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語文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創意說明:
《雪》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本文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寫,表現了張揚個性和勇于斗爭的主題。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達到了非凡的表達效果。學生主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每位同學都見過雪景,都曾被它的純潔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潔白、天地一色的氣勢所震撼。你們可曾想過面對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詩人卻會動情;游子身覺寂寞,孩子卻感到快樂。為救國救民而棄醫從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魯迅,面對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樣的心情呢?請同學們走進魯迅先生為我們描寫的《雪》景世界。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己速瀆課文并完成:
1.圈出并借助工具書認讀生字:凜冽 脂粉奩
2.文中寫了哪些地方的雪景?這樣安排的順序有什么好處?
3.理解“暖國” “朔方”的含義。
三、細讀品味
1.學生自己找出優美的語句,并朗讀體會。
2.小組內朗讀比賽。
3.班中交流朗讀并評價。
四、語言賞析
1.學生組內交流語句、詞語的優美之處。
2.教師點評。
五、研讀探微
1.請同學們體會: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國”“朔方”的雪中分別去找)
2.作者更喜歡哪一種雪景?為什么?
六、師生小結本課收獲
(語言特色、表現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小結)
七、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任選或另選一項活動:
1.搜集有關描寫雪景的詩文,并朗讀體會。
2.閱讀魯迅的<<野草>>一書
3.看電視劇 <<林海雪原>>
七 雷電頌
創意說明: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這篇散文詩想象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心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典型。
本文課標中“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主的情感體驗…….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了解常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其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等理解指導,將教學目標 定為: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抒情、主人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體會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妙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請學生大體介紹〈〈屈原〉〉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況以及〈〈雷電頌〉〉在〈〈屈原〉〉中的地位。
二、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字: 嵇
詞:目卑目麋 污穢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躊躇 鞭撻 祈禱 懺悔 罪孽 拖泥帶水
2.再讀課文,概括全文表達的思想內容。
三、研讀賞析
1.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四、拓展延伸
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收獲?
資料整合平臺:
歷史劇《屈原》光碟。
八、短文兩篇
創意說明:
這是兩首很富有感情的散文詩,要加強朗讀,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另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并鼓勵學生表達出對課文的不同理解。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掃除文字障礙。2.搜集并了解“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無數人詠嘆過太陽和月亮,留下了不朽的詩篇。自古以來,日是光明、希望的象征,月上理想、團圓的寄托。今天,我們看看,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對著這永恒的星球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二、整體感知
a.板書課題并明確學習目標
b.了解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
c.檢查預習,小組交流查閱資料
d.教師范讀課文或聽錄音,提出關鍵詞“日”、“飛蛾”、“夸父”、“月”、“嫦娥”,讓學生思考這些詞的含義。
三、內容研討
1.“飛蛾”為什么值得贊美?
2.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和黑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3.“月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為什么作者在〈〈月〉〉中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傳說?
5.理解光明和寒冷的特殊含義。
6.聯系兩篇文章,找出貫穿兩者之間的中心思想。
四、質疑釋疑
文中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探究完成。
五、拓展延伸
1.聯系特定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2.根據作者在〈〈月〉〉中所表現的意境,你能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六、資料整合平臺
作者簡介: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現、當代著名文學家。1920年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工作。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反向響。
時代背景:這篇作品寫于抗日戰爭的1942年,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惜犧牲,打擊日本侵略者。作者寫作〈〈月〉〉,就是為此而發,以飛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熱,象征志士仁人的為祖國轟轟烈烈獻身,贊美飛蛾,也就是贊美抗日將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有啟迪性和鼓舞性。
九海燕
創意說明: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具備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本著課標中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理論的指導,將教學目標 確定為: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把握海燕這一形象的深廣意義及作者的情感態度。3.學習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
設計理念:運用“臺階情景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體驗為核心。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第一臺階:問題情景)
有沒有同學了解高爾基以及高爾基創作海燕的一些情況?
二、整體感知
(第二臺階:互動情景)
1.自讀全文,找出讀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并做上記號。
2.四人一組討論解決各自找出的疑難問題。
3.每組推薦一人提出本組沒有解決的主要問題,供集體探究。
三、研讀賞析
(第三臺階:成果情景)
1.分小組有感情朗讀,互評互薦。每組推選一人演讀,邊讀邊議:為何這樣讀?(要求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2.你認為寫得最好或讓人感受最深刻的地方有哪些?四人一組互相交流。
3.每組推薦總結本組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第四臺階:拓展情景)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的照耀,也有各種各樣暴風雨的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該怎么做?試就這個話題,與同學們交流自己的想法。
資料整合平臺:鄭振鐸的《海燕》。
十組歌
創意說明:
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詩,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浪之歌〉〉是篇借物抒情之作,也是江伯倫著名散文詩篇之一。在這首詩里,海浪被賦予了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詩人借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他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衷腸。〈〈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藝術的描繪了“雨”的生活,借寫雨來贊頌人類七情中最美好的感情-----愛,并借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并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學習這兩首詩要加強誦讀,感受他們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感。在書讀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領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自然萬物仿佛都是詩人的一個面影,一個道具,浸染著他的氣息,跳動著他的詩心。浪花、雨……這尋常的事物在多情的作家筆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滿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讓我們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吧。
作者簡介:見注釋。
二、整體感知
(一)學習〈〈浪之歌〉〉
1.朗讀課文。
(1)配樂朗讀(大屏幕配以海浪、海岸的畫面,教師配樂朗讀,將學生引入情景)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出感情和節奏)
(3)小組讀(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集體配樂朗讀(深入領悟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2.研讀課文
(1)默讀課文(要求在散文詩旁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2)小組討論交流,并派代表發言。
(3)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加以評析背誦。
(4)理解海浪的形象(小組討論,教師點拔)
(二)學習〈〈雨之歌〉〉
1.朗讀〈〈雨之歌〉〉
(1)配樂朗讀
(2)學生模仿朗讀(讀出感情和節奏)
(3)集體配樂朗讀(體會表現的思想感情)
2.研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評析背誦。
(2)全班交流自己的見解。
(3)理解雨的形象(小組討論,選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三)小結全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讓我們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善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感悟人生的無數哲理吧。
三、拓展延伸
閱讀江伯倫組歌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四、作業 :模仿本文寫法,寫一首散文詩。
五、資料整合平臺:
江伯倫〈〈組歌〉〉網址:
綜合性學習
尋覓春天的蹤跡
創意說明:
“尋覓春天的蹤跡”這次綜合性學習,是以春天為主題設計的活動。開展此項活動正值春季,因此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且這三項的學習資料都不難找到,故可將這三項活動按組分配給全班同學去做。
本次活動通過尋春、贊春、繪春三項活動,讓學生深入認識大自然的物候特征,培養關注自然、熱愛自然的責任感,陶冶情操,并且在此活動中學會在觀察與欣賞過程中與他人交流,培養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前準備
1.依據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將全班同學分為三組,a.尋春(編一棘自然日志) b.贊春(譜一支春天的贊歌) c.繪春(創作一幅詩話),提前兩個星期布置任務,準備作品。
2.進行活動之前意盎然。
活動步驟
一、激趣導入
大屏幕以“春”的畫面作襯底,展示〈〈春天在哪里〉〉配樂歌詞,激發學生熱愛春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春天就這樣輕輕的走來了。人們脫去了笨拙的冬裝,換上了時代感強、又十分輕巧的休閑裝,樹枝上吐出密密麻麻的葉芽,垂柳飄起了長發,花兒綻開了笑臉……“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嶺頭云”,中國早有尋春踏春的風俗,這種對春天的渴望和期盼,更象是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民族情節。今天,讓我們踏著春的腳步,合著青草的節拍,獨自享受這春的韻律和魅力。
二、成果展示
1.分組交流各自的作品
2.每組選出發言人在全班交流
3.展示詩話作品
4.學生點評
5.老師總結
三、寫作(任選一題)
〈〈我心目中的春天〉〉 〈〈在這個不尋常的春天里〉〉
寫法指導:
1.要寫得具體。寫自己感受最深,記憶最深的景物,以一定的順序,細細描繪,讓人觸之可感,讀之有味。
2.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避免人云亦云,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自己獨特的體會。
3.文章盡量寫得生動,使你描寫的景物在讀者心中留下一幅美妙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