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山記》教學(xué)設(shè)計(精選3篇)
《游黃山記》教學(xué)設(shè)計 篇1
游 黃 山 記 作者:徐宏祖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又名《游天都》
九月初四這天。(動身行走)十五里到湯口。(又走)五里到湯寺,在湯池洗了澡。拄著拐杖望著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黃泥岡。(這時)先前云霧籠罩著的那些山峰,漸漸地露出來了,也漸漸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轉(zhuǎn)身進入石門峰,經(jīng)過天都峰的山腰下來,就(望見)天都、蓮花兩峰頂,都高高地聳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條岔路向東直上,是前次(游山時)沒有到過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側(cè)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狹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夾立高聳;路就在石峰間宛轉(zhuǎn)延伸,石頭堵塞的地方就把它鑿開,陡峭的地方把它鑿成石級,中斷的地方就架上木頭,使它暢通,高懸的地方就樹起梯子連接。向下看,(只見)陡峻的山谷氣象陰森,楓樹、松樹雜然相間,五色繽紛,燦爛得象圖畫,象錦繡。因此想到黃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這樣的奇景,前次游山卻未來探訪,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慚愧呀!
初四日。十五里,至湯口。五里,至湯寺,浴于湯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黃泥岡。向時云里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轉(zhuǎn)入石門,越天都之脅而下,則天都、蓮花二頂,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天都側(cè)。復(fù)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zhuǎn)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坡,燦若圖繡。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這時仆人們都因路險陰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來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麗的景色,不覺又吸引著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經(jīng)登上山頭,見一個小寺廟,檐角翹起,象小鳥張開翅膀似的立在那兒,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從前想登而沒有登的地方。(它)左邊是天都峰,右邊是蓮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風(fēng),兩峰秀麗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攬取。四周環(huán)顧,奇峰錯落地排列,眾多的山谷縱橫交錯,實在是黃山風(fēng)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來,怎么知道它如此奇麗呢?遇見云游的和尚澄源來了,(我們)游興很濃。時間已過正午,仆人們也剛剛趕到。(我們)站在寺廟前面,(望著)兩峰指指點點。庵中和尚說:“天都峰雖近,可是無路可通,蓮花峰可登,路卻又太遠。(看來)只好就近處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蓮花峰頂吧”。我不同意,決意游天都峰。
時夫仆俱阻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fēng),兩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時已過午,奴輩適至。立庵前,指點兩峰。庵僧謂:“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余不從,決意游天都。
《游黃山記》 2001/09/01游 黃 山 記 作者:徐宏祖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又名《游天都》
。ū悖⿴е卧春推腿巳詮膷{谷小路下來。到天都峰側(cè),從那被山溪沖下來的亂石上象蛇一樣彎彎曲曲地爬上去。攀雜草,牽荊棘,石塊叢起的地方就越過石塊,石崖側(cè)削的地方就攀緣石壁。每到手腳沒有著落的地方,澄源總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應(yīng)(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這樣困難,下山更不知怎么辦了?最后還是不管那些。經(jīng)過多次艱險,終于到達峰頂。只是它上面還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墻壁聳起好象有幾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邊尋找,發(fā)現(xiàn)有石級,就拉著我登上去。(到那一看)萬千峰巒,無不躬身下伏,只有蓮花峰能和它抗衡罷了。這時濃霧忽起忽散,每來一陣,就對面不見人。遠望蓮花諸峰,多半隱在霧中。獨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霧就飄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邊,霧就從左邊出來了。那些松樹還有盤曲挺撥縱橫交錯的;柏樹雖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貼在石上,好象苔蘚似的。山高風(fēng)大,霧氣來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時露出來象碧綠的山尖,有時被霧淹沒了象一片銀海;再遠眺山下,日光晶瑩閃亮,別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漸晚,于是就把雙腳伸向前邊,手向后按著地面,坐著往下滑;到極危險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過了險處,下到山坳,已經(jīng)夜色籠罩了。又從峽谷中經(jīng)過棧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挾澄源、奴子仍下峽路。至天都側(cè),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cè)削則援崖。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歷險數(shù)次,遂達峰頂。惟一石頂壁起猶數(shù)十丈,澄源尋視其側(cè),得級,挾予以登。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后;予越其右,則霧出于左。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于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山高風(fēng)鉅,霧氣去來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qū)宇也。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jù)地,坐而下脫;至險絕處,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復(fù)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游黃山記》 2001/09/01
《游黃山記》教學(xué)設(shè)計 篇2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xué)習(xí)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xué)考試中也占據(jù)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xué)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xué)們的語文學(xué)習(xí)有幫助。
木蘭從軍閱讀題和答案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xí)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青少年皆次當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zhuǎn)戰(zhàn)驅(qū)馳凡十年有二,數(shù)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1、下列解釋錯誤的是( ) A。少習(xí)射 少(少年時) B。市鞍馬 市(買) C。長而益精 益(更加) D。易男裝 易(穿)
2、給下列字注音皆次當行 行 數(shù)建奇功
3、一次多意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因 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因
4、翻譯:木蘭者,古代一民間女子也。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轉(zhuǎn)戰(zhàn)驅(qū)馳凡十年有二,數(shù)建奇功。
5、文中“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一句是全文所表達的主旨,在《木蘭詩》中相類的句子是:
閱讀題答案:
1、D 易(換裝)
2、hang (第二聲)shu(第四聲)
3、a 因 :因為 b 因而 因此
4、a 叫做木蘭的人,是古代一個民間的女子 b 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 c 輾轉(zhuǎn)作戰(zhàn)總共有十二年,多次立下奇功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句詩木蘭辭中表達中心意思的句子
花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xí)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藝不斷精深.時值可汗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在集市配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zhàn)馳騁沙場十二年之久,屢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后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游黃山記》閱讀附答案附翻譯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畢,遂浴黃山之湯泉、泉甘且冽,在懸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從此山徑仄險,雖兜籠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慣負客者,號海馬,可用也。”引五六壯佼者來,俱手數(shù)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復(fù)作襁褓兒耶?初猶自強,至憊甚,乃縛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負各半。行至云巢,路絕矣,躡木梯而上,萬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猶披重裘擁火。云走入奪舍,頃刻混沌,兩人坐,辨聲而已。散后,步至立雪臺,有古松根生于東,身仆于西,頭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與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長,大十圍,高無二尺也。他松類是者多,不可勝記。晚,云氣更清,諸峰如兒孫俯伏。次日,從臺左折而下,過百步云梯,路又絕矣。忽見一石如大鰲魚,張其口。不得已走入魚口中,穿腹出背,別是一天。登丹臺,上光明頂,與蓮花、天都二峰為三鼎足,高相峙。天風(fēng)撼人,不可立。晚至獅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遠望兩峰尖峙,逼視之,尚有一峰隱身落后。峰高且險,下臨無底之溪,余立其巔,垂趾二分在外。僧懼挽之。余笑謂:“墜亦無妨。”問:“何也?”曰:“溪無底,則人墜當亦無底,飄飄然知泊何所?縱有底,亦須許久方到,盡可須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涼臺。臺下峰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戲?qū)⑽鋷毂滩忌⒌厣。食頃,有白練繞樹。僧喜告曰:“此云鋪海也。”初濛濛然,镕銀散綿,良久渾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F(xiàn)狀。俄而離散,則萬峰簇簇,仍還原形。余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云起為蔭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初九日,從天柱峰后轉(zhuǎn)下,過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輿相迎。計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選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刪節(jié))注:①兜籠:供游客乘坐、由人抬著上山的竹制器具,類似小山轎。
1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此山徑仄險,雖兜籠不能容 仄:狹窄B、他松類是者多,不可勝記 勝:盡C、逼視之,尚有一峰隱身落后 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族:品類
2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A、幸有土人慣負客者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絕矣,躡木梯而上 吾嘗終日而思矣C、溪無底,則人墜當亦無底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D、家人以肩輿相迎 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
21、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簡要交代游畢白岳峰進入黃山界,對黃山溫泉的記游一筆帶過。第二段以側(cè)面描寫為主表現(xiàn)黃山“山徑”之“仄險”。B、文章第三段寫黃山云霧用了“走”“奪”兩個動詞,賦予了云霧鮮活的靈性,顯示出云霧涌來時速度之快與霧氣之濃。描寫可謂生動傳神。C、僧人在文中出現(xiàn)了三次,這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膽怯反襯出作者的豪放大膽,與僧人的對答體現(xiàn)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情懷。D、這篇游記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作者入黃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見所感,運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脫傳神地展現(xiàn)了黃山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
2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引五六壯佼者來,俱手數(shù)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復(fù)作襁褓兒耶?(4分)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與之相化。(3分)
參考答案:
19.【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的含義。逼:接近,走近!敬鸢浮緾
20【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虛詞的含義和用法。B均為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A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助詞,“的人”。C連詞,“那么”/連詞,表轉(zhuǎn)折,“卻”D介詞,“用”/連詞,表目的,“用來”【答案】B
21.【解析】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加以概括。C“體現(xiàn)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情懷”錯誤,與僧人的對答是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樂觀、開朗的性情!敬鸢浮緾
22.【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采分點】(1)便領(lǐng)了五六個健壯的人來,人人手里拿著幾丈布。我自覺好笑,難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嬰兒了嗎?(關(guān)鍵詞“手”“羸”翻譯正確各1分,“乃耶”句式翻譯正確1分,整個句子大意正確1分)(4分)
(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間是空的,所以樹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為一體。(省略句“故(樹干)能伏匿其中”正確譯出1分,關(guān)鍵詞“相化”翻譯正確1分,整個句子大意正確1分)(3分)
(3)開始時朦朦朧朧,像熔化的白銀,散開的棉團,過了很久渾然成了一片。(關(guān)鍵詞“镕銀”“散綿”翻譯正確各1分,整個句子大意正確1分)(3分)
參考譯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覽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黃山的溫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懸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訴我說:“從這里開始,山路狹窄危險,連兜籠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虧當?shù)赜斜硲T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馬’,可以雇傭。”便領(lǐng)了五六個健壯的人來,人人手里拿著幾丈布。我自覺好笑,難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嬰兒了嗎?開始時還想強撐著自己走,等到疲勞不堪時,就綁縛在“海馬”的背上,這樣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著攀登。走到云巢路斷了,只有踩著木梯子上去。只見萬座山峰直刺蒼穹,慈光寺已經(jīng)落在鍋底了。當晚到達文殊院,住了下來。天下著雨,非常冷,正午還要穿著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氣直撲進屋,像要把房子奪去,一會兒功夫,屋內(nèi)一片云霧迷蒙,兩人對面坐著僅能聽到聲音,云氣散后,步行到立雪臺,臺上有棵古松,根生長在東面,樹干倒向西面,樹冠朝著南方,穿進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長出來,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間是空的,所以樹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為一體。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長,樹干有十圍粗,高度卻不到二尺。其他松樹像這樣的很多,無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氣更加稀薄,周圍的山峰像兒孫拜見長輩一樣俯伏著。第二天,從立雪臺左側(cè)轉(zhuǎn)彎走下來,經(jīng)過百步云梯,路又斷了,忽然見一塊石頭像大鰲魚,張著巨口,不得已只好走進魚口中,穿過魚腹從魚背上出來,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臺,爬上光明頂,它和蓮花、天都兩座山峰,像鼎的三條腿一樣高高地相互對峙,天風(fēng)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達獅林寺住宿。趁太陽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遠看好像只有兩座山峰相對聳立,近前看才見另一座山峰躲在它們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險,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頂,腳趾都露出二分在懸崖外邊。和尚擔(dān)心,用手拉住我。我笑著說:“掉下去也不要緊。”和尚問道:“為什么?”我說:“溪谷沒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沒有底,飄飄蕩蕩誰知道飄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時間內(nèi)找到活的辦法。”和尚笑了起來。第二天,攀登大小清涼臺,臺下的峰巒像筆,像箭,像筍,像竹林,像刀槍劍戟,像船上的桅桿,又像天帝開玩笑把武器庫中的武器儀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約有吃一頓飯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絹飄過來纏繞著樹木,僧人高興告訴我說:“這就是云鋪海。”開始時朦朦朧朧,像熔化的白銀,散開的棉團,過了很久渾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點角尖,像一大盤白油脂中有很多筍尖豎立的樣子,一會兒云氣散去,只見萬座山峰聚集聳立,又都恢復(fù)了原貌。我坐在松頂,苦于太陽曬得厲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區(qū)別,不全是一模一樣的。初九日,從天柱峰轉(zhuǎn)道下來,過白沙矼,到達云谷,家里的傭人們用轎子迎接我,這次共計步行五十多里路,進山一共七天。
《游黃山記》教學(xué)設(shè)計 篇3
游黃山記
課型: 新授
授課時數(shù): 第一、二課時
教學(xué)目標:1、培養(yǎng)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和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可貴精神。
2、學(xué)習(xí)本文按登山與觀察的順利寫景狀物,從不同角度描述山勢、山路、山色的寫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學(xué)重點:熟讀全文,讀清句讀,背誦。
教學(xué)難點:學(xué)習(xí)本文按登山與觀察的順利寫景狀物,從不同角度描述山勢、山路、山色的寫法。
教學(xué)程序與教學(xué)內(nèi)容:
導(dǎo)入:
作者簡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明末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他是我國明代偉大的地理地質(zhì)學(xué)家、旅行探險家、游記文學(xué)大家,是馳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覽群書,對科舉不感興趣,立志以畢生精力考察祖國的地理面貌。-從二十二歲起,直到五十六歲逝世時為止,三十四年的時間,只身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的旅行日志經(jīng)過后人整理成書,留給我們一部洋洋六十余萬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風(fēng)景名勝、民族風(fēng)情、風(fēng)俗特產(chǎn)于一體,是全方位展示我國明代歷史文化與自然地理的百科全書,為我國旅游界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
新課:
寫作背景:
徐霞客曾經(jīng)兩次游黃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蓋,沒有能夠盡興,寫有《游黃山日記》,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黃山,寫了四篇游記。由于這次是重游,記敘的重點在上次每見到的奇景,所以對上次游記有所照應(yīng)。
學(xué)生閱讀課文,對照注釋理解文章內(nèi)容。
本文以空間的變化為線索,以游覽的路線為順序,運用逐層襯托的寫法,著重描寫黃山天都峰的奇觀。作者勇于登山,奮發(fā)向上,充分顯示出對大自然的熱愛。
全文共兩段。
第1段:寫徐霞客自己上午出發(fā)登山的旅程。著重描述石罅所見奇景,這一段記述翔實,很有特色。寫罅所見奇景,形象生動,飽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調(diào),很有感染力地展開了畫卷。
第2段:寫登天都峰所見奇景。這一段又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時夫仆俱阻險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寫文殊院所見奇景。
先寫“夫仆俱阻險行后”,作者卻一人“獨往”的勇于登山的游興,暗襯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寫文殊院所見奇峰勝景;接著以“真黃山絕勝處”的感嘆,再襯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個反問句收住這一層。
文殊院景物的奇絕美妙,作者旅游時的興奮愉快心情,寫得很是動人。
第二層(“遇游僧澄源至”至“獨蓮花與抗耳”),主要寫登天都峰。
對歷盡艱險勇攀天都的描寫,不僅寫出天都峰高峻難攀的特點,而且寫出登山者堅韌不拔、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對讀者的日常工作與學(xué)習(xí)也是很有啟發(fā)、很有教育意義的。
第三層(“時濃霧半作半止”到“另一區(qū)宇也”),寫天都峰頂?shù)钠嬗^。
緊承上文不聽庵僧勸阻“決意游天都”,遇重重險阻“終亦不顧”的描述之后,寫了天都峰頂所見:隱約可見的蓮花諸峰,富于變化的云海濃霧,別具姿態(tài)的奇松怪柏……寫出了黃山特有的奇觀。徐霞客勇于登山,見到的種種奇景,有如一幅幅奇異的圖畫,簡直把我們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層(“日漸暮”到“止文殊院”),寫下山回文殊院。
寫下山的艱險,亦很動人,照應(yīng)第二層庵僧的話和作者上山時的心情,嚴謹自然。寫再經(jīng)過峽谷小道回文殊院,脈絡(luò)也十分清楚。
這一段從登上玉屏峰頭,見文殊四周奇景,寫到歷險登上天都峰頂,見到種種奇觀,再寫下山的艱險,最后寫回文殊院歇宿。一步一步寫來,文章寫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勝,令人不得不一氣讀下來。讀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啟發(fā),藝術(shù)上也得到極大的享受。
學(xué)生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1、記敘翔實、脈絡(luò)清楚
徐霞客游黃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進行地理考察:他寫游記,是為了給大自然作真實的寫照,因此,文章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記敘詳細、確實。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經(jīng)過的地點,一一點明,不厭其詳。文章脈絡(luò)十分清晰,使讀者不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蹤,而且像是為我們畫出了一條導(dǎo)游的路線圖。這些記敘,都是實地考察的記錄,很有科學(xué)價值。
2、描述細膩,詳略得體。
課文以游蹤的變化為線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蹤,途經(jīng)的地方可寫之處是很多的,作者寫一路上的觀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著重以細膩的筆法描寫了石罅、文殊院所見的奇景和天都峰頂?shù)钠嬗^。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處,所以詳寫,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點。
3、以寫景為主,寓情于景,藏議于景。
這篇游記文中有我,語中含情。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以寫景為主,寓情于景,藏議于景。作者沒有站出來抒發(fā)一番歌頌黃山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卻流溢于紙面;沒有另加關(guān)于不畏勞苦攀登才得達到頂峰的議論,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卻灼然可見。
4、逐層襯托,引人入勝。
課文有很多地方運用了襯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見的奇景以后,用“愧”來襯托“奇”,寫文殊院所見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贊美“真黃山絕勝處”強調(diào)這里的景色優(yōu)美奇異,比所見石罅更美、更奇、更勝一籌!敖^勝處”比 “有奇若此”更好了。由此看來,石罅所見的景物,成了文殊院所見景物的襯托!捌妗币r托了“絕”。然而,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觀,那奇姿異態(tài)的松柏,那瞬息萬變似有靈性的云海濃霧,可以說集中了黃山之奇。作者沒有用贊嘆的字樣,但以濃墨重彩、細膩的刻畫和描繪了仙境般的畫面,令人嘆服:這才是黃山最奇、最絕、最美妙的所在。
這種逐層襯托的寫法 ,是游記文常用得著的,用好了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小結(jié):
本文是一篇游記,在學(xué)習(xí)中,重點運用朗讀和背誦的方法,反復(fù)誦讀,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
作業(yè):
1、練習(xí)一、二三、四。
2、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