒,或愍不畏死的東西。其后,卻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維持地方的人物出來了。再其后,卻有以“救民”為幌子,而喊著同文同種的合作者出來。到了珍珠港的襲擊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們相信著日本政策的改變,在作著“東亞人的東亞”的白日夢,吃盡了“獨苦”,反以為“同甘”,被人家拖著“共死”,卻糊涂到要掙扎著“同生”。其實,這。類的東西也不太多。自命為聰明的入物,是一貫的料用時機,作著升官發財的計劃。其或早或遲的蛻變,乃是作惡的勇氣夠不夠;蛱孀约捍蛩愕弥艿讲恢艿降膯栴}。
默默無言的堅定的人們,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敵救國的問題,壓根兒不曾夢想到“環境”’的如何變更,或敵人對華政策的如何變動、改革。
所以他們也有一貫的計劃,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斗著,絕對的不作“茍全”之夢;該犧牲的時機一到,便毫不躊躇的踏上應走的大道,義無反顧。
十二月八號是一塊試金石。
這一天的清晨,天色還不曾大亮,我在睡夢里被電話的鈴聲驚醒。
“聽到了炮聲和機關槍聲沒有?”C在電話里說。
“沒有聽見。發生了什么事?”
“聽說日本人占領租界,把英國兵繳了械,黃浦江上的一只英國炮艦被轟沉,一只美國炮艦投降了!
接連的又來了幾個電話,有的從報館里的朋友打來的。事實漸漸的明白。
英國軍艦被轟沉,官兵們鳧水上岸,卻遇到了岸上的機關槍的掃射,紛紛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著預定的計劃,開始從虹口或郊外開進租界。
被認為孤島的最后一塊彈丸地,終于也淪陷于敵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腦脫路的暨大。
校長和許多重要的負責者們都己經到丁。立刻舉行了一次會議。簡短而悲壯的,立刻議決了:
“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大學關閉結束!
太陽光很紅亮的曬著,街上依然的熙來攘住,沒有一點異樣。
我們依舊的搖鈴上課。
我授課的地方,在樓下臨街的一個課室,站在講臺上,可以望得見街。
學生們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說道,“你們都已經知道了吧,”學生們都點點頭。“我們已經議決,一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立刻便停課,并且立即的將學校關閉結束。”
學生們的臉上都顯現著堅毅偽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沒有一句話。
“但是我這一門功課還要照常的講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頓,直到看見了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為止。”
我不荒廢一秒鐘的工夫,開始照常的講下去。學生們照常的筆記著,默默無聲的。
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后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后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的上了刺刀,“引滿待發”。
然而鎮定,安詳,沒有一絲的緊張的神色。該來的事變,一定會來的。一切都已準備好。
誰都明白這“最后一課”的意義。我愿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愿意筆記得愈多愈好。
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
別的十幾個課室里也都是這樣的情形。
對于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戀戀。黑板顯得格外的光亮,粉筆是分外的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的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摩著,也覺得十分的難分難舍。那晨夕與共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涂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離別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鮮,小販們不時的走過,太陽光很有精神的曬著。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著,那聲音仿佛聽得見。
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沉毅異常的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后一刻的到來。
遠遠的有沉重的車輪輾地的聲音可聽到。
兒分鐘后,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向東向西,徐徐的走過,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
時間是上午十時三個分。
我一眼看見了這些李子走過去,立刻挺直了身體,作著立正的姿勢,沉毅的闔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布道:
“現在下課!”
學生們一致的立了起來,默默的不說一句話;有幾個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著。
沒有一個學生有什么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傍徨,沒有顧慮。個個人都已決定了應該怎么辦,應該向那一個方面走去。
赤熱的心,像鋼鐵鑄成似的堅固,像走著鵝步的議仗隊似的一致。
從來沒有那末無紛紜的一致的堅決過,從校長到工役。
這樣的,光榮的國立暨南大學在上海暫時結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著遷校的工作。
那些喧嘩的慷慨激昂的東西們,卻在忙碌的打算著怎樣維持他們的學校,借口于學生們的學業,校產的保全與教職員們的生活問題。
選自鄭振鐸《蟄居散記》,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通讀都德的《最后一課》,討論作者是怎樣通過“最后一課”這小小的生活側面表現重大的主題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個方面:社會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第一人稱的結構線索。)
。ǘ⿲W生通讀鄭振鐸的《最后一課》,討論它在主題思想、表現手法、寫作技巧上與都德的《最后一課》的異同。(注意:不要忽略社會背景)
(三)通過同題文章的比較閱讀,領悟自己在立意、選材、構思上該注意的問題,促進學生吸收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From:《中學語文教參新編》,饒杰騰主編,語文出版社1997、7。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9
方案一
教學目標 :了解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稱所起的作用;領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同“教學目標 ”的后一項,主要通過對課文本身的學習來體會,井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
教學難點 :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練讀課。通過復述、評議、旗圖表、討論、品讀等提高語言與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ㄒ唬┙處煴砬槔首x全文,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境。
。ǘ┓謩e請學生到臺前復述。
1.教師用投影幻燈映出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幻燈圖片,請學生概括出小說的環境。(提示:從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來考慮)
2.教師映出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幻燈圖片。請一學生以第一人稱復述“最后一課”,重點表現它與平時氣氛的不一樣;然后請一同學以第一人稱復述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內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動。教師主持全班同學對兩項復述的修正與評議活動。
。ㄈ┤嘤懈星榈乩首x最后一部分。
(四)指導學生用色筆畫出重點詞。宛轉、詫異、懊悔、祈禱、氣氛。
第二課時
(一)在默看課文有關部分的同時,討論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學路上”這部分。
討論:從社會環境看,阿爾薩斯同以前比有什么異樣之處?從上學路上看,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ǘ┚x“上課經過”(即“最后一課”)部分,研討如下的問題:
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怎樣理解“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個比喻的深刻含義?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標志。此外,字帖掛在鐵桿上,上面寫的是“法蘭西”“阿爾薩斯”,從書寫的內穿和擺掛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國旗。這正是韓麥爾先生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設計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他這樣想的本意是什么?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提示:一個“也”字,清楚地表嘆了小弗朗士對取消法語改學德語是非常反感的。這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學習祖國語言的留戀之情;另一方面表達了他對普魯士的文化侵略的極端仇恨之情?傊,他的愛國情感在韓麥爾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華。)
。ㄈ┢纷x“宣布散學”這部分。
1.品讀基礎上討倫:鐘聲、號聲對韓麥爾先生產生了怎樣的震撼?
2.縱觀全文,韓麥爾先生是個怎佯的人?
。ㄋ模┌葱≌f的要素。請同學總結全文。
情節 上學路上 上課之前 上課經過 宣布散學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貪玩 幼稚 詫異
難過 懊悔 忘不了
韓麥爾先生 穿上禮服 態度和藹 耐心
語言、表情、動作) 哽咽
郝叟老頭 坐在教室后面聽課,激動。
(表情)
環境 自然環境 天氣 畫眉 草地
社會環境 布告牌 普魯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讀指導(主要指導要領):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讀;
2 邊讀邊想象一幅幅連續的畫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變化的層次。
方案二
教學目標 :充分理解文章表現重大主題的途徑和方法;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議讀課。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ㄒ唬┏踝x課文,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要以《最后一課》為題?
(二)默讀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會環境的語句、激疑:不要這些語句效果怎樣?(提示:通過簡練的語句巧妙地安排社會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這樣,為小說人物的出場、情節的展開和主題的表現作了必要的鋪墊和交代。)
。ㄈ┓蹲x,學生討論:不寫鎮上的人效果怎樣?(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鎮上的人,并且在寫法上做到了以點帶面,似實襯虛,讓讀者從最后一課聯想到法國人民廣泛而深入的愛國義舉。)
(四)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畫出關鍵詞句。
第二課時
。ㄒ唬┠x第三部分,說說印象最深的細節。(提示:學生上習字課時金甲蟲和鴿子的細節,郝叟老頭拼讀字母時古怪的聲音等。這些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收到了“見微知著”的功效。)
。ǘ┳x,議:課文為什么要以第一人稱作為結構線索?
(三)充分展開想象,以《韓麥爾先生》為題進行再創作。
方案三
教學目標 :同“方案二”的“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同“方案二”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比較閱讀鄭振鐸的《最后一深》(《鄭振鐸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附:最后一課
口頭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見得便是殺身成仁的志士。無數的勇士,前仆后繼的倒下去,默默無言。
好幾個漢奸,都曾經做過抗日會的主席,首先變節的一個國文教師,卻是好使酒罵座、慣出什么“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類題目的東西;說是要在槍林彈雨里上課,絕對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個校長,卻是第一個屈膝于敵偽的教育界之蟊賊。
然而默默無言的人們,卻堅定的作著最后的打算,拋下了一切,千山萬水的,千辛萬苦的開始長征,絕不作什么為國家保存財產、文獻一類的借口的話。
上海國軍撤退后,頭一批出來做漢奸的都是些無賴之徒,或愍不畏死的東西。其后,卻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維持地方的人物出來了。再其后,卻有以“救民”為幌子,而喊著同文同種的合作者出來。到了珍珠港的襲擊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們相信著日本政策的改變,在作著“東亞人的東亞”的白日夢,吃盡了“獨苦”,反以為“同甘”,被人家拖著“共死”,卻糊涂到要掙扎著“同生”。其實,這。類的東西也不太多。自命為聰明的入物,是一貫的料用時機,作著升官發財的計劃。其或早或遲的蛻變,乃是作惡的勇氣夠不夠;蛱孀约捍蛩愕弥艿讲恢艿降膯栴}。
默默無言的堅定的人們,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敵救國的問題,壓根兒不曾夢想到“環境”’的如何變更,或敵人對華政策的如何變動、改革。
所以他們也有一貫的計劃,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斗著,絕對的不作“茍全”之夢;該犧牲的時機一到,便毫不躊躇的踏上應走的大道,義無反顧。
十二月八號是一塊試金石。
這一天的清晨,天色還不曾大亮,我在睡夢里被電話的鈴聲驚醒。
“聽到了炮聲和機關槍聲沒有?”C在電話里說。
“沒有聽見。發生了什么事?”
“聽說日本人占領租界,把英國兵繳了械,黃浦江上的一只英國炮艦被轟沉,一只美國炮艦投降了!
接連的又來了幾個電話,有的從報館里的朋友打來的。事實漸漸的明白。
英國軍艦被轟沉,官兵們鳧水上岸,卻遇到了岸上的機關槍的掃射,紛紛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著預定的計劃,開始從虹口或郊外開進租界。
被認為孤島的最后一塊彈丸地,終于也淪陷于敵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腦脫路的暨大。
校長和許多重要的負責者們都己經到丁。立刻舉行了一次會議。簡短而悲壯的,立刻議決了:
“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大學關閉結束!
太陽光很紅亮的曬著,街上依然的熙來攘住,沒有一點異樣。
我們依舊的搖鈴上課。
我授課的地方,在樓下臨街的一個課室,站在講臺上,可以望得見街。
學生們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說道,“你們都已經知道了吧,”學生們都點點頭!拔覀円呀涀h決,一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立刻便停課,并且立即的將學校關閉結束!
學生們的臉上都顯現著堅毅偽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沒有一句話。
“但是我這一門功課還要照常的講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頓,直到看見了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為止!
我不荒廢一秒鐘的工夫,開始照常的講下去。學生們照常的筆記著,默默無聲的。
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后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后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的上了刺刀,“引滿待發”。
然而鎮定,安詳,沒有一絲的緊張的神色。該來的事變,一定會來的。一切都已準備好。
誰都明白這“最后一課”的意義。我愿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愿意筆記得愈多愈好。
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
別的十幾個課室里也都是這樣的情形。
對于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戀戀。黑板顯得格外的光亮,粉筆是分外的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的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摩著,也覺得十分的難分難舍。那晨夕與共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涂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離別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鮮,小販們不時的走過,太陽光很有精神的曬著。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著,那聲音仿佛聽得見。
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沉毅異常的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后一刻的到來。
遠遠的有沉重的車輪輾地的聲音可聽到。
兒分鐘后,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向東向西,徐徐的走過,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
時間是上午十時三個分。
我一眼看見了這些李子走過去,立刻挺直了身體,作著立正的姿勢,沉毅的闔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布道:
“現在下課!”
學生們一致的立了起來,默默的不說一句話;有幾個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著。
沒有一個學生有什么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傍徨,沒有顧慮。個個人都已決定了應該怎么辦,應該向那一個方面走去。
赤熱的心,像鋼鐵鑄成似的堅固,像走著鵝步的議仗隊似的一致。
從來沒有那末無紛紜的一致的堅決過,從校長到工役。
這樣的,光榮的國立暨南大學在上海暫時結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著遷校的工作。
那些喧嘩的慷慨激昂的東西們,卻在忙碌的打算著怎樣維持他們的學校,借口于學生們的學業,校產的保全與教職員們的生活問題。
選自鄭振鐸《蟄居散記》,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ㄒ唬⿲W生通讀都德的《最后一課》,討論作者是怎樣通過“最后一課”這小小的生活側面表現重大的主題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個方面:社會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第一人稱的結構線索。)
。ǘ⿲W生通讀鄭振鐸的《最后一課》,討論它在主題思想、表現手法、寫作技巧上與都德的《最后一課》的異同。(注意:不要忽略社會背景)
。ㄈ┩ㄟ^同題文章的比較閱讀,領悟自己在立意、選材、構思上該注意的問題,促進學生吸收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From:《中學語文教參新編》,饒杰騰主編,語文出版社1997、7。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0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方案一
教學目標 :了解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稱所起的作用;領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同“教學目標 ”的后一項,主要通過對課文本身的學習來體會,井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
教學難點 :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練讀課。通過復述、評議、旗圖表、討論、品讀等提高語言與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ㄒ唬┙處煴砬槔首x全文,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境。
。ǘ┓謩e請學生到臺前復述。
1.教師用投影幻燈映出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幻燈圖片,請學生概括出小說的環境。(提示:從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來考慮)
2.教師映出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幻燈圖片。請一學生以第一人稱復述“最后一課”,重點表現它與平時氣氛的不一樣;然后請一同學以第一人稱復述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內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動。教師主持全班同學對兩項復述的修正與評議活動。
。ㄈ┤嘤懈星榈乩首x最后一部分。
。ㄋ模┲笇W生用色筆畫出重點詞。宛轉、詫異、懊悔、祈禱、氣氛。
第二課時
。ㄒ唬┰谀凑n文有關部分的同時,討論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學路上”這部分。
討論:從社會環境看,阿爾薩斯同以前比有什么異樣之處?從上學路上看,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ǘ┚x“上課經過”(即“最后一課”)部分,研討如下的問題:
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怎樣理解“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個比喻的深刻含義?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標志。此外,字帖掛在鐵桿上,上面寫的是“法蘭西”“阿爾薩斯”,從書寫的內穿和擺掛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國旗。這正是韓麥爾先生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設計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他這樣想的本意是什么?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提示:一個“也”字,清楚地表嘆了小弗朗士對取消法語改學德語是非常反感的。這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學習祖國語言的留戀之情;另一方面表達了他對普魯士的文化侵略的極端仇恨之情?傊膼蹏楦性陧n麥爾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華。)
。ㄈ┢纷x“宣布散學”這部分。
1.品讀基礎上討倫:鐘聲、號聲對韓麥爾先生產生了怎樣的震撼?
2.縱觀全文,韓麥爾先生是個怎佯的人?
。ㄋ模┌葱≌f的要素。請同學總結全文。
情節 上學路上 上課之前 上課經過 宣布散學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貪玩 幼稚 詫異
難過 懊悔 忘不了
韓麥爾先生 穿上禮服 態度和藹 耐心
語言、表情、動作) 哽咽
郝叟老頭 坐在教室后面聽課,激動。
(表情)
環境 自然環境 天氣 畫眉 草地
社會環境 布告牌 普魯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讀指導(主要指導要領):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讀;
2 邊讀邊想象一幅幅連續的畫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變化的層次。
方案二
教學目標 :充分理解文章表現重大主題的途徑和方法;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議讀課。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ㄒ唬┏踝x課文,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要以《最后一課》為題?
(二)默讀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會環境的語句、激疑:不要這些語句效果怎樣?(提示:通過簡練的語句巧妙地安排社會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這樣,為小說人物的出場、情節的展開和主題的表現作了必要的鋪墊和交代。)
。ㄈ┓蹲x,學生討論:不寫鎮上的人效果怎樣?(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鎮上的人,并且在寫法上做到了以點帶面,似實襯虛,讓讀者從最后一課聯想到法國人民廣泛而深入的愛國義舉。)
。ㄋ模┢纷x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畫出關鍵詞句。
第二課時
。ㄒ唬┠x第三部分,說說印象最深的細節。(提示:學生上習字課時金甲蟲和鴿子的細節,郝叟老頭拼讀字母時古怪的聲音等。這些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收到了“見微知著”的功效。)
。ǘ┳x,議:課文為什么要以第一人稱作為結構線索?
。ㄈ┏浞终归_想象,以《韓麥爾先生》為題進行再創作。
方案三
教學目標 :同“方案二”的“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同“方案二”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比較閱讀鄭振鐸的《最后一深》(《鄭振鐸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附:最后一課
口頭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見得便是殺身成仁的志士。無數的勇士,前仆后繼的倒下去,默默無言。
好幾個漢奸,都曾經做過抗日會的主席,首先變節的一個國文教師,卻是好使酒罵座、慣出什么“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類題目的東西;說是要在槍林彈雨里上課,絕對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個校長,卻是第一個屈膝于敵偽的教育界之蟊賊。
然而默默無言的人們,卻堅定的作著最后的打算,拋下了一切,千山萬水的,千辛萬苦的開始長征,絕不作什么為國家保存財產、文獻一類的借口的話。
上海國軍撤退后,頭一批出來做漢奸的都是些無賴之徒,或愍不畏死的東西。其后,卻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維持地方的人物出來了。再其后,卻有以“救民”為幌子,而喊著同文同種的合作者出來。到了珍珠港的襲擊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們相信著日本政策的改變,在作著“東亞人的東亞”的白日夢,吃盡了“獨苦”,反以為“同甘”,被人家拖著“共死”,卻糊涂到要掙扎著“同生”。其實,這。類的東西也不太多。自命為聰明的入物,是一貫的料用時機,作著升官發財的計劃。其或早或遲的蛻變,乃是作惡的勇氣夠不夠;蛱孀约捍蛩愕弥艿讲恢艿降膯栴}。
默默無言的堅定的人們,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敵救國的問題,壓根兒不曾夢想到“環境”’的如何變更,或敵人對華政策的如何變動、改革。
所以他們也有一貫的計劃,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斗著,絕對的不作“茍全”之夢;該犧牲的時機一到,便毫不躊躇的踏上應走的大道,義無反顧。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設想
領會以韓麥爾老師和小弗郎士為代表的阿爾薩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習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這一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表情朗讀課文,提示學生邊聽邊看,頭腦中出現形象,要求學生記住故事情節。
2.請一位同學到臺前復述故事情節(不許看書,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都可以。),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看他是否有遺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補充或更正。
3.請同學說說韓麥爾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包括對他外部形象的想象。參考答案:韓麥爾老師大概四五十歲,平時穿著隨便,上最后一節法語課時,他穿上漂亮的綠色禮服,系上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繡邊的小黑絲帽。這位老師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常常讓學生丟下功課替他澆花,他去釣魚的時候,干脆就放學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給學生,而且很講究教學方法,他帶著深沉的愛國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成為學生最難忘的一課。
4.再說說小弗郎士是個怎樣的學生。參考答案:小弗郎士不是個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時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課也不能專心聽講?墒亲詈蟮姆ㄕZ課他卻上得特別認真、專心,而且對老師的教導領悟得很好,說明他很聰明,在幼小的心靈中也有難得的愛國情感。他在小說中是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
二、從情節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識先導: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的六要素。小說也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所以,閱讀小說一般從情節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最后一課》的情節分析,可按照地點、時間的變化來進行分段?蓮南卤砜闯觯
開端 發展 高潮(結局)
上學路上 上課之前 上課之中 宣布下課
2.上學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動。討論:從小弗朗士的表現,我們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貪玩:不想上學;幼稚:普魯士兵在操練,他覺得有趣,沒有意識到侵略軍占領了阿爾薩斯。對布告欄里的壞消息不太關注;對老師只是“怕”,缺乏對老師的理解。但他還能管住自己,說明有辨別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課之前,小弗郎士發現了教室許多不同平常的情況,有哪些呢?(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靜靜的;②老師的態度很溫和讓他快坐好;③老師的穿戴比平時鄭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嚴肅氣氛;⑤教室后邊坐著好多鎮上的人。)
4.上課之中,主要分析韓麥爾老師的表現和他對小弗郎士的影響。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再把這一層細分幾個小層次進行研讀:
(1)老師宣布上課,提出希望。
、夙n麥爾老師說話又柔和又嚴肅,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萬分難過。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內容是不許法國人學習法語。他理解了教室里的異常氣氛,理解了老師的心情。
(2)老師上法語課。韓麥爾老師叫小弗郎士背書,小弗郎士背不出來心里挺難受。韓麥爾老師從學習法語和熱愛祖國的關系上指出學不好法語的不幸,同時責備了家長,更責備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貼切的語言贊美了法國語言及學好法語和擺脫奴役的關系。對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喪失了自由,猶如關進監獄;記住本民族語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語言把人民組織起來反抗侵略者,法語就像一根團結敵占區人民的紐帶,韓麥爾老師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與語言教學結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聽懂了。
(3)老師上習字課。韓麥爾老師精心設計了習字的字帖,使學生產生聯想: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小弗郎士很聰明,不僅理解了學習法語,掌握法文書寫的重要,還對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讓法國孩子學德語,產生了反感(“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韓麥爾老師對舊地的留戀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覺并加以理解。
(4)老師上歷史課又給初級班上語言課。老師非常珍惜、留戀著最后一課。不僅影響了小弗郎士也影響了赫叟老頭和初級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對這感人的最后一課永遠忘不了!
5.宣布下課。(是情節的高潮和結局,因為情節發展到高潮戛然而止。)著重描寫韓麥爾老師動作、表情、語言。他聽到教堂的鐘聲,意味著這最后一課的結束,他將離開40年來他苦心經營的學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懷著留戀、遺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復雜心情,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寫出了“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凝結了他的愛國深情,表達了法國人民必勝的信念。這也是法國人民的心聲!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2
【課文解讀】
本文是篇外國短篇小說,作者都德是法國19世紀后半葉杰出小說家,《最后一課》是作者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它是以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勝枚舉。但這篇小說卻別出心裁,既沒有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把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眷念、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最后一課中。
【教學設想及依據】
1、文獻法: 指導學生根據預習提示搜集作品寫作時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
積累。
2、誦讀法: 要求學生默讀,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
并用簡要的語言表述出來。
3、探究法: 在邊讀邊議的過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發展與變化,體會人物的
內心活動進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征以及社會意義。
4、創新法: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寫作遷移。
【教學目標 】
知識能力目標:1、通過聽讀,了解小說的主要情節
2、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語句理解其深刻含義
情 感 目 標:通過對小弗郎士與韓麥爾先生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激發學生高度的
愛國熱情,并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準備將來為祖國的建設作貢獻。
發 展 目 標: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引導學生創新寫作,激發想象力
和發展思維的能力。
【教學資源】中國教育網站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雜志
【教學方略】
教學內容:
1、了解小說的背景
2、領會本文運用語言、心理、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領會本文所表達出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4、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并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的心情,深刻
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通過聽讀,加深對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用具:錄音機 投影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完成積累
(1)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的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反映愛國主義題材的作品《最后一課》。題目為什么叫最后一課呢?請同學們跳讀,用課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書:《最后一課》)
(2)課文預習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寫下了這篇小說。這說明本文的體裁是小說,本文寫作背景是怎樣的?-- 學生讀預習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寫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間普發戰爭后發生的事故。(板書:小說)
(3)本文作者是誰?
都德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說家,一生共創了13部長篇小說,兩部回憶錄,一部劇本和四部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板書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儀,檢查課前預讀情況
注音:哽( ) 賺( ) 踱( ) 捂( ) 懲罰( )
祈禱( ) 詫異( ) 宛轉( )
解釋:宛轉 懊悔 祈禱 哽咽 詫異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聽讀--整體感知 理清思路
(1)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本人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去了解。
小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是本文的兩個主要人物,課文正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見聞與感受以及韓麥爾先生的高度民族責任感來表現法國人民深厚愛國熱情的。(板書: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2)默讀全文,說說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唇、不指讀,結合課后練習第一題,邊讀邊思考,了解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以上“最后一課”為重點,讓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文章的思路?赡苡腥缦聨追N:
a、課前、課上和下課
b、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下課
c、上課前,上課時
小結:以上故事情節的三種劃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較而言,第一種更為妥當,因為:它將故事情節分為三個部分:課前、課上和下課,突出了“課上”的情景;而第二種將故事情節分為四個層次: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和宣布下課、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課之前,不必單獨劃開;最后一種劃法將故事情節分為兩個部分:上課前、上課時,但不包含“下課”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課文按第一種分法為好:第一部分(1-10):寫上課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見的典型環境和課堂氣氛;第二部分(11-23):寫最后一課的經過,重點寫了法語課,其次還寫了習字課、歷史課與拼音課;第三部分(24-29):寫下課時的情景。(板書:課前、上課、下課)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品讀--體味語言 感悟思想
(一)品讀小弗郎士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要求學生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邊讀邊用筆勾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重要語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個思想感情變化,分成三組,每組回答一個問題。
a、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語法
b、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并敬愛老師
c、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小結:小弗郎士是個頑皮的孩子,學習上要求自己不嚴,怕老師罵就想逃學。但在最后一課上,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個壞孩子,他貪玩,但“還能管住自己”。他有一個好老師,韓麥爾的一言一行對他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來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課”的典型環境,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板書:語言 動作 心理)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聽讀和品讀,了解了侵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也使我們認清了侵略者的罪惡,從而激勵我們要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同時,使我們了解了學習小說必須認真閱讀,從分析情節入手,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題。
作業 布置:
參看課后練習第三題,思考各段文字后括號里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檢查作業 ,繼續第二教學板塊)
(二)品讀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
要求學生結合課后練習第三題,集中討論、學生評析、教師小結歸納。從以下三個重點問題入手。
a、韓麥爾先生為什么在最后一課穿上節日盛裝?
b、監獄大門和鑰匙分別比喻什么?整句的含義是什么?
c、韓麥爾的動作、神態表現了韓麥爾怎樣的感情?
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的、受人尊敬的老師。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職業和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愛國者。他懷著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學視察或發獎日子才穿戴的綠色禮服和繡邊絲帽,體現了崇高的愛國感情。在對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責和對阿爾薩斯人的弱點的直率批評中,他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得到細膩的表現。他的關于牢記祖國語言的精辟見解,表現出他對戰勝侵略者的執著信念!胺ㄌm西萬歲”這兩個飽含激憤的大字,表現了他對祖國必勝、法國人民必勝的堅強信心。
四、第三個教學板塊:運用--激活思想 創新寫作
1、激活思想
(1)小結全文:這篇小說以小弗郎士在法國淪陷時“最后一課”中的見聞感受為線索,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2)提問:同學們學習了《最后一課》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學生明確:失去國土的法國人民這樣熱愛他們的民族語言,這樣熱愛他們的國家!他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要熱愛中華民族的語言,我們要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在寫作上,我們要學習本文通過典型環境,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寫法。
2、創新寫作
續寫提示:
①題目設計為《<最后一課>之后》。②緊承文末一句話,圍繞愛國主義的主題展開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憤怒的人們久久不愿離開教室,人們高呼:“我們要法語,不要德語!”“打倒普魯士!”“法蘭西萬歲!”……普魯士兵兇補惡煞的沖進教室,與人們廝打起來……人們含恨離去……幾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韓麥爾先生又給人們上法語課……③結構要完整。
【教學后記】
本課是篇教讀課文,依據“讀寫說”綜合教學實驗方案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本教案在教學中充分突出學生發展的本體地位,努力實現積累、運用、實踐、創新的實驗目標,用三個教學板塊強調了讀寫說的綜合教學。第一個教學板塊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導地位,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議,在聽讀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學生的讀與說。如其中的“討論與交流、小結”這兩個教學中學生必須要說,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第二個教學板塊,注重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輕易掌握了閱讀分析的方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而第三個教學板塊中“激活思想”這一教學環節,注重了學生情感的引導與培養,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體現!皠撔聦懽鳌眲t將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置于實踐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開啟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寫”的重要性。根據本教案教學,發現學生能大膽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激發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3
最后一課
教學重點:1、 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當中國加入世貿、足球圓夢、申奧成功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為什么?因為我們流淌著一樣的民族熱血,擁有著一樣的民族感情,熱愛著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祖國。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等情感?赡銈兪欠裰溃瑹釔圩鎳恼Z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
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蹲詈笠徽n》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蹲詈笠徽n》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紹小說常識 :
1、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小說要素:
人物( 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
環境( 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后練習一)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6)序幕。 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里的情景!n前
第三個階段(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布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階段!字、怕提問
(1)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問。
。2)“這些景象”指什么?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什么? 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設置懸念,
(4)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么關系?
巧妙地點明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并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苫、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別?說明了什么?
平時上課 最后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
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著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聲背書啦! 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
‘ 靜一點,靜一點……’” 鐵戒尺。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我”遲到 遭到先生的責罵。 今天,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著他來上課,穿著"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里還坐著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后練習二找出有關語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2)課后練習二:
1、 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愿望和巨大動力。
4、 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瘧、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小結: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語言描寫:……
。2)指導朗讀: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 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3)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4)完成課后練習三。
(5)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六、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4、 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鞍。∵@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復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七、質疑解疑:
1、15節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呢?
韓麥爾先生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卻要被無辜地趕走,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但又豈只是敬愛呢?里面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2、第18節里的省略號表示了什么意思?
韓麥爾先生想到普魯士侵略者還可能說出更多的侮辱法國人的話,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節中的省略號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兒,感到十分內疚、痛心,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號,這表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負責。
4.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亡了國當了奴隸,如何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所以說這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5、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知道了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自覺要求學好語文,聽得特別細心,所以會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嘗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呢!
這篇小說告訴我們,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學好祖國語文,正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不是也有個別嘴里喊著愛國,心里也想愛國,卻并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嗎?學了這篇小說,懂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動力,積極自覺地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分秒必爭地認真學好一切科學知識。
6、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后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后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干凈、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
7、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不幸,這里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9、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于法蘭西,絕不屬于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專心致志!還有小弗郎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10、“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欤恢挥X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11、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鐘聲顯示著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12、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現力量。
通過上最后一課,小弗郎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于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13、──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說,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于筆端!笆钩鋈淼牧α俊,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八、布置作業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造性續寫。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4
教案示例之一
最后一課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2.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朗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歷史背景,作者情況,小說的結構。
教學過程
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于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蹲詈笠徽n》就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蹲詈笠徽n》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jù 踱duó 挾jiā 皺zhòu 督dū 叟sǒu
攤tān 曠kuàng 懊ào 隸lì 鑰yào 匙shi 哽gěng 賺zhuàn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郝暁庾枞。
3.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難忘的最后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后一課”的結束。
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閱讀體會課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韓麥爾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小弗朗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教學過程
1.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我”為什么想別去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共有兩個原因。一是遲到會受到韓麥爾先生的批評。一是怕老師檢查功課,自己完成得很不好!皼r且”,是連詞,進一步說明情況。這兩個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學。
提問:小弗朗士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
看到的是:天氣溫暖而晴朗,畫眉鳥在宛轉地歌唱,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士兵在操練,還有鎮公所邊的廣告牌前圍滿了人。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會現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優美恬靜,對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對社會現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魯士士兵的操練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喪(廣告牌──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這就含蓄地點出了《最后一課》的社會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社會環境。
提問: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藍天下,宛轉的畫眉鳥的叫聲中,開心地玩兒,可是他說,“我還能管住自己”。課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急忙向學校跑去,不再看普魯士士兵的操練,還有,看見許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沒有停步;再有,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以上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第1自然段,以獨白式的心理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小弗朗士是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學生。──他閃過逃學的念頭。第3自然段,寫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沒有為之所動,“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終于戰勝了逃學的念頭。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變化的基本條件。第4至6自然段,寫小弗朗士經過鎮公所時的心理活動。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側面,即對敵人的恨── 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
這一部分中有兩處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識到華希特的話是開玩笑。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應,使得文章渾然成為整體。
這部分在直接描寫小弗朗士的同時,間接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嚴厲,為下文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后,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溫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后排還坐著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學校后,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像,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朗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后”,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表達了韓麥爾什么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后”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后”的含義是,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后一節法語課,將是多么重要,多么寶貴!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的語言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著的復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后”,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提問:小弗朗士聽到了這樣的話,思想上有哪些變化?
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要把“萬分難過”、激憤的心情讀出來。
請同學們默讀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
當韓麥爾先生宣布:“今天是你們最后一節法語課”時,小弗朗士聽了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這“最后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這嚴肅、莊重、悲憤的氣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拔业淖詈笠惶梅ㄕZ課”之所以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強烈共鳴與巨大反響。老師的話,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惋惜-→后悔-→熱愛-→依戀。他首先感到萬分難過,無限惋惜“再也不能學法語了”;為過去“曠了課去鳥窩,到薩爾河去溜冰”而悔恨;對祖國語言、祖國歷史的強烈的愛,“語法啦、歷史啦……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對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深深依戀,“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這都是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的變化。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15、16兩自然段。
提問: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臺,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臺,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朗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朗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
、僬埻瑢W們默讀第17自然段。
教師講解:當輪到小弗朗士背書時,他愿意付出任何代價來聲音寵亮、口齒清楚地背下來,可當時,開頭幾個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時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師的“訓斥”,而是有了一種負疚感,一種羞恥感。
、谡堃幻瑢W讀第18、19兩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于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的不幸,這里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問:第18自然段中有兩處使用了單引號,其中一處還在單引號中用了省略號,體會一下引號內話的內容,和標點符號的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第一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像小弗朗士這樣的阿爾薩斯人的想法、說法和做法。第二處的單引號內話的內容是模擬普魯士入侵者的口吻,用來說明、強調上述想法、做法所產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們還能說出許多類似的話來,韓麥爾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說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這省略號中。
提問:課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處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也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里感到十分的內疚與痛心,特別是已經無法補救這些過失的時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號。這省略號中包涵了韓麥爾先生的深刻的自責。也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責任感。
提問:小弗朗士不能背出書來,韓麥爾先生的態度與語言表現了什么感情?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是一貫以嚴格與嚴厲著稱的老師,F在,當小弗朗士背不出書來時,他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真摯、沉痛地總結了以往的教訓:
首先,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這是對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
還有,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這是對家長的善意的指責。這兩點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民族責任感,也體現了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種使命感。
最后,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這是對自己的嚴格的自省與解剖。
這三點是韓麥爾對祖國的深情,對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對后代負責的集中表現。韓麥爾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現在他的這種態度與語言中。這都深深撥動了小弗朗士和鎮上來聽課的人心靈上的愛國感情之弦。
、壅堃幻瑢W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提問: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方法。監獄,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敵人占領的阿爾薩斯正是這樣,如同監獄。打開監獄大門,指趕走入侵者,讓陽光重新照耀在法蘭西的大地上。祖國的語言,是聯系人們思想的紐帶,共同語言,維系了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它能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激發人們的愛國激情,團結起來,趕走入侵者。所以說語言是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語重心長,含義深刻。
提問:小弗朗士覺得“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為什么?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真摯、深沉、語重心長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小弗朗士,使他把對祖國的熱愛,化為珍惜最后一節法語課的行動,專心,積極,因此他認為“挺容易”,“全都懂”。
、苷埻瑢W們默讀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這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師講解: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于法蘭西,絕不屬于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專心致志!還有小弗朗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菡堃幻瑢W有感情地朗讀第22自然段。
教師講解:這一段主要寫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和小弗朗士的內心獨白。
韓麥爾先生的神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這神態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濃濃的情。
小弗朗士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對韓麥爾先生這種心境的理解與同情。四十年來,這里有他的家園、校園,這里有他從事的而且津津樂道的事業,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裝扮的環境。現在,他必須和它們分別,只因為普魯士的入侵!他要永遠離開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離開的。他的處境小弗朗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朗士經過了這“最后一課”由貪玩不懂事,變得懂事了。
、拮寣W生默讀第23自然段。
提問:第23自然段寫出了什么內容?
交流,討論。
教師小結:這一段寫了韓麥爾先生站好了最后一班崗,上完了應上的法語課和歷史課。還寫了郝叟老頭念法語的情景。特別是寫了聽到郝叟老頭的既發抖又古怪的聲音時,小弗朗士感到又想笑又難過。他想笑的是“聲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沒有笑出來;他感到難過的是郝叟“聲音都發抖了”。正是這“發抖”和“難過”,是孩子和老人們在愛國這一基點上的共鳴。也可以看出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中的成長。
這就是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層,寫韓麥爾老師與學生們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課中認真教學的感人情景。這一部分寫出了阿爾薩斯被普魯士占領后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語課實際上已成為一節生動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而且是一節極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它促進了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明天希望的變化成長,讓他們的心頭都飄揚著法蘭西的國旗;它還促進了郝叟老頭──阿爾薩斯人的覺醒。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閱讀、體會課文后文。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最后一課結束情景的描寫;小說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檢查、訂正、講評上節課的作業 。
2.引入新課。
提示思考:課文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全過程,同學們體會一下哪些語句表現了老師和學生都是非常珍惜這最后一節法語課的?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韓麥爾先生:穿上“漂亮的禮服”,“從來沒有這樣耐心地講解過”,“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這都表現了老師在最后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傳授出來,是老師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
小弗朗士:“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金甲蟲飛進來,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進行新課。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師提示:鐘聲和號聲,是時間的標志,宣告了最后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提問,聽到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鐘聲顯示著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提問:“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興”具有什么表現力量。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后一課,小弗朗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于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提問:“我──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這一切。
提問: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說,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于筆端!笆钩鋈淼牧α俊,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老師范讀第29自然段。
教師小結:面對“散學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課了這種嚴酷的現實,韓麥爾先生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這個悲愴的“鏡頭”深深地嵌在我們的頭腦中。作品也就在這悲愴氣氛中結束。
4.歸納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這篇小說寫了小弗朗士的變化,寫了韓麥爾先生上了悲壯的一課,還寫了鎮上的人到教室里來聽課的情形,寫這些都是為了表現什么呢?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歸納寫作特點。
提問:這篇小說是以誰的口吻,來敘述這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篇小說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來寫的,這叫做第一人稱的寫法。這種寫法便于寫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有利于寫出他的變化。例如:文中上學路上的心理描寫和背書時的心理描寫,都很真切感人,讓讀者看到了一個頑皮少年的變化、成長。
提問:在上學路上,小弗朗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后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后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干凈、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
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六、七題。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5
七、最后一課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了解小說的特點,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2、3
難點:目標1、3
三、教學用時:3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設想
首先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正確區分故事情節的層次和人物思想感情發展的階段,從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分析人物在情節發展中的表現,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會意義。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字詞、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小說的結構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1、導入 新課
由神州5號引入愛國主義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告訴學生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等情感。
簡介背景及作者(見書43頁)
這篇小說寫于1873年,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選材別出心裁,既沒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反映淪陷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這“最后一課”中,使小說更具社會意義。都德,法國19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其小說多以反映普法戰爭為主。
2、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jù 踱duó 挾jiā 皺zhòu 督dū 叟sǒu 攤tān
曠kuàng 懊ào 隸lì 鑰yào 匙shi 哽gěng 賺zhuàn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里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3、介紹小說常識
⑴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
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品诸悾喊雌⑷萘糠珠L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
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切≌f要素:人物(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
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4、內容分析
⑴解題:
——最后一課,是指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后,淪陷區阿爾薩斯一所小學上的最后一節法語
課。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名小學生小弗郎士。
、票疚木索——“我”的見聞感受。
、菍W生復述故事情節,劃分結構。(練習二)
—(1-6)上學路上(開端)表現小弗郎士貪玩,幼稚;
二(7-23)最后一課(發展)表現小弗郎士的吃驚,詫異,到恍然大悟,感情發生變化:由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并敬愛老師,也熱愛學習;
三(24-末)宣布下課(高潮、結局)師生心相通,忠于祖國,絕不屈服。
⑷分析第一部分:學生齊聲朗讀并在文中劃出有關環境的描寫,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天氣”“畫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無憂無慮的幼稚心態。
社會環境描寫“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普法戰爭
中法國淪陷,并設置了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么,為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好鋪墊。
、煞治龅诙糠郑簩φn堂氣氛的描寫的作用。(練習一)
——課堂氣氛與往日的不同
課堂氣氛:(往日)喧鬧 —— (今日)偏安安靜靜的
老師態度: 罵 —— 態度溫和
老師衣著: 穿禮服,衣著隆重
人們: 神色憂慮,少見的人也都來了
——渲染了一種嚴肅、莊嚴、悲憤的氣氛。
5、作業 布置
嘗試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小弗郎士,通過理解小說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1、請學生復述基本情節 ,要求能體現情節發展的脈胳。
2、閱讀前10段
、判「ダ墒可险n途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
——獨白式的心理描寫,寫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愛學習、幼稚的性格,但他還能管住
自己,戰勝了想逃學的念頭,表明他還有一定的意志力,為下文的轉變埋下伏筆;同時也
展現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壞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來稚氣,但內心愛憎分明,
對敵人還是有一點恨。鐵匠開玩笑,他以為是諷刺自己,所以氣急敗壞地跑進先生的院子
里,說明他有很強的自尊心。
——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
出主題,有烘托作用;同時,看布告牌的細節,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明朗、輕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劇氣氛
形成鮮明對比,使人們的心情反而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壓抑的感覺。
、七@最后一課的上課前與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課”有什么特別含義?
——通過先生的話點明這“最后一課”的含義,普魯士統治者禁止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學
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國人民,韓麥爾先生在這種情況下,
連連強調這一課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最后一課”。這樣,“最后一課”本
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靈
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 老
師的話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鳴和反響。
、锹牭巾n麥爾先生說“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語課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
些變化?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剛才迷惑不解的現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來是很貪玩幼稚的,現在對再也不能學
法語感到惋惜,為貪玩而悔恨,討厭的書變成老友;本來是害怕老師,現在老師的責罰也
忘了,對老師充滿同情、理解、尊敬之情;本來還覺得好玩的操練,現在也從心底里憎恨
起來,用“這些壞家伙”來稱呼他們。這段心理活動,表明老師真摯深切的愛國熱情,也
通過小弗郎士對老師的感情變化——從害怕到同情、理解、尊敬,表明了孩子心靈上的愛
國意識正在成長。
、葹槭裁葱「ダ墒窟@一節課特別用心聽?而且都能聽明白?
——法國侵略者強行剝奪法國人民學習自己祖國語言的權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憤
和愛國熱情。他們把法語和祖國視為同義詞,愛法語就是熱愛法蘭西祖國,因此他們對統
治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都凝聚在這最后一課。小弗郎士珍視這最后一課,并把學好祖國語
言作為愛國的神圣職責,因而產生了高度的學習熱情;當老師提問時他不會,感到難受,
說明他有了羞恥感;學習文法易懂,說明學習態端正了;他特別用心去聽,老師也特別用
心教,因而能聽懂。
⑸小弗郎士以怎樣的心情觀察老師,聯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對老師充滿同情、理解、尊敬之情,因為熱愛法語的老師將不能再教法語了。
他由字帖想到國旗,表明了他對祖國及祖國語言的深厚感情。由鴿子想到普魯士兵該不會
也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語唱歌吧,寫出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正在萌發,對侵略者的禁教
法語的卑鄙行為的輕蔑和仇恨正在迸發。
⑹為什么小弗郎士永遠忘不了“這最后一課”?(總結)
——①小弗郎士本質不壞;
、谑艿嚼蠋煹挠绊懀
③亡國慘痛的震撼,激發了他心中的愛國情感。。
3、作業 布置
、傩「ダ墒繛槭裁磿羞@么大的變化?請就此發表你的意見,寫一段話。注意要從文章中找根據。
、趪L試從語言、衣著、神態、動作等描寫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總結全文。
1、復習:簡述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
2、分析:
⑴韓麥爾先生不僅是一位法語教師,更是一位對祖國充滿熱愛的愛國志士,請找出具體表現。(學生自由討論,舉手發言,教師引導歸納)
——韓麥爾先生穿著禮服上課,體現了他對這節課的重視與紀念,用以表現他對將要失
去國土的敬意。
⑵小弗郎士沒能答出分詞的用法,老師說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樣的?
——他出于民族責任感,沉痛地總結了教訓:1學生不努力2父母不關心3教師不盡責。
總結過去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珍視這最后一課。說學生可憐,是說老師沒教好,學生沒
學好,快要做亡國奴時,還學不好祖國語言,只會給敵人輕蔑。失去民族尊嚴。
、菃我柪锏氖÷蕴柋硎臼裁匆馑?第19段中的省略號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韓麥爾先生想到普魯士侵略者還可能說出更多的侮辱法國人的話,心情十分沉重,
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兒,感到十分內疚、痛心,一時說
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號,這表現了他對教育事業十分負責。
、壤蠋熤v到法語是對法語有什么評價?用了什么比喻?這個比喻的深刻意義是什么?
——高度贊美法國語言,強調掌握法語的重要意義。用監獄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
民的統治與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含義是: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
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敵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缮狭曌终n時,老師是怎樣安排的?有什么用意,產生什么效果?
——忍受著離開服務了40多年的本鄉的痛苦,用心教學,寫“法蘭西”“阿爾薩斯”等
別出心裁的字帖,象征著阿爾薩斯、洛林和法蘭西祖國永遠在一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
情。
⑹重點分析最后一部分:這段文字對韓麥爾先生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為什么他聽到鐘
聲,臉色慘白?我又為什么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有神態、語言、動作描寫。鐘聲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號
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兩者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的民族語言、祖國的
語言告別,這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我”從
先生的臉色中感到他對祖國的愛,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
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于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我”
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教師,更
是一位愛國志士。“慘白”不能換“蒼白”,因為“慘白”帶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厲害,
可怕;而“蒼白”多指病容。
、恕拔摇摇边@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即語音的延長。從
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到來了,
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
地包容這一切。
、涛闹杏心男﹦釉~很好地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
——轉、拿、使、寫,一連串的動作表現了他的痛苦心理,傾注了他對祖國的愛、對敵
人的恨。
⑼出表現他內心極度悲痛的詞語,簡要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寫大字”、“呆住”、“做手勢”、“臉色慘白”、“他哽住了”。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
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感情。一方面表現他對祖
國必勝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現他面對祖國被占領的殘酷現實,陷入了極大痛苦之中。因
為內心激動,悲痛欲絕,泣不成聲,因而“哽住了”。
⑽“使出全身力量”這句話,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表達了韓麥爾先生的心聲,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早日
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也是法國人民愛國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體現,這樣收尾,深化
了主題,同時意境深遠,給讀者以豐富想象的余地。
3、小結人物形象:
韓麥爾先生既是一位嚴師,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學經驗的受人尊敬的老師,是一位把
自己的職業和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愛國者,他熱愛祖國語言,有崇高的愛國情,高
度的民族責任感,有戰勝敵人的執著信念。
七、全文總結
提示思考:這篇小說寫了小弗朗士的變化,寫了韓麥爾先生上了悲壯的一課,還寫了鎮上的人到教室里來聽課的情形,寫這些都是為了表現什么呢?(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八、板書
最后一課(短篇小說)
法國 都德
宣布下課(高潮、結局)
認真上課(發展)
情 節:
上學路上(開端)
線 索:“我”的見聞感受
小弗朗士
。ㄐ睦砻鑼懀
貪 玩
怕老師
幼 稚
熱愛法語
理解、敬愛老師
熱愛祖國
感到
詫異
態度:和藹、嚴肅
自責:教學的不足
講課:精心設計
生動感人
臉色:慘白
語言:哽咽
行為:書寫“法
蘭西萬歲”
韓麥爾先生
(語言、衣著、神態、動作)
衣著:莊重
語言:柔和
嚴肅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6
最后一課
[教學目標 及重點]
1.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養學生準確把握小說主題的分析能力。
2.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3..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學生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文章的自讀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后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制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意的卡片各1張,共五張。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優秀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板書題目)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說,會產生如此的藝術魅力呢?
二、教學新課
。ㄒ唬┟鞔_教學目標 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ㄈ┲攸c學習與訓練
(以學生探究討論為主,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閱讀課文,篩選課文信息,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
1.組織學生研討分析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
。ㄒ詫W生活動為主,學生可討論,可朗讀。要求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回顧全文,思考全文內容,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拍阏J為小弗郎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讓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認為:小弗郎士是一個貪玩、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馬虎、不認真學習、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由于這是最后一課而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迫缓蠼處熯M行調控,組織討論“小弗郎士是一個由于這是最后一課而變得認真聽課的人的孩子”一種見解。
明確:小弗郎士是由一個貪玩、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⑵學生合作討論,誦讀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寫,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究竟是什么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是樸素的愛國情感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
2.組織學生研討分析韓麥爾先生這個人物形象。
、拍阏J為韓麥爾先生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ㄒ詫W生活動為主,學生可討論,可朗讀。要求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回顧全文,思考全文內容,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迫缓蠼處熯M行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鎮上的一位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
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最后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一動也不動地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說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后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贊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至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3. 作者為什么樣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4.放《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 ,想象故事情境, 體會文章主旨。
5.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于愛國主義你有什么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布置作業 ]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
最 后 一 課
小弗郎士 變 韓麥爾先生
亡國痛
民族魂
愛國情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篇17
[課型特點]
以指導朗讀為途徑,理解小說的含義,并學習小說朗讀的一般方法。
[朗讀知識]
朗讀小說,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讀時,頭腦中要有鮮明的人物形象!蹲詈笠徽n》這篇小說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敘述故事情節的,所以對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的準確把握是朗讀成功的關鍵。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變化和發展的脈絡。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調,來確定語氣的基調。在朗讀句子的時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頓,把句意的著重點突出出來,語句還需連貫、自然。這就需要思維活動像流水一樣連貫流暢。
[朗讀方法]
一、讓學生熟讀課文,記住故事情節,做到能不看書,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二、以第—一段為例,體會朗讀語句的重音和停頓。教師可采用提問的方式,請同學讀課文中的語句回答問題,就比較自然地掌握了朗讀的重音和停頓。
教師問:那天早晨,你是按時到校的嗎?
學生讀: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師問:你去晚了,不怕韓麥爾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
教師問: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罵你嗎?
學生讀: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
教師問:問你分詞有什么可怕的呢?
學生讀: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教師問:那你該怎么辦呀?
學生讀: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師發現哪些地方學生朗讀時重音和停頓處理得不當,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調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語言。如模仿鐵匠華希特對小弗郎士喊:“用不著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別、年齡、職業;第二要理解人物說話的意圖和心理,以及說話的口氣。比如:華希特是個男性的鐵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欄上公布的命令:學校不許教學生法語。模仿韓麥爾老師自責的一段,就必須分析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說話時的思想感情。
四、對人物內心獨白的朗讀。聲音不必過大,要把握住當時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種不祥的預兆。
[分析指導]
一、故事的開端:上學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樣,怕老師提問而想逃學。但是又覺得逃了學還會遭先生罵,在猶豫之后,還是向學校跑去。
2.他看到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據經驗,使他產生不祥的預兆。
這一層要表現小弗郎士的貪玩、幼稚及對先生的懼怕。也要表現出他內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發展:上課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異樣:
1.教室格外安靜。他走進教室時心非;牛率艿截焸浜蛻土P。
2.韓麥爾先生說話很溫和,讓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靜了,注意觀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韓麥爾先生的穿戴是那么莊重。教室里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驚。
4.教室后排坐著好些鎮上的人,個個都很憂愁,小弗郎士更加吃驚了。
三、故事進一步發展:上課之中。
1.韓麥爾老師說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希望同學用心學習。小弗郎士聽了心里萬分難過。
2.小弗郎士對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課本分手,舍不得要離開的韓麥爾先生。
3.小弗郎士沒背出分詞的用法,心里挺難受。
4.韓麥爾先生自責,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這一情感基調。
5.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生動講解,使小弗郎士對學好法語有了深刻的認識,理解了老師的意圖。
6.小弗郎士習字練習時對教室氣氛的描繪,朗讀時,頭腦中要有具體的形象。對學習
德語反感。
7.小弗郎士觀察韓麥爾先生“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對先生此時的情感有了具體的理解。從老師的角度,體察老師的心情。說明小弗郎士很聰明。要用理解老師的心情朗讀。
8.小弗郎士觀察郝叟老頭和孩子一起讀拼音時感情是那么激動,他更理解了為什么今天鎮上的人也來聽課,他心情很難過。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調。
三、故事的高潮、結局:宣布下課。
對這部分的朗讀尤為重要。
1.當看到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時,他覺得老師非常高大。說明小弗郎土此時不僅理解了老師的心情,而且對老師極為崇敬。
2.韓麥爾老師哽咽了,“我一我——”老師沒說出來的心里話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戲劇演員的潛臺詞,是值得探討的。這里的朗讀,絕不是感情蒼白的聲音延長。而是心情極為激動說不下去了。他可能會說:“我今天就要離開大家了”之類的話,但當他一想到要離開在這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離開這些可愛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時,他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然而,他又堅信他還會回來的,阿爾薩斯還會回到祖國的懷抱,于是他把最復雜的情感凝結成一句話,使出全身力量寫出的:“法蘭西萬歲!”朗讀時,感情激動,語句有力,充滿信心!
[幾點說明]
一、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分析討論一部分,接著練習朗讀,以讀鞏固理解,表達更深層的含義。有的地方需要老師帶著感情講解,啟發學生進入角色,引發他們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說分析完,對思想內容有了確切的理解之后,再練習朗讀。在朗讀中發現某處表達得不準確時,再進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對內容還不理解或理解不準確,不深入時,就急于單純從聲音上去表達。這樣往往朗讀不好,也無助于對內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討論,都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五、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先放專業人員的朗讀錄音,讓學生聽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單純的聲音模仿。
六、還可以配上幻燈圖片,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也可以看著某個圖像,讓學生朗讀這部分的內容。
七、總之,理解內容是目的,指導朗讀是手段,這是教學目的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