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最苦與最樂 教案(精選5篇)

最苦與最樂 教案

發布時間:2022-12-02

最苦與最樂 教案(精選5篇)

最苦與最樂 教案 篇1

  【基礎知識精講】

  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恩惠(huì) 如釋重負(shì)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卸卻(xiè) 監督(d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義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詞語積累

  失意:不得志。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憫人: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五、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學于廣州萬木學堂。1895年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論》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這篇文章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除兩三歲的孩子外,人人都有應盡的責任。論證了一對姊妹命題:負(未盡的)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七、結構分析

  全文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論述“負(未盡的)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論述“人生當勇于盡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第一部分的兩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論,第2自然段是輔論。文章開篇用了一串排比設問,提出了關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許多答案:貧、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負了未了的責任。這是第一層。第二層論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貧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層論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負了責任的理由。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為把貧困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許多人的想法或說法。否定了這些答案,讀者就要尋找新的、合理的答案。這時自己的觀點就水到渠成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作為輔論的第2自然段,進一步指出了承諾未辦、欠錢未還、恩惠未報答、得罪人未賠禮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易于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況是不敢見面,夢里有影子纏著。以此照應第1自然段的“受良心責備而又無法逃避”。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又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及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第三個層次照應第1自然段: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而負了(未盡)責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只有一個自然段,而且不單單談快樂也談到了痛苦。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談痛苦用了兩個自然段,而第二部分兩者都談到了反倒用了一個自然段呢?為什么一個均衡的題目,在行文論述時兩個方面卻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的論據就不難明白。作者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提出的論據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就必須聯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既然第一部分已經用于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中就無需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行了。明白了這一點還能解開另一個謎,那就是關于題目的謎。一般以一對范疇為題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誠與虛偽”、“勇敢與怯懦”。而本文卻是倒著的:“最苦與最樂”。現在我們明白,既然作者認為“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那么只有無論述“最苦”,后論述“最樂”才順理成章,既然行文是這樣的順序,那么題目自然也該是這樣的順序。當然,此部分用筆墨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痛苦的狀態便于描述,而快樂的狀態卻難以描述。

  第三部分論述“人生應當勇于盡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一般議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無外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如果說本文第一、二兩個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那么,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辦”的問題。當然,這兩個方面本身也都有“為什么”的問題。這一部分也有兩個自然段,前一個自然段論述“人生應當勇于盡責任”,其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后一個自然段論述“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其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八、寫作特色

  1.論點的姊妹命題。

  以聯言命題做文章論點的情形比較少見,一般只在議論一對范疇時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最苦與最樂”的指向“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階段、兩種狀態、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所把握的有機聯系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

  2.文章語言既凝重又輕靈,既流暢又簡潔。

  梁啟超是中國頗有影響的大學者、思想家,他的遠見卓識、深厚的思想文化修養,他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共同鑄成了這種莊重的語言風格。本文的關于人生觀的大問題,作者當然要多一份深思熟慮。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娓娓道來,語重心長。讀起來使人感到句句教誨。例如:“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

  本文語言凝重,卻輕捷自如。語言的靈活表現在多種句式、多種表達方式、多種論證方法的運用。例如:就句式而言,開頭就運用了設問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后面有反問句“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除此還有陳述句和感嘆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動句和被動句。就表達方式而言,有議論、有敘述、有抒情。就論證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繹論證方法中的選言證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歸納論證,其他許多地方都用了引證法。單就引證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語、俗語、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體表達都不一樣。例如:引用“如釋重負”時,作者說“古語說得好”;引用“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時,作者說“俗語亦說”;引用“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時,作者用了“曾子還說哩”,一個“哩”字,可見其語言之輕靈之氣。

  排比是形成文章語言流暢之勢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行文的流暢不僅表現在句與句之間,而且也表現在段與段之間,表現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用了“翻過來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用了“然則”進行過渡使各部分之間銜接非常緊密。

  本文語言的簡潔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強、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例如:用“海闊天空,心安理得”形容盡責任后的輕松愉快喜悅的心情,接著概括說“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作者的語言運用十分簡練,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可以使讀者展開來聯想到很多豐富的內容。

  九、重點語句分析

  1.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分析:這是個句式靈活的排比,在第二個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第三個句子中加了“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這樣使句子的表述更準確,更形象。同時,這里用了三個“凡”來表示這些情況的普遍與廣泛,同時也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加以仔細的分類,可見作者對這個大問題的談論多么審慎。

  2.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 

  分析:這一句雖然很短,但卻有三層意思:a.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b.孟子這句話的意思與前面所說的“痛苦之后是快樂”似乎不一致;c.為什么這樣呢?

  3.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

  分析:這句話中的“這個”指的是什么呢?根據上文看,前面說了“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所以,只理解為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不對的,所以這里的“這個”指的是“應盡的責任沒有盡”。

  十、課后習題解答

  (一)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負了責任(未盡責任),因為未盡責任會受良心的責備,并且無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責任,因為只有從痛苦中得來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結論是: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二)課文中的設問還有:“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

  (三)1.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過的便是苦痛的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2.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3.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特點與作用提示:句式對稱,整齊,使句子表達十分流暢。

  (四)略。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上一篇:《最苦與最樂》教案6

  下一篇:小小說兩篇《界碑》教案

最苦與最樂 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難點: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全集》。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三、整體感知:教師范讀課文。讀后學生再分段落讀。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指導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親切自然。

  1、學生朗讀課文

  2、注音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3、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

  第一步: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后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  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  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  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第二課時 (復習上一課的文章結構,導入新課。)

  五、研讀課文。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六、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導學生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系闡述得有條不紊,另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表內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學生座談,發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七、結束語

  記得在畢淑敏的《孝心無價》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是啊,常常聽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聽到有人埋怨社會,但他們可曾想過自己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盡了多少責任呢?同學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今天,讀了這片課文后,我想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學習本文后我們最大的收獲。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三、四題。2:做好課外資料書相關練習。

  上一篇:《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2)

  下一篇:《最苦與最樂》教案7

最苦與最樂 教案 篇3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能力目標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情感目標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教學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教學難點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二、作者簡介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全集》。三、整體感知1、學生朗讀課文2、注音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3、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4、理清文章結構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據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第三部分(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三、合作探究1、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  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4、  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5、  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明確(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  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四、布置作業1、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二、精段閱讀(一)討論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3、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二)討論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三)討論第3自然段1、什么事最快樂呢?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入而不自得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四)討論第4、5自然段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2、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3、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五)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三、拓展延伸   1、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積累    1、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表內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2、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3、學生座談,發表自己的意見:   (1)名人名言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四、結束語記得在畢淑敏的《孝心無價》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是啊,常常聽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聽到有人埋怨社會,但他們可曾想過自己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盡了多少責任呢?同學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今天,讀了這片課文后,我想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學習本文后我們最大的收獲。五、課后作業就下面幾個問題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學校布置的某項工作六、板書設計                               良心受責備 ①      有苦才有樂

  最苦:未盡責任    范疇與程度 ②      苦中有真樂

  分說                                              最樂:盡了責任     苦樂的關系 ③      責小得小樂

  舉圣賢例子 ④      責大得大樂總說   承擔責任   獲得快樂七、課后反思

最苦與最樂 教案 篇4

  【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把握文章結構。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語言欣賞、自主活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新精神。【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展示有關報道:有一個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接觸被隔離的人數高達200多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則報道,使學生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來負責,同時對別人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二)作者簡介。    課前布置學生查找粱啟超的相關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教師可結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    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著作:《飲冰室全集》。    (三)朗讀課文。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掌握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1.讀準下列字音。    契(qi)約    攬(16n)    悲天憫(mvn)人    2.結合文中注釋解釋詞語。    失意悲天憫人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容。    1.把握文章結構。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    ,而不能    。  第二步:根據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2.分析課文。    (1)討論第一部分。    .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一知足;失意一安分;老死一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答案: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的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的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的責任。    b、學生討論并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2)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要點: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孔子——無人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3)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    要點: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區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意思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3.小結: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1.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旬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旬、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具體句子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有哪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具體句子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使得文章流暢而有氣勢。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    ——若能——,雖——。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生——,莫若    2.積累。    (1)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學生說出的內容,予以適當的評價,也可引導學生互評。    (2)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a、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b、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c、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e、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得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3.學生座談,發表自己的意見。    (1)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和快樂,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a、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b、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c、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六)結語。    播放《說句心里話》一歌,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我們看了抗“非典”的專訪,知道了自衣戰士的責任;我們聽著《說句心里話》,了解了軍人的天職;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七)作業 。    1.結合課堂所學知識,用“如釋重負、悲天憫人、任重道遠、死而后已”這四個詞語連詞組段,詞序不拘,字數在i00字以上。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一對姊妹命題,請你也試著去定三個這樣的作文題目【板書設計 】    最苦與最樂    粱啟超    最苦: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負責任:對人、對事、對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    最樂: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盡責任:人生第一件樂事    苦中真樂:~,-tk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速避責任一、總體構思

  《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論證嚴密的議論文,作者從責任之未盡與盡,談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人們勇于負責,學習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文章在結構上論證嚴密,語言流暢而又凝練,同時給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對國對民的責任感。因此,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在教學過程 中,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二、過程設計

  1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語言欣賞、自主活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新的精神。

  2教學流程

  (1)導入  課題:

  ①播放多媒體課件: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士鐘南山等人的采訪。當記者問他們進入疫區時怕不怕,他們的回答是“怕”,“但還是要進去,因為這是醫護人員的責任”。

  ②展示有關報道:有一個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觸被隔離的人數高達200多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兩則報道,使學生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

  (2)作者簡介:

  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查找有關梁啟超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教師可結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

  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著作:《飲冰室合集》

  (3)課文朗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①注音: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②結合文中注釋解釋詞語:

  失意、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

  ③補充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4)師生討論課文內容:

  ①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據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②分析課文: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表內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③學生座談,發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b、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6)結語:

  播放《說句心里話》一歌,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我們看了抗“非典”的專訪,知道了白衣戰士的責任;我們聽著《說句心里話》,了解了軍人的天職;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7)作業 園地:

  ①結合課堂所學知識,用“如釋重負、悲天憫人、任重道遠、死而后已”這四個詞語連詞組段,詞序不拘,字數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這是一對姊妹命題,請你也試著去定三個這樣的作文題目。

  3板書設計 

  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

  最苦: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負責任:對人、對事、對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

  最樂: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盡責任:人生第一件樂事

  苦中真樂: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4、教學探討

  本文中以盡責與否來談人生的苦與樂,旨在勉勵人們做一個勇于負責的人,并學習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文章深入淺出,見解卓越,議論的層次分明,引用例證恰當,寫來氣勢雄渾。但是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議論文結構的文章,八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議論文,在

  理解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因而在教學中關于文本與延伸的關系的處理上,尤其值得注意。因而,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將篇章結構仍作了常規的梳理,后半部分以拓展的形式幫助學生分析文中的語言,并討論了苦樂觀和責任的問題,從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實現人文內涵的理解和學生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設計亮點

  1、人文教育: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讓學生在人生苦與樂的討論中,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2、語言積累及訓練:本文的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積累(含拓展)及訓練十分重要,本課教學設計通過句子的仿寫等形式,鍛煉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

  3、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具有時代氣息的專題片、報道、音樂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更有利于學生對于什么是責任的理解。

最苦與最樂 教案 篇5

  課題:最苦與最樂

  湖南省資興市黃草中學:黃晨銘

  第11課      第1課時          課型:座談、討論

  編寫日期:2004年10月10日     執行日期:10月12日    總序號: 23      

  教學目標 與要求:

  1、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3、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重點:

  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

  多媒體

  教程:

  二、過程設計

  1教法學法

  2教學流程

  (1)導入  課題:

  ①播放多媒體課件: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士鐘南山等人的采訪。當記者問他們進入疫區時怕不怕,他們的回答是“怕”,“但還是要進去,因為這是醫護人員的責任”。

  ②展示有關報道:有一個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觸被隔離的人數高達200多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兩則報道,使學生明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離不開社會,社會、家庭都需要人能負責任,同時對別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

  (2)作者簡介:

  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查找有關梁啟超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教師可結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煉

  著作:《飲冰室合集》

  (3)課文朗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①注音: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②結合文中注釋解釋詞語:

  失意、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

  ③補充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4)師生討論課文內容:

  ①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②分析課文:

  A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5)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可以根據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積累:

  a、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教師就發表內容,予以相關的教育。

  b、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可查資料),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或詞語),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例:(1)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2)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復習呢?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③學生座談,發表自己的意見:

  a、居里夫人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奮斗。”

  梁啟超說:“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張潮卻隨筆寫下:“人莫樂于閑”。“閑”能讀書;游名勝;交益友……

  快樂是我們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細翻自己人生的扉頁,想必有許多事令你痛苦或快樂,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b、漫談人生:

  閱讀下面幾則材料,談談對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專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對自己信心,對別人盡心。

  對事情用心,對朋友誠心。

  對親情關心,對生命真心。

  3)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

  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

  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6)結語:

  播放《說句心里話》一歌,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我們看了抗“非典”的專訪,知道了白衣戰士的責任;我們聽著《說句心里話》,了解了軍人的天職;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7)作業 園地:

  ①結合課堂所學知識,用“如釋重負、悲天憫人、任重道遠、死而后已”這四個詞語連詞組段,詞序不拘,字數在100字以上。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這是一對姊妹命題,請你也試著去定三個這樣的作文題目。

  作業 :

  后記: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語言欣賞、自主活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新的精神。

最苦與最樂 教案(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8篇)

    【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把握文章結構。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

  • 《最苦與最樂》教案(精選16篇)

    【基礎知識精講】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契約(qì)攬(lǎn)悲天憫人(mǐn)卸卻(xiè)監督(dū)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義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詞語積累失意:不得志。...

  • 《最苦與最樂》教案4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能力目標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情感目標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 《最苦與最樂》教案6

    教學目的: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涵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課時安排:...

  • 《最苦與最樂》教案7

    【基礎知識精講】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契約(qì)攬(lǎn)悲天憫人(mǐn)卸卻(xiè)監督(dū)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義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詞語積累失意:不得志。...

  • 11、最苦與最樂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上)

    【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把握文章結構。采用座談、討論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

  • (語文版)《最苦與最樂》教案

    課題:最苦與最樂 湖南省資興市黃草中學:黃晨銘第11課 第1課時 課型:座談、討論編寫日期:2004年10月10日 執行日期:10月12日 總序號: 23 教學目標與要求:1、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2、明確作者觀點,...

  • 七年級下冊《最苦與最樂》語文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1、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2、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3、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 《最苦與最樂》閱讀答案(精選17篇)

    語文閱讀理解是語文考試的丟分大項,雖然一般每小題都能得到分數,但很難把分數拿全,這一直是很多學生和家長十分頭疼和困惑的問題,為什么閱讀理解這么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好了有關《最苦與最樂》閱讀答案,歡迎...

  • 初中語文《最苦與最樂》教學反思(精選3篇)

    《最苦與最樂》這一篇課文放在八年級很結合實際。首先是選在八年級上冊,八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已經很熟悉了,學習任務也不是很重,總想做點什么事證明自己長大,證明自己比七年級剛進校園的學弟學妹們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

  • 《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精選13篇)

    最苦與最樂【模擬試題】一. 知識積累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恩惠( )纏著( )契約( )悲天憫人( )弄巧成拙( )訛詐( )斟酌( )娓娓動聽( )時髦( )河堤( )2. 辨字組詞。...

  • 初中七年級語文《最苦與最樂》公開課教案(精選13篇)

    【學習目標】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 語文版八年級第11課《最苦與最樂》(通用15篇)

    lswsh教學目標與要求:1、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2、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3、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1、掌握本課生字詞,了解作者。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 《最苦與最樂》教學實錄(通用17篇)

    一、課題釋疑理內容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之前,大家已經閱讀了課文,我想先問問大家,發現課文標題的特點沒有?生1:是一個并列短語。生2:前后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济宁市| 城市| 马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波密县| 三台县| 云林县| 株洲县| 谢通门县| 温泉县| 阿拉善左旗| 大洼县| 武城县| 双流县| 平安县| 靖江市| 胶南市| 辰溪县| 小金县| 南江县| 镇远县| 牟定县| 绿春县| 南乐县| 潍坊市| 新余市| 获嘉县| 永安市| 铜山县| 宝坻区| 温宿县| 宁强县| 富平县| 马山县| 松江区| 乌拉特前旗| 霍林郭勒市| 泊头市| 南郑县|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