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第二課時)
說話訓練。要求抓住特征,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介紹一建筑物。
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蘇州園林總的特征,理清了說明順序,同時欣賞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那么閱讀說明文還應注意哪些方面?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一)明確目標
1.學習掌握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
2.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3.擬題訓練。
(二)整體感知
細讀文章內容,找出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體會語言的多樣性?
本文恰當地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如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使被說明的事物易被讀者理解。作比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比較突出。作者常常在與其他地方的園林的比較中來說明蘇州園林的特色,這是指導我們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1)在介紹布局的時候,將蘇州園林內亭臺軒榭的布局跟宮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蘇州園林講究“自然之趣”的特點。(2)在介紹花草樹木時說,“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這既是比喻,又是比較,表現了我國傳統的審美觀點和民族的特有風格。(3)在介紹建筑物的色彩時,又與北京的園林相比較,“與北京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這是因為在它的周圍有蒼翠的樹木,鮮艷的花卉,使人在幽靜閑適的環境中依然有豐富多彩的感覺,所以沒有用彩繪的必要。
本文的語言多種多樣。(1)以說明為主;適當進行描寫和議論。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主要用解說的方法介紹蘇州園林,但它并不排斥表達方式的多樣性。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文章融說明、記敘、議論為一體,以概括的說明介紹園林,以生動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議論來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動形象,又耐人尋味、啟人興趣。就記敘景物而言,它的手法與游記有很大的區別。游記描述景物,常在某個特定時間、某個固定的角度觀察環境或者移步換形,境隨人遷。本文則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文章的記敘語言簡潔、生動,賞心悅目地表現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寫出了萬木爭榮的情景;古老的藤蘿枝干“盤曲嶙峋”,開花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烘托出園林的繁華氣氛。這些地方,稍加點染,便顯得生機盎然,沁人耳目。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2)語言準確簡練,耐人尋味。動詞的運用,如“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中的“補”字,表現了匠師們的細心,善于化單調為多彩。副詞的運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其中的“大多”,“極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縮小。再如“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決不”“一律”則表示十分肯定的語氣,對突出蘇州園林的特色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說明文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2)說明文語言有哪些特點?
(3)閱讀說明文應抓住哪幾個方面?
引導回答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打比方、列圖表等。
(2)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簡練、平實、生動等。
(3)閱讀說明文應該注意下列幾個方面:明確說明的對象;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說明順序;找出說明方法;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等。
2.具體研討課文。
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2)本文為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與哪些事物作了比較?各說明了什么特點?
(3)本文運用了哪些例子說明蘇州園林的什么特點?
(4)課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從文中找出來,并作分析?
(5)文中有許多生動形象的語句富有畫意,試找出幾個例子加以體會?
(6)“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句中“據說”能否去掉?為什么?
引導學生明確如下:
(1)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下:
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對蘇州園林總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這部分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自然段),總說蘇州園林的特點。
第二層(第3-9自然段),分說蘇州園林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指出蘇州園林要寫的不止這些,引人回味。
(2)第3自然段介紹布局時,用蘇州園林的建筑布局與古代宮殿和住房作比較,突出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的建筑特點。第5自然段介紹花草樹木時與外國式的花園作比較,寫出我國傳統的審美觀點,表現了我們民族的特點。第9自然段在介紹蘇州園林建筑物色彩時與北京園林作比較,突出蘇州園林色調能給人們以安靜閑適的感覺這一圖畫美的特點。
(3)第5自然段,在說明花草樹木的映襯時舉了例“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形象說明蘇州園林的藝術風采。第7自然段,為了說明蘇州園林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舉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說明“所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這樣就使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了,人們容易領悟和理解。
(4)課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如“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它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全文中心,給人以總體的認識。“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它概括了假山的藝術特點。又如“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工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等。
(5)如:“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這句話精練而形象,寫出了樹枝交相輝映的情景,富有動態。“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盤曲的嶙峋”寫藤蘿的古色,“珠光寶氣”顯示藤蘿花的典雅風韻,構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畫面,烘托出園林的繁華氣氛等等。
(6)“據說”,一詞不能去掉。因為蘇州園林究竟有多少處,作者沒有考察過,去掉后變成肯定的意思,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四)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本文的說明對象——蘇州園林。明確了蘇州園林的特點,文章的說明順序——由總到分的邏輯順序,恰當的運用了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體會了說明文語言的多樣性——準確、簡練、生動等,同時我們也明確了閱讀說明文時應抓住的知識點——對象、特征、順序、方法,語言的準確性等。下面請同學們以課文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為例進行擬題訓練,然后男、女同學相互回答,看哪一組同學擬的好,回答的準確。
示例如下:
第4自然段:
1.這段文字說明的對象是____________。
2.蘇州園林假山堆疊的特點是____________,池沼的特點是____________。
3.本段的結構方式是____________,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
4.本段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子“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大多”能否去掉?為什么?
6.句子“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從游覽者的感受角度說明蘇州園林堆疊講究藝術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最后兩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如下:
1.蘇州園林里假山和池沼的建筑特色。
2.假山堆疊的特點是藝術美,池沼的特點,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結構方式是總分,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
4.說明方法是分類別,舉例子等。
5.“大多”不能去掉,因為“大多”一詞是說蘇州園林的池沼多數是引用活水,但不排除個別池沼,沒有引用活水,如果去掉了就與事實不符了,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6.蘇州園林里假山的堆疊充分體現了建筑師們的藝術構思已經超出了技術范疇。
7.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
8.作用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練習第三題。
2.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其后的問題。(把選段印出發給同學們。)
(1)(甲)我國造園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林中樹立著獨特風格。
A.中國園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尋味。B.美人峰細看才像美人,九獅山、鴛鴦廳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說不明白,一說才恍然大悟,竟有鴛鴦之意。C.過去有些園名,寒碧山莊、梅園、網師園,都是很有講究的,園內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D.盡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E.亭榭之額真是賞景的說明書,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人臨其境,即無荷風,亦覺風在其中,發人遐思。P.而楹聯文辭之雋永,書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嘆,徘徊不已。C.鎮江焦山頂的別峰庵,為鄭板橋讀書處,小齋三間,一庭花樹,門聯寫著“室雅無須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見到,頓覺心懷舒暢,親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稱好,游罷個個傳誦。
(乙)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①甲文和乙文是圍繞中國園林、蘇州園林的什么特征進行說明的?
②乙文的說明對象是蘇州園林,甲文中所舉的例子至少有一個就屬于蘇州園林,它是_____________園。
③甲文使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乙文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④甲文中第C句舉別峰庵的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⑤乙文中“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同樣的”一詞刪去行不行?為什么?
⑥甲文的說明順序是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邏輯順序。
引導回答:
①甲文圍繞中國園林的含蓄美進行說明,乙文圍繞蘇州園林不講究對稱的特征說明。
②拙政園。
③甲文:舉例子;乙文:作比較、打比方。
④甲文第C句為了說明第F句。
⑤不行,因為“同樣的”表明東邊和西邊的亭子或者回廊的形式不一樣,而去掉后成了東邊有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就沒有亭子或者回廊,所以不能去掉,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⑥由總到分的邏輯順序。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揚州的個園
(甲)江蘇揚州個園,是一座獨具風格的名園。它是清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興建起來的。當時園中遍植翠竹,蓋取東坡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故名“個園”。個園以四季假山的堆疊精巧而著名。
步入個園大門,便見湖石傍門,修竹繁茂,石筍參差,恰似“雨后春筍”破土而出,此即個園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與不似之間,與整個“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來,繞過“宜雨軒”,眼前豁然開朗。在濃陰環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現在面前,這就是“夏山”。過石橋,進石洞,只覺得藕荷飄香,蒼翠生涼。
轉過“鶴亭”,是座“一”字形長樓,循樓而去,“秋從夏雨聲中入”,長廊盡頭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黃山石堆疊而成,構思大膽,用石潑辣,相傳為大畫家石濤杰作。看此山,山勢巍峨,峰巒起伏,又無古柏斜伸,紅楓遍植,鐘乳石掛,石橋儼然,氣象果然不同一般。設若晴天薄暮時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紅如染,“秋高氣爽”的詩情畫意頓時溢出。
步下秋山,過“透風漏月亭”,迎面是一組由白色石英石堆疊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獅”似頑皮的孩子用殘雪堆就。山脈、山頂“終年積雪”。南面有一堵白圍墻,墻上開了四排風洞,使人不寒而覺寒。
(乙)我國的建筑,和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①甲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乙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
②甲文中為什么該園取名為“個園”?
③甲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說明順序,形成了_____________的文章結構形式。
④比較甲、乙文后,試指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回答:
①甲文對象是個園,特征是四季假山的堆疊精巧;乙文對象是蘇州園林的布局,特征是追求自然美,不講究對稱。
②因為園中竹葉形狀像“個”字。
③甲文采用了時間說明順序,形成了總分的文章結構形式。
④相同點:A.都說明園林建筑。B.語言上都屬于生動說明。
不同點:A.甲文說明的是一所園林的特點,乙文說明的是蘇州園林的總特點。B.說明順序不同。
(六)板書設計
蘇州園林
葉圣陶
對象——蘇州園林
特征——務必……圖畫
順序——由總到分
方法——作比較、舉例子
語言——準確、簡練、生動
六、參考資料
關于蘇州園林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是我國園林中的一朵奇葩。
蘇州園林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據記載,從東周起就有伍子胥等人在這里建宅,以后歷代都有官僚名人在此建宅居住。隨著宅第的修建,他們又各自建造園林以供享樂。為了斗奇制勝,修園者常請文人畫士參謀規劃,把名山勝景縮小尺寸布于園中。宋代時蘇州園林已具規模,自成風格。特別到了明代,由于蘇州著名工匠荊祥和香山建筑工人在建筑技巧方面的高度成就,使蘇州園林建筑有了更加完美的發展。蘇州園林大多是封閉性的,四周圍有高墻,因而在布局上自成一格。雖在鬧市,別有天地。雖占地不廣,最小的甚至只有幾畝,但由于空間處理得法,小范圍內迂回曲折,變化多端,因而讓人有一步一景,觀之不盡的感覺。又由于園林修建時有詩人畫家參與其事,那園中的景致配合,都體現出文學藝術的高雅境界,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
蘇州園林的高度成就,不但影響了全國的園林建筑,而且也影響了日本和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