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設想:《阿里山紀行》一文,是美學家吳功正先生的作品,在遣詞造句上尤見功力。若只是將游覽線路作導游式的講解,恐學生難免學之無味。因此將重點放在對字詞句的品味,并聯系過去所學,或生活實際,創設欣賞美的情景,以期使學生能深入文章,去體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語文之大美。
教學環節:
1、由名句導入
2、由填字引入文章整體把握
3、進入阿里山特有風光——神木描寫的賞析
4、發現字詞句之美,品味詞句之奇,讀出文章情味(著重把握幾個動詞、疊詞、描摹優美的語句及蘊含人文色彩的語句)
5、總結本課內容,結語與導入語相呼應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初一時,我們隨酈道元一起去聆聽過三峽的流水,也曾隨劉敘杰一道登臨過巍巍的鐘山。所以林語堂曾經感慨地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書)今天我們就隨中國當代作家、美學家吳功正一道,去領略大自然的另一個杰作——阿里山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自主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抓住一個字來概括阿里山神韻。(在學生誦讀過程中,教師板書“泰山天下_____,華山天下_____,峨嵋天下_____,阿里天下_____”,后巡視課堂)
三、過渡: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祖國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獨特的魅力。(看黑板,完成板書)泰山天下雄,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導學生發散想像,并對文章從整體把握)
生:我認為是“美”。因為,文章所寫景色非常美,文句也非常優美。
生:我覺得是“靜”。因為阿里山的氛圍相當的安靜。
師: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