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體會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學習魯迅先生“我以血薦軒轅”的愛國主義精神。
2、學習本文抓隹主要特征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領會各組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文章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步驟】
一、啟發興趣,引入課文
今天學習魯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請學生試解。
《從百劃園到三味書屋》是回憶兒童時期的生活。這一篇回憶青年時候東渡日本留學生活片斷,寫于一九二六年,寫的是青年時候的事(一九○四年)。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照片和一九二六年在廈門大學任教的照片,使學生加深對“朝花夕拾”的理解。
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說,“記憶中抄出來”的。
二、檢查質疑
1、請同學預習。
2、這篇散文以什么為順序記敘的?以什么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不記敘的?以藤野先生記敘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
放在十九世紀初廣闊的時代背景下寫人、敘事, 把對藤野先生的深沉懷念抒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緊密交織在一起,寫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為記敘中心,全文可劃分為幾大部分?按地點來說,第一部分寫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三、講讀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為記敘的中心,為什么要寫東京留學生的情況?“清國留學生”是怎樣的情況呢?作者對此充滿了怎樣的感情。
1、朗讀。
2、清國留學生腐敗墮落,對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置若罔聞。 白天迷戀于觀景看花,精心擺弄征民族壓迫與封建統治的辮子;晚上醉心于學跳舞。
3、語言的感情色彩:
“無非”,作者滿懷尋找救國救民道理的希望,離開自己的國土, 但東京所見與國內一樣,他感到憤懣、厭惡。“油光可鑒”、“實在標致極了”:鑒,鏡子、照、借鑒。如“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要求學生找出“標致”的同義詞,體會“實在”、“極”的作用。
4、對東京的失望,對新鮮環境的追求。文章從清國留學生的情況入筆,交代離開東京的原因,為下文的展開在思想和結構上作了鋪墊。
四、講讀第二部分(第4至第35自然段)
1、第干部分是文章的主體,著重寫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筆, 而是先寫赴仙臺途中見聞和初至仙臺的情況,這是為什么?
⑴ 朗讀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⑵ “水戶”的牢記表明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日暮里”照“本證”來說,原因不知。無可靠的旁證,不能臆斷,做學問要嚴謹。考證事物首先求“本證”,本證最說明問題。憑空推斷與寄寓的含義是兩碼事。
⑶ 以仙臺的受優待表現日本人民對中國留學生的友誼與關心。(以下文“愛國主義”對照)。
⑷ 與主題不游離。由住宿不壞引出仙臺醫專教職員對他的關注,為藤野的出賣作鋪墊。在層層鋪墊之中表露出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2、在關心“我”的教職員中,最難忘的是“藤野先生”。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⑴ 閱讀第6節至第23節。
⑵ 先看他的外貌,再說明抓住哪幾件事來刻畫他的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