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可愛的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征。
2.掌握本文圍繞中心精心選材、巧妙組材的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搜集、篩選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學習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培養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學習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和戰士們的崇高精神。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本文真實地報道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跡,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強烈的國際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告訴我們: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二、結構內容
這篇通訊通過敘述志愿軍戰士的三個典型事例,深刻地揭示了他們的崇高思想境界,歌頌了他們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熱情地贊美了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第一個事例是松骨峰戰斗,具體體現志愿軍戰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一神圣任務,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對敵人的刻骨仇恨,與敵人頑強戰斗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體現了戰士們意志的堅忍剛強。第二個事例是馬玉祥火場救朝鮮兒童,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熱愛朝鮮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不僅體現了戰士們品質的純潔高尚,而且具體體現了對朝鮮人民的援助。為了展示他們崇高精神境界的思想基礎,又寫了第三個事例:雪中話苦樂,揭示了戰士們的幸福觀、苦樂觀,表現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戰士氣質的淳樸謙遜,胸懷的美麗寬廣。三個事例共同揭示"志愿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個中心,表現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前兩個事例,從對敵人的恨,對朝鮮人民的愛的角度表現,第三個事例,著重揭示戰士的心靈美,是產生前兩個事例的基礎。記敘每個事例之后,都有自成一段的集中的抒情議論,感染讀者,使讀者的感情與作者發生共鳴。三個事例以后的抒情議論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使讀者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寫作特點
1.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一主題,在文章中表達得極為鮮明突出。首先,標題以提問的形式直接切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文章的第一部分,用飽含激情的語言,扼要地明確地指出,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概括地寫出志愿軍戰士的偉大可愛,給讀者一個總的認識。文章的第二部分具體生動地記敘了三個典型事例,即松骨峰戰斗、火中救朝鮮兒童和雪中話苦樂,深刻地揭示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他們的高貴品質。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具體事例敘述的基礎上再一次強調主題,并向讀者提出了熱烈的希望和要求:要意識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要愛我們最可愛的人。
2.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這篇通訊在安排處理材料上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剪裁得體。如松骨峰戰斗要表現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以文章只選取這個戰斗的核心部分,至于投入戰斗前的如何接到命令,如何作戰前動員,如何行軍等都裁去了。這個連隊打到最后怎樣了,后續部隊又是如何接替他們堵住敵人的,也都裁去了。文章恰當地運用剪裁不僅可以更集中地表現主題,而且也使文章更加精練。
詳略得當。文章的詳略安排也是表達主題的需要,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主題更鮮明。如寫松骨峰戰斗,作者詳寫戰斗任務的艱巨:兵力少(一個連),時間緊(志愿軍"趕到書堂站時,逃敵也恰恰趕到那里"),環境險("匆匆占領了汽車路邊一個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岡"),頑敵兇("三十二架飛機,十多輛坦克發起集團沖鋒");同時詳寫了激戰后戰士們犧牲的各種姿式:"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彈體上沾滿了腦漿……"這些詳寫都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前者突出他們不怕困難,蔑視敵人,后者突出他們奮不顧身,英勇頑強。與此相反,戰斗經過卻寫得較略,既避免了簡單重復,又使文章緊湊,不拖沓。
3. 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本文以記敘為主,穿插著議論、抒情。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抒發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又以"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設問作為記敘、議論的中心,接著用-個氣勢磅礴的排比句揭示了志愿軍戰士的精神風貌、從品質、意志、氣質、胸懷四個方面進行高度評價和贊美。為文章具體事例的敘述作了思想認識方面的提示和感情的鋪墊。第二部分,文章以記敘為主,具體敘述了三個典型事例,在敘述完每一個事例后,文章都穿插了議論、抒情。這些議論抒情,既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第三部分,作者告訴人們要珍惜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沒有用單調枯燥的說教,而是用朋友的懇談來啟迪人們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感受?quot;我們的戰士,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四、背景介紹教學建議
這篇通訊的發表時間距現在已經有40多年了,對于當代的初中學生來說,"抗美援朝"這一段歷史是不熟悉的。因此應該做適當的背景介紹。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放映電視系列片《讓歷史告訴未來》中的有關部分,借助多媒體對"抗美援朝"做一些背景介紹;如無條件,教師可依據有關資料做簡要介紹,以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朗讀教學建議
把這篇人物通訊當成英雄事跡來教,當成抒情散文來教,讓文章內在的熾熱情懷和崇高精神去打動學生。因此,要抓好朗讀,最好是老師的范讀。教師要讀出激情、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這樣可以達到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其效果肯定比放錄音帶好。
六、復述課文教學建議
這篇通訊通過三個事例刻畫了志愿軍的英雄群象,層次原本就非常清晰。三個事例相對獨立而又互相聯系,建議通過復述故事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復述前應提出具體要求,引導學生思考說什么,按什么順序說,用什么方法說,關鍵詞語是什么等內容。這一過程,實際是用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對課文提供的語言信息加工的過程,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課時
重點:掌握本文圍繞中心精心選材、巧妙組材的特點。
難點:學習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篇人物通訊,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內容及層次結構,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
教師組織學生簡要復習上節課所學的知識。
學生活動:找三名同學分別復述課文中的三個事例,并分別給這三個事例擬小標題。
一方面為了讓學生熟悉課文,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復述內容,學生進一步體會三個事例的選材角度的不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分析第一部分
學生活動:
齊聲讀第一部分,思考:
⑴第一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以什么為主?
⑵第二自然段設問的目的是什么?
⑶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概括了志愿軍的特點?
明確:
⑴第一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以抒情為主。作者以無比激動的心情,抒發了在朝鮮戰場上的感受。
⑵第二自然段設問的目的在于表明作者的觀點引起讀者注意: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
⑶作者從四個方面概括了志愿軍戰士的精神面貌,即品質--純潔和高尚,意志--堅韌和剛強,氣質--淳樸和謙遜,胸懷--美麗和寬廣。
(四)分析三個事例。
⒈ 師范讀第一個事例。(播放抗美援朝歌曲,如《英雄兒女》《志愿軍戰歌》等,營造一種悲壯的氣氛。)
⒉學生活動:聽讀、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⑴用簡明的語句概括第一個事例。
⑵第一個事例集中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明確:
⑴第一個事例:松骨峰戰斗。(板書)
⑵這個事例集中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板書)
⒊請一朗讀好的學生朗讀第二個事例。
⒋學生活動:聽讀、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⑴用簡明的語句概括第二個事例。
⑵第二個事例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明確:
⑴第二個事例:火海救兒童。(板書)
⑵這個事例充分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板書)
⒌請一朗讀好的學生朗讀第三個事例。(播放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烘托氣氛。)
⒍學生活動:聽讀、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⑴用簡明的語句概括第三個事例。
⑵第三個事例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⑶第三個事例沒有交代時間、地點,也沒有介紹人物姓名,是不是不符合新聞真實確切的要求呢?
明確:
⑴第三個事例:雪中話苦樂。(板書)
⑵這個事例充分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板書)
⑶符合,因為事例是真實的,三問三答是確切的。沒有上述交代介紹,表明無名戰士正是廣大志愿軍戰士的代表,他說的話是大家共同的心聲。
⒎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作者在朝鮮前線采訪中,收集了一百多個生動的事例。但經過反復的篩選,為什么最后只用了這三個事例?
明確:因為作者選取的這三個事例從不同側面集中表現了志愿軍戰士最本質的思想情感。即對侵略者的恨,塒朝鮮人民的愛,以及他們的苦樂觀,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三個典型事例中,有集體的,有個人的,有戰斗場面,有戰地日常生活,都是具有代表性、最能說明志愿軍英雄本質的事例。三個事例集中體現了全體志愿軍戰士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本文要表現的主題,所以作者只選取了三個典型事例來寫,這正是本文我們要學習的寫作特點之一。
⒏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三個事例的順序可否調整一下?請談談你的意見。
明確:不可調整。因為志愿軍出國作戰,首要的使命是打擊侵略者,"松骨峰戰斗"理應放在首位。狠狠打擊敵人是因為同情熱愛朝鮮人民,"火海救朝鮮兒童"是這層意義更直接的體現,因此,放在第二位。兩個事例,一愛一恨,深層的思想基礎是什么,在"戰士三答問"的事例中揭示出來,最后這個事例是更深層的展開。三個事例不孤立,從內在聯系看,必須按現在的次序排列。
⒐學生活動:指導學生精讀三個典型事例的段落,討論,
作者在記敘三個事例的同時,還穿插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明確:作者在記敘三個事例的同時,還穿插運用了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
10.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齊聲朗讀第8段、12段、14段,在朗讀中體會抒情議論的作用。
教師小結:
三個事例選得很好,三個事例寫得也很好,但只這些還不夠,文章還綜合運用了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三個事例是基礎,議論抒情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闡發升華,使讀者更深刻的了解事例意義。
⒒學生活動:請朗誦好的同學領讀,再集體齊讀第三部分。著重思考:
⑴末段與開頭的關系,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末段點明了中心,概括地回答了開頭所提出的問題。全段先用一組排比句,描繪了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圖景,然后提出設問,激起讀者思索,并作出肯定回答:正是戰士們在朝鮮奮不顧身地流血犧牲,才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最后一句意在使讀者從具體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的戰士確實是最可愛的人。
教師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本文圍繞中心精心選材、巧妙組材;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特點。其中第一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第二點是本文的學習難點,希望同學們用心去體會,在以后的寫作中把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總結、擴展
⒈學生歸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⒉完成擴展資料中的延伸閱讀。
(四)布置作業
全文三部分,各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第一部分以抒寫感受為主,第二部分以記敘典型事例為主,第三部分以抒情、議論作結。這樣安排,以感受揭示主題,以事例表現主題,以抒情議論升華主題,因而集中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探究活動
資料搜集與討論
收集新時期"最可愛的人"典型事跡的資料,準備舉辦演講會,用"最可愛的人"的英雄行為和崇高精神來教育、鼓舞當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