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
[教學角度]品讀——品味課文語言特點。
[主要教學步驟 ]
1.導入 。
同學們,我們從小認識漢字,認識了漢字,它可以幫助我們閱讀,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寫作,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等等,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們知道嗎,在自然界里還有另外一套文字,認識了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破譯自然現象,領略自然界的無窮奧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2.作者簡介。
伊林(1895—1953),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萬個為什么》《人怎樣變成巨人》等。
3.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過渡段。
4.文章層次如何劃分?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本文段與段之間銜接連貫、自然,文章思路非常明晰。
5.學生再讀課文,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舉例子。
6.品讀課文語言特點。
[品讀訓練實施過程]
1,學法介紹。
說明文是向讀者介紹知識的,因而說明文的語言務必準確。在準確的前提下,語言風格可以平實,也可以生動。學習說明文,有必要對文章的語言進行品味。《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為什么會這么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呢?我們可以從詞語運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方面去體會,去理解。
2.教師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而文章的語言很生動。如:這就是,它總共有成千上萬個字母。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因而文章的語言很活潑。如: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寫,因而文章的語言很形象。如:它們像一個人字形那樣飛著,排成整齊的隊形朝著陽光照耀的森林飛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鳥來了,又像是個蜘蛛網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因而文章的語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讀完最厚的書,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學法實踐。
學生讀課文,繼續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詞語運用等方面品味語言,然后先小組后全班交流,教師隨機點撥。
4.教師小結。
說明文中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描寫等表達方式,可以使被說明的事物變復雜為簡單,變深奧為淺顯,降低說明難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我們在說明文的寫作中可以作這方面的嘗試。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