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教學重點: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朗讀古詩二、介紹相關文化常識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三、分析本詩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的景物?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后。2、作者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4、蘇軾曾經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頷聯和頸聯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5、每一幅畫面就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把這些鏡頭連起來就是山中的整個景致。這些景色給你什么感覺?非常寧靜,清新,恬然。6、我們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歸來時發出了喧鬧聲,漁舟經過時蓮花也隨之擺動,為什么它們給你的感覺仍然是“靜”呢?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境顯得更安靜。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8、詩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么理解?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9、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了那么美麗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于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10、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空”字顯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四、翻譯全詩五、分析格律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五言律詩。2、對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3、哪些字是押韻的?后,秋,流,舟,留。六、作業設計:1、翻譯全詩。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的畫面。(200字)七、板書設計:山居秋暝王維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詩佛”。“山水田園”派詩人。景物:明月,松林——靜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 ——動景青蓮,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