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案3
關于作者:胡適(1891~1962),近代思想家,現代詩人、學者,提倡白話文。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人。生于一個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論文(1927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曾任教于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
作者四歲時便讀父親所作的詩。五、六歲上私塾,學習古文。大概在十一歲時,已經能夠自己看古文書。
關于本文:
本文選自《胡適自傳》,標題是編者加的。它的體裁是傳記,堪稱文學的傳記,傳記的文學,既可供胡適研究者參考,具有史料價值,也可供文學愛好者欣賞、閱讀,具有文學價值。
文中既寫出了母親含辛茹苦教子成龍的追求,又寫出了在大家庭環境中作為后母管理和維持家庭關系的不容易,表現出母親的優秀品質,表達了愛子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和綿綿無盡的懷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長與母親的教育緊緊聯系在一起,著重寫出母親對自己的"做人的訓練",對自己少年時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響,由此表達自己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
一、詞語積累(給加紅的字注音并解釋)
文縐縐(zhōu):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翳( yì ):眼睛角膜病變后留下的疤痕
齷齪(wò chuò):不干凈,臟。比喻人品質惡劣;或形容氣量狹小,拘于小節
下流: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輕薄:言語舉動有輕佻和玩弄意味
二、分析課文,然后思考:
1、 一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2、 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這些事情突出母親的什么品性?
課文寫了母親這樣幾件事情:
1) 叫我早起,聆聽教誨,"催"去上學;
2) 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3) 新年之際,債主來要債,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4) 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著,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
5) 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通過寫這些事,表現母親以下品性:
1) 她是一位恩師,對我諄諄教誨;
2) 對我要求嚴格,卻從不拿孩子出氣;
3) 氣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4) 待人仁慈、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活。
三、課外探索。
1、母親往往在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產生重要影響?同學們,你們的母親,哪一點給你們的印象最深?請同學們結合具體的事情,把它們寫一寫。
《我的第一本書》學習要點
你的第一本書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隨著記憶,與作者一同感悟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理解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書”對我們共同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啟示。
關于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里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