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為研討本文的教學重點論證方法做準備。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本文是怎樣引用古人的話作為道理的論據來論證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們的作用,領會引用的精要,與論點切合和引用后闡釋等特點。除了引用,本文還運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學者的話作為論據,對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頭引用古代兩位著名的大學問家的話,既用他倆的經驗之談作論點,又作論據,頗具說服力。程頤的“學者要先會疑”和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兩句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做學問要善于提出問題。中間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闡釋:“這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币捠志,與該段的分論點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論證,本文的舉例論證也用得很好。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舉了古書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戴震讀《大學章句》敢于懷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學術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為大學問家,與他自幼讀書就善疑好問分不開。作者舉例時,還能擺出自己的經驗,如讀書時該怎樣懷疑與發問,列出了一系列尋根究底的疑問,給人以啟發和借鑒?傊,用這些事實論據來進行論證十分有說服力。)
2.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