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教學設計(精選14篇)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1
。ā稓w園田居》(其三)陶淵明、《使至塞上》王維、《渡荊門送別》李白、《游山西村》陸游 )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四首詩,形成積累。
2.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內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四首詩。
2.理解詩歌的內涵。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情入題
同學們,一個人的性情的涵養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憑借什么?是詩歌。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發!崩首x詩歌,我們可以接觸詩人的所思、所感,朗讀詩歌可以培植我們更多的涵養。讀熟一首詩,在休閑時間里吟誦一下,就像唱歌一樣,心靈上能補益無限。今天我們來感受這四位詩人的詩歌吧。
二、粗讀感知第一、二首詩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讀中感受形象。
2.指導朗讀,培養語感。
3.師范朗讀,把握停頓和感情基調。
4.師生合作,掃除字詞障礙。
5.對照注釋,了解大意。
三、賞析《歸園田居》
1.導入。
由學生交流陶淵明及其詩歌的事跡入手,了解課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對本詩的理解。
如:陶的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使得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感受到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的《歸園田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詩文,了解這首詩的大意。
①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側重寫詩人對什么的體驗?
、跒槭裁磳戇@些景物?圍繞這些景物寫了什么事?“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邸暗乖笩o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生交流明確:全詩寫了南山下的豆田雜草眾生,豆苗稀少,詩人不得不早早起來勞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歸;丶业穆飞,雜草茂盛,露水沾濕了衣裳,詩人也不在意。詩人覺得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滿足了。詩人農藝不精,卻不很在意,這是因為詩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過這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與他在官場的爾虞我詐來比,詩人更喜歡前者。
(2)讀出情境。自由背誦。
3.賞析與拓展。
。1)品出意味。找出并有感情地讀出你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蛘哒務勗娙藶槭裁催@樣寫。
引導學生賞析交流感觸較深、值得玩味的詩句,提醒學生注意歸納、升華和積累。
。2)想出余地。說說你心中的田園生活。
引導學生想象、聯想,創造性地閱讀詩歌,進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4.全班齊背。
四、賞析《使至塞上》
1.導入。
推薦幾首“邊塞詩”,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等,初步感知“邊塞詩”那種豪放壯美的氣勢。
2.整體感知。
。1)配樂朗誦,初步了解大意。
出使的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2)自由誦讀,互評交流。
。3)探究賞析。
①你感受到的是怎樣的景象?沙漠、“孤煙”、黃河有什么特點?由此種景象詩人聯想到了什么?
、谌绾钨p析本文能體現“詩中有畫”的“千古奇觀”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币痪?
③說說“征蓬”、“歸雁”意在寫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④你認為哪些詩句最精彩,你最喜歡,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讀出來。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明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詩,畫中有詩! 摩詰即王維,從這首詩中看出如畫的景致:第一,大漠無邊無際(大、金黃)、黃河杳無盡頭(長、混濁),“長河”之上只有那一輪圓圓的落日(紅艷)。“孤煙”的蒼白與“直”都顯得單純簡凈。作者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寫中。第二,邊塞將士戰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戰爭平息后的寧靜氣氛。第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構圖豐富,線條簡潔,色彩多樣,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而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王國維先生稱這一句為“千古壯觀”,的確名副其實。
3.《使至塞上》怎樣將敘事、寫景相結合的?
點明:一切景語皆情語。表達詩人被排擠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詩中敘事,則事中見景,事中見情,詩中寫景,則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詩“狀難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4.積累名句,背誦詩歌。
5.結合這首詩,用自己的巧手畫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圖景。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背誦第一、二首詩歌。
2.填寫句子。
。1)( ),帶月荷鋤歸。
。2)大漠孤煙直,( 。
二、熟讀第三、四首詩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學生示范朗讀,把握感情基調。
2.師生合作掃除文字障礙。
3.對照注釋了解大意。
三、精讀
1.賞析 《渡荊門送別》
。1)導入:送別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寫常新的題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別詩?(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這些詩飽含濃濃的離別之情。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也是一首送別詩,他又寫了什么呢?
。2)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自讀、跟讀。注意字音、節奏。
。3)再讀,思考。
、僬f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
、谑惆l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留戀故鄉)
明確:者行蹤。(離別蜀地,漫游楚地) 所見的是什么景象?壯麗。
③探究閱讀:討論交流品味寫景的句子。
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了什么樣的景象?
a.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出現一望無際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4)作者如何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
(5)延伸作業:課外摘抄一些邊塞詩和表現鄉愁的詩歌。
2.《游山西村》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2)整體感知。
、僭囎x,讀正確、讀流暢。
a.以什么為線索?圍繞哪個字展開? (詩人行蹤)
b.哪些景物 ?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農村生活)
c.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谶@首詩中寫景句,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最好,說說理由。
如: 流傳最廣的兩句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希望這一生活哲理。
。3)探究。
、佟队紊轿鞔濉分心男┑胤奖憩F了人情美?
、谙裨娙嗽僭L山西村時的情景,寫一段文字。
。4)拓展延伸。
《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反映鄉間生活,抒發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處?我們還學過哪些反映鄉間生活的古代詩歌?
四、背誦這四首詩
五、作業設計
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的形式,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資料寶藏】
1.作者簡介
陶潛(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他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靜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41歲辭去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他的田園詩主要見于他的《飲酒》、《歸園田居》等!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人。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蛾P山月》、《書憤》、《示兒》等,均為世人所傳誦。
王維(702-761),字摩詰,原籍山西祁縣,后隨父遷居蒲州。21歲中進士,任大樂丞。后因事貶濟司庫參軍。安史之亂中,在安祿山部下被迫受任給事中。平亂后,一度遭貶,后又做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通音律,工書畫,詩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詩,這類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藝術風格。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白(701-762),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先代于隋末流寓中亞碎葉城,他出生于此。五歲時隨父移居錦州昌隆青蓮鄉。25歲出蜀,長期在各地漫游,天寶元年,供奉翰林。后受權貴諂毀,不久離開長安。晚年漂泊困苦,客死當涂。李白是我國唐代繼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其詩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擊時弊,揭露奸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內容十分廣闊。
2.寫法舉要
《歸園田居》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的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作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把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
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成輝,柔和完美。
《使至塞上》
這首詩從結構上看,前后敘事,中間寫景。敘事、寫景各具特色。詩人敘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虛中有實;寫景有實有虛,寓情于景。例如,“征蓬”兩句,蓬草飄飛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飛是春天的景象,詩人出塞的時間不管是春還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時看見這兩種景色,為了表現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故而采用了虛實相映、情景比興的表現手法。此外 ,“大漠”兩句,“孤煙直”和“長河落日”的景象使人們聯想到了唐軍大破吐蕃之事及邊塞的赫赫戰功,感受到了戰爭的平息后的寧靜氣氛。總之,詩中敘事,則事中見景,事中見情,詩中寫景,則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詩“狀難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
《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是膾炙人口的佳句。這聯詩句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含長江中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游山西村》
。1)主線突出,層次分明。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2)寫景中寓含哲理。
詩中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痹娋淞鲿辰k麗,開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間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徑也依稀難辨,正在迷惘之際,忽然看見柳暗花明中,有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視野和心胸頓覺豁然開朗。錢鐘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也會遇到山回路轉、撲朔迷離之境,頓生茫茫之感,便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也會發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的啟示,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
3.《歸園田居》的其他兩首詩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又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本篇先敘歸隱原因,以及自己的稟性與世俗不相適應,后寫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以及歸田后的愉快心情。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
本篇寫歸田后悠閑自得的勞動生活。詩人歸隱后謝絕世俗的人事交往,和農民在思想感情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近。但由于當時潯陽一帶仍有戰亂,所以結尾隱含著對田園生活前景的憂慮。
4.詩歌今譯
《使至塞上》
我只身輕車簡從赴西北出使邊塞,經過居延屬國一直向前。像隨風而去的蓬草飄出漢塞,似振翮北飛的大雁進入胡天;哪钐幰豢|烽煙直上云霄,黃河岸邊一輪落日又大又圓。在蕭關下遇到騎馬的偵察兵,打聽到都護正在燕然山前線。
《渡荊門送別》
我乘舟遠渡荊門外,到那古時的楚國之地游歷。高山漸漸隱去,現出空曠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進廣闊的荒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云霞 ,如同綺麗的海市蜃樓。我更加喜愛故鄉的江水,不辭萬里送我遠行。
《游山西村》
不要嘲笑農家里的臘酒渾濁,豐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雞豬卻十分豐足。山巒重重疊疊,清碧的小溪曲曲折折,仿佛已經無路可走了,突然之間我又看見前面柳綠桃紅,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簫聲鼓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原來是春社日快要到了。人們穿的戴的都很簡潔樸素,古老風俗在這里依然保存。但愿從今以后,我能不時地趁著夜色,拄著拐杖,輕叩農家柴扉,與老農談論桑麻。
《歸園田居》(其三)
在南山下種豆,野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稀少。早晨起來就到田里清除雜草,月亮出來以后才扛著鋤頭回家。田間小道很狹窄,兩旁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衣服被打濕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2
授課日期: 2004年 11 月 日 總課時:
第30課詩四首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準備: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資料。熟讀背誦這四首詩。有條件的查找有關資料,給詩歌插配有關的圖畫。
●教學設想:
誦讀品味,感悟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歸田園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讀。
同樣是寫農村生活的詩人,陶淵明與陸游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各學習他們一首詩,通過比較來了解他們不同風格、思想感情。那么誰能夠說說他們的生平事跡呢?
學生可能這樣說:
陶淵明:(略)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曾因極力主張北伐,被罷官,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教師范讀二首詩歌,學生跟讀。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學生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2、譯一譯: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掃清障礙,理解詩歌內容。
3、說一說:
同學們,你覺得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你能說一說理由嗎?
三、研讀品析,語言品味。
♂你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一下詩人歸園田居的情景嗎?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你能說說陶詩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你覺得陶詩的語言怎樣,你能說說嗎?(語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嗎?
全詩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你能說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成為名句的理由嗎?
A、對仗自然工整,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蘊含著希望。
四、比較賞析,學會評點。
♂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小組合作學習)
——相同:都寫的是鄉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
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
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
陶心情閑適,遁世;陸心情喜悅,留戀。
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
五、誦讀體驗,互動釋疑。
1、誦讀體驗:
♂你認為我們該用用怎樣的情感進行朗讀?朗讀中你體驗到了什么?
♂學生模仿古人朗讀表演。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學了本詩后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呢?
2、課外延伸:
、倮首x背誦,加深理解。
②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ㄎ湓傊袑W 陸海峰)
第二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教學設計:
一、鞏固理解,解釋引讀。
1、鞏固理解:
——《歸園田居》中表現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中表達陸游對鄉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2、解釋引讀:
這是一首邊塞詩,唐朝時由于邊境戰火不斷,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那么誰能夠說說王維呢?
王維,盛唐著名詩人,人稱“詩佛”。當時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二、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俳處煼蹲x
、趯W生反復朗讀詩歌,以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三、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內容?(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
2、你能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及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過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這里最能體現詩中有畫的是哪一聯詩句,你能畫畫它的圖景,說說它的意境嗎?(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肮聼煛眱勺帜軤钇渖耥崳肮聼煛敝箅S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四、送別詩歌,感受李白。《渡荊門送別》
送別,是古今詩人墨客常寫的題材,如高適的《別董大》,那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呢?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李白另一首送別詩——《渡荊門送別》,這又是誰送誰呢?
那么誰能夠說說李白寫這一首詩的背景呢?
這首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
五、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俳處煼蹲x
②學生反復朗讀詩歌,直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六、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
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含蓄地表達對故鄉的依戀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感受。
(允許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動的視角描寫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3、你能說說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呢?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當時見到景象時的欣喜和新鮮。
4、本詩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寫景的又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
七、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從本詩來看,它是否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會怎樣表達呢?
不是,是告別故鄉,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舍送別遠去的游子,游子思鄉之情不言而喻。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八、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學生談自己的收獲與感受。
2、課外延伸:
、俦痴b這兩首詩;
②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壅n外摘抄高適、岑參的邊塞詩。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3
詩四首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朗誦這四首詩,要求能夠正確背誦、默寫。
2、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調動學生聯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歸田園居》和《使至塞上》
教學過程 :(一)《歸田園居》
。1)陶淵明及其《桃花源》
。2)熟讀《歸田園居》
全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俜N豆的地點以及勞動成果
、趧谧鞯男量嗯c執著
、圩约旱奶飯@之樂
。3)學生發揮想象 本文描寫了什么場景?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
表面上寫勞作之樂,實際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4)聯想:鄙棄官場生活的詩文語句聯想。
A、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魚不須歸。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C、劉禹錫《陋室銘》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詩歌特點:平淡自然,不見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起來,形成了陶淵明的藝術特點。
。ǘ妒怪寥稀
A、背景:開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疆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詩歌內容:
所行: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疆慰問將士。
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比喻詩人覺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 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所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詩人的傳神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
所遇: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將官在燕然前線,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是詩歌卻在于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渡荊門送別》與《游山西村》
教學過程 :(一)《渡荊門送別》(從表達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達方式在詩歌中的表現:
首聯:敘述,交代起因。敘事
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繪景物的變化。寫景
頸聯:通過兩幅畫來形容江上的美景。寫景 末聯:發出深沉的鄉情之嘆。抒情
全詩運用古詩深沉豪放的氣勢于聲調格律之中。
。2)學生賞析本詩 以“我最喜歡…………這一句詩”為句式說話。
(二)教學《游山西村》
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終于來到山西村,這里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這兩句詩蘊涵著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蘊涵著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衣著簡樸,吹蕭擊鼓,結隊而行,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戀戀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對這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全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楚,語言生動,中間兩聯對偶自然工整。顯示出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動力。
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與《歸田園居》進行比較:《歸田園居》流露了歸隱田園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側重于對農村純樸風俗的留戀。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本詩
〖教學重點〗
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曾經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讀背誦
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
2、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3、學生朗讀背誦。
先教師范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結合下面的譯詩理解本詩。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3、了解律詩的章法
首聯:破題,是詩歌的“起”。
頷聯:承接上聯寫登樓所見之景,是“承”。
頸聯:由景轉入寫個人際遇,是“轉”。
尾聯:在前三聯的基礎上抒寫情懷,深化主題,結束全詩,是“合”。
五、置身詩境
現在就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六、緣景明情
1、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5
1.用原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長河落日圓。②山重水復疑無路,________________。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結海樓。 2.下列詩句中加粗的詞不表地名的一項是( )a.屬國過居延b.蕭關逢候騎c.都護在燕然d.都護在燕然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陶淵明,東晉時著名的詩人,世稱“靖節先生”。b.《渡荊門送別》是五言律詩,蘊涵了詩人對前程的展望和對故鄉的眷戀。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是他出使邊塞時所作。d.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北宋著名詩人!队紊轿鞔濉愤x自《劍南詩稿》。4.下列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晨興理荒穢(野草)b.長河落日圓(長江)c.江入大荒流(廣闊無際的原野)d.拄杖無時夜叩門(隨時) (一)語段點將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請寫出這首詩押韻的字,及所押之韻。押韻的字有:________。所押之韻為:________。2.從體裁來看,這首詩是________。從表達方式看,首聯、尾聯為________,頷聯、頸聯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3.請寫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①征蓬出漢塞。( )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詩歌通過“屬國過居延”和“都護在燕然”,形象寫出了國勢的強盛,充滿著自豪感。b.頸聯兩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幾筆就鮮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蒼茫遼闊而又壯麗雄奇的景象。c.“大漠孤煙直”就是說沙漠上沒有一絲風,“長河落日圓”預示著一天的結束。d.末尾兩句寫快達到目的地時的所見所聞,表現了詩人那種急于趕赴邊關以及他對前方將士由衷敬佩的心情。(二)遷移過關題李凝幽居賈島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1.對這首詩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題李凝幽居”中“題”字的意思是“寫”,“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居處。b.“閑居”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傳說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了李凝居處的環境,并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c.中間兩聯重在敘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但由于注重煉字,故讀來回味無窮。 答案:1.①大漠孤煙直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但使愿無違 ④月下飛天鏡。2.c3.d 4.b(一)1.邊、延、天、圓、然 an 2.五言律詩 記敘 描寫 3.①借代 ②對偶 4.c(二)1.b 2.c提示:(二)1.“少鄰并”是“少(shǎo)有鄰居緊挨作伴”的意思。 2.“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不正確。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6
一、為下列字注音穢( ) 豚( ) 荊( ) 燕然( )二、解釋下列加粗詞語1.使至塞上: 2.臘酒渾:3.閑乘月: 4.逢候騎:三、文學常識填空1.《歸園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詩人。本詩共________首,作于詩人辭官歸隱的第二年。2.《游山西村》選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務觀,自號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詩人,現存詩________首。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詩人。本詩選自《________》。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歸園田居》中寫詩人耕種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發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寫農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使至塞上》描繪西北高原黃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五、閱讀下詩,回答詩后問題(一)渡荊門山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1.請依次寫出這首詩押韻的字:________________。2.為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1)渡遠荊門外( )a.通過 b.載運過河 c.渡口 d.渡船(2)山隨平野盡(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3)仍憐故鄉水( )a.憐憫 b.憐惜 c.憐愛 d.憐恤3.解釋下列詩句畫橫線的詞語。(1)江入大荒流:(2)月下飛天鏡:(3)云生結海樓:(4)仍憐故鄉水:4.對詩的內容、寫法理解不符合詩意的一項是( )a.詩的一開頭,就以明快的手法點明了此行的特點、途中已經到達的地方以及將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詩的頷聯景象雄闊,頸聯景象瑰麗!扒G門外”的山川勝景,兼收筆底。尾聯抒發詩人作別故土,惜別親友的誠摯。c.全詩以遠游起筆,中間寫途中所見景色,最后以惜別作結,過渡自然,結構嚴謹。寫景用語著字,也獨具匠心。d.詩中所寫景物,既有遠景又有近景,遠景廣闊而雄偉,近景明朗而秀麗,可見詩人很善于攝取自然景物到詩境中來。(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注:最后“王孫”句:《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边@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別恬適,隱者自可久留。王孫,此指王維。1.用簡潔的語句概括這首詩歌所描寫的內容。 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3.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一、huì tún jīng yān二、1.出使 2.渾濁 3.趁著 4.遇到三、1.陶淵明;晉;五 2.劍南詩稿;陸游;放翁;南宋;近萬 3.王維;唐;王右丞集箋注四、1.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五、(一)1游;流;樓;舟 2.(1)a(2)b(3)c 3.(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樓; (4)始終。 4.d (二)1.描寫了秋山雨后的月夜。2.前句寫靜景,后句寫動景,詩人用動靜結合的方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景觀:明月照耀著蒼翠的松林,月光透過林木的縫隙瀉在林間;晶瑩閃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時發出淙淙的清音。 3.從側面表現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棄。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7
【自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
2.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古詩。
3.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體會詩人的心境,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
【學習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理解詩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聯系實際談體會。
學習課時:1課時教具:課件
【學習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誦讀法,并養成多動筆的習慣,品味、積累優美的語句。
【課前自學檢測案】
※自學一:自讀古詩,學習字詞
1.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a.借助工具書或結合詩文注音讀準生字新詞
臘酒渾( ) 足雞豚( ) 疑無路( )
b.借助工具書、結合詩文注釋或聯系詩文理解詞語
臘酒渾:_____ 疑無路:_____
2.查閱作者陸游的有關資料。
3.根據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詩意:
※自學二:自主學詩,讀悟詩文
1.農家是怎樣熱情待客的?2.受到農家的熱情待客,詩人內心的感嘆是什么?
2.結合有關詩人的背景“資料袋”,領悟三四句詩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
3.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讀全詩。
※自練三:鞏固訓練,拓展延伸
1.背誦古詩;
2.搜集蘊含的哲理的詩句
(即面對困境,遭受挫折,永不放棄,心存希望詩句);
3.想象訓練:假如你家來客,你會說什么?會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朗讀《過故人莊》
過①故人②莊(唐:孟浩然)
故人具③雞黍④shǔ,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⑤,青山郭⑥外斜⑦xiá。
開軒⑧面場圃⑨,把酒話桑麻⑩。待到重陽日,還huán來就⑾菊花。
【注釋】
1.過:拜訪,探訪,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準備! 4.雞黍:指燒雞和黃米飯! 5.合:環繞。
6.郭:指村外! 7.斜:(xiá) 8.軒:窗戶。
9.場圃:農家的小院。(場:打谷場。圃:菜園。)
10.話桑麻:談論莊稼。 11.就:赴。這里指欣賞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解讀詩題
(一)緊扣詩眼“游”,導入課題。
1.師談話引入:宋朝有一位詩人在游玩山野鄉村,領略田園風光時作了這樣一首詩——游山西村。
2.板書課題,注意“游”的書寫(右邊不是“反文”而是“臥人下子”)3.生讀題,讀出游的味道。
(二)解詩題(先質疑——再結合注釋解疑——總結學詩方法:借助注釋學詩)
1.設疑:看到詩題,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是怎么知道的呀?2.讀注釋總結學詩方法:借助注釋學詩法。
(三)知作者(匯報課前查閱的資料——閱讀資料袋——小結學詩方法二:看料資料)
1.學生匯報課前查閱有關陸游的資料。
2.師出示陸游簡要的生平資料,學生閱讀。
文字媒體: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他一生處于金兵入侵、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時期,他才華橫溢,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上萬首詩篇,他的詩歌大部分抒寫愛國之情,豪邁奔放;也有的描寫田園風光,清新自然。
3.小結學詩方法二:看資料袋。
(說明:這首詩屬于后者,寫的是詩人罷官閑居紹興老家時的一次鄰村之游。見文字媒體:整首詩)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準
1.自由讀古詩兩到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匯報自讀詩句、學習生字的情況。
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認讀生字:①比較法辨析生字的讀音,②聯系上下文識記生字,③替換詞語理解運用識記生字,④在語言運用中理解生字詞。
即師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臘酒”、“臘酒渾”的含義。并結合詩句語“田舍家家藏家釀,驛路處處飄酒香”稱贊紹興人家的酒。
第二步指名讀詩,相機正音。
3.點撥評議,小結。
三、再讀古詩,讀出詩味
1.師引言:讀古詩,要慢慢地,有輕有重地讀,讀出詩的韻味。還要抓重點詞讀。
2.師范讀,生練讀(學生有的讀得抑揚頓挫,搖頭晃腦;有的讀得瑯瑯上口,韻味十足。)
3.師生合作讀(說發現——結合讀音了解押韻——注意詩的韻味——練習合作讀詩:如引讀前四字或接讀后三字。)
4.放唱詩兒歌,學生拍掌吟唱詩。
5.多次讀詩,你們感受到詩人這一趟山西村之游心情如何呀?
四、自主學詩,讀懂詩意,品悟詩境
過渡語:讓我們跟著詩人一塊來到山西村,看看那兒的農家是怎樣待客的?
(一)出示學習要求
文字媒體:
1.讀:借助注釋,自讀理解詩意。
2.想:農家是怎樣熱情待客的?受到農家的熱情待客,詩人內心的感嘆是什么?
3.說:小組內交流詩意及問題。
(二)先自學:默讀古詩,借助注釋,讀懂詩意。
(三)再小組內互學交流:匯報說詩的大意及其體會。
(四)然后全班匯報。
1.品讀匯報一二句。
匯報內容:①讀一讀,理解詩句;②說一說,說其體會;③品一品,扣重點字詞(莫笑”和“足”,體會農家的熱情、好客。)④想一想,結合豐年的場景。⑤悟一悟,吟誦一二句。
2.同法品讀匯報三四句。
、僮x一讀,理解詩句;②說一說,說其體會;③品一品,扣重點字詞;重點理解“山重水復”和“柳暗花明”,換詞理解柳綠花紅;④想一想,結合景物描寫詞想象情景: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枝繁葉茂、萬紫千紅,柳蔭深深、鮮花簇簇。⑤悟一悟,體會不同的心情,讀出兩種不同的心情(懷疑、著急——高興、驚喜)。
3.讀資料袋,出示資料袋:
陸游20歲就定下報國之志。
30歲禮部考試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擊,被除名。
40歲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職還鄉。
50歲任參議官,因其他官員的誹謗(fěibàng),被罷官。
65歲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訴時局黑暗,再次被罷官。
84歲詩人仍不忘“收復中原”的大志,臨終之前寫下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①了解詩人相關背景,領悟詩句所蘊含的哲理。
a.結合詩人的處境、坎坷來談。例如:詩人陸游一次又一次被罷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詩中所寫的到了“……”的境地。
b.贊美陸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陸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對這樣的困境,陸游是怎么樣?他始終心存希望,相信總有一天會:柳暗……
c.這兩句詩哪僅僅是在寫景啊,原來是他生活的哲理呀;告訴我們在面對困境的時候,要怎樣?
、诼撓瞪顚嶋H談感受,學會運用“山重……,水復……”。
例:a.當我們自己遇到困難,心灰意冷時,我們就可以給自己鼓鼓勁,說:―――――
b.當我們的同學遇到困難,垂頭喪氣時,我們也可以用這兩句詩來鼓勵同學,那就是——
c.當我們正視困難,不斷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間,我們也可以感嘆道:這真象是——
③齊讀最后兩句詩。是啊,同學們,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是詩人要與我們分享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全班起立誦讀全詩。(配樂誦讀,鼓勵學生上臺挑戰讀,還可加上動作。)
5.背誦全詩。
六、品味升華,拓展延伸
1.鏈接相關詩句,朗讀詩句。
a.引語:這樣的千古名句怎么來的,不是陸游憑空創作出來的。從古至今,巳有許多文人墨客都有過這樣相似的感慨:(出示圖文并茂的詩文)
b.讀資料袋,出示資料袋:
唐朝王維在《藍田山石門精舍》中寫道:
遙看云木秀,初疑路不通;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
就在陸游作此詩大約一百年前,
宋朝王安石在《江上》吟出: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就在陸游作此詩大約數年前,
宋朝強彥文也說: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
1167年,宋朝的陸游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加以創新,寫出了超越前人的詩——《游山西村》
2.拓展朗讀《過故人莊》。
結束語:課雖止,境無止,我相信:博覽群書的愛國詩人陸游,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永留我們心中;他寫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庇肋h激勵我們永不放棄;我們還會銘記他要求孩子們多讀課外書的話:“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過程:一、導語: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二、學習《歸園田居》1、導入: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2、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要求學生用“/”給《歸園田居》(其三)一詩劃分節奏。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音節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3、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①教師范讀,學生跟讀。②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③要求學生概述詩意。這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剪影,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④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 跋β墩次乙隆保端{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⑤學生齊讀,嘗試背誦。⑥深層探究:提問: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明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學生討論,教師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飲 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課堂小結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其影響經久不衰。三、學習第二首《使至塞上》1、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1歲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觸犯皇權而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張九齡為相后,提拔他為右拾遺,后張九齡被罷相,他也被排擠出朝,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后又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詩人經歷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漸發現了社會的不平。他晚年對社會的惡濁采取鄙視的態度,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禪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間,通過對自然美的刻畫來表達他對社會現實的態度。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睗庥舻脑娗楫嬕馐峭蹙S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和韻律。3、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1)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詩句。單車: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以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痹馐钦f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前行了。后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過居延”即“出漢塞,進入胡地”之意。(2)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其余同學點評。明確: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出使邊塞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覺得自己好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寫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笆掙P逢侯騎”,進了蕭關卻沒有遇見將官!岸甲o在燕然”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作戰呢?傃灾,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4、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詩情畫意。(1)要求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畫面。多媒體顯示邊塞奇麗風光,幫助學生想像。選兩位同學描述詩中的畫面,其余同學點評。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2)名句賞析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體會。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畢現。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提問:《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么?有道理。香菱雖沒能說清楚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3)體驗詩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沉吟品味,明確:“征蓬”“歸雁”,即景設喻,用以自比,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受命赴邊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皥A”“直”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四、指導學生學習《渡荊門送別》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讀書漫游,廣泛地接觸了中國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響與熏陶。25歲時,李白結束了蜀中生活,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以安陸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個中國的奇山異水,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高昂強烈的時代精神,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胸懷,增長了他的社會閱歷,為他的詩歌創作成就奠定了豐厚的基礎。李白詩的藝術特色是想像豐富,氣勢奔騰,風格豪放飄逸!抖汕G門送別》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韻律及情調。節奏劃分如下: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3.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4.思考下列問題:(1)找出詩中的寫景句,通過想像詩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寫的特征。詩中的寫景句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現、變換,作者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山勢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一個“隨”字給山野以動感,一個“入”字寫出了江水奔騰的氣勢。寫完山勢、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法從不同角度寫長江的近景、遠景!霸孪嘛w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慢。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霸粕Y海樓”是日間仰視所見。白天,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頷聯從正面描寫。頸聯采用襯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2)詩中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頷聯、頸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大江時那種新鮮、欣喜、激動的感情。詩的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抒發了思鄉的情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其為“故鄉水”,詩人此次遠行,怎能不留戀自己的故鄉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鄉,而說故鄉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抒發了詩人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3)這首詩最打動你的是什么?請說明理由。提示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說。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從表現手法看:①寫景部分,詩人坐在船上沿途觀賞,一路看來,眼前的景物逐漸變化,這是“移步換景”的寫法;②“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③“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5.齊背《渡荊門送別》。五、學習指導學生自讀《游山西村》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队紊轿鞔濉穼懹谒涡⒆谇廊辏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2.指導學生朗讀。提醒學生注意把握節奏、韻律及感情基調。3.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4.思考下列問題:(1)詩題《游山西村》,八句卻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游興十足,游意不盡,請結合詩句對此作一番分析。詩一、二句寫山西村民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了農家的熱情、樸實;三、四句寫村莊周圍的景致;五、六句寫村中淳樸的民風,古老的民俗,社日將近,村民吹簫擊鼓,熱鬧非凡;七、八句寫詩人有點戀戀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門的。全詩寫了游山西村的所見、所聞、所感,雖無一“游”字,卻處處切“游”。(2)詩歌三、四句,有人認為是回憶來村的經歷,有人認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圍所看到的景致,你覺得哪種看法更切合語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言之成理即可。(3)詩人為什么結尾寫道“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是什么使詩人如此留戀?詩人筆下的山西村透出濃濃的詩意,詩人陶醉在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現在農家待客的熱情和樸實中。風物美表現在村落的景致描寫中;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那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啊,簡直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詩人正在觀賞美景,咚咚臘鼓之聲,蕭笙悠悠之韻,從村莊里傳送出來,哦,原來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難怪村民循俗準備,以傳統的衣著、禮數忙于迎接這個歡樂的節日,多么古樸可愛的民風啊!難怪詩人如此留戀。(4)全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情感。5.深入體味詩歌的語言美,積累名句。提問:《游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如何理解這兩句詩的?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疊、流水縈繞的迷路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又”把移步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描繪得宛然在目。當我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單欣賞了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更領悟到它蘊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夢在,希望就在。6.學生齊讀《游山西村》,背誦。六、比較閱讀:(1)、比較《歸園田居》《游山西村》兩首詩的異同(從思想內容、情感、風格等方面比較。)明確:兩首詩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都選擇了“一天”中農村生活的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不同之處在于:《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回歸田園的意愿。風格質樸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記游的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優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決意歸隱。因為詩人雖賦閑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游之念,而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閑適。學生齊背兩首詩,默寫兩首詩。(2)、《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兩首詩都寫了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試比較它們的異同1.學生齊背《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2.比較鑒賞。明確:兩首詩都寫了自己出游的經歷,都展示了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寫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讓世人時時吟誦。兩詩景物描寫皆融注詩情!妒怪寥稀芬詡魃竦墓P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流露了詩人孤寂的心緒,《渡荊門送別》寫出了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寫景靈動,情韻悠長,意境高遠,風格雄健。流露了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以及初次遠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七、課堂小結:王維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如同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朗讀吟誦之間,我們仿佛置身于奇特壯美的西北邊塞,雄奇瑰麗的長江中流一帶,看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而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其影響經久不衰。陸游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他那或熱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閑適的詩作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將永遠被后人所銘記。讓我們在吟誦聲中結束對四首詩的學習,以此表達對詩人的崇敬之情吧。八、布置作業: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9
秋天的風鈴
教材簡析:
這四首古代詩歌都寫得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詩人用他們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之中。《歸園田居》表現的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樂于農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維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這首詩寫的卻是邊塞的風光,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表達的是初次離鄉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達了陸游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教學設想:
1.《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寫農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荊門送別》都通過畫面展示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可打亂課文的原順序,把它們分成兩組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朗讀體味詩的語言美,通過聯想與想象領會詩的意境美,通過討論加深對詩的印象。
2.教學本課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朗讀并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感知古代詩歌的內容。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ㄒ唬⿲ 新課(學生學過《桃花源記》,可從陶淵明辭官歸隱設趣導入 ,也可從一般人們旅游都到風景區,而古代有一個詩人陸游就與眾不同,他去游鄉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預習課文
結合課本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ㄈ├首x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偻ㄗx,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谡b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墼僮x,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ㄋ模┢肺对娨
1.對陶淵明和陸游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同學們認為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說一說理由。(開放式,不求統一或標準。)
3.質疑探究
、龠@兩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分組討論)
②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大家交流。(教師可參與討論,鼓勵學生多說,不要急于下結論。)
4.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兩首詩寫的畫面或場面的內容說出來。
(注意在同學們說的時候老師適當點撥,讓學生明白這就是品味詩的意境)
5.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
①藝術上的特色;(簡單滲透對仗的知識)
、谟猛队皟x或發放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揣摩這兩句詩的運用:
材料一:天發股份公司早就想獲得成品油的批發資格。但是,由于國家政策將成品油的批發經營權收歸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由他們壟斷全國的成品油批發銷售。這樣,一方面, 天發股份公司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被中止,不能開展成品油批發及倉儲經營業務,導致公司投資數億元建成的三大油庫等優質資產不能充分利用,處于低負荷的運轉狀態;另一方面,進油渠道也受到兩大集團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發股份公司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幾年后,天發股份終于如愿以償拿到成品油批發牌證。
材料二:中國中場球員李鐵在未來的三年中,將以正式加盟球員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隊埃弗頓隊征戰英超賽場。李鐵在上個賽季以租借的形式從遼寧隊轉會到埃弗頓隊。李鐵在租借期滿后的正式轉會過程中卻因為歐洲足壇經濟不景氣產生了一些波折。最終,在中國東莞星河傳說商住區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資幫助下,各方解決了轉會費上的分歧,促成李鐵能能夠成功轉會英超埃弗頓。
、垡龑W生從運用和感悟中,體會詩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蘊含著希望。
6.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寫的是鄉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陶心情閑適,陸心情喜悅;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盡量讓學生引用詩句來證明自己的說法)。
。ㄎ澹╈柟探虒W
1.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當堂背誦;
2.請學生默寫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詩句。(同桌互評)
。┎贾米鳂I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的兩首詩
——《歸園田居》表現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表達陸游對鄉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ǘ⿲ 新課(學生在七年級之前已學過李白和王維的詩,可從這里所選的詩與以前所學的詩不同之處入手激趣導入 )
。ㄈ├首x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偻ㄗx,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讀,個案指導)
、墼僮x,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或齊讀)
。ㄋ模┢纷x詩意
1.對王維和李白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首詩描寫的畫面。
、佟妒怪寥稀穼懙氖鞘裁辞榫?(抓住“邊塞風光”即可)
、谠娭械摹皢巍、“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學生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③體味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重在體味詩句的畫面感。課后練習三的內容學生可以參看,但不必照搬,不強求惟一,鼓勵發散思維。)
④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開放性,不求統一)
(5)《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描繪舟過荊門時的所見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話把感受。(提示學生可結合地理課的有關知識聯想)
3.、比較閱讀這兩首詩
①寫法上:都是詩中有畫,寫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都在最后一聯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緒。
②內容上:王詩寫西域,寫大漠,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李詩將長江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
、坌问缴希憾际俏迓桑钟胁煌,王詩仄聲起韻,李詩平聲起韻。(適當滲透一點格律詩的音韻知識,但不能也不必講得過多、過深。)
、芡瑢W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其他感受?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ㄎ澹╈柟探虒W
1.將詩中的好句子默寫出來。
。┎季白鳂I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從這四首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注:括號內文字僅供教師上課時參考。
廣東省東莞市南城中學劉楓
作者郵箱: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10
秋天的風鈴
教材簡析:
這四首古代詩歌都寫得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詩人用他們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那色彩各異、形象鮮明的詩境之中。《歸園田居》表現的是陶淵明辭官歸隱樂于農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維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這首詩寫的卻是邊塞的風光,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表達的是初次離鄉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達了陸游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教學設想:
1.《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寫農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荊門送別》都通過畫面展示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可打亂課文的原順序,把它們分成兩組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朗讀體味詩的語言美,通過聯想與想象領會詩的意境美,通過討論加深對詩的印象。
2.教學本課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朗讀并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感知古代詩歌的內容。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學生學過《桃花源記》,可從陶淵明辭官歸隱設趣導入 ,也可從一般人們旅游都到風景區,而古代有一個詩人陸游就與眾不同,他去游鄉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預習課文
結合課本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ㄈ├首x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偻ㄗx,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谡b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ㄋ模┢肺对娨
1.對陶淵明和陸游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同學們認為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說一說理由。(開放式,不求統一或標準。)
3.質疑探究
、龠@兩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分組討論)
②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問題?說出來大家交流。(教師可參與討論,鼓勵學生多說,不要急于下結論。)
4.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兩首詩寫的畫面或場面的內容說出來。
。ㄗ⒁庠谕瑢W們說的時候老師適當點撥,讓學生明白這就是品味詩的意境)
5.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
、偎囆g上的特色;(簡單滲透對仗的知識)
②用投影儀或發放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揣摩這兩句詩的運用:
材料一:天發股份公司早就想獲得成品油的批發資格。但是,由于國家政策將成品油的批發經營權收歸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由他們壟斷全國的成品油批發銷售。這樣,一方面, 天發股份公司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被中止,不能開展成品油批發及倉儲經營業務,導致公司投資數億元建成的三大油庫等優質資產不能充分利用,處于低負荷的運轉狀態;另一方面,進油渠道也受到兩大集團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發股份公司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幾年后,天發股份終于如愿以償拿到成品油批發牌證。
材料二:中國中場球員李鐵在未來的三年中,將以正式加盟球員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隊埃弗頓隊征戰英超賽場。李鐵在上個賽季以租借的形式從遼寧隊轉會到埃弗頓隊。李鐵在租借期滿后的正式轉會過程中卻因為歐洲足壇經濟不景氣產生了一些波折。最終,在中國東莞星河傳說商住區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資幫助下,各方解決了轉會費上的分歧,促成李鐵能能夠成功轉會英超埃弗頓。
③引導學生從運用和感悟中,體會詩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蘊含著希望。
6.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寫的是鄉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陶心情閑適,陸心情喜悅;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盡量讓學生引用詩句來證明自己的說法)。
。ㄎ澹╈柟探虒W
1.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當堂背誦;
2.請學生默寫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詩句。(同桌互評)
。┎贾米鳂I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第二課時
。ㄒ唬⿵土暻耙徽n時所學的兩首詩
——《歸園田居》表現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表達陸游對鄉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ǘ⿲ 新課(學生在七年級之前已學過李白和王維的詩,可從這里所選的詩與以前所學的詩不同之處入手激趣導入 )
。ㄈ├首x課文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讀,個案指導)
、墼僮x,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或齊讀)
。ㄋ模┢纷x詩意
1.對王維和李白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首詩描寫的畫面。
、佟妒怪寥稀穼懙氖鞘裁辞榫埃浚ㄗプ 斑吶L光”即可)
、谠娭械摹皢巍、“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學生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③體味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重在體味詩句的畫面感。課后練習三的內容學生可以參看,但不必照搬,不強求惟一,鼓勵發散思維。)
④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開放性,不求統一)
(5)《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描繪舟過荊門時的所見景色)。
、尴胂笠幌拢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話把感受。(提示學生可結合地理課的有關知識聯想)
3.、比較閱讀這兩首詩
①寫法上:都是詩中有畫,寫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都在最后一聯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緒。
②內容上:王詩寫西域,寫大漠,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李詩將長江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
、坌问缴希憾际俏迓桑钟胁煌踉娯坡暺痦崳钤娖铰暺痦。(適當滲透一點格律詩的音韻知識,但不能也不必講得過多、過深。)
、芡瑢W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其他感受?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ㄎ澹╈柟探虒W
1.將詩中的好句子默寫出來。
(六)布景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從這四首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注:括號內文字僅供教師上課時參考。
廣東省東莞市南城中學劉楓
作者郵箱: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積累重要字詞。流暢、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過程與方法:
1.以讀促悟,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2.抓畫面感,體味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美。
3.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寫詩背景,感受詩人前后變化,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2.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朗讀---鑒賞---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由書法作品《使至塞上》導入。教師配樂朗讀。
二.作者介紹:
字摩詰,曾任尚書右丞等官職,世稱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朝詩人。王維的詩歌呈現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創作的山水田園詩對后世影響深遠。宋朝蘇軾曾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大屏展示)
三.反復誦讀,以讀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發兵攻打唐屬小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737年春,可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番軍。
王維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燈西節度使幕兼為判官。本詩即寫出塞時沿途景色。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遷。
(二)讀一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朗讀:
1. 教師范讀 2.學生試讀 4.學生個讀 5.學生齊讀
(三)釋義
單車:一輛車,這里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這里“屬國”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維奉使問邊,所以自稱屬國。
征蓬:飄飛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隨風遠去。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諾顏汗中部的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四)品一品:
把握內容,理解詩意,體會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組探討:
1.本詩中哪些詞語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孤寂、憤懣)
3.詩人在頸聯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大漠景色?(蒼茫遼闊、浩瀚無邊)
4.整首詩詩人的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五)悟一悟: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1.詩中有畫
2.煉字精妙
3.詩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寫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浩瀚無邊。
“孤”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格外醒目而單調。
“長”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圓”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親切溫曖,微帶蒼茫。
明確: 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土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借以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在何處
(大屏展示)
構圖美 近處烽煙、遠處夕陽、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擴大
線條美 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 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美
明確: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五,教師總結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12
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前兩首詩
2、理解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對詩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感情
重點難點:朗讀背誦前兩首詩理解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讀法
教學媒體:錄音機
教學設計:
課前二分鐘演講
學習《歸田園居》學習《使至塞上》前兩首。
1、老師范讀,提出朗讀要求
2、注音:荒穢 草木長
3、結合注釋,讀懂字面含義
分析思想感情陶淵明《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種豆,很顯然,他不善于種田,但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從表面看,寫的是勞作之樂,但其內涵,是不想在污濁的現實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的大使,實際上是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些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讀課文
3、注音:燕山 逢候騎
4、分析思想感情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難言的內心感情。經過長途跋涉,卻沒見到將官。接著,筆峰轉入對塞外風光的描寫上。
5、朗讀背誦
板書設計 提綱
《歸園田居》:不想在現實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邊塞風光,抒發被貶的凄涼。
第二課時
知識目標:朗讀背誦兩首詩理解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對詩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朗讀背誦兩首詩理解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讀代講,講讀結合
教學媒體:錄音機
課前二分鐘演講
一、檢查前兩首詩歌的背誦,學習《渡京門送別》學習《游山西村》
1、檢查預習
2、老師范讀課文
3、熟讀課文
4、重點詞句: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5、課文分析:這是詩人出蜀至荊門所做。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作者很自然的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頷聯些了什么內容?用移動的視角描寫景物的變化,船有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平原。
寫作特點:寫景、抒情、敘事相結合。
學習《游山西村》
范讀課文
朗讀課文
重點詞句柳暗花明:柳色深綠,是暗;花艷,是明。閑乘月:趁著月明之夜來閑游。無時:沒有一定時間。
背景: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
找出對偶句山重水復疑無露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思想感情: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里。
課后記:本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精美,體會詩歌畫詩結合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學生的記憶。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13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這四首詩。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背誦默寫
2、對詩歌中名句的理解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略)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職,但到了陶淵明,家境早已破敗。因為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凈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宋書?隱逸傳》),更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厭,王恭、司馬道子、桓溫、劉裕等人的篡亂相替,陶淵明于41歲毅然辭去在任僅80余日的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間,以耕讀自娛,未再入仕。陶淵明的田園詩主要見于他的組詩《飲酒》《歸園田居》《擬古》《和郭主簿》等。
王維(701—761),字摩詰( jié),盛唐時期的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留戀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1歲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觸犯皇權而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張九齡為相后,提拔他為右拾遺,后張九齡被罷相,他也被排擠出朝廷,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后又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庇纫陨剿姵删蜑椋c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父經商、家豪富。他從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歲出蜀,游蹤遍四方。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性高傲,不為權貴所容,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詩風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后,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轉學杜甫。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著有《 簡齋集》。
三、預習檢測:
1)注音或寫字:
(1)帶月荷( )鋤歸 (2)晨興理荒huì( )
(3)道狹草木長( ) (4)屬( )國過居延
(5)簾旌 ( )不動夕陽遲 (6)徙( )倚( )湖山欲暮時
(7)都護在燕( )然 (8)豐年留客足雞tún (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帶月荷( )鋤歸 (2)但( )使愿無違
(3)大漠孤煙( )直 (4)長河( )落日圓
(5)江入大荒( )流 (6)仍憐( )故鄉水
(7)徙倚湖山欲暮時( ) (8)三年多難更憑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寫詩人辛勤耕種的句子是 , 。抒發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陳與義的《登岳陽樓》中描寫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之情的句子是 ,
(3)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描寫邊塞奇特壯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以一種獨特方式抒發作者思鄉惜別之情的句子是 ,
(5)《歸園田居》(其三)中表現作者與黑暗的官場決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過寫景表達詩人對故鄉依戀之情的句子是 , 。
四、學習詩詞:
1、導入新課: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明確學習目標。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正音、劃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并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3、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4、研讀與賞析:教師出示學生繪制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l曰I學生思考并討論交流。
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痹娙伺谴髟滦燎诟牛瑢懗隽四欠萸趧谂c執著。語言“自然、通俗”。
5、齊背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使至塞上》 王維
合作•探究•展示
1、導入新課: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2、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 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自由朗讀,背誦檢查背誦
3、研讀賞析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
《詩四首》教學設計 篇14
教 學目 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設 想
1、了解詩歌的有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讀成誦。
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內容、步驟、方法、學生活動和板書)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一、導入:
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扎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在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①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三層: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凇暗乖笩o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學生正音、化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圻@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3、自由背誦 檢查背誦
三、研讀與賞析
1、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
2、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出喜歡的理由。
四、齊背全文。
《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
這是一首邊塞詩。唐朝時由于邊境戰火不斷,很多詩人也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僚,做他們的參軍。這些詩人把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這些記述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的詩歌,便稱為“邊塞詩”。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詩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本詩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有敘事,有寫景,敘事寫景中傳達出詩人微妙難言的內心情感。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自由讀 全班齊讀
2、思考: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ㄗ髡咄蹙S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土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3、自由背誦,限時背誦。
三、研讀賞析
1、齊背課文,思考:
①“征蓬出漢塞,歸燕如胡天”有何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自由談論
比較
回憶自由發言
筆記
齊讀
體會感知
背誦
齊背
思考
——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除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 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谫p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肮聼煛眱勺帜軌哑渖耥崳肮聼煛敝箅S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渡荊門送別》 李白
一、導入:
送別,是古今詩人墨客常寫的題材。你知道哪些送別詩呢?
。ㄈ绺哌m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等。這些詩飽含著濃濃的離別之情。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同樣是一首送別詩,這又是誰送別誰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自由朗讀 全班齊讀
2、思考:
、僬f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
(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谑惆l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
。ā叭詰z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寫出濃濃的相思。)
3、自由背誦,抽查背誦。
分組討論
自由發言
體味理解
朗讀
背誦
三、研讀賞析:
1、齊背課文,思考:①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ā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由遠到近)
、谡页鲎约鹤钕矚g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及其真切的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不直接說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深。
2、齊讀背誦
《登岳陽樓》 陳與義
一、導入:
此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學生自由讀 學生齊讀
2、思考:
、儆米约旱脑捳f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谠姼枋惆l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劢先竺麡,除去岳陽樓,你還能說出另外二樓的名字嗎?
三、研讀賞析:整體感受
背誦
討論交流
齊讀
自由讀
討論思考
競背課文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四首詩;
2、收集整理古詩詞中的名句。
五: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