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3.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設想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他根據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驗和自己的治學經驗寫成此文。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短短的篇幅把幾個重要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東西。論點的提出,論據的使用,論證的特點,語言的特點,都有值得學習之處。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單元議論文中見到過,有的則是本文中比較突出的或新出現的。
教學重點可放在理清文章結構以整體把握文章、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層進式論證、正反說理對比論證、語言特點等方面。
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一個人從事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2.布置閱讀思考題
教師: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思考題五: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3.學生各自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結構層次)的回答。
4.學生朗讀課文(叫兩個學生朗讀)
5.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提問: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同學回答畢,教師酌情適當講評。)
講解:這篇文章有六個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棗程頤”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棗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第二部分(3?段)闡明總論點,這是本文的論證部分。這個部分分兩層寫:第一層是第3?段,第二層是第6段。這兩層各圍繞什么中心來寫?它們和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這兩個問題同學們在課后也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題二一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先作論述后提出分論點。
2.層進式論證、對比論證。
3.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過程
1.逐段講解課文
第1、2段
提問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