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教學設計
海燕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作家,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身于木工家庭。4歲喪父,隨母寄居于外祖父家,僅讀過兩年書。他當過學徒、飯館跑堂、碼頭工、面包師等。做工之余,勤奮自學。1882年發表了處女作《馬卡什•楚得拉》。《母親》是他的奠基作。他的重要作品還有《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
2.作品簡介
《海燕》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深刻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急劇發展的革命斗爭形勢,熱情地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并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
二、寫作背景介紹
《海燕》寫于19xx年,當時歐洲發生了工業危機,并蔓延到俄國,俄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高爾基19xx年2月19日參加了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的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的尖銳演說。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諾夫格勒特之后,就根據這次斗爭經歷,結合當時革命斗爭形勢,寫了帶有象征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著名的《海燕》就是其中一篇。
三、課文簡析
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在高爾基充滿激情的描繪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給人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海燕>又稱<海燕之歌>,是高爾基19xx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征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來單獨發表,成為廣為傳抄,極受歡迎的著名的散文詩。當時的俄國社會受著沙皇的專制統治,社會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運動也越來越高漲,高爾基親自目睹了經歷了當時的群眾革命運動,于是結合當時的革命斗爭形勢,寫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號召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迎接革命暴風雨的來臨。這首詩也深受列寧、斯大林的贊賞,被譽為“戰斗的革命詩歌”。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
寫暴風雨即將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動表現了對暴風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點描寫暴風雨迫近時,海燕搏風擊浪,積極戰斗,以其歡樂的情懷,必勝的信念,迎接暴風雨的到來。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繪暴風雨將臨時的奇觀,反復抒寫海燕呼喚暴風雨的戰斗豪情。
第一層次(1~3節),寫“風卷云集,海燕高翔”。開頭一句,寫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前兆,點明海燕所處的環境。“蒼茫”描寫大海磅礴的氣勢;“卷集”描寫烏云翻滾聚攏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寫海燕:“黑色的閃電”描寫形與色;用比喻表現海燕矯健的雄姿。“高傲地飛翔”總寫行動,“翅膀碰著波浪”“箭—般地直沖向烏云”作具體描繪。
“碰”字與“沖”字, “碰”寫出勇敢低飛,觸及海浪;“沖”寫出迅猛高翔,銳不可擋。用擬人的手法,寫海燕斗志昂揚,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然后著重寫“聲音”。正面描寫“叫喊”的勇敢,再從烏云聽出了“叫喊”的憤怒的力量和勝利的信心,側面烘托這“叫喊”具有震懾敵膽的威力,運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