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學設計30
7.《背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2.理解關鍵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2.體會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精選材料、詳略得當、謀篇布局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樸實真摯、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體會父愛的深沉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細致描寫的特點,感受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設想】
1.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歌曲《懂你》、名畫《父親》的相關資料。
2.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誦讀—感知—設疑—對話
3.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
【人教八上】
一、情景導入:
1.(大屏幕:我國著名畫家靳尚誼《父親》,配以背景音樂。) (點擊課件)
《兒子眼中的父親》
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歲:“好像有時候覺得也不對……”
20歲:“爸爸有點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毫無疑問,他已陳腐不堪。”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該和‘老頭子’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雖親近如父子,但有些東西,只有在時過境遷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親、領悟父愛的。
2.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創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細膩清麗、意境雋永、于樸素中見豐腴、洋溢著一股清新氣息。代表作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貧而有氣節,寧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是毛澤東同志稱頌的“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相愛相憐的感情,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課文寫了哪些事?重點寫哪件?(找表示時間的詞語)
事:“奔喪”;“車站送別”;“別后思念”等。最主要的是“車站送別”。(幻燈)
2.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10月,作者當時處于一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世態的炎涼,生活的困頓,使作者的心緒充滿寂寞和哀愁,故事發生的時候正是作者家境敗落,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接二連三的災難,父親本已承愛了沉重的打擊,對“我”卻還無微不至地憐愛和體貼,送別時為“我”買橘子,特殊環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使我們理解到父子間在困境中彼此體貼,相互憐愛的真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