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腳印第二課時
導入 新課
說到化石時,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長毛象化石。老師介紹一則小資料和琥珀、長毛象化石的來歷,聽后你與此文的說明的內容和方法比較一下,看有什么異同。
小資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種。其實,化石有許多形態,有石質化石、煤化石,還有奇異的"冰凍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來歷:遠古時,一只小昆蟲正在樹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險正在向它逼近。樹脂粘住了小昆蟲,將它埋進樹脂的"墳墓"中。經過滄桑變化,裹著小昆蟲的樹脂被埋入土中,又經過漫長的歲月,樹脂變成化石,這就是琥珀化石。
冰凍化石:在距今1萬多年前,現在屬于俄羅斯的廣闊土地上,生活著許多長著長毛的猛犸。一天,一頭猛犸在暴風雨中跌下山崖,被埋進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凍起來。當這頭猛犸被科學家發掘出來時,它身上的毛發皮膚都還完好如初呢。
(一)明確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復習說明文的特點。
在大家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重申強調: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一種文章體裁。它要求對事物的性質、特點、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觀的、科學的解釋,從而給人以知識。知識性、科學性和說明性是說明文的主要特點。
2.初學說明文的同學,容易產生說明文與記敘文文體的混淆,同學們能從寫作意圖、文章主要內容和主要表達方式三方面來辨析一下嗎?
采用小組爭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學答的快而準:
(1)從寫作意圖上看,說明文的目的在于說明事物,使人對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關系、功用等得到較清晰的了解;記敘文則通過寫景、狀物、寫人、記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教育人的目的。總之,說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記敘文要以情感人。
(2)從文章主要內容上看,記敘文是以寫人、記事、寫景為主要內容,說明文則是以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征,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
(3)從文章的表達方法看,記敘文主要采用記敘和描寫的方法,同時輔之以抒情和議論。說明文則主要用介紹說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議論、抒情。說明文中的敘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敘述是為說明服務的,因而不能運用藝術想像和夸張,敘述的重點必須與說明要點一致。說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記敘文中的描述。記敘文中的描述,講究"形
似"和"神似",筆觸細膩,而說明文中的描寫,只是以達到將具體情形解說清楚為限度,絕不作過細的描寫。
3.再次細讀本文,著重思考本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寫法特色和語言運用上的特色。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找出本文所舉實例,結合用實例說明的內容,理解舉例這一說明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1)說明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時,舉鐘表、日歷為例,意在以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筆,引起人們關注大自然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
(2)說明巖石能夠記錄時間之前,舉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計時裝置為例,為下文展開科學知識的說明做鋪墊。
(3)說明巖石被破壞的原因時,以我國建筑蘭新鐵路時幾分鐘內炸掉一個山頭為例,說明人的作用。
(4)說明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有著豐富的記錄時,舉出長毛象、琥珀等化石。
(5)說明化石是歷史的見證人,幫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時,舉出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能告訴我們"在離開現在大約六億多年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記'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寬廣";許多高大樹木的化石告訴我們"有一個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是溫暖潮濕的,這是叫做'石炭紀'的時代";"象"和"犀牛"都長了長長的毛,說明了"第四紀"冰河的來臨。
(6)說明讀懂巖石的記錄,不僅使我們增加知識,而且有助于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則舉出"寒武記"以前形成的古老陸塊內藏有許多鐵礦;"石炭紀"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
本文所舉實例均為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數字說明雖然次數不多,卻是以讓人認識到漫長的時間中大自然的變化。如"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在離現在大約六億年前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寬廣"。
2.請同學們就自已印象深的寫法發表高見。
討論明確:
(1)開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時間伯伯》的四句詩:"時間伯伯,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你從不猶豫你的腳步,你走過歷史的每一個時代。"一下子使讀者的思緒從現實中激揚起來,感嘆時間的魔力,同時產生追尋"時間的腳步",了解它的蹤跡的興趣,真是別開生面,獨具匠心。
(2)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
人類記錄時間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來都有可圈可點的方式。但是巖石怎樣記錄時間,而時間又能在巖石上打下怎樣的烙印,這里面包含著怎樣的知識和奧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這樣由人們熱知的事物導入 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體現作者構思的巧妙。
(3)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進行說明,條理清晰、邏輯性強。
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蹤跡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結果。先說明"地球上某些巖石在被破壞,同時它們又被陸續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巖石的過程"。把這一過程分為:巖石會被自然界和人類的各種作用破壞以致"爛掉";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即巖石的生成。因為巖石的生成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所以巖石保存了太多的歷史痕跡。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遷、地殼運動、古代生物的狀況,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轉眼就消逝的活動無不在巖石上留下痕跡,這可不就是大自然為我們留下的時間的蹤跡。我們讀懂自然界利用巖石留下的物質運動的蹤跡,又能夠使我們增加對自然界的了解,同時探尋出可供我們人類利用的豐富寶藏。本文就是這樣,抓住事物自身的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條分縷析,由巖石的成因而及巖石記錄了自然界的豐富的變化,最后說明巖石上的記錄所具有的重大意義,邏輯性很強,充分體現了說明文科學性、知識性的特點。
(4)過渡語段承上啟下作用明確。
本文恰當地使用了多個過渡段,從而把所說明的內容自然地聯系起來,給讀者一以貫之的印象。如"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由上文舉例說明人類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銅壺滴漏,自然開啟下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原因、記錄的方式及記錄的內容。
科學知識對于非專業研究人員而言,似乎高深莫測。由于本文在寫作上采用了上述種種為普通讀者能夠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將死寂的巖石說明得生動有趣,以至對巖石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熱情。
3.本文的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請同學們就此思考、討論,結合語句進行分析。
學生所舉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的有理有據即可。
(1)準確性、嚴密性。
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這里如果去掉"據計算大約",就太武斷,而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科學方法再精確也畢竟是推測而不能確知,這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語言準確、嚴密。
(2)生動有趣。
①擬人化寫法的大量運用。
如"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狂風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
如此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巖石受"攻擊"的畫面,甚至讓讀者似乎感受到巖石不堪眾多因素的"攻擊"慢慢"爛"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貼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將冰河的移動比喻成鐵帚掃過地面,足見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語詞引人興致。
如"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儼然智者打開了有趣故事的大門。"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更讓人感到親切,"海枯石爛"常被人用來表達深厚的情誼永遠不會改變,此處則讓人浮想聯翩,更急切想讀下文。說明的內容告一段落,在進行整體總結之前寫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結束前提醒讀者,本文前面說明了什么,后邊還有什么需要說明。
(四)總結、擴展
學生再次回顧全篇,重點明了本文以下兩點:
1.說明順序:由巖石的形成到巖石對歷史痕跡的記錄再到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依據事物內在的聯系進行說明,是邏輯順序。
2.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
向學生推薦科普讀物--《人與自然》系列叢書,介紹其中幾篇文章。
(五)布置作業
1.課外廣泛閱讀科普讀物,開闊視野,豐富頭腦。
2.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3.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首小詩,抒發一下學完本文后,對巖石的認識和自己的全新的感受。
課后練習答案:
1.巖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使讀者一下子對冷冰的巖石產生了親近感,不由自主地去關注它的命運。
2."狂風洪水冰河",本是狂暴,難以抵御的自然災害,用"吹來了","沖來了","爬來了",分明是在說明它們對巖石的破壞,卻不令人感到悚然。
3.笨重的石塊"跑"不遠,輕小的沙礫能到遙遠的地方去"旅行",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使得巖石被分裂后在自然界的運動似乎成了自主而愉快的行為。
4.巖石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讀到此句,仿佛看到了巖石安然的情態,說巖石變化過程的漫長,既生動又有趣。
以上語句都運用了擬人化的寫法,使讀者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不致感到乏味。
六、參考資料
介紹"化石"
"化石"這個詞原來字面的意是指"挖出來的東西",而現在指的是石化了的生物(包括動物或植物)的遺留部分。古代的生物被掩埋在沉積物中,這些沉積物可以堆積在陸地上,也可以堆積在江、湖、河、海的水底,還可以堆積在沼澤地。生物體中的軟組織部分(皮膚、肌肉、內臟等)很快就腐爛了,但是堅硬的部分(如骨骼、牙齒、外殼等)被遺留下來,經過了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含有礦物質的地下水侵入了它們,礦物質就逐漸代替了它們的有機組織,也就是說逐漸形成了化石,化石仍然保持了原來有機組織的形狀和大小。由于不同時期的化石存在于不同的地層中,科學家就可以據此分析生物進化的過程,也可以通過對化石的分析,用比較解剖學的原理,從不完整的骨骼化石推測出整個動物的大小、形狀及至于它們的習性。
--選自《人與自然系列·恐龍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