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1
認知目標:熟讀成誦。
能力目標: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解山水田園詩和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宋詩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貫徹兩綱: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學重點:
理解并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解山水田園詩和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宋詩詞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揭示課題,資料交流
1、背誦復習
《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紹詩人及其作品,了解詩人的風格。
學生交流,介紹王維生平。
通過交流,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習古詩,感受情懷
1、學習《山居秋暝》,指導朗讀。
誦讀提示:
詩的首聯寫的是傍晚時分小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應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末聯均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
范讀、跟讀、自由讀、齊誦。
2、掌握古詩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每一句的含義
空曠的山野一場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氣顯得格外涼爽。
靜靜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嘩地從竹林里回家去,
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
花春草,任憑它枯謝吧,
我要留下享受這無比風光。
加深理解。
體會意境,感受畫面美
本詩共描繪幾幅美麗畫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雨后初晴圖。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間照”——明月松林圖。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圖。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浣洗晚歸圖。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月夜采蓮圖。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小結: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給出示例,余下學生填。
(共五幅畫面——雨后初晴圖、明月松林圖、清泉印月圖、浣洗晚歸圖、月夜采蓮圖。)
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