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重點】
課文閱讀。
【教學難點】
課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題的確定。
【教學時數】
3課時。
【預習質疑】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打開自制教學軟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箏曲《櫻花》的伴奏下介紹: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師;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說沒有打聽到。魯迅先生嘆息說:“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藤野先生》的主題的理解是淺陋的,甚至是錯誤的,包括各種教輔資料和《教師用書》,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把半個多世紀的錯誤糾正過來。借此,還可培養同學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預習課文
1、聽課文錄音,標出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
2、給生字注音:
驛站 教誨 瞥見 畸形 不遜 詰責 匿名 杳無消息 油光可鑒 爛熳 蘆薈 挾著 芋!⊥鹑簟【p紅 深惡痛疾 系住菜根
3、整體理解課文,填空:
《藤野先生》選自《 》 ,體裁是______________。
4、按照時間和地點的轉移,本文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⑴ 在________,表達對________的厭惡;
、啤≡赺_______,回憶與________的交往;
、恰≡赺_______,表達對藤野先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
5、提出自己的疑問,特別是“無疑之疑”。
【閱讀課文】
一、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在東京
1、指名朗讀,正音。欣賞櫻花盛開的上野公園及富士山的圖片。
2、“無非”是什么意思?表現作者什么感情?
──只不過,表達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
3、理解作者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的藝術匠心:
提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點?
──抓住了“盤著大辮子”的特點。
為什么抓這個特點?
──因為在當時,有無辮子,可以區分對清王朝的態度。
教師介紹當時關于辮子的知識:在清朝以前,我國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投影以上文字),所以,頭發終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歲舉行冠禮之后,把頭發束在頭頂,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強制推行清朝法式:將前額頭發剃掉,后面留起辮子,當時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投影以上文字)之說。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例如魯迅,率先把辮子剪去。所以當時僅憑辮子就可以辨別對清王朝的態度。也有的辮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續一條假辮子。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就是這樣。還有一種是革命來了,就把辮子盤在頭頂,用一根筷子別住;革命失敗了,就放下來。阿q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