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
教學建議
一、思路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重點是段落和層次)比較清楚。通常分為三部分:開頭引出說明對象,中間詳細說明對象;結尾總結說明對象。一文采用了“總分”式結構,合理安排說明順序。開頭兩段總說的藝術價值和它們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說的具體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說始終緊扣圖畫美的特征,并分別對應第二段總說中的四個"講究",第七至九段分說,從細部緊扣的特征。這樣寫,脈絡分明,結構嚴謹,充分說明了的特征。
一般的說明建筑物的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集中一處的建筑實體,采用空間順序來說明,就能層次清晰,主次分明及這一篇寫的蜚聲中外的,幾十個園林分散在城內各處,最著名的也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四大名園,如果他用空間順序,一定會說得瑣碎而沉悶。作者采用了一個巧妙的結構方法,先由分到總:從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由心裁修建成的各個不同的園林中抓住一個共同點;然后由總而分,寫出了這個共同點表現在物景中的各個側面。這樣,文章沒有具體提到一個的名字。卻把蘇州所有的園林都寫到了。
二、說明順序
說明文,可以綜合運用幾種說明順序,使說明的內容更加條理化。如一文,先從整體上說明處處入畫,后從各部分介紹如何處處入畫;先概括寫“四個講究”,后具體介紹這“四個講究”;先說的這“四個講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說花墻廊子等次要的。因此這篇文章綜合運用了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主要到次要幾種說明順序,極有條理地說明了具有圖畫美這一特征。
三、表達特點
本篇在表達上有兩大“優勢”。一是構思縝密,脈絡清楚。先總括的特點,然后對景物布置分類剖析;先作鳥瞰式的敘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詳細說明和生動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應,構成一個嚴謹的整體。二是說明準確,敘述生動。對的個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異中求同,經過比較歸納,準確地抓住了各個園林建筑的共同特點,并以精練的語言加以說明,既有提綱挈領式的概括,又有條分縷析式的敘述。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說明物景時,時間上縱觀一年四季變化,空間上俯瞰各園的各個角落,既不說明觀察的特定時間,也看不出有特定的觀察點,好象中國畫中的透視畫法一樣。這樣寫便于更全面地介紹,突出的總體形象。
四、虛實結合的寫法
一般地說,說明文是為了讓人了解物景的實形、實態,多是寫實的。卻是將虛寫和實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將客觀物體和主觀感受融為一體。寫池沼兩岸的石頭、花草,寫池沼中的睡蓮和金魚,處處實寫,又處處入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是實寫,接下去的“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則是一筆虛寫,使讀者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
作者為什么采用實寫虛寫相結合的手法,且把虛寫放在顯眼的位置呢?這是因為,本身就是虛實結合的。這種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增加了景色的層次,增添了景致的美,作者說明這種特點時也就采取了相應的方法,在物景的實寫中滲入虛寫的畫意。獨特的寫作方法,是適應寫作對象的特點應運而生的。
五、教學步驟安排建議
第一步,可用比較法,在與一般的運用空間順序說明的說明文的比較中使學生明白物景說明文的空間順序和總分順序兩種結構方式。第二步,用圖表法進行結構分析。在劃中心句和分段的基礎上,掌握的總分順序結構。第三步,用點睛法讀析第二部分(主體段)的各節,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第四步,用仿寫法作文,學習物景說明文的總分結構技巧。
六、語感訓練教學建議
語感訓練不僅要感知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在腦海中形成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主體畫面,而且要學生體會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意境情調。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為學生設置特定情景,并使他們進入其中角色,這樣他們才會動心動情。運用電教手段就可以實現這一要求。如在教一課時,不僅讓學生理解的特點,而且讓他們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為此,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劉正海老師播放了有關的錄相和課文錄音,讓學生邊看邊聽,同時要求他們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游客,暢游在其中。這樣錄相中的優美畫面和輕快的音樂,加上抑揚頓挫的朗讀,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那種如詩如畫的境界,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了的優美,從而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子:用比較的方法導入 課文,解題激發學習的興趣。認讀:朗讀課文,認字解詞,熟悉課文內容。疏導: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作家的寫作意圖,懂得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時間要延續到下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子
〔預習:看圖片(或做成演示課件),看課文,讓學生對有所了解。〕
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圖片介紹了哪些園林?
學生先口述后,教師明確。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說說對總的印象。
二、認讀。
1.結合“思慮和練習”四,教師給予朗讀指導,要求“讀音清晰,速度適當,語調舒緩,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說明語句,更要注意讀清楚,”以同桌為互助組,進行朗讀練習。然后由幾位學生示范朗讀或聽錄音。
2.在朗讀課文的同時,把需要認讀的字和理解的詞提出來。教師隨即板書歸類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導。
問:作者對總的印象是什么?
明確:“我覺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的影響。“〔指導學生將重要的句子劃出,重要的詞加黑,養成自學的習慣!
開頭寫總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寫作意圖:讓大家用藝術的眼光去鑒賞。
明確了寫作意圖,接著就該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個短語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綜合各自然段之間的關系,掌握貫串全文的脈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弄清文章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思考和練習,做幾項練習,扣住基礎知識,提高理解詞義的能力和掌握幾種語言表達的方法。最后一個環節是寫作。不要簡單地讓學生做一個現成的題目,而應進行意在鍛煉思維的有針對性的訓練。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三步:弄清總寫與分說之間的內在聯系。
問: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樣明確,但作者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個狀語似乎呢?豈不矛盾?
老師明確后,學生討論。
問: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與前半部分,與第二段的關鍵句在結構上的聯系怎樣?
學生口述后,老師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