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雜談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中學 何 寧】〖細和實〗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新聞兩則》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掌握,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中學 錢 韻】
〖運用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推波助瀾”·擴大容量,尋求“共生效應”〗
“提高語文課教學效果”是一個大課題。要切實提高語文課教學的效率,就必須使語文教學具有高質、高速、高量的特點。如果只有高質,卻低速、少量,從整體觀點來看,仍不能算是高效;同理,如果只有速度,只有高量,卻低質、無效,也談不上高效。只有高質、高量、高速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只有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實現。
例如,以往我在教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通過多媒體先向學生介紹新聞的一般寫作知識,然后引導學生按照新聞的結構給這篇課文指出標題、導語、正文等;再通過多媒體把標題、導語、正文三部分分開來寫,并把它們同時放在銀幕上。學生通過直觀比較,很快發現:標題(尤其是正題)是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導語是對標題的補充,正文又是對導語的進一步擴充。這樣,學生就很快地學懂了這篇課文,又有效地掌握了寫作方法。接著,我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節新聞采訪片斷,要求學生看后,自擬標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新聞稿。通過交流,大部分學生寫得都比較好。整個教學環節,只用了35分鐘,節省了時間,可謂“高速”;學生又真正學懂了該學的知識,可謂“高質”;在較小的時間里,又學會了應用寫作,可謂“高量”。
【山東省濰坊市外國語學校 孫志博】
〖新課程呼喚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要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能不能引起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而不在于給了學生多少具體知識。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五條對學生的要求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痹谏钪形覀兺l現,孩子喜歡做一件事,對它有興趣,覺得需要它,即使你不教他,不督促它,他也會自己去學習,去鉆研,去探究,就會擁有追求真知、探究科學的動力。同樣對一門課程,教師教得苦、講得累,學生就學得沒有興趣,感到枯燥乏味,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才勉強去死記硬背,這其實就是教育徹底的失敗。語文課要激起學生興趣,達到引人入勝,除了要求教師要掌握大量語言學、文學、史學等文科專業知識以外,更多的還要了解諸如時事、藝術、哲學、美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使語文課真正融會百課知識,使學生通過語文課學習,對人類文化精神財富進行了解、并對此產生追求與探索。不僅如此,教師要利用有效的真的活的課堂形式組織教學,例如將表演、演講、辯論、競賽、音樂等引入課堂,對寫作及閱讀可采用快速作文、創新寫作、美文賞析、情景閱讀等多種形式,還可進行多媒體、雙語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其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很好的激發學生求知的語文課堂組織形式。例如我在執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通過播放有關渡江戰役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真切的看到當年人民解放軍冒著槍林彈雨、橫渡長江天塹的宏偉景象,從中印象深刻地明確了這則消息的主體內容,了解了渡江戰役為推翻南京國民政府22年反動統治、統一全中國起到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