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
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一篇寫景優美,意境豐富,情感復雜的古代記游散文。設計這篇教案,我本著重視學生積累,提高學生能力的原則,把朗讀作為課堂的主線,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達到背誦、明意、感悟的目的。文言文教學,詞語積累仍然是關鍵的一部分,所以我的設計中有課內、課外三項積累訓練,以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加以鞏固;能力方面,除了朗讀能力,還注重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說大意、談感受、寫體會,希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更好地提高多方面的技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資料!
2、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3、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
4、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感受語言,背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悲涼凄苦的心境。
2、學會欣賞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
2、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
難點突破:
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間的情感!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文朗讀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暢談讀后感受(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賞讀課文,體會寫法;對比朗讀,感悟心情!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檢查重點字音、詞語的掌握!
2、抽查背誦!
二、互動探究
1、討論美景,體會寫法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一種景物進行賞析,分析文中是如何描寫的,并歸納出其特點。(小組交流、討論,老師引導、點撥)
共同明確:
① 水—清。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寫出了清脆的流水聲。作者此時也一定是驚喜萬分。(重
音字落在“聞”上,忽然聽見水聲,讀出驚喜之情)!八惹遒 全石以
為底 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水尤清冽”點落在
“尤”字,也正面寫出了水——清(板書)
②石—奇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四個“為”字短語形象地寫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語調應注意抑揚頓挫,讀出一種欣喜之感)。
③樹—美。“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蒙絡搖綴”這四個字,精確的刻畫了樹的美(語調應平緩,語速要慢)。
④魚—樂 !皝倘徊粍,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扳弧钡摹皞m爾”“翕忽”惟妙惟肖地寫出了魚的情態——“樂”,也側面寫出了水之清。(讀時要注意“樂”是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語調應是“魚與人嬉戲”的趣味感)。…… 作者綜合運用了先聲奪人、比喻、排比、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動靜結合移步換景等手法,為我們勾勒了小石潭優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