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陽臺》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1、 學會抓住對象的特征進行描寫的手法。2、 理解內容,感悟主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3、 關心身邊的現實,增強自我環保意識。教學重點:學會抓住對象的特征進行描寫的手法。教學難點: 理解內容,感悟主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課型:閱讀課教法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體驗法。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用一首歌《真實的故事》導入,營造氛圍,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2、作者一開始為什么決定要封陽臺?后來又為什么改變了主意呢?明確:因為作者認為封陽臺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囂,開辟出一塊活動的空間;后來作者改變了主意是因為如果封了陽臺這鴿子便沒有了安身立命的場所。還為了這“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為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識的朋友,也為了它給我帶來了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三、心靈對白1、最終不封陽臺的原因:為了一名“不速之客”——一只受傷的鴿子。文章中對鴿子的描寫也很傳神,請把它找出來。(學生閱讀課文)明確:“這不是一只名貴的鴿子:灰色、嘴大且長,名貴的鴿子該是雜色”
“一只鴿子蜷縮在書架底下,正瞪大驚恐的眼睛望著我們”,“它伏在蛋上,眼睛緊緊地盯著我們,目光是那樣令人憐愛”2、面對著這只受傷的鴿子,這個可愛的生靈,假如我們與它來一次心靈對話,此時此刻它會對你說什么?你又會對它說點什么呢?請設計一段心理對話。(討論,設計)四、品味探究1、找出最能觸動你心靈的句子,并說說理由。學生閱讀、賞析、交流,引導學生賞析以下句段:第9段:“仿佛我們不是第一次來到這個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終于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那份感情真是說不清,道不明。隨后便把耳朵貼近地面,仿佛在傾聽大地母親的心音。”欣賞的理由是:“作者用自己親近大自然的一次經歷,抒發作者心中強烈的感情,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喜愛之情。揭示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主題。 第11段:“兒子10了,在這座樓房中長大,原來樓前有一塊草坪,蹣跚學步的兒子在這塊草坪上練習過走路,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過小蟲和螞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中,這塊草坪仿佛是一個極樂的伊甸園,曾給兒子留下了多少溫馨的記憶。”賞析理由是:“這段文字詳細的記敘了先前樓前的草坪給兒子帶來的溫馨。表明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這樣會給人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同時也為后文寫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的不可行和論述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做了鋪墊。也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破壞自然的行為的嘆惜和憤怒。”賞析句子是:“我蹲下身子,果然見一只鴿子蜷縮在書架底下,正瞪大驚恐的眼睛望著我們。”“鴿子見我們沒有傷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靜下來,它伏在蛋上,眼睛緊緊的盯著我們,目光是那樣令人憐愛。”賞析理由是:“這兩句話都用神態描寫的方法,描繪出鴿子的眼神。前面鴿子的眼神驚恐是因為它剛被人用氣槍打傷了翅膀,害怕人類再次傷害它;后面鴿子的眼睛緊緊的盯著‘我們’,表現出它對自己孩子的關愛,而防備‘我們’的心理。”……2、你從作者的態度變化中有什么啟示呢?明確:a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人們應當盡自己的能力來保護動物。b人類應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嚴重后果,要清醒的認識到:毀滅自然,就是毀滅人類自己。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動物、環境與人類是緊密相連的,他們之中,缺一不可。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身邊的一草一木,以及每一個動物,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題,了解作者的美好期盼:愛護所有的自然造化,愛護一切有益的生命,要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