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通用13篇)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發布時間:2023-07-08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通用13篇)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1

  (總第13課時)

  一、活動目標

  1.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2.通過活動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

  3.培養資料信息搜集處理能力,鍛煉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說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針對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二、教師準備

  1.教師向學生介紹幾本關于戰爭的圖書或提供有關網址,讓學生閱讀或查閱。

  2.教師要按興趣和條件,給學生劃分活動小組,確定小組負責人,做出安排,提出要求。

  3.設計一張活動記錄表格,發給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記錄填寫。表格內容包括活動項目、內容、方式、時間、地點、參加人員等。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包括四項活動內容,每項活動又包含若干小項,并非要求每項必做,可讓學生自由結成學習小組,自主選擇活動項目。

  (一)關于“古今戰爭知多少”。這一活動主題有三項具體內容。第一項是在一般意義上了解戰爭,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重點考察對象,認識戰爭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第二項活動是對戰爭的性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思考,并以抗日戰爭為重點考察對象,這不僅可以借此讓學生進一步審視戰爭,而且可以培養愛國主義感情和人類責任感。第三項活動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要求學生放眼世界,審視當今的國際社會,從世界動蕩的現實中、在現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思考戰爭。這項活動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如上網等,讓學生目睹戰爭情景,特別是現代戰爭以及現代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從中獲得一定的感悟。

  (二)關于“記住歷史,珍惜和平”。這一活動主題包含三個小活動,都是對革命傳統的調查和回顧,但活動形式有所區別。第一項著重于調查和考察;第二項著重于拜訪和訪談;第三項著重于講演。第一、二兩項要求學生多動筆,多看,多聽,多記,并盡可能地及時整理;第三項要指導學生在口頭表達上多下工夫。選擇哪一項活動,要視學生自己的興趣和當地的資源條件而定。

  (三)關于“文藝作品與戰爭”。這項活動包括兩項小活動,都旨在倡導交流。第一項活動是就戰爭話題進行文學交流,第二項活動是關于戰爭的文化交流。這兩項活動可以合二為一,讓全班同學圍繞戰爭主題開展富有文學、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動,可以朗誦名篇名段,可以背誦古今詩詞,可以講故事,可以研討、交談……總之,圍繞戰爭主題讓同學們有所涉獵,有所積累,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見解。

  (四)關于“鑄劍為犁應有日”。這一活動主題包含四個小問題,這四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因此,對學生的討論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學生勤于思考、大膽發言即可。要充分討論第一個問題,首先要對戰爭的根源和戰爭的歷史有所了解;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就要較為全面、深入地考察戰爭對科技、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理解第三個問題,可以從這樣兩個方面來思考:我們熱愛和平,向往和平,反對戰爭;但必要時我們又必須勇敢地迎接戰爭,保衛和平。開展這項活動,最好利用一些抗辱御侵的史料,結合歷史事件來談。第四個問題是對未來的暢想,當然也要融注理性的思考。回答“是”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

  (五)關于寫作與口語交際。1.口語交際。前面四項活動都有進行口語交際的機會,要指導學生隨時大膽發言,以此來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言語應對能力。2.寫作。這次作文有三個主題:(1)記敘這次開展某一活動的經過。這是寫記敘文,但記敘要突出重點,可以夾敘夾議,有一定的評述,要真實具體。(2)分析、評論某一大事或某一個問題。這是寫議論文,寫這一類作文,最好是把“大事”或“問題”分解成幾個方面,從不同側面、不同層面來認識、思考,同時可對某一側面或層面重點分析。可以先列個提綱,好好想一想應從哪些方面展開,為此還可以相應地查閱一些資料。(3)想像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這是寫想像作文,其中也有說明的成分,當然應在對現代武器和戰爭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像。也可以寫成科幻作品。

  四、活動建議

  1.戰爭是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在開展本次綜合性學習之前,可以組織觀看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以激發學生開展活動的興趣。

  2.可以舉辦一次戰爭題材的文學講座;也可以與歷史老師聯系,講述歷史上著名的戰例等。

  3.本次活動內容較多,形式多樣,應要求每位學生做好活動記錄,作為活動評價的一項依據。

  五、活動評價

  1.本次綜合性學習有四項活動,對各項活動的評價方法應各有差異,評價內容也各有側重。如第一項活動“古今戰爭知多少”,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古今戰爭的知識面和了解這些知識的途徑;第二項“記住歷史,珍惜和平”,其評價側重于學生的情感投入和態度表現;第三項“文藝作品與戰爭”,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有關戰爭文藝作品的涉獵和理解;第四項活動“鑄劍為犁應有日”,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和思考。評價的重點和方法,教師可事前告訴學生,讓評價在活動中起到引導和督促作用。

  2.教師評價要緊緊扣住“口語交際”和“寫作”來進行,即要時時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口語表達如何,文字表達如何。四項活動的開展都落實到“說”和“寫”上來。

  3.教師跟蹤評價,即教師要參與活動過程,對學生的活動予以督導和評價。教師不可能對每項活動都自始至終參與,可以巡回指導并及時予以評價。

  4.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是相互評價,亦可以采取自我小結、自我反思來進行評價,還可以采用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進行評價等。

  5.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再評價,亦可通過調閱小組長和每位學生的活動記錄實施評價,還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文情況給予全面評價等。

  六、參考資料

  1.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什么?據明代朱國楨寫的《涌幢小說•兵器》說,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以下十八種: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撾、殳、叉、耙頭、綿繩、白打。

  2.三十六計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3.三十六計之二計解析(趙立、王世英)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

  敵方的情況已經明確,友軍的意向卻不穩定,這就要想方設法誘導友軍前去殺敵,以避免過分消耗我方的戰斗力。這就是根據《損》卦“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謀略。

  【評點】

  “借刀殺人”其義謂:自己不出面,利用或挑撥別人去害人。語出明代汪廷納的《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趙)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可見,其原意是用于人事關系方面。此語用于戰爭計謀方面,則指的是為了保存實力,而利用矛盾,借助別國力量去擊破敵方的謀略。古代兵家認為,從軍事觀點來看,當敵我雙方勢均力敵之時,突然有一支新的強大部隊,以第三者的態勢出現,這必將是一個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想方設法加以利用。同樣,當一個國家容許他的鄰國無限制地擴張勢力,而不加以阻止時,那么,它的衰落將相隨而至。《兵法圓機》下卷《借》篇謂:“古之言借者,外援四裔,內約與國,乞師以救助耳。惟對壘設謀,彼此互角而有借法,借法乃巧。蓋艱于力,則借敵之力;不能誅,則借敵之刃;甚至無財,而借敵之財;無物,而借敵之物;鮮軍將,而借敵之軍將;不可智謀,而借敵之智謀。吾欲為者誘敵役,則敵力借矣;兵欲斃者詭敵殲,則敵刃借矣。撫其所有,則為借敵之財物;令彼自斗,則為借敵之軍將;翻彼著為我著,因其計成吾計,則為借敵之智謀。不必親行,坐有其事。己所難措,假手于人。敵為我資,而不見德。我驅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敵借敵,借敵之借,使敵不知而終為我借,使敵既知而不得不為我借,則借法巧也。”所借于敵的,可謂多矣,“借刀”總其說而已。行借之時,要突顯“智”“巧”二字。

  春秋末年,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率軍前去攻伐魯國。魯國勢弱,不堪一擊,形勢非常嚴峻。子貢分析形勢之后,認為只有吳國的實力可以同齊國抗衡,可以借助吳國兵力打敗齊軍。于是子貢便前去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理相勸,勸他不要讓異己在攻伐魯國的戰爭中輕易得手而取得主動;而應讓他們去攻打吳國,借以鏟除異己的勢力。田常為之心動,但苦于齊國已作好伐魯的部署,如在此時轉而攻吳,怕是出師無名。子貢說:“這事不難,我前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聽了非常高興。子貢便來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它的勢力必定得以強大,接著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動手,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以借此與強晉分庭抗禮、成就霸業了嗎?”子貢又去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以解除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這次穿梭游說,實現了預期的目的。他又想到吳國勝齊之后,必然要挾魯國,而使魯國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來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齊成功之后,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有所準備,以防吳國的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統率精兵103 000人(其中有越國兵3 000人),北上攻打齊國,魯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了吳軍的誘敵之計,深陷重圍之中,結果齊軍大敗,主帥國書及其他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此戰以齊國請罪求和而告終。夫差大獲全勝之后,便立即率軍轉而攻晉。因為晉國早就有所準備,故順利擊退吳軍的進攻。這樣,子貢充分利用了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使魯國從弱勢而危難之中,得以徹底的解脫。

  還有,春秋末年,吳國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大敗越王勾踐后,吳王夫差的重要謀臣伍子胥多次建議乘勢消滅越國。越王勾踐便用借刀殺人之計,離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系。越王派大夫文種攜帶厚禮,前去買通吳王的寵臣伯。伯受賄后,千方百計替越國說話,多次在吳王面前詆毀伍子胥。吳王聽信了伯的讒言,以伍子胥陰謀通齊叛吳之罪將其殺害。

  在中國古代,這方面事例很多,如曹操借刀殺禰衡等。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

  當敵方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就要乘勢發兵戰而勝之。這正是強者戰勝處于困境之敵而采取的重要決策。

  【評點】

  “趁火打劫”一語,其原意謂:趁別人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此計用于軍事方面是指:當敵方發生危機的時候,就要果斷出擊,以爭取迅速取勝。《十一家注孫子•計篇》有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杜牧注曰:“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互相攻伐,戰事不斷。經過長年征戰,越國終因不敵吳國,而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押在吳國,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踐決不屈服,他立志復國雪恥,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宏圖大志。他表面上順從吳王夫差,終于騙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之后,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以麻痹夫差。在國內,勾踐則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經過數年的發奮圖強,越國的實力大大加強了,人丁興旺,物豐給足,人心穩定。而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所迷惑,從沒把越國放在眼里。他驕橫跋扈,拒納諫言,殺死了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閉目塞聽;他生活淫亂,奢侈無度;他加緊搜刮,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空。

  公元前473年,吳國幾乎顆粒無收,弄得民怨沸騰。而正在此時,吳王夫差又北上會盟,以謀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踐認為時機已到,便舉兵伐吳。吳國內部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打敗。

  勾踐的這次取勝,正是乘敵方內部的危機,而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選自《三十六計》,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4.幾首軍歌

  大刀進行曲(麥新作詞)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八路軍軍歌(公木作詞)

  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嗨!游擊戰,敵后方。/鏟除偽政權。/游擊戰,敵后方,/堅持反掃蕩。/鋼刀插在敵胸膛,/鋼刀插在敵胸膛。/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爭民族獨立,/求人類解放,/這神圣的重大責任,/都擔在我們雙肩。

  新四軍軍歌(陳毅作詞)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的馳騁;/深入敵后百戰百勝,/洶涌著殺敵的呼聲。/要英勇沖鋒,/殲滅敵寇;/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鞏固團結堅決的斗爭!/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公木作詞)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斗,/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么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5.戰爭數據(沙路)

  古今戰爭次數統計

  從古到今,世界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戰爭,大致有以下幾種統計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在有記載的5 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 531次,平均每年2.6次。從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發生過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37年中,包括現在仍在進行著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近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

  據瑞典、印度學者統計,從公元前32XX年到公元1964年這5164年中,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 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這些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災難,使36.4億人喪生。損失的財富折合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公里、厚10米、環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據前蘇聯學者統計,從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這3 357年間,人類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據匈牙利一位教授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發470余起局部戰爭。在世界范圍內,無任何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

  據美聯社調查報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爆發了大約300場局部戰爭,大約有1 000萬人死于戰火。

  中國歷史上發生戰爭次數

  我國是戰爭頻繁之國。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乃至近代,人民起義、人民革命戰爭頻繁;歷史上統治階級內部以及諸侯之間爭城掠地的戰爭更是難以計數。見諸史籍,有些眉目和頭尾的戰爭,從夏朝至明代大約有3 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數百次之多。我國歷史上大約發生戰爭4 000~5 000次之多,約占世界歷史上戰爭總數的1/3左右。

  兩次世界大戰有關數據

  項目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參戰國數目 33 61

  中立國數目 17 6

  持續時間 1 564天(4年3個半月) 2 194天(6年)

  參戰國總人數 10.5億人(占世界人口62%) 17億人(占世界人口80%)

  戰爭中被打死的人數 1 000萬人 3 200萬人

  受傷人數 2 000萬人 3 500萬人

  領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 14個 40個

  軍事行動區域的面積 400萬平方公里 2 200萬平方公里

  動員入伍人數 7 000萬人 11 000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統計數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后卷入33國15億人口。軍事行動涉及的領土達400萬平方公里,戰線長度有2 500~4 000公里。19xx年,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7.045億,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為1.3億人,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 218萬余人,損失2 210萬余人,其中死亡515萬余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 285萬人,損失1 540萬余人,其中死亡338萬余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 863億余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損耗統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歷時4年又3個半月。參加戰爭的有6個大洲的33個國家,卷入人口達15億多人,交戰雙方動員的兵力達6 000多萬人,其中傷亡3 000多萬人,因戰爭而死于饑餓和其他災害的達1 000萬人左右,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約為2 700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軍隊傷亡人數統計

  國別 死亡(萬人) 負傷(萬人) 失蹤被俘(萬人) 合計(萬人) 占動員總兵力(%) 死傷比例

  德國 177.4 421.6 115.3 714.3 64.9 1∶2.4

  奧匈 120 362 220 702 90 1∶3

  土耳其 32.5 40 25 97.5 34.2 1∶1.2

  保加利亞 8.7 15.2 2.7 26.6 22.2 1∶1.7

  同盟國合計 338.6 838.8 363 1540.4 67.4 1∶2.5

  俄國 170 495 250 915 76.3 1∶2.9

  法國 135.8 426.6 53.7 616.1 73.3 1∶3.1

  英國 90.8 209 19.2 319 35.8 1∶2.3

  美國 5.34 20.4 0.5 26.2 5.5 1∶3.8

  意大利 65 94.7 60 219.7 39.1 1∶1.5

  其他國家 41 34.3 28.8 104.2  

  協約國合計 507.9 1280 412.2 2200.2 51.7 1∶2.5

  總計 846.5 2118.8 775.2 3740.5 57.2 1∶2.5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傷亡人數統計

  國別 死亡(人) 負傷(人) 被俘(人) 失蹤(人) 合計(人) 占總動員兵力(%) 死傷比例

  蘇聯 7 000 000 3 450 000 5 750 000 ── 16 200 000 60 2∶1

  美國 292 000 671 000 119 000 29 000 1 111 000 6.8 1∶2.3

  英國 398 000 480 000 331 000 98 000 1 307 000 22.2 1∶1.2

  法國 211 000 400 000 140 000(包括失蹤) ── 751 000 17.9 1∶1.8

  德國 2 850 000 7 250 000 1 600 000(包括失蹤) ── 11 700 000 68.8 1∶2.5

  日本 1 553 000 305 000 303 000(包括失蹤) ── 2 161 000 22.3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1 070 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占25%,傷員占61%,失蹤占14%。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減員人數1 233 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占28%,傷員占38%,失蹤占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減員人數12 000 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減員人數9 900 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占21%,傷員占50%,失蹤占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 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 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于戰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意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 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摘自《軍事數據辭典》,黃河出版社1992年版)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2

  綜合性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2、通過文字、圖片、表演、論辨等形式展示成果,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

  3、 讓學生通過口語交際、寫作訓練,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

  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二、教師準備

   1、向學生介紹幾本有關戰爭的圖書和提供相關網站,讓學生閱讀或查閱。

  2、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自愿組成活動小組,確定小組負責人,提出要求。

  3、設計一張活動表格,由小組長負責記錄填寫。表格內容包括活動項目、內容、方式、時間、地點、參加人員。

  三、活動指導

  本次活動包括五個專題,每一項活動由包括若干小項,學生自由組合自主選擇活動項目。

  一)“硝煙彌漫的歲月”(二戰)。

  主要通過媒體介紹的方式,讓學生在一般意義上了解戰爭,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重點考察對象,認識戰爭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

  二)動蕩不安的地區沖突(當前熱點問題)

  放眼世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形勢不容樂觀,世界范圍內仍時時燃起戰爭的硝煙。在世界動蕩的現實中,在現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思考戰爭。就美國攻打伊拉克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思考在現代科技的背景下的戰爭性質。特別是現代戰爭以及現代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從中獲得一定感悟。

  三)記住歷史,珍惜和平

  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領土,殺害我國同胞,是非正義的戰爭;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消滅敵人,是民族自衛,是正義戰爭。就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探究以下問題:為什么會發生這場戰爭?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誰該對這場戰爭負責?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人類責任感。

  四)文學/影視與戰爭

  圍繞戰爭主題,通過不同形式的,富有文學、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動,如背誦古今詩詞、講故事、賽成語、寫名言等研討交談,使學生對戰爭與文學的關系有所感悟,使學生對文學知識有所積累。

  五)鑄劍為犁應有日

  討論(有個人見解):

  1“鑄劍為犁”的雕像在聯合國總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個春秋,可是和平的鐘聲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們敲響,戰火和死亡仍然時時踐踏著公理和正義,這是為什么?

  2有人說,戰爭有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3怎樣理解“我們反對戰爭,但我們不怕戰爭”這句話的含義?

  4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是否會有永久的和平?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四、活動評價

  教師除了在學生活動前做好參謀外,還需對學生參與整個活動的情況給予督導和評價,當好裁判員。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步驟如下:

  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是五大小組互相評價,其中包括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收集資料的情況等,最后教師結合學生評價進行再評價。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3

  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教學設計

  突”(當前地區熱點問題)“文學與戰爭”“影視與戰爭”。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任選其中一項作為自己的研究專題,同一專題的同學組成一個活動小組,并自主選出自己的組長。在組長的領導和組織下,制定本小組的活動方案。(活動方案要切實可行,指導教師可給予必要的指導)

  又要與本組其他組員及時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本小組的研究成果(活動時間為三個星期,在活動中,學生要將搜集的資料及活動過程 記錄存檔,以備老師評價使用)。

  講故事、編劇本,也可以展示搜集的資料、圖片,還可以制作課件或編輯手抄報等等,只要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即可)。然后再利用兩個星期的課余時間繼續交流,準備進行知識競賽。

  本小組的三名參賽選手。

  答不完整,其他兩位選手可進行補充,答對得10分,超時或答錯不得分,題目作為觀眾題。

  數,若答錯則扣掉相應的分數。

  歌,說出這首歌曲的詞作者、曲作者及時代背景等c.給出一段歷史資料,學生分析反映的是哪一次戰役并用簡潔的語言講述該戰役的經過d.放映影視片段,據此說出本次戰役的名稱及交戰雙方的主要指戰員等等。

  戰爭的認識及感想。

  中,將會出現哪些新式武器?

  賽的各項獎項(例“優勝獎”“風尚獎”等等)。

  得了許多關于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開闊了文化視野,并且對戰爭有了深層次的了解,提高了對戰爭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活動中,各小組同學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得到了增強。另外,本次活動還注重了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4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育才三中初二(8)班

  主創人員:賀樹山、楊文達、李祎晗、鐘昊

  指導老師:銀艷琳

  活動目標

  一、 圍繞“戰爭”這個主題進行活動,明辨是非,拒戰爭,愛和平。

  二、 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原則,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 在活動中突出語文的特點,重點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

  活動環節及主持人

  一、 導語 

  由賀樹山編寫開篇詞,鐘昊播放音樂。

  二、 戰爭題材詩歌朗誦

  主持人:鐘昊

  朗誦者:蔡力、吳波、曹超、于鴻怡、張金濤、楊文達、鐘昊、賀樹山、李祎晗

  朗誦詩歌:《從軍行》、《破陣子•為陣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春望》、《石壕吏》、《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三、 品讀戰爭文學巨著

  主持人:李祎晗

  介紹者:張金濤、柯沛昕、蔡力

  四、 辯論

  主持人:賀樹山

  辯題:美伊戰爭是正義戰爭還是非正義戰爭

  正方:鐘昊、張力剛、吳波、楊逸塵

  反方:楊文達、李祎晗、汪楓、方鳴

  五、結語

  由楊文達總結發言,鐘昊播放音樂。

  活動擴展到網絡

  一、 在“激揚文字”上將活動內容總結登出,對活動人員和活動質量加以評價,以供“成長檔案”參考。

  二、 在“激揚文字”上繼續開展“戰爭”相關主體的討論和寫作。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5

  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集上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課

  二、  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著重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知識的積累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對戰爭的認識。

  三、  教學目標 :

  學生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文字、圖片、表演、論辨等形式展示成果,進而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通過口語交際、寫作訓練,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四、   教學重點、難點:

  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這些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資料的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各種整理、探究信息能力的欠缺都會對本課的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同時,戰爭本來離學生有一定距離,讓學生體會戰爭的危害、培養熱愛和平的責任感需要教師不斷創設情境,這也是一個重點、難點。

  五、  教材分析:

  本課是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這是新課標教材中的一個新的嘗試,這課是在經過學習了一個單元的關于戰爭題材的作品之后所延伸出來的活動課,旨在讓學生收集一定的關于戰爭的資料后分析、整理,從現實角度、文學作品中加深對戰爭的了解,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鍛煉學生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而這節課的教學案例學生經過了資料收集等準備階段后的一個成果的展示課。這樣的綜合性學習課不僅課外要利用大量時間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在課堂展示中更不能讀讀成果,草草了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培養學生世界觀的效果,也能夠讓學生真正深入去思考。

  六、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地處郊區,受家庭因素等的影響,學生的資料有限,要查找相關的資料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了解,對于各種戰爭學生大概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同時對戰爭的性質、給人民帶來的危害,也從文學作品中感悟甚多。因此,為激發學生興趣,能達到“跳一跳,摘個桃”的效果,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大量資料制作成網站,利用校園局域網讓學生在有資料可查的情況下查找、整理相關資料,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否則學生在無資料可查的情況下必然缺乏興趣,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以后的活動任務。

  七、  教學過程 :

  (一)   課前的準備階段: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網站分小組收集、整理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制成幻燈片,自己配以相關的文字說明,在活動課上來展示本組的成果。

  (二)   課堂教學過程 :

  1、導入  :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不喜歡戰爭,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時常有戰爭伴隨著我們。就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戰爭總共不下400次!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但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和平永駐?(播放動畫短片《和平之聲》,這一動畫截取了一些戰爭帶來的蕭條的場面,兒童期盼的眼神、悲慘的境遇等,極具感染力,能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景之中。)

  2、第一篇章(學生成果展示):古今戰事知多少

  (1)搜集這一內容的“歷史學家”小組把自己整理好的資料來向同學們展示,借助多媒體,邊展示邊向學生解說。(設計這樣的環節,可以把學生的努力展示給其他同學,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聽的學生也增加了知識,實現知識共享,共同進步。)

  (2)感想:

  由小記者負責采訪這一組的部分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對戰爭有沒有思考?談出自己的一點體會)

  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很好地抓住同學們最真實的想法,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也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責任感。讓小記者參與,使課堂氣氛更為輕松、活躍,讓學生敢于表達,也讓小記者的提問水平提高,培養了表達能力。)

  2、第二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為什么永不停止?

  (1)       由“軍事學家”小組的同學通過演講的形式,使學生對戰爭性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進一步審視戰爭。(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但又是一項最基本的訓練,讓學生演講,不僅要把本小組的成果展示出來,還需要學生的語言有一定的感染力,這一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自我展示的個性和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

  (2)       介紹抗日戰爭的有關背景,全班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場戰爭?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誰該對這場戰爭負責?(這是課堂中的一個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可以在進行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互相的合作能力。)

  3、第三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與文藝作品

  由“文藝學家”小組的同學向同學背誦古今關于戰爭的一些詩詞、講一些戰爭故事,同時組織全班開展賽戰爭成語的小游戲,使學生對文學知識有所積累。(這是一個文學知識的積累,農村的學生缺乏的就是知識量,所以常常使探究無法深入,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通過這種讓學生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積累,就會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語文素養。)

  4、小組辯論:了解了這么多次的戰爭,看到人類歷史經過的戰爭的風雨,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之后,我們更加渴望和平,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嗎?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學生集體討論,各抒己見)

  (辯論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對這樣的問題也很難深入,因此,教師在課前讓學生瀏覽大量類似的資料,學生分析、整理、思考后得出自己的觀點,并用一定的依據支撐,這樣,只要學生課堂上言之有理,有理有據,教師就可以肯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5、活動總結評價:

  評價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除了在學生活動前做好參謀外,還需對學生參與整個活動的情況給予督導和評價,當好裁判員。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步驟如下:

  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是五大小組互相評價,其中包括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收集資料的情況等,最后教師結合學生評價進行再評價。

  八、  布置作業 :

  完成本單元的一篇大作文,可以是:

  記敘這次開展某項活動的經過。

  分析、評論某一件大事或某一個問題(如對“未來能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談自己的看法。)

  想象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

  九、  效果預測:

  (1)       本課作為活動課,又是以戰爭為話題,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再加之學生本身資料的缺乏、能力又不是很好,如果教師不加以輔導和幫助,很難形成良好的氣氛,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教師事先提供大量資料,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整理、探究的基礎上,學生較為深入地了解了戰爭,也將會有話可說。

  (2)       戰爭,本來就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學生如果不能進入相應的情境,就很難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利用多媒體,配合相應的圖片、音樂,把美與丑、邪惡與正義、殘酷和美好進行對比,學生能產生情感體驗,在《和平之聲》等一些動畫圖片播放中,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較好的效果。

  (3)       一些學生自我的展示、演講,將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達到新課標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4)       探究題的設計,讓學生討論、探究,能夠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5)       教師和學生帶有鼓勵的、較為公平的評價,能使學生改變自己的不足,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的信心。

  (6)       各類豐富的活動基本由學生穿插其中,使課堂更為自由,氣氛和諧、輕松,學生就能做到有話敢說了。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6

  【活動目的】

  1、交流有關戰爭的知識,講述戰爭的故事,在交流與講述中形成對戰爭的正確認識: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了解正義戰爭的巨大威力。

  2、引導學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引導學生自行設計、自行組織本次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組織活動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在學習本單元第一課后,布置學生自行設計活動方案,學生可個體操作,也可以多人合作分工,完成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形成一個完整的活動方案。

  2、布置任務一周后交流所收集的資料, 與方案初稿。

  3、活動組織落實前兩天,收集齊全各小組所設計的活動方案,然后組織學生代表評選出方案,提出反饋意見,交設計小組再修改,修改后推薦一個小組在語文課上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其它方案可讓學生利用其他時間進行落實。對優秀的設計方案予以表揚與獎勵。

  【學生所設計的活動方案】

  何時世界鑄劍為犁──我們呼喚和平

  一、古今戰爭知多少

  請同學代表介紹,也可作成小組知識競賽形式,內容大致如下,如有補充,也可以。

  1、說一說世界的戰役:

  逐鹿之戰:華夏族由野蠻時代轉向文明時代過程中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戰爭中獲勝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平型關大戰: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抗擊侵華日軍進犯平型關的一次戰役。當時,侵入山西北部的日軍板垣師團向山西東北部平型關、雁門關一帶進犯。八路軍115師預先在日軍必經之山路兩旁設伏,待日軍進入伏擊圈后,突然發起猛烈攻擊。經一天激戰,殲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繳獲大量的武器裝備,取得了抗日戰爭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

  遼沈戰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軍在東北地區對國民黨軍隊發起的大規模進攻戰役。解放戰爭當時已進入第三年,國民黨軍在東北地區的總兵力共55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孤立地區。我東北野戰軍按照和毛澤東同志的決戰部署,集中70余萬兵力,首先攻打錦州,接著會戰遼西,解放沈陽、營口。此役,共殲敵47萬余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隊發起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當時,集結在這個地區的國民黨軍共80萬人。我軍參戰的有二野、三野和一部分地方武裝共60余萬人。戰役過程中,我軍先在徐州以東新安鎮、碾莊地區圍殲了黃伯韜兵團17萬余人,繼而在宿縣西南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12萬人,在永城縣東北地區圍殲了杜聿明的三個兵團,此役共殲滅敵人55萬余人,國民黨反動集團從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狀態。

  凡爾登戰役:凡爾登戰役是德軍和法軍于1916年2月至12月為爭奪凡爾登筑壘地域進行的決定性戰役。位于法德邊境的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部的重鎮和的要塞。德軍在進攻中,陸續投入50個師,約占西線德軍總兵力的一半。法軍在戰役初期組織了近4千輛卡車突擊運輸補充兵員和軍用物資,先后投入兵力達71個師,約占法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戰役后期法軍多次發動反攻,前進到他們原來的防守地區。整個戰役德軍損失60萬人,法軍損失35.8萬人,凡爾登戰場因而被人們稱為“絞肉機”。這次戰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軍從此逐步走向失敗。

  莫斯科會戰:莫斯科會戰是指蘇軍和德軍于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在莫斯科附近的一系列防御戰役和進攻戰役。德軍在封鎖了列寧格勒,占領了基輔、斯摩棱斯克以后,集中了78個師、180萬人,向莫斯科大舉進攻。蘇軍集中了三個方面軍,125萬人,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縱深300公里的三道防線,進行了頑強的防御。后利用德軍防寒準備差等有利時機,集中兵力發起反攻,消滅德軍70個師,50余萬人,迫使德軍后撤300多公里,粉碎了希特勒的“閃電戰”的計劃,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襲擊珍珠港:襲擊珍珠港是指日本海軍于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進行的依次海上進攻戰役。當時,隨著歐洲戰局的發展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日本決定消滅或癱瘓以夏威夷群島瓦胡島南端的珍珠港為基地的美國太平洋艦隊,解除其對日本南進的威脅。為此,日本聯合艦隊在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以第一航空艦隊的6艘航空母艦編成機動部隊,作為襲擊的主力,另以27艘潛艇組成先遣部隊進入夏威夷海區偵察、監視和截擊美艦隊;并使用特種潛艇潛入港內,配合艦載機攻擊港內美艦船。襲擊開始前,日本通過談判大放和平“煙幕”。襲擊開始時,瓦胡島的美軍因疏于戒備,正休周末假。整個襲擊持續了約兩個小時,只遇到輕微的抵抗,擊毀擊傷美國太平洋艦隊停泊在港內的全部8艘戰列艦和10余艘其他主要艦只,擊毀美機約180架,斃傷美軍3500余人。襲擊珍珠港的成功,使日本得以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順利地展開進攻。

  中途島海戰:中途島海戰是指美、日海軍于1942年6月在中途島附近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當時,日本為了奪取太平洋中部和北部的制海權,并誘奸美太平洋艦隊,組成了擁有8艘航空母艦和多艘艦艇的進攻部隊,發起對中途島的進攻。美軍預先查明了日軍企圖,迅速組成了航空母艦編隊群,進至中途島東北約200海里海域展開,隱蔽待機。海戰開始后,美航空母艦編隊群乘日航空母艦編隊群接受第一波攻擊中途島飛機返航、第二波飛機卸下炸彈,再掛魚雷的混亂時機,接連派出第一、第二波飛機200多架,對日各航空母艦實施連續攻擊,擊毀日軍4艘航空母艦,10艘巡洋艦和300架飛機,使日本海軍遭受致命打擊。這次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戰后日本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

  斯大林格勒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指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并消滅頓河與伏爾加河之間的德軍重兵集團,于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會戰。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后,把南方大的“B”集團軍群(轄71個師)配置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企圖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德軍及其仆從國的軍隊先后參加會戰的共有七個集團軍,一度進逼到斯大林格勒城下。蘇軍統帥部為保衛斯大林格勒,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并在會戰過程中不斷增加兵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蘇軍利用防御作戰大量消耗了德軍突擊集團的兵力,爾后陸續發起反攻。會戰結束時,德軍及其仆從國的軍隊有5個集團軍被消滅,損失累計150萬人(約占蘇德戰場上德方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這次會戰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諾曼底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是指美、英盟軍于1944年6月1日至7月24日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略性登陸作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后,英、美決定履行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的義務,組成了盟國登陸部隊,其兵力為45個師,280多萬人,艦船5000多艘,飛機1萬多架,并任命美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為同盟國遠征軍司令。這一時期,德軍西線守軍共58個師,飛機500架,諾曼底地區有6個師,海軍用于抗登陸的各類艦艇有550多艘。戰役開始后,盟軍三個空降師的第一梯隊1.7萬人,乘1200架運輸機,首先在“大西洋壁壘”后面的登陸地域淺近縱深傘降著陸。隨后,登陸部隊分別在五個登陸地段突擊上陸,不斷鞏固與擴大登陸場。至7月24日,地面總共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此次戰役,美、英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被俘11.4萬人。這是二戰中規模的一次登陸作戰。

  ……

  2、請同學們講一講古今中外世界的將領及其相關的戰爭故事:

  古代近現代國內孫臏廉頗丁汝昌陳毅項羽趙云鄧小平朱德國外斯巴達克華盛頓隆美爾蒙哥馬利拿破侖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尼米茲巴頓……………………

  二、記住歷史,珍惜和平

  請同學在課前考察家鄉附近的戰爭遺址,汲取資料,上課交流。

  例:南京中山陵、侵華日軍死傷同胞紀念館、高淳老街中紅軍司令部、句容茅山新四軍指揮部等等

  三、文藝作品與戰爭

  請同學上課前作好準備,每組選代表上臺發言,發表自己讀后的感受以及看法,最后有老師及同學評出優秀者,予以獎勵。

  例(實際不得與例同):

  戰爭的詩詞:

  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2、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毛澤東《七律·長征》

  4、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

  ──田間《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5、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那就請你們去問問/寧靜的遼闊耕地和原野,/還有白樺和楊林。

  請你們再去問問/埋在白樺樹下的士兵,/他們的兒女將回答你們:/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

  不僅為自己國家/士兵們在那場戰爭中犧牲,/也為全世界的人們/能安然地步入夢境。

  ……請你們去問問母親們,/去問問我的妻子,/你們那時就該明白: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

  ──葉夫圖申科《俄羅斯人要不要戰爭》

  軍事成語: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尸、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

  戰爭名言: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戰國]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三國]諸葛亮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

  ──[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

  ──[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

  ──[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

  ──毛澤東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毛澤東

  四、鑄劍為犁應有日

  先發動學生進行討論,討論題目如下:

  1、“鑄劍為犁”的雕像在聯合國總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個春秋,可是和平的鐘聲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們敲響,戰火和死亡仍然時時踐踏著公理和正義,這是為什么?

  2、有人說,戰爭有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3、怎樣理解“我們反對戰爭,但我們不怕戰爭”這句話的含義?

  4、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是否會有永久的和平?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在以上活動上,選擇其中某一個話題,進行即興演講;

  在以上活動的基礎上,寫一篇文章,可以是:

  記敘這次開展某一項活動的經過。

  分析、評論某一件大事或某一個問題。

  想像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

  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文體,字數不限。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7

  選擇最佳寫作角度:

  1.記一次__________戰

  2.記我班關于戰爭的故事會

  3.采訪__________

  4.21世紀一種新型的戰斗武器

  5.以“戰爭”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發表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可預測未來戰爭的形式,可就歷史上某一次重要戰爭發表評論,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6.結合本次綜合實踐活動,針對活動中自己的收獲體驗,寫一篇隨感。如學會了如何搜集資料,學會與他人合作,鍛煉了自己的膽量等等。

  初看以戰爭為話題的作文,似乎很難找到寫該文章的切入點,猶如持矛勇士入了無人之境,找不到敵人而彷徨失措。這和中學生常常抱怨的生活單調、對材料缺乏感性認識有關,他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相關材料的閱讀也不多,又缺乏思考的習慣。假如生活與觀察、思考之間絕緣,就很難激活鮮活、水靈的文字。《紅樓夢》中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副對聯道破了一個真諦:真正的文章不是硬做出來的,是心靈深處激發出來的。這就是說,它來源于對事物多方面的觀察,多層次的理解,只有平時多學習,遇事多分析,養成對客觀事物敏銳的洞察力,才能發表深刻而獨到的見解,說理才有力,才能寫出新意,寫出真實的生活體驗。

  那么,如何激發思維,秀出自己寫此文的亮點,讓個性在作文中飛揚呢?

  第1~3題,可寫成記敘文。第1小題,可以通過想象,也可以結合歷史上有名的戰爭,記述一個戰斗小故事;第2小題,可采訪曾參加過抗日、抗美援朝等革命活動的老人,讓他來傾訴當年的故事;第3小題,記述自己班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情況。與此同時,要有重點地結合幾個同學的精彩發言,寫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宛如電影畫面中的全景和特寫,當然話題作文的“話題”僅僅是一個引子,只要與話題相關便符合要求,因此寫作手法可以靈活多樣,多種多樣,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往往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所以敘事性文章中不妨輔以生動的描寫,但切忌面面俱到,脫離話題而沉迷于敘述的過程中,反而得不償失。

  第4~5小題,若側重于談看法,可寫成議論文。從戰爭是把雙刃劍的角度去寫,選取事例論述戰爭具有促進科技發展、帶動經濟的一面;又有阻礙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面,同時,戰爭又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第5小題,可以選取人民反對非正義戰爭、渴望和平的事例加以論證。要注意篇章結構,思路要清晰,材料要充分,其中最關鍵的是材料,正如常言所說的,事實勝于雄辯。但若單單用議論的方式論證不免落入俗套,我一向提倡那些議論風生、筆下“流”情的文字,從理智上說服人固然很好,從感情上打動人觸及更深。讓感情和理智結合在一起,效果當會更佳。因此不妨試試以哲理散文的方式進行詩意的描寫。

  第6題,可以寫成說明文,介紹一種新型的尖端級武器,如激光武器、隱形武器,隱形武器、單兵攻防武器的外形、結構及功用,可運用打比方、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把尖端級武器的特征、本質和規律說明得準確明白,給讀者以正確無誤的認識。

  此外,雖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強調淡化文體,話題作文也放寬了對文體的要求,給寫作者提供了充分的寫作自由,但文章既然選定一種文體,就要像一種文體,“內容是第一位的,再好的形式也是為內容服務的”,要防止寫出文體不清的“四不像”文章。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8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教學案例設計

  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集上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課

  二、  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著重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知識的積累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對戰爭的認識。

  三、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文字、圖片、表演、論辨等形式展示成果,進而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通過口語交際、寫作訓練,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四、   教學重點、難點:

  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這些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資料的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各種整理、探究信息能力的欠缺都會對本課的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同時,戰爭本來離學生有一定距離,讓學生體會戰爭的危害、培養熱愛和平的責任感需要教師不斷創設情境,這也是一個重點、難點。

  五、  教材分析:

  本課是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這是新課標教材中的一個新的嘗試,這課是在經過學習了一個單元的關于戰爭題材的作品之后所延伸出來的活動課,旨在讓學生收集一定的關于戰爭的資料后分析、整理,從現實角度、文學作品中加深對戰爭的了解,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鍛煉學生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而這節課的教學案例學生經過了資料收集等準備階段后的一個成果的展示課。這樣的綜合性學習課不僅課外要利用大量時間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在課堂展示中更不能讀讀成果,草草了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培養學生世界觀的效果,也能夠讓學生真正深入去思考。

  六、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地處郊區,受家庭因素等的影響,學生的資料有限,要查找相關的資料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了解,對于各種戰爭學生大概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同時對戰爭的性質、給人民帶來的危害,也從文學作品中感悟甚多。因此,為激發學生興趣,能達到“跳一跳,摘個桃”的效果,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大量資料制作成網站,利用校園局域網讓學生在有資料可查的情況下查找、整理相關資料,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否則學生在無資料可查的情況下必然缺乏興趣,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以后的活動任務。

  七、  教學過程:

  (一)   課前的準備階段: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網站分小組收集、整理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制成幻燈片,自己配以相關的文字說明,在活動課上來展示本組的成果。

  (二)   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不喜歡戰爭,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時常有戰爭伴隨著我們。就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戰爭總共不下400次!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但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和平永駐?(播放動畫短片《和平之聲》,這一動畫截取了一些戰爭帶來的蕭條的場面,兒童期盼的眼神、悲慘的境遇等,極具感染力,能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景之中。)

  2、第一篇章(學生成果展示):古今戰事知多少

  (1)搜集這一內容的“歷史學家”小組把自己整理好的資料來向同學們展示,借助多媒體,邊展示邊向學生解說。(設計這樣的環節,可以把學生的努力展示給其他同學,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聽的學生也增加了知識,實現知識共享,共同進步。)

  (2)感想:

  由小記者負責采訪這一組的部分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對戰爭有沒有思考?談出自己的一點體會)

  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很好地抓住同學們最真實的想法,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也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責任感。讓小記者參與,使課堂氣氛更為輕松、活躍,讓學生敢于表達,也讓小記者的提問水平提高,培養了表達能力。)

  2、第二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為什么永不停止?

  (1)       由“軍事學家”小組的同學通過演講的形式,使學生對戰爭性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進一步審視戰爭。(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但又是一項最基本的訓練,讓學生演講,不僅要把本小組的成果展示出來,還需要學生的語言有一定的感染力,這一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自我展示的個性和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

  (2)       介紹抗日戰爭的有關背景,全班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場戰爭?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誰該對這場戰爭負責?(這是課堂中的一個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可以在進行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互相的合作能力。)

  3、第三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與文藝作品

  由“文藝學家”小組的同學向同學背誦古今關于戰爭的一些詩詞、講一些戰爭故事,同時組織全班開展賽戰爭成語的小游戲,使學生對文學知識有所積累。(這是一個文學知識的積累,農村的學生缺乏的就是知識量,所以常常使探究無法深入,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通過這種讓學生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積累,就會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語文素養。)

  4、小組辯論:了解了這么多次的戰爭,看到人類歷史經過的戰爭的風雨,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之后,我們更加渴望和平,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嗎?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學生集體討論,各抒己見)

  (辯論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對這樣的問題也很難深入,因此,教師在課前讓學生瀏覽大量類似的資料,學生分析、整理、思考后得出自己的觀點,并用一定的依據支撐,這樣,只要學生課堂上言之有理,有理有據,教師就可以肯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5、活動總結評價:

  評價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除了在學生活動前做好參謀外,還需對學生參與整個活動的情況給予督導和評價,當好裁判員。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步驟如下:

  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是五大小組互相評價,其中包括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收集資料的情況等,最后教師結合學生評價進行再評價。

  八、  布置作業:

  完成本單元的一篇大作文,可以是:

  記敘這次開展某項活動的經過。

  分析、評論某一件大事或某一個問題(如對“未來能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談自己的看法。)

  想象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

  九、  效果預測:

  (1)       本課作為活動課,又是以戰爭為話題,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再加之學生本身資料的缺乏、能力又不是很好,如果教師不加以輔導和幫助,很難形成良好的氣氛,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教師事先提供大量資料,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整理、探究的基礎上,學生較為深入地了解了戰爭,也將會有話可說。

  (2)       戰爭,本來就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學生如果不能進入相應的情境,就很難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配合相應的圖片、音樂,把美與丑、邪惡與正義、殘酷和美好進行對比,學生能產生情感體驗,在《和平之聲》等一些動畫圖片播放中,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較好的效果。

  (3)       一些學生自我的展示、演講,將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達到新課標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4)       探究題的設計,讓學生討論、探究,能夠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5)       教師和學生帶有鼓勵的、較為公平的評價,能使學生改變自己的不足,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的信心。

  (6)       各類豐富的活動基本由學生穿插其中,使課堂更為自由,氣氛和諧、輕松,學生就能做到有話敢說了。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9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教學實錄及點評

  1.  走訪身邊的老戰士,參觀雨花臺和三十萬遇難同胞紀念館。

  2.  查閱書籍,整理資料,寫一篇英雄的故事。

  3.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鼓掌)

  [點評]

  1.  以影片導入  新課,能使學生進入特設的情境中。

  2.  師生的情感都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教學設計環節合理,從英雄的故事到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名言,使同學都能有話可說,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

  3.  開放性的討論題,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取長補短,培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10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教學案例設計

  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集上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課

  二、  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著重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加知識的積累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對戰爭的認識。

  三、  教學目標 :

  學生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文字、圖片、表演、論辨等形式展示成果,進而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通過口語交際、寫作訓練,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四、   教學重點、難點:

  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鍛煉自己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這些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資料的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各種整理、探究信息能力的欠缺都會對本課的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同時,戰爭本來離學生有一定距離,讓學生體會戰爭的危害、培養熱愛和平的責任感需要教師不斷創設情境,這也是一個重點、難點。

  五、  教材分析:

  本課是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這是新課標教材中的一個新的嘗試,這課是在經過學習了一個單元的關于戰爭題材的作品之后所延伸出來的活動課,旨在讓學生收集一定的關于戰爭的資料后分析、整理,從現實角度、文學作品中加深對戰爭的了解,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鍛煉學生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就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而這節課的教學案例學生經過了資料收集等準備階段后的一個成果的展示課。這樣的綜合性學習課不僅課外要利用大量時間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在課堂展示中更不能讀讀成果,草草了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培養學生世界觀的效果,也能夠讓學生真正深入去思考。

  六、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地處郊區,受家庭因素等的影響,學生的資料有限,要查找相關的資料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了解,對于各種戰爭學生大概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同時對戰爭的性質、給人民帶來的危害,也從文學作品中感悟甚多。因此,為激發學生興趣,能達到“跳一跳,摘個桃”的效果,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大量資料制作成網站,利用校園局域網讓學生在有資料可查的情況下查找、整理相關資料,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否則學生在無資料可查的情況下必然缺乏興趣,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以后的活動任務。

  七、  教學過程 :

  (一)   課前的準備階段: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網站分小組收集、整理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制成幻燈片,自己配以相關的文字說明,在活動課上來展示本組的成果。

  (二)   課堂教學過程 :

  1、導入  :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不喜歡戰爭,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時常有戰爭伴隨著我們。就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戰爭總共不下400次!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但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和平永駐?(播放動畫短片《和平之聲》,這一動畫截取了一些戰爭帶來的蕭條的場面,兒童期盼的眼神、悲慘的境遇等,極具感染力,能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景之中。)

  2、第一篇章(學生成果展示):古今戰事知多少

  (1)搜集這一內容的“歷史學家”小組把自己整理好的資料來向同學們展示,借助多媒體,邊展示邊向學生解說。(設計這樣的環節,可以把學生的努力展示給其他同學,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聽的學生也增加了知識,實現知識共享,共同進步。)

  (2)感想:

  由小記者負責采訪這一組的部分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對戰爭有沒有思考?談出自己的一點體會)

  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很好地抓住同學們最真實的想法,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也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責任感。讓小記者參與,使課堂氣氛更為輕松、活躍,讓學生敢于表達,也讓小記者的提問水平提高,培養了表達能力。)

  2、第二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為什么永不停止?

  (1)       由“軍事學家”小組的同學通過演講的形式,使學生對戰爭性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進一步審視戰爭。(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但又是一項最基本的訓練,讓學生演講,不僅要把本小組的成果展示出來,還需要學生的語言有一定的感染力,這一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自我展示的個性和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

  (2)       介紹抗日戰爭的有關背景,全班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場戰爭?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誰該對這場戰爭負責?(這是課堂中的一個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可以在進行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互相的合作能力。)

  3、第三篇章(學生成果展示):戰爭與文藝作品

  由“文藝學家”小組的同學向同學背誦古今關于戰爭的一些詩詞、講一些戰爭故事,同時組織全班開展賽戰爭成語的小游戲,使學生對文學知識有所積累。(這是一個文學知識的積累,農村的學生缺乏的就是知識量,所以常常使探究無法深入,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通過這種讓學生寓教于樂的方式進行積累,就會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語文素養。)

  4、小組辯論:了解了這么多次的戰爭,看到人類歷史經過的戰爭的風雨,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之后,我們更加渴望和平,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有永久的和平嗎?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學生集體討論,各抒己見)

  (辯論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對這樣的問題也很難深入,因此,教師在課前讓學生瀏覽大量類似的資料,學生分析、整理、思考后得出自己的觀點,并用一定的依據支撐,這樣,只要學生課堂上言之有理,有理有據,教師就可以肯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5、活動總結評價:

  評價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除了在學生活動前做好參謀外,還需對學生參與整個活動的情況給予督導和評價,當好裁判員。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步驟如下:

  先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是五大小組互相評價,其中包括每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收集資料的情況等,最后教師結合學生評價進行再評價。

  八、  布置作業 :

  完成本單元的一篇大作文,可以是:

  記敘這次開展某項活動的經過。

  分析、評論某一件大事或某一個問題(如對“未來能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談自己的看法。)

  想象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

  九、  效果預測:

  (1)       本課作為活動課,又是以戰爭為話題,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再加之學生本身資料的缺乏、能力又不是很好,如果教師不加以輔導和幫助,很難形成良好的氣氛,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教師事先提供大量資料,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整理、探究的基礎上,學生較為深入地了解了戰爭,也將會有話可說。

  (2)       戰爭,本來就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學生如果不能進入相應的情境,就很難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利用多媒體,配合相應的圖片、音樂,把美與丑、邪惡與正義、殘酷和美好進行對比,學生能產生情感體驗,在《和平之聲》等一些動畫圖片播放中,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較好的效果。

  (3)       一些學生自我的展示、演講,將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達到新課標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4)       探究題的設計,讓學生討論、探究,能夠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5)       教師和學生帶有鼓勵的、較為公平的評價,能使學生改變自己的不足,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的信心。

  (6)       各類豐富的活動基本由學生穿插其中,使課堂更為自由,氣氛和諧、輕松,學生就能做到有話敢說了。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11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教學實錄及點評

  1.  走訪身邊的老戰士,參觀雨花臺和三十萬遇難同胞紀念館。

  2.  查閱書籍,整理資料,寫一篇英雄的故事。

  3.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青青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眼。(毛澤東《七律 長征》)

  接下來,我們看看,關于戰爭的古今名言,誰又能說的多。

  孟子》)

  諸葛亮)

  柏拉圖)

  1.  以影片導入  新課,能使學生進入特設的情境中。

  2.  師生的情感都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教學設計環節合理,從英雄的故事到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名言,使同學都能有話可說,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

  3.  開放性的討論題,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取長補短,培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12

  淳安縣南山學校教案    課題   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備課人:qdh    (共1課時第1課時)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積累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2、讓學生通過口語交際、英雄故事的講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3、通過寫作訓練,引導學生以“戰爭”為話題,,闡明觀點,提高寫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文字、圖片、表演、論辨等形式小組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多角度地認識戰爭的殘酷,正義和非正義;2、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重點與難點 1、學會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過活動,提高對戰爭的認識,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3、在明確每個學生的活動項目和活動內容后,要放手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全體學生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積累語言,提高能力。教學準備1、讀幾本有關戰爭的圖書,并做好讀書筆記,為講戰爭的故事作準備。 2、瀏覽介紹有關戰爭的網站,查閱有關戰爭的知識。 3、走訪身邊的老戰士,觀看影視作品,了解中國解放的歷史。教 學 過 程一談話導入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六十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六十周年。世界各地都進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2、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苦難,我們反對戰爭,呼喚和平。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就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發生的大小戰爭總共不下400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更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中國,九一八的炮聲、七七盧溝橋的槍聲和南jing大屠殺中30萬死難同胞的呼告聲,時時使我們警醒。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但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和平永駐?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共同探討: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板書課題)二、戰爭故事,你說我演主持人:在語文課上或課外閱讀中,你一定讀過不少英雄故   教     學     過     程   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犧牲,智斗敵人的軼聞趣事吧。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險故事向同學們說一說,看誰講得最生動有趣。另外同學可進行小品或啞劇表演來配合,以增加對戰爭的理解。 英雄故事講述要求:1、故事真實、連貫,2、內容集中、鮮明,3、靈活運用方法、技巧,4、普通話標準,流利。 三、戰爭詩詞,你吟我誦。 主持人:同學們,伴隨著戰爭,產生了豐富的戰爭文化。下面讓我們進入吟誦古今描寫戰爭的詩詞以及關于戰爭的成語的環節,看誰說得多,說得好。通過活動,盡可能地豐富我們的文化積累。 下面我們先來說有關戰爭的古今詩詞,通過詩詞的吟誦,讓我們更好地體會詩歌的獨特魅力,領略戰爭的悲慘和戰士的戰地感受。四、戰爭遺跡,走訪交流。 主持人:和平陽光普照下的我們,要記住過去,珍惜今天。在這次綜合性活動中,在你生活的家鄉或附近,也許就有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戰爭遺址,你走訪地怎樣了,了解了哪些情況,拍攝了哪些資料,做好哪些記錄;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走訪的見聞和感受吧。五、戰爭預測,你說我評。 主持人:五十年后,如果再發生大的地區沖突,那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在這次戰爭中,將會出現哪些新式武器呢? 六、戰爭是非,賞析提升。 主持人:“鑄劍為犁”的雕像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可是和平的鐘聲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們敲響,戰火和死亡時時踐踏著公理和正義,這是為什么?你又是怎樣看待戰爭的?下面就讓我們辯一辯戰爭的是與非。 下面我們來探討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是否會有永久的和平?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第二個問題:有人說,戰爭有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第三個問題:怎樣理解“我們反對戰爭,但我們不怕戰爭”這句話的含義? 第四個問題:你認為將來的世界是否會有永久的和平?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主持人小結:戰爭的是是非非,同學們已經說了很多,鄧小平爺爺說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的主旋律,但形勢不容樂觀,世界時時燃起的硝煙仍未煙消云散。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時刻警醒:血雨腥風應有涯,鑄劍為犁應有日!但是,我們不怕戰爭,如果有來敵侵犯,我們定會捍衛我們的主權,為正義而戰。 七、活動收獲,拓展延伸。 1、活動收獲: 主持人:同學們,我們經歷了這一番“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后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呢? (可談對戰爭的認識,查找、運用資料的經驗,合作探究的樂趣等) 主持人小結:通過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獲得了許多關于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開闊了文化視野,并且對戰爭有了深層次的了解,提高了對戰爭的認識,培養了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活動中,我們各小組同學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通過活動我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得到了增強。另外,本次活動還提高了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我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2、拓展延伸: ①請你以 “戰爭與和平”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文體、字數不限。可記敘這次開展某一項活動的經過;可分析、評論某一戰爭或某一個地區沖突(可就美國攻打伊拉克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可思考現代戰爭以及現代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等等);可想像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未來戰爭的情形。 ②讓學生根據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編寫《記住歷史,珍惜和平》小冊子。內設“硝煙彌漫的歲月”(中國近現代戰爭)、“動蕩不安的地區沖突”(當前地區熱點問題)、“文學與戰爭”、“影視與戰爭”等章節。 教后記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篇13

  一、活動目標

  1.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2.通過活動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

  3.培養資料信息搜集處理能力,鍛煉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說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針對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二、教師準備

  1.教師向學生介紹幾本關于戰爭的圖書或提供有關網址,讓學生閱讀或查閱。

  2.教師要按興趣和條件,給學生劃分活動小組,確定小組負責人,做出安排,提出要求。

  3.設計一張活動記錄表格,發給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記錄填寫。表格內容包括活動項目、內容、方式、時間、地點、參加人員等。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包括四項活動內容,每項活動又包含若干小項,并非要求每項必做,可讓學生自由結成學習小組,自主選擇活動項目。

  (一)關于“古今戰爭知多少”。這一活動主題有三項具體內容。第一項是在一般意義上了解戰爭,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重點考察對象,認識戰爭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第二項活動是對戰爭的性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思考,并以抗日戰爭為重點考察對象,這不僅可以借此讓學生進一步審視戰爭,而且可以培養愛國主義感情和人類責任感。第三項活動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要求學生放眼世界,審視當今的國際社會,從世界動蕩的現實中、在現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思考戰爭。這項活動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如上網等,讓學生目睹戰爭情景,特別是現代戰爭以及現代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從中獲得一定的感悟。

  (二)關于“記住歷史,珍惜和平”。這一活動主題包含三個小活動,都是對革命傳統的調查和回顧,但活動形式有所區別。第一項著重于調查和考察;第二項著重于拜訪和訪談;第三項著重于講演。第一、二兩項要求學生多動筆,多看,多聽,多記,并盡可能地及時整理;第三項要指導學生在口頭表達上多下工夫。選擇哪一項活動,要視學生自己的興趣和當地的資源條件而定。

  (三)關于“文藝作品與戰爭”。這項活動包括兩項小活動,都旨在倡導交流。第一項活動是就戰爭話題進行文學交流,第二項活動是關于戰爭的文化交流。這兩項活動可以合二為一,讓全班同學圍繞戰爭主題開展富有文學、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動,可以朗誦名篇名段,可以背誦古今詩詞,可以講故事,可以研討、交談……總之,圍繞戰爭主題讓同學們有所涉獵,有所積累,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見解。

  (四)關于“鑄劍為犁應有日”。這一活動主題包含四個小問題,這四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因此,對學生的討論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學生勤于思考、大膽發言即可。要充分討論第一個問題,首先要對戰爭的根源和戰爭的歷史有所了解;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就要較為全面、深入地考察戰爭對科技、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理解第三個問題,可以從這樣兩個方面來思考:我們熱愛和平,向往和平,反對戰爭;但必要時我們又必須勇敢地迎接戰爭,保衛和平。開展這項活動,最好利用一些抗辱御侵的史料,結合歷史事件來談。第四個問題是對未來的暢想,當然也要融注理性的思考。回答“是”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

  (五)關于寫作與口語交際。1.口語交際。前面四項活動都有進行口語交際的機會,要指導學生隨時大膽發言,以此來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言語應對能力。2.寫作。這次作文有三個主題:(1)記敘這次開展某一活動的經過。這是寫記敘文,但記敘要突出重點,可以夾敘夾議,有一定的評述,要真實具體。(2)分析、評論某一大事或某一個問題。這是寫議論文,寫這一類作文,最好是把“大事”或“問題”分解成幾個方面,從不同側面、不同層面來認識、思考,同時可對某一側面或層面重點分析。可以先列個提綱,好好想一想應從哪些方面展開,為此還可以相應地查閱一些資料。(3)想像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這是寫想像作文,其中也有說明的成分,當然應在對現代武器和戰爭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像。也可以寫成科幻作品。

  四、活動建議

  1.戰爭是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在開展本次綜合性學習之前,可以組織觀看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以激發學生開展活動的興趣。

  2.可以舉辦一次戰爭題材的文學講座;也可以與歷史老師聯系,講述歷史上著名的戰例等。

  3.本次活動內容較多,形式多樣,應要求每位學生做好活動記錄,作為活動評價的一項依據。

  五、活動評價

  1.本次綜合性學習有四項活動,對各項活動的評價方法應各有差異,評價內容也各有側重。如第一項活動“古今戰爭知多少”,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古今戰爭的知識面和了解這些知識的途徑;第二項“記住歷史,珍惜和平”,其評價側重于學生的情感投入和態度表現;第三項“文藝作品與戰爭”,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有關戰爭文藝作品的涉獵和理解;第四項活動“鑄劍為犁應有日”,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和思考。評價的重點和方法,教師可事前告訴學生,讓評價在活動中起到引導和督促作用。

  2.教師評價要緊緊扣住“口語交際”和“寫作”來進行,即要時時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 中口語表達如何,文字表達如何。四項活動的開展都落實到“說”和“寫”上來。

  3.教師跟蹤評價,即教師要參與活動過程 ,對學生的活動予以督導和評價。教師不可能對每項活動都自始至終參與,可以巡回指導并及時予以評價。

  4.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是相互評價,亦可以采取自我小結、自我反思來進行評價,還可以采用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進行評價等。

  5.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再評價,亦可通過調閱小組長和每位學生的活動記錄實施評價,還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文情況給予全面評價等。

  六、參考資料

  1.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什么?據明代朱國楨寫的《涌幢小說·兵器》說,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以下十八種: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撾、殳、叉、耙頭、綿繩、白打。

  2.三十六計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3.三十六計之二計解析(趙立、王世英)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

  敵方的情況已經明確,友軍的意向卻不穩定,這就要想方設法誘導友軍前去殺敵,以避免過分消耗我方的戰斗力。這就是根據《損》卦“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謀略。

  【評點】

  “借刀殺人”其義謂:自己不出面,利用或挑撥別人去害人。語出明代汪廷納的《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趙)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可見,其原意是用于人事關系方面。此語用于戰爭計謀方面,則指的是為了保存實力,而利用矛盾,借助別國力量去擊破敵方的謀略。古代兵家認為,從軍事觀點來看,當敵我雙方勢均力敵之時,突然有一支新的強大部隊,以第三者的態勢出現,這必將是一個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想方設法加以利用。同樣,當一個國家容許他的鄰國無限制地擴張勢力,而不加以阻止時,那么,它的衰落將相隨而至。《兵法圓機》下卷《借》篇謂:“古之言借者,外援四裔,內約與國,乞師以救助耳。惟對壘設謀,彼此互角而有借法,借法乃巧。蓋艱于力,則借敵之力;不能誅,則借敵之刃;甚至無財,而借敵之財;無物,而借敵之物;鮮軍將,而借敵之軍將;不可智謀,而借敵之智謀。吾欲為者誘敵役,則敵力借矣;兵欲斃者詭敵殲,則敵刃借矣。撫其所有,則為借敵之財物;令彼自斗,則為借敵之軍將;翻彼著為我著,因其計成吾計,則為借敵之智謀。不必親行,坐有其事。己所難措,假手于人。敵為我資,而不見德。我驅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敵借敵,借敵之借,使敵不知而終為我借,使敵既知而不得不為我借,則借法巧也。”所借于敵的,可謂多矣,“借刀”總其說而已。行借之時,要突顯“智”“巧”二字。

  春秋末年,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率軍前去攻伐魯國。魯國勢弱,不堪一擊,形勢非常嚴峻。子貢分析形勢之后,認為只有吳國的實力可以同齊國抗衡,可以借助吳國兵力打敗齊軍。于是子貢便前去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理相勸,勸他不要讓異己在攻伐魯國的戰爭中輕易得手而取得主動;而應讓他們去攻打吳國,借以鏟除異己的勢力。田常為之心動,但苦于齊國已作好伐魯的部署,如在此時轉而攻吳,怕是出師無名。子貢說:“這事不難,我前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聽了非常高興。子貢便來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它的勢力必定得以強大,接著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動手,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以借此與強晉分庭抗禮、成就霸業了嗎?”子貢又去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以解除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這次穿梭游說,實現了預期的目的。他又想到吳國勝齊之后,必然要挾魯國,而使魯國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來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齊成功之后,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有所準備,以防吳國的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統率精兵103 000人(其中有越國兵3 000人),北上攻打齊國,魯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了吳軍的誘敵之計,深陷重圍之中,結果齊軍大敗,主帥國書及其他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此戰以齊國請罪求和而告終。夫差大獲全勝之后,便立即率軍轉而攻晉。因為晉國早就有所準備,故順利擊退吳軍的進攻。這樣,子貢充分利用了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使魯國從弱勢而危難之中,得以徹底的解脫。

  還有,春秋末年,吳國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大敗越王勾踐后,吳王夫差的重要謀臣伍子胥多次建議乘勢消滅越國。越王勾踐便用借刀殺人之計,離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系。越王派大夫文種攜帶厚禮,前去買通吳王的寵臣伯。伯受賄后,千方百計替越國說話,多次在吳王面前詆毀伍子胥。吳王聽信了伯的讒言,以伍子胥陰謀通齊叛吳之罪將其殺害。

  在中國古代,這方面事例很多,如曹操借刀殺禰衡等。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

  當敵方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就要乘勢發兵戰而勝之。這正是強者戰勝處于困境之敵而采取的重要決策。

  【評點】

  “趁火打劫”一語,其原意謂:趁別人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此計用于軍事方面是指:當敵方發生危機的時候,就要果斷出擊,以爭取迅速取勝。《十一家注孫子·計篇》有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杜牧注曰:“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互相攻伐,戰事不斷。經過長年征戰,越國終因不敵吳國,而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押在吳國,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踐決不屈服,他立志復國雪恥,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宏圖大志。他表面上順從吳王夫差,終于騙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之后,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以麻痹夫差。在國內,勾踐則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經過數年的發奮圖強,越國的實力大大加強了,人丁興旺,物豐給足,人心穩定。而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所迷惑,從沒把越國放在眼里。他驕橫跋扈,拒納諫言,殺死了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閉目塞聽;他生活淫亂,奢侈無度;他加緊搜刮,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空。

  公元前473年,吳國幾乎顆粒無收,弄得民怨沸騰。而正在此時,吳王夫差又北上會盟,以謀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踐認為時機已到,便舉兵伐吳。吳國內部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打敗。

  勾踐的這次取勝,正是乘敵方內部的危機,而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選自《三十六計》,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4.幾首軍歌

  大刀進行曲(麥新作詞)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八路軍軍歌(公木作詞)

  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嗨!游擊戰,敵后方。/鏟除偽政權。/游擊戰,敵后方,/堅持反掃蕩。/鋼刀插在敵胸膛,/鋼刀插在敵胸膛。/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爭民族獨立,/求人類解放,/這神圣的重大責任,/都擔在我們雙肩。

  新四軍軍歌(陳毅作詞)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的馳騁;/深入敵后百戰百勝,/洶涌著殺敵的呼聲。/要英勇沖鋒,/殲滅敵寇;/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鞏固團結堅決的斗爭!/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公木作詞)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斗,/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么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5.戰爭數據(沙路)

  古今戰爭次數統計

  從古到今,世界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戰爭,大致有以下幾種統計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在有記載的5 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 531次,平均每年2.6次。從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發生過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37年中,包括現在仍在進行著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近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

  據瑞典、印度學者統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這5164年中,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 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這些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災難,使36.4億人喪生。損失的財富折合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公里、厚10米、環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據前蘇聯學者統計,從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這3 357年間,人類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據匈牙利一位教授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發470余起局部戰爭。在世界范圍內,無任何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

  據美聯社調查報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爆發了大約300場局部戰爭,大約有1 000萬人死于戰火。

  中國歷史上發生戰爭次數

  我國是戰爭頻繁之國。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乃至近代,人民起義、人民革命戰爭頻繁;歷史上統治階級內部以及諸侯之間爭城掠地的戰爭更是難以計數。見諸史籍,有些眉目和頭尾的戰爭,從夏朝至明代大約有3 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數百次之多。我國歷史上大約發生戰爭4 000~5 000次之多,約占世界歷史上戰爭總數的1/3左右。

  兩次世界大戰有關數據

  項目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參戰國數目

  33

  61

  中立國數目

  17

  6

  持續時間

  1 564天(4年3個半月)

  2 194天(6年)

  參戰國總人數

  10.5億人(占世界人口62%)

  17億人(占世界人口80%)

  戰爭中被打死的人數

  1 000萬人

  3 200萬人

  受傷人數

  2 000萬人

  3 500萬人

  領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

  14個

  40個

  軍事行動區域的面積

  400萬平方公里

  2 200萬平方公里

  動員入伍人數

  7 000萬人

  11 000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統計數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后卷入33國15億人口。軍事行動涉及的領土達400萬平方公里,戰線長度有2 500~4 000公里。1914年,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7.045億,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為1.3億人,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 218萬余人,損失2 210萬余人,其中死亡515萬余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 285萬人,損失1 540萬余人,其中死亡338萬余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 863億余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損耗統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歷時4年又3個半月。參加戰爭的有6個大洲的33個國家,卷入人口達15億多人,交戰雙方動員的兵力達6 000多萬人,其中傷亡3 000多萬人,因戰爭而死于饑餓和其他災害的達1 000萬人左右,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約為2 700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軍隊傷亡人數統計

  國別

  死亡(萬人)

  負傷(萬人)

  失蹤被俘(萬人)

  合計(萬人)

  占動員總兵力(%)

  死傷比例

  德國

  177.4

  421.6

  115.3

  714.3

  64.9

  1∶2.4

  奧匈

  120

  362

  220

  702

  90

  1∶3

  土耳其

  32.5

  40

  25

  97.5

  34.2

  1∶1.2

  保加利亞

  8.7

  15.2

  2.7

  26.6

  22.2

  1∶1.7

  同盟國合計

  338.6

  838.8

  363

  1540.4

  67.4

  1∶2.5

  俄國

  170

  495

  250

  915

  76.3

  1∶2.9

  法國

  135.8

  426.6

  53.7

  616.1

  73.3

  1∶3.1

  英國

  90.8

  209

  19.2

  319

  35.8

  1∶2.3

  美國

  5.34

  20.4

  0.5

  26.2

  5.5

  1∶3.8

  意大利

  65

  94.7

  60

  219.7

  39.1

  1∶1.5

  其他國家

  41

  34.3

  28.8

  104.2

  協約國合計

  507.9

  1280

  412.2

  2200.2

  51.7

  1∶2.5

  總計

  846.5

  2118.8

  775.2

  3740.5

  57.2

  1∶2.5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傷亡人數統計

  國別

  死亡(人)

  負傷(人)

  被俘(人)

  失蹤(人)

  合計(人)

  占總動員兵力(%)

  死傷比例

  蘇聯

  7 000 000

  3 450 000

  5 750 000

  ──

  16 200 000

  60

  2∶1

  美國

  292 000

  671 000

  119 000

  29 000

  1 111 000

  6.8

  1∶2.3

  英國

  398 000

  480 000

  331 000

  98 000

  1 307 000

  22.2

  1∶1.2

  法國

  211 000

  400 000

  140 000(包括失蹤)

  ──

  751 000

  17.9

  1∶1.8

  德國

  2 850 000

  7 250 000

  1 600 000(包括失蹤)

  ──

  11 700 000

  68.8

  1∶2.5

  日本

  1 553 000

  305 000

  303 000(包括失蹤)

  ──

  2 161 000

  22.3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1 070 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占25%,傷員占61%,失蹤占14%。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減員人數1 233 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占28%,傷員占38%,失蹤占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減員人數12 000 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減員人數9 900 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占21%,傷員占50%,失蹤占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 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 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于戰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意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 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摘自《軍事數據辭典》,黃河出版社1992年版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阳| 黄梅县| 淮北市| 大竹县| 屏山县| 浑源县| 临夏市| 蕉岭县| 凌云县| 长子县| 嵊州市| 惠州市| 独山县| 金秀| 沭阳县| 白水县| 宝坻区| 无为县| 喀什市| 通辽市| 明光市| 万盛区| 兰考县| 沅陵县| 永川市| 比如县| 加查县| 梁河县| 永宁县| 尉犁县| 麻栗坡县| 稻城县| 昆明市| 驻马店市| 垫江县| 商河县| 荣成市| 衡东县| 蒙城县| 栾城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