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可愛的人
[教學目標 ]
1.基礎知識能力目標。
(1)查工具書,給生字注音,辨析多音多義字、形似字。
(2)理解課文中一些重要詞語的含義,體會其生動性、準確性、感情色彩及表 達作用。
(3)理解有關刻畫人物方法的知識,結合課文弄清哪是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語言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4)學會鑒別設問句、反問句、疑問句、陳述句、排比句這幾種句式,了解其表 達效果。
(5)區(qū)別消息和通訊這兩種文體的異同。
2.閱讀能力訓練目標。
(1)體會作者如何選擇典型事例,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 方式,真實生動地表現了志愿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偉大胸懷,讓人信服:志愿 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2)理解本文的內容結構,劃分部分,歸納大意。
(3)理解記敘每個事例后進行議論和抒情有什么作用。
(4)分析課文的語言特色,找出含義深刻的詞語及感情色彩強烈的語句,找出那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理解這些詞語對于表情達意的作用。
3.思想素質訓練目標。
用志愿軍戰(zhàn)士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和崇高精神感染和教育學生,引導學習戰(zhàn)士們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及其高貴的思想品質。
[教學過程 ]
整體教學設計:實施情境教學。
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導語 激情。
教師自編一段導語 ,深情地引導學生回憶1998年的特大洪災發(fā)生后,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是如何奮不顧身投入抗洪救災的情景,譜寫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現出了多少舍己救人的英雄,具體可舉高建成式的典型例子。教師深情地贊頌:“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不愧是新一代最可愛的人。那么,老一代最可愛的人是誰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魏巍寫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這樣導入 課文以后,介紹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抗美援朝”的歷史,有條件的學校可放映電視系列片《讓歷史告訴未來》中的有關部分,將視聽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文字描述變?yōu)橹庇^生動的畫面,從而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情動于中。
看完錄像后,教師還可指出本文發(fā)表后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僅因為文中所寫的志愿軍的事跡催人淚下,感人肺腑,也因為作者懷著對志愿軍戰(zhàn)士無比崇敬愛戴的感情寫作此文。從此,我國人民就以“最可愛的人”譽稱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
第二步:誦讀激情。
1.聽錄音誦讀。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強烈感情聽錄音誦讀,讓錄音誦讀撥動學生情感之弦。
2.教師范讀。教師作表情朗讀的示范。因此教師要課前準備,自己要真正動情,處理好節(jié)奏的快慢、語調的輕重緩急,將自己最強烈的情感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
3.學生誦讀。教師要求學生帶著感情誦讀。可將議論抒情的段落作集體誦讀,敘事的段落分別指名誦讀。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誦讀作指導和評價,特別是對感情的表達進行引導。
第三步:賞析激情。
1.內容賞析。
這是一篇新聞通訊,真實而生動地表現了志愿軍戰(zhàn)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偉大胸懷,在分析文章內容結構時,也宜帶著感情進行賞析。文章的第一部分(1—3段)作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深情贊頌志愿軍戰(zhàn)士是“最可愛的人”。抓住“意志——堅韌剛強,品質——純潔高尚,氣質——淳樸謙遜,胸懷——美麗寬廣”等詞句賞析。第二部分(卜14段)作者選用了三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從不同的側面來表現志愿軍戰(zhàn)士確確實實是“最可愛的人”。注意賞析這三個事例時應與第一部分中對戰(zhàn)士的贊頌聯系起來:第一個事例——松骨峰戰(zhàn)斗,不僅生動地體現了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而且生動地表現了他們的“意志”是多么“堅韌剛強”。第二個事例——馬玉祥救人,不僅生動地表現了他們的國際主義精神,而且生動地表現了他們的“品質”是多么“純潔高尚”。第三個事例——防空洞里談話,不僅生動地表現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生動地表現他們的“胸懷”是多么“淳樸謙遜”“美麗寬廣”。第三部分(15段)作者引導讀者聯系自身的幸福生活,體會志愿軍戰(zhàn)士確是“最可愛的人”,從而號召讀者熱愛和學習“最可愛的人”。賞析時,也可將這一部分的內容與第一部分聯系起來:第一部分抒情議論,點明文章主旨,奠定全文情感基調;第三部分也是抒情議論,不僅深深扣動讀者情弦,而且呼應開頭,再次點題,深化主旨。
2.精段賞析。
首尾部分的抒情議論段落及中間的8、12、14段的抒情議論,是重點賞析的段落,這些段落是作者抒情最強烈的地方,因此帶著感情賞析,可將作者情、文章情、教師情去打動學生情。
3.修辭賞析。
在進行修辭賞析時,宜著重于句式的賞析。在賞析句式的運用時,除了引導體會設問句、反問句、對偶句等的抒情作用外,應著重賞析排比句的抒情作用。古人說:“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狀氣勢,廣文義也。”可見排比是一種富于表現力的辭格。排比多用于說理和抒情。對此,應結合課文中的排比進行賞析把握。如第2段的排比:“他們的品質是那么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純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美麗和寬廣!”作者這里用一組排比句從品質、意志、氣質、胸懷四個方面,贊揚志愿軍戰(zhàn)士的崇高思想境界,情感強烈,氣勢宏大,一氣呵成,震撼讀者心靈。
4.詞語賞析
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進行賞析。
[提示:以上賞析,注意調動學生參與。教師宜設計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回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賞析。]
第四步:競賽激情。
1.朗讀競賽。各組推選一個代表,既代表組又代表個人參加朗讀競賽。可事先把朗讀的段落做成鬮,讓學生抓鬮選定朗讀內容。看誰把“情”表達得最好。
2.口述故事競賽。要求對課文中的三個故事任選一個進行口述,看誰講得最動人。
3.寫作競賽。以《人間自有真情在——讀()有感》為題,讓學生于課外寫一篇讀后感,看誰寫得最好。
[說 明]
因為本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因此設計整個教學過程 在“情”中進行,即實施情境教學。教育心理學研究人員指出,情境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 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制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古人說:“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可見古人已認識到了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過程 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情意過程和認識過程的統(tǒng)一”。由此可知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的心理因素有兩個:一是認知因素,一是情感因素。情感和認知在學習過程中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情感能促進認知,認知能激發(fā)情感。因此情感對認知具有最有效的催化作用,這種催化作用我們稱之為“情知效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將情感和認知巧妙聯姻,是情境教學的真正涵義。
本文的教學過程 設計是以以上理論作依據的。第一步——導語 激情,注意結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1998年的特大洪災舉例。學生曾從電視、報刊中大量了解了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抗洪救災的感人事跡,以此人題,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第二步——朗讀激情,這是將學生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之中的有效措施。這樣抒情強烈的課文必須通過反復誦讀來傳情、悟情、動情。朗讀能將抽象的文字變成有情感的聲音,使學生視覺、聽覺同時受到“情”的感染,這樣能有效地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第三步——賞析激情,進一步發(fā)掘課文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第四步——競賽激情,是利用情感進行能力訓練的設計。通過競賽,不僅訓練了朗讀、復述等“說”的能力,而且還訓練“寫”的能力。通過寫,不僅進一步深化了課文中“情”的熏陶,提高了思想素質,而且訓練了寫讀后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