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綜合能力測試練習
一、為下列字注音頹( ) 鱗( ) 遂( ) 荇( )二、填空1.《答謝中書書》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號________。題目中的第二個“書”字的意思是________。2.《記承天寺夜游》選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號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與父親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稱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三、根據課文內容,在括號內填上恰當的詞,并在橫線上解釋該詞1.兩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2.曉霧將( ):________________3.( )競躍:________________4.未復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四、閱讀(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1.解釋下列詞語。念: 遂: 蓋: 但:2.上文貫穿全文的線索是________,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上文共分三層:第一層,記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層,寫景,寫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層,抒情,抒發了________________。4.本文結尾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怎樣理解作者這種心情?(二)游白水書付過蘇軾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洛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zhuì,用繩子拴住人或東西從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山懸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谷,至江,山月出,擊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1.解釋下列加粗詞語。(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東:(3)折處輒為潭: (4)顧影頹然:(5)不復甚寐: (6)書以付過:2.翻譯句子:山懸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3.請寫出作者與其幼子蘇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到家的時間。時間: 地點: 4.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潭中水? 5.作者為什么會“不復甚寐。書以付過”? 【參考答案】一、tuí lín suì xìng二、1.陶弘景;華陽隱居;信 2.東坡志林;蘇軾;東坡居士;宋;文學;蘇洵;蘇轍;三蘇三、1.交輝:交相輝映。 2.歇:消散。 3.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4.與:參與,這里指欣賞。四、(一)1.想,考慮;于是,就;原來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對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觸。 4.既有欣喜愉悅,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這是因為蘇軾政治上失意,內心苦悶,才縱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悶;另一方面大自然給了作者無窮的愉悅,令作者陶醉,遠離人間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難以得到的滿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頭 (2)沿著 (3)是 (4)看,看到 (5)睡 (6)寫 2.山巖上有幾十個像巨人的腳印,就是人們所說的佛跡。 3.時間:出游——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點:白水山佛跡院。 4.“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 5.作者對白天所見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優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寫下此文交給幼子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