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電子教材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 19鄉愁詩兩首(精選5篇)

19鄉愁詩兩首

發布時間:2022-12-15

19鄉愁詩兩首(精選5篇)

19鄉愁詩兩首 篇1

  教學設想

  文學藝術中有一些常見的主題,譬如愛情、閨怨和本課涉及的鄉愁。適當地跟學生講講這些常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就鄉愁這一主題來說,我國古代和現當代都有很多著名的詩篇。在新課導人時引用一些,再復印-些作為學生比較閱讀的材料,以此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安排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導入  新課。

  文學藝術中有一些常見的主題,譬如愛情。我國古代第-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歌詠愛情的名篇,如《關睢》、《蒹葭》。鄉愁也是文學作品中的-個重要主題。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就是抒寫這-主題的,同學們還記得嗎?請一起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同學們還能想起另外-些表現鄉愁的詩句嗎?(參考:“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國山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其實,現當代詩歌中也有很多寫鄉愁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

  鄉  愁

  余光中

  一、作者簡介。

  余光中,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中國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中國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是他眾多鄉愁詩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詩。

  二、熟習課文、指導朗誦。   

  1.請學生自己先默看本詩,熟悉詩歌內容。

  2.再請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試著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還是憂郁深沉?

  明確: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4.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在語速和節奏處理上應注意什么?

  明確:①語速要放緩慢一點;②要多停頓,不宜讀長句。

  5.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老師作示范朗讀。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三、分析、解讀課文。

  1.鄉愁原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這首詩是怎樣把抽象的鄉愁  明確:詩人把鄉愁投射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采用了日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    -

  2.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一枚”“一張”“-方”“-灣”四個數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3.很明顯,這首詩是以時間的變化、推移來組織全課的,全詩共四節,對應的是四個人生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詩人為這四個人生階段分別找了一個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那么,它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   

  明確:小時候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后夫妻分離對妻子的思念;后來母子死別再也無法溝通的思念;現在游子與大陸分離對故土的思念。這四節詩層層推進,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  愁

  席慕蓉

  一、作者簡介。

  席慕蓉,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54赴臺。跟余光中一樣,席慕蓉有很多詩作表達了自己的家國之思。為加深同學們對席慕蓉的了解和對其詩歌中的情感的體味,可以把席慕蓉作詞,李南華作曲,由中國臺灣著名女歌手蔡琴演唱的《出塞曲》放給學生聽聽。

  (附:《出塞曲》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美麗的顫言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誰說出塞歌的調子太悲涼/如果你不

  愛聽那是因為/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想著草原千里閃著金光/想著風沙呼嘯過大漠/想著黃河岸啊陰山旁    英雄騎馬壯/騎馬榮歸故鄉)

  二、熟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這首詩。

  2.放《席慕蓉詩歌朗誦》磁帶,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反復朗讀中體味、感悟詩的意境和情感:詩的節奏和舌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讀課文。

  1.詩中運用廠哪些形象來表現抽象的鄉愁?

  明確:月夜的笛聲、霧里的揮手別離和沒有年輪的樹這三種形象采表現鄉愁。

  2.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氛圍,飽含著詩人何種情愫?

  明確:營造出-種緩慢低回凄清的氛圍,指出故鄉的生活在詩人心中的感覺,“看月亮,思故鄉”,表明自己的故鄉情結。

  3.第二節寫故鄉的面貌,詩人連用了兩個虛實結會的比喻。請問哪個比喻是虛,哪個是實?它們是怎樣組合起來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故鄉的面貌-一模糊的悵恫--霧里的揮手別離

  (虛)                 (虛)              (實)

  詩人首先以虛寫虛,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悵憫,并參進了通感手法,寫出了詩人離別故鄉后悵惘的心情。然后詩人又以實注虛,把故鄉的“面貌”和“悵惘”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非常具有畫面感、形象性的場景,突出自己離別故鄉時的依依不舍。比喻獨特新穎,意蘊豐富。

  4.第三節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這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現實中并沒有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這種不可能的事情來作比,只是為了說明: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與己同在。這是詩歌藝術中“無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19鄉愁詩兩首 篇2

  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 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19鄉愁詩兩首 篇3

  初三語文《送別詩三首》北師大版【本講教育信息】一. 教學內容: 《鄉愁詩兩首》《送別詩三首》 二. 教學目標 (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岑參céns hēn   相逢féng          怯qiè        歧路qí       曛xūn浥yì                朝雨zhāo         城闕què    宦游huàn   2. 詞語 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路漫漫:路途遙遠迷漫。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龍鐘:淋漓。 相逢:相遇。 傳語:托你捎個口信。 嶺外:五嶺以南的地區,即今廣東、廣西一帶。漢江:即漢水,這里指流經湖北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 怯:畏縮,提心吊膽。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濕。 客舍:旅店。 少府:唐代對縣尉的敬稱。 之任:赴任。 蜀州:在今四川崇慶。 城闕:闕,帝王宮門前的望樓。城闕,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輔:護衛。 三秦:泛指長安附近的秦國發源地。 風煙:指自然景色。 五津:指五個渡口。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宦游人:離鄉在外做官的人。 比鄰:近鄰。 無為:不要。 歧路:岔路,這里指分別之處。 兒女:這里指年輕人。 沾巾:沾濕衣服。 董大:高適的友人。可能是盛唐音樂家董庭蘭, 排行第一, 故稱。 黃云:形容風沙遮天蔽日之景。 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 3. 作者 岑參(715—769),江陵(今屬湖北)人。有《岑嘉州詩集》。岑參曾兩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庫車),第二次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岑參的想象力豐富,在詩歌創作上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岑參以邊塞詩著稱。 宋之問(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與沈佺期等人在詩歌創作特別是對詩律定型的貢獻,完結了齊、梁以來的新體詩運動。以此而論,他仍堪稱當時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位詩人。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與李白、杜甫結交。有《高常侍集》。(二)閱讀能力目標 1. 感受詩中抒望鄉思親之情,或訴寂寞孤獨之苦,或嘆物是人非之感的情意。 2. 理解景物的細致描寫與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寫作能力目標 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具體細致地寫景狀物,特別是比喻的巧妙設計。 (四)思想教育 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體會詩中蘊藏的情感。 三. 教師建議 《鄉愁詩兩首》 《逢入京使》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 《渡漢江》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居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 《送別詩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詩歌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 《別董大》前兩句寫嚴酷的冬景。后兩句以勸慰的語氣, 勉勵他不要因為環境艱苦,旅途寂寞而悲愁, 而要看到四海之內有知音。四. 課文講解

  《鄉愁詩兩首》 (一)文章主旨 《逢入京使》詩人立馬而談,互敘寒溫。此詩抒發了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及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渡漢江》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舍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 (二)文章思路 《逢入京使》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渡漢江》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殘酷的現實。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急切的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三)重點語句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分析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雖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分析  作者貶居嶺外,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于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四)寫作特點《逢入京使》以本色的語言,質樸的形式,表達了游子深厚的思鄉之情。開頭兩句以“路漫漫”,寫離鄉之遠;以淚濕雙袖,寫思鄉之悲,都極真切深摯。后兩句寫遇到入京人,沒有紙筆,趕緊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更真切地表達了思家的深情。這“傳語”二字,寄托了詩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卻是家人最掛懷的訊息。 《渡漢江》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蠻荒期間苦悶的感情。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

  《送別詩三首》 (一)文章主旨 《送元二使安西》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為唐人送別詩之名作。 《別董大》這是高適在漫游時期寫的一首送別詩。表明了作者與董大友情之真摯, 也反映出詩人質樸、豪爽、開朗、達觀的情懷。(二)文章思路 《送元二使安西》前二句起興。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跡稀少;三言知己難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一句寫長安的形勢,也是送別的地點。第二句寫要去的地方—蜀州。從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詩人的直接議論。第三、四句寫眼前之情,是說在京、之蜀,離別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為之任蜀地就滿懷愁緒。“與君”、“同是”兩句,寫得懇摯、親切,十分感人。 《別董大》前兩句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后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三)重點語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分析“西出陽關”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于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分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以上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又說:“憂思成疾,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分析《別董大》是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佳篇。“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四)寫作特點《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 “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離別,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它沒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別之情。   樸素無華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 《別董大》感情深摯,意氣駿爽,語言端直,筆力渾厚。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后兩句于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悲壯卻不凄涼。這時以內心來體驗眼前的景物,表達自己的離愁別緒。對友人的叮嚀質樸無華卻深厚真摯,給友人以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五)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鄉愁是人們永久的情結。如:《渡漢江》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第二題   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第四題   如:《贈汪倫》,這首詩寫于詩人與汪倫離別之際。汪倫腳踏地打著拍節,為李白送行。看到這種場面,李白激動地流下了熱淚,當場寫下了《贈汪倫》這首詩作為感謝。這首小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贊頌了真摯、深厚的情誼。妙處在于結句的比物手法的運用,將無形的情誼轉換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自然而耐人尋味。【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一、積累運用。 1. 解釋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2. 賞析下列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3. 簡介下列作者。岑參 宋之問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各題。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柳葉鳴蜩②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注釋:①這兩首詩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宮時即興吟成,題寫在墻壁上。西太一宮: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開封市)。②蜩(tiáo):指蟬。③陂(bēi):池塘。④持:攜帶。]1. 點明詩人重游西太一宮季節的詩句是:                 ,                 。2. 在第一首詩中,詩人是通過                                       來抒發感情的;在第二首詩中,詩人則是通過                            來表達感情的。3. 這兩首表達了詩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閱讀王維的《使至塞上》,完成各題。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1. 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  2. 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千古壯觀”。

  【試題答案】一、1. “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龍鐘”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怯:畏縮,提心吊膽。 2. 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這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居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蠻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3. 岑參,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江陵(今屬湖北)人。有《岑嘉州詩集》。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二、(一) 1.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2. 寫夏景或憶春水;今昔對比。 3. 思念親人、思念家鄉 (二)1. 隨風而去的“征蓬”和進入胡天的“歸雁”,也是遠赴邊塞的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從中透露出詩人內心幽微難言的激憤抑郁的情感。2. 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天盡頭,俯首遠瞰,橫貫浩瀚沙漠的黃河邊,蒼茫地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

19鄉愁詩兩首 篇4

  趙富良 

  上課班級:南京市鄭和外校初二(9)班 執教者:南京市鄭和外校 趙富良 

  師:我們中國有個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他說,很多外國友人都曾問我一個同樣的問題,如果讓你推薦一個中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只選擇一個,你會推薦哪里?他說,我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三峽。

  我想說的是,如果有同學問我,老師,請你向我們介紹一種中國最值得欣賞的文學體裁,只介紹一種。我相信,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詩歌,中國的詩歌藝術。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它早已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潛移默化中流傳下來。

  師: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生活中,當我們吃飯時不小心浪費了一些糧食,我們的父母會敲敲桌子說,誰知盤中餐——

  生(集體):粒粒皆辛苦。

  師:非常好。或者當我們在家里玩耍,浪費了時間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又會告誡我們說,少壯——

  生(集體):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師:再或者當我們取得成績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又會教誨我們,欲窮——

  生(集體):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非常好,不必再舉太多的例子,詩歌早已滲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分離不開。因為詩中有愛,詩中有恨,詩中有溫暖的友情,詩中有溫馨的親情。然而,更讓我牽腸掛肚、費盡思量的卻是那些帶著憂傷的思鄉之情。不必把欄桿拍遍,在唐詩的高峰中苦苦尋覓;也不必細說從頭,在宋詞的柔波里輕輕蕩舟。單是書上的兩首小詩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思鄉所帶來的惆悵與美麗。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面。(點擊鼠標,屏幕顯示畫面,音樂響起。)

  師:“鄉愁”,當我們輕聲朗讀這兩個字的時候,當我們在課前預習這兩首詩歌的時候,心中是否會油然而生一種情感?那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生:淡淡的悵惘和迷茫。

  生:我感到一種憂傷。

  師:很好,這正是詩人在詩歌中所著力營造的一種意境之美,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意境產生呢?詩歌又是怎樣在字里行間悄悄地將憂傷傳遞到每一個讀者的心靈之中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疑問進入“鄉愁”,一起在“鄉愁”中漫步!

  師:請大家打開語文課本,翻到103頁,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哪位同學告訴我,余光中和席慕蓉是何處的詩人?

  生: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中國臺灣人。

  師:很好,他們都是中國臺灣詩人。書上的介紹非常簡單,我們再了解得稍微詳細一些。請大家看屏幕。先看余光中。(點擊鼠標,屏幕顯示余光中的介紹)(生朗讀)

  師:《鄉愁》寫于1972年,作者是在1950年赴臺,當時他年方——

  生(集體):22歲。

  師:大家要記住這個數字,22歲到中國臺灣。好,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詩人——席慕蓉。(點擊鼠標,屏幕顯示席慕蓉的介紹)(生朗讀)

  師:余光中的詩寫于1972年。席慕蓉的詩寫于80年代早期,當時的中國臺灣與大陸之間仍不可以公開互相來往。但是很多中國臺灣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寫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摯的兩首《鄉愁》。

  師:我們說詩歌是文字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我們先一起回憶一下欣賞詩歌的四個樂章。(點擊鼠標,屏幕顯示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生朗讀)

  師:好,下面讓我們一起奏響第一樂章: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先聽老師朗讀一遍余光中的《鄉愁》。請同學用心地體會一下詩中的那樣一種淡淡的憂傷之情。我讀完之后,也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下。(師朗讀)(生朗讀)

  師:好,我們再來看最后一節,感受一下我的朗讀和大家的朗讀有什么不同?(師朗讀)(生朗讀)

  師:大家讀得比前面有進步,但似乎仍然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是不是還有什么真摯的情感隱匿在詩歌的字里行間,沒有被我們所發現呢?讓我們每人都隨身攜帶一個探測器,進入詩歌欣賞的第二樂章,這就是——

  生(集體):咬文嚼字——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點擊鼠標,音樂停)

  師:《三國演義》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我非常不忍心把我們的同學分成兩塊,我右手這邊的同學請你欣賞余光中的《鄉愁》,我左手這邊的同學請你欣賞席慕蓉的《鄉愁》。(向右)當然你可以說我對席慕蓉,(向左)你可以說我對余光中特別有感覺,你也可以背離你的組織,去自由欣賞。

  師:好,給你們幾分鐘時間,請大家前后左右,一邊討論,一邊圈點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筆,心中有書。(幾分鐘后)

  師:有沒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說詩里面有些詞語、有些句子還不太理解?(沒有同學舉手)

  師:沒有,那就請同學開始發言了。先看甲方。

  生:我所要講的是《鄉愁》這首詩,就是余光中寫的,我覺得寫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形容詞,比如說在每一節里面,第二句話“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和“淺淺的海峽”都很有味道,我就從第一節開始說,好嗎?

  師:好。

  生:“小小的郵票”說明郵票很小,但是卻把年輕的作者和他親愛的母親分別兩地。

  師:一枚“小小的郵票”卻造成這么大的傷害。

  生:對,還有那個“窄窄的船票”,船票是“窄窄”的,卻把作者與他美麗的新娘分隔兩地。

  師:一張“窄窄的船票”卻造成了寬寬的傷痕。

  生:對呀,還有“矮矮的墳墓”,墳墓只不過是一個包裹著他母親軀體的土包,但是卻把他與他親愛的母親生死相隔。

  師:這是一種無比的悲痛。

  生:嗯,還有那個“淺淺的海峽”,海峽雖然是淺淺的,卻把作者的祖國相隔兩地。

  師:海峽是否真的很淺?

  生:海峽當然非常深,但作者為什么說是“淺淺的海峽”呢?

  生:我覺得表現出作者的一種無奈。這樣更能體現出作者對祖國的深切思念。

  師:更顯出作者思念家鄉的一種急切心情,非常好!

  師:別急著坐下,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前面還有什么地方講到“淺淺的”?

  生:“淺淺的天河。”

  師:很好,“我想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么你說這邊的海峽寬不寬廣?

  生:應該是比較寬廣的吧!

  師:哪個詞語能看出來?

  生:“一灣。”

  師:一個“灣”字,寫出海峽非常寬廣!這個“灣”字還有什么含義?

  生:我覺得好像是繞來繞去,非常曲折。

  師:很好,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呢,他又不得不面對寬廣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從中來?

  師:正因為這樣,詩歌帶著一種很自然的淡淡的憂傷。那么怎樣才能撫平作者心中的傷痕?怎樣才能消除作者心中的惆悵?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怎樣才能讓作者不再有鄉愁?

  生: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作者回他的家鄉,見他的故土。

  師:但是現在不能回去,中國臺灣和大陸之間還不僅僅只有一個海峽。

  生:那就是他盼望著祖國兩地早日統一。

  師:非常好。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盼望海峽兩岸早日統一,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他所想到的鄉愁,不僅僅是一種個人之愁,更是一種民族之愁、國家之愁。這正是這一首詩境界高妙的地方。

  師:大家欣賞得非常出色。我們把最后一節再來朗讀一下,就更能體會作者心中那種難以抑制的惆悵。特別要注意,為什么在朗讀的時候,“大陸”要停頓那么長時間?然后才緩緩地道出“在那頭”。(師生朗讀)

  師:停頓最好再長一些。(師朗讀)大陸可以望見,卻不可以達到!真是可望而——

  生(集體):不可及。

  師:這才是憂傷的根源。(師生朗讀最后一句,朗讀最后一節)

  師:非常好,我們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好,下面來看一看席慕蓉這一方,乙方。

  生:我覺得這一首詩的每一節都有不少詞可以讓人來體會。比如說第一節的“清遠”,“清遠”首先給人一種感受,聲音非常空曠,它給人一種很大的空間感覺。

  師:很好,而且這個笛聲,我們在前面介紹過李益的一首詩:不知何處吹蘆管——

  生:一夜征人盡望鄉。

  生:還有那個“月亮”,“月亮”我理解成中秋節,古詩不是說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嗎?而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作者卻在異地孤單地看著月亮,想著家人,寫出他回不了家的一種孤單感覺。

  師:不是中秋節看到月亮想不想家人?

  生:想。

  師:舉個例子來說。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讀得好一點。將李白全詩朗讀一下。(生朗讀)

  師:很好,繼續往下。

  生:還有第二節的“模糊”。“模糊”給人一種感覺是朦朦朧朧的。而她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說明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也可以體現出她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生:最后一節“沒有年輪”,也寫得很好,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用年份來概括的,寫了它的思鄉之情非常濃厚。

  師:而且是“永不老去”,永遠不會消失。

  師:再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寫“樹”?為什么把“鄉愁”比喻成“樹”?

  師:樹有什么特點?

  生:長長的。(笑聲)

  師:長長的,而且會越長——

  生:越高。

  師:鄉愁也是——

  生:越長越多。(笑聲)

  師:越積越多。再講一點:樹啊,樹到了秋天會有——

  生:落葉。

  師:落葉都是——

  生:都要歸根。

  師:非常好,落葉歸根,所以作者用樹寫出了鄉愁的濃厚。

  師:我們再一起朗讀一下這首詩的最后一節。(師生朗讀)

  師:美麗的語言,憂傷的鄉愁。

  師:還有沒有什么問題?真的沒有問題了。(停頓)不,還有。詩歌是讀不盡的,它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麗的畫面中飛翔。這就是欣賞詩歌的第三樂章: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

  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我們先一起觀看幾幅跟詩意相近的畫面。(點擊鼠標,屏幕顯示畫面)

  師: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在書的空白處用你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屬于你心中的那一幅優美的圖畫。(幾分鐘后)

  師:好,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

  生:我想象的是余光中的《鄉愁》第四節。“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著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的路。我問蒼天,向著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里的聲音嗎?”

  生:我想象的是席慕蓉的《鄉愁》第一節。

  師:請說。

  生:“夜輕了,靜了;風緩了,停了;窗前的老樹也似乎更蒼老了。樹梢上掛著一輪盈盈的滿月,趁著柔和的夜撒下冷冷的月光,落葉夾雜著嘆息從樹上飄下,但是它終于還是回歸到它所希望的地方——那一片深情的土地。而我,只是孤單地倚在窗前,想念著,期盼著……一團愁云遮住了月光,明亮的月光在凝重的云下掙扎著,試圖想掙脫,但最終還是無力地放棄。直到一陣風吹過,吹散了云,吹散了那月光上的憂傷。風,何時也從我心上掠過,吹走我心頭的愁。不知不覺,我已輕輕哼起故鄉童年的歌謠。”

  師:好一幅略帶憂郁的遠眺思歸圖,好一幅充滿傷感的月下思鄉圖。溫婉的聲音,美麗的畫面。讓我們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兩首《鄉愁》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果說余光中的詩是手心,席慕蓉的詩是手背,手心、手背都是肉,問大家一個或許會令你難以回答的問題:你最喜歡哪一首?手心?手背?

  生:我比較喜歡手背,(笑聲)也就是席慕蓉的《鄉愁》。我覺得作者比喻用得非常好,她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悵惘”,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我也是比較喜歡席慕蓉的《鄉愁》,我認為這一首詩她寫得比較含蓄,意境更加深遠一些,給人很多想象的空間。

  師:非常好。有沒有喜歡余光中的?有請男同學。

  生:我覺得這一首詩,它的層次感非常強,給人一種在時光隧道馳騁的感覺。它從“小時候”一直到“而現在”,中間穿過很多的時空。另外,我覺得它的比喻也非常的貼近人心。

  生:我更加喜歡余光中的《鄉愁》,因為這首詩,第一個,它的時間感比較強。還有一個就是這首詩從他很小的時候,也就是童年時,他渴望見到他的母親,一直寫到長大以后,隔海遠望,一層一層遞進。這里面的鄉愁有愛的冉冉上升,而且到最后一句話,他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他萌生了一種對海峽的恨,他恨海峽阻隔了他與大陸的距離,而正是這種愛與恨之間的距離,才會有鄉愁這種不可逾越的距離。

  師:他是生活在愛與恨的邊緣。非常好,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都非常精彩,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兩首詩都有它美麗的地方,相對來說,余光中的《鄉愁》境界更勝一籌,它表達了對祖國統一的期望,所以它的詩里面體現了一絲陽剛之美,更帶有一點男子的氣概;而席慕蓉的《鄉愁》,語言非常清新,感情非常細膩,更多的是一種陰柔之美,體現了女子的嫵媚。

  師:剛才這一步,正是我們欣賞詩歌的第四樂章——比較映襯。

  生(集體):感受詩歌新奇美。(點擊鼠標,屏幕顯示)

  師:只不過我們所進行的還只是課內的比較。現在請同學們選擇我們曾學過的,或者老師曾介紹過的,再或者你課外所掌握的關于“鄉愁”的詩歌,和本文中的其中一首進行比較映襯,感受課文中的《鄉愁》所具有的獨特風韻。(思考討論)(幾分鐘后)

  師:好,你可能想得還不夠成熟,還只是一些簡單的比較,沒關系,只要你把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

  生:我覺得,從藝術手法來比較,余光中的比喻非常貼切,而郭沫若的《靜夜》聯想想象很豐富,使人感覺到“鮫猶如此,人何以堪”;從內容上,余光中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被一灣海峽相阻隔,而李覯的《鄉思》中說,“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我覺得在這里可以改成:“已恨碧海相阻隔,碧海還被暮云遮”。

  師:講得不錯,大家鼓勵一下。(掌聲)

  師:我們再來聽聽這邊將席慕蓉的詩和哪一首進行比較?

  生:我是將席慕蓉的《鄉愁》和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作比較。席慕蓉的詩從藝術上講比較含蓄,《七子之歌》相對來說表達得就比較明顯,像孩子急切地盼著就要回家的心情。席慕蓉她身在中國臺灣,和祖國是分開的,還沒有回到祖國,所以她的心情就有一些淡淡的憂傷。

  生:我是先拿席慕蓉的《鄉愁》和《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了一下比較。

  師: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能不能背出一段給大家聽聽。(生背誦)

  師:非常好,就背到這兒,你說吧!

  生:劉半農是將祖國比喻成“她”,一個女性,我理解的是母親。而《鄉愁》中的比喻都是“物”,以物來傳情。另外,《鄉愁》中選取的一些事物都非常有特點,比如說“清遠的笛”,笛自古以來就是表現一種憂愁,在李益的《受降城外聞笛》中也寫到了“笛”。還有后面的月亮,“月有陰晴圓缺”,她就想到了人的“悲歡離合”。還有后面的“霧”,“霧里的揮手別離”,她有可能是淚眼模糊。

  師:淚眼模糊,所以才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生:對,“霧”,它既阻隔了她和親人之間的距離,而且也阻隔了她和祖國之間的一種交往。但作者沒有特別地點出來,而是隱隱約約地去表現。

  師:主要表現了她一種迷茫的心境。

  生:對,而且這一首詩還寫得非常含蓄,里面沒有一句直接說“啊,我非常的思鄉”,而是把那樣一種思鄉的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間。

  師:非常好,掌聲鼓勵一下。(掌聲)

  師:詩中有音樂,詩中有圖畫,詩中還有語言與新奇的美,正是這一切構成了詩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詩充滿了意境之美。淡淡的月光,淺淺的海峽,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一方矮矮的墳墓,它們共同傳遞出的情感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但究竟為什么而憂傷呢?憂傷什么?

  生:在憂傷很多東西啊!(笑聲)

  師:舉個例子來說。

  生:比如說他很想家,想媽媽給他包餃子,包的餃子比外面的好吃(笑聲);也比如說他看到這支筆,然后想到這是媽媽給買的。

  師:一種想家的感覺,作者在此的憂傷僅僅只是思家的憂傷嗎?還有什么憂傷?

  生:我想是兩岸不能統一,也很想念自己的親人。

  師:這已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憂傷,更是一種民族的憂傷,國家的憂傷。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是一種濃濃的意境之美啊!這正是我們欣賞詩歌的最主要的地方——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師:讓我們一起再次通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崇高的情感。(點擊鼠標,音樂響起)(生朗讀)

  師:很好。聽,這樣一首時時在耳邊浮現的歌曲,這樣一段輕輕在耳邊縈繞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讓我們靜靜聆聽一分鐘吧!(一分鐘后)

  師:實在不忍心打斷我們同學滿是“鄉愁”的思緒。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

  師:好,下課!

  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  

19鄉愁詩兩首 篇5

  執教 壽光市建橋初中 潘繼云

  指導及點評:壽光市教研室 劉湘玉

  上課。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有沒有較長時間,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離開過家、離開過父母?

  生1:有。

  師:什么時候?

  生1:去年暑假去青島我姑姑家住過十幾天。

  師:你想家了嗎?

  生1:剛開始沒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來想家,想爸爸媽媽了,就回來了。

  師:想家時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蕩蕩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難受。

  生2:我想家時老擔心家里會出什么事,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時什么都沒心思去干,挺煩的。

  師:是呀,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時候。十年前,老師異地求學,每當夜深人靜,便是我想家的時候,想念家中年邁的雙親,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樹……家中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我心頭的牽掛,我也因此而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當心中那種想家念家的痛楚無以言表時,我就對著窗外的夜空默誦一首我喜歡的短詩——《想家的心情》。同學們有興趣聽嗎?

  生:有。

  師:老師就給大家朗誦這首詩。(課件展示詩歌,師配樂朗誦)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異鄉的天空/我是斷線的風箏/異鄉的水面/我是無根的浮萍/異鄉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裝不下/想家的心情/異鄉的人群中/家是一團火/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的到/誰也說不清

  師:想家的心情,誰也說不清,但想家的時候,我們可以拿起電話問候一聲平安,可以坐上汽車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遠離祖國,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之隔而長期不得一見的親人呢?他們才真正稱的上愁,稱的上痛啊!中國臺灣,這個大陸的游子,因為我們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飄蕩,中國臺灣人民有家難歸,親情難敘。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題異作——《鄉愁》,聽一聽兩位中國臺灣詩人發自內心的呼喚!

  (師板書課題、課件展示課題)

  師:學習這兩首詩,我們要品味詩歌的感情,分析詩歌的意象,領會詩歌結構上的妙處。

  先聽老師來朗誦課文,聽完后,說說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談談你的感受,老師更喜歡能提出疑問的同學,哪怕是一個不理解的字和詞。感受和疑問沒有標準答案,我們看哪位同學談的感受多,提的疑問多。

  (師配樂朗誦,課件展示詩歌)

  師:準備好的同學可以站起來發表你的意見。

  生1:我喜歡余光中的《鄉愁》,我覺得詩人的思鄉情表達的很真切。

  生2:我喜歡席慕蓉的《鄉愁》,相比之下,我認為這首詩的意境更美。

  生3:這兩首詩我都喜歡。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故鄉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師: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哪位同學幫助解答?

  生4:我認為月圓之時也是人們團圓的時候,笛聲也總在這個時候響起。

  生3:月亮彎的時候不行嗎?

  生4:不管圓月還是彎月,詩人是借月抒情。

  師:對,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抒情物,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詩人無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發自己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問在第一首詩中,我不明白鄉愁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之間有什么聯系?

  生6:“沒有年輪的樹”并不存在,為什么把鄉愁比作“沒有年輪的樹”?

  生7:沒有年輪,說明大樹永遠年輕,枝繁葉茂。而鄉愁也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

  師:你對這個解答還滿意嗎?

  生6:還可以吧。

  (其他略)

  師:疑問先提到這里,大家提的問題都很有價值,有的問題已經解決了,有些問題需要邊分析課文邊解決。

  師:余光中的《鄉愁》抒發的是什么情感?(課件展示余詩)

  生: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憂愁。

  師:這種情感看得見么?

  生:看不見。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表達的具體,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詩中的形象。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中借助了那些形象的事物?

  生:這首詩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板書)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疑問,鄉愁和這些形象之間有什么聯系?我們先從第一個形象--“郵票”開始,為什么把鄉愁比作“郵票”?歡迎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兒子在外想家了,就給母親寫信,然后通過郵票郵寄給母親。

  師:裝進信封的僅僅是那幾頁信紙么?

  生:還有對家、對母親的思念。

  師:是呀,在外求學的兒子把對母親、對故鄉的思念裝進信封,一枚小小的郵票把母子連在一起。俗話說:“兒女情長,父母恩深,愛重如山,血濃于水。”不管相隔萬水千山,母子間總有一條剪不斷的線,那就是親情。

  朗讀時,要把這份親情,把兒子對母親的思念讀出來。請你讀一下第一小節。

  生1讀。

  師:你覺得自己的朗讀能包含這份感情嗎?

  生1:還可以吧!

  師:(問另一生)你認為呢?

  生2:我認為還缺了點什么。

  師:請你試著把缺了的東西讀出來,好嗎?

  生2讀。

  師:讀的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說說,你讀這節詩時的感受。

  生:我讀這節詩時好像就看到媽媽為我忙碌、送我出門的身影。想到媽媽對我的惦念和牽掛,心里熱熱的。

  師:是的,要讀出這份親情,這份惦念,就要從心里發音,而不是用嘴去讀。老師讀這節詩時,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親站在很遠很遠的那頭,在初冬的風里翹首企盼,盼著鴻雁傳書,盼著遠方的孩子歸來。聽老師朗讀這節詩。

  (師讀,指名生讀)

  師:哪位同學比較喜歡“船票”這個意象?你對“船票”怎么理解?

  生1:詩人結婚后,可能夫妻分居兩地吧?(眾生笑)

  生2:詩人回家可能經常乘船,連接詩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師:分析的很有道理。據我所知啊,詩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業。成親以后便外出求學謀職。回家探親總要乘船,詩人便將愛情的愁緒寄托到船票上。這時候的鄉愁除了對母親的思念,還有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愛情。讓我們邊讀邊領會這份情感。

  生齊讀。

  師:第三節中的“墳墓”與前兩節相比在氣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涼。

  生2:前兩節是生者對生者的思念,這一節是生者與死者的訣別。

  師:的確是這樣。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的隔開了。面對親人的離去,這種生離死別更讓人心痛,可謂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鄉愁之強烈,怎不震撼人心?

  (師朗誦第三節)

  師:對于“海峽”這個意象能理解嗎?

  生:我認為是海峽把中國臺灣和大陸隔開了,詩人只能隔海相望。

  師:是呀,中國臺灣人民有家難歸,親情難敘。詩人只好把濃濃的鄉愁寄予這彎淺淺的海峽。前三個意象連接的是“我”與親人間的親情、愛情,那么被“海峽”隔開的“我”與“大陸”又是由哪種感情連接的呢?

  生:應該是愛國情吧!

  師:是的,到這里這首詩已把鄉愁升華為整個民族感情的寄托。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長江斷奶之痛歷時四十三年……”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指名生讀,齊讀)

  師:在這首詩中,詩人借助于四個意象抒發自己濃濃的鄉愁。子思母念,鄉愁可人;夫愛妻戀,鄉愁動人;祭母奠土,鄉愁感人;愁系祖國,著筆驚人!如此動人的鄉愁曲應該背下來。不要死記硬背,看有沒有好的方法幫助我們快速背誦?可以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討論。

  (生討論后發言)

  生1:這首詩四個小節都很整齊,字數相同,句式一樣,只是個別詞語不同。

  生2:每節詩的開頭都有一個表時間的詞語,并且是按照從小到達的順序,“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生3:每節詩的第二句都是“鄉愁是——?”后邊跟著的是詩中的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生4:每個意象前面的修飾語不一樣,分別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還有“一枚、一張、一方、一彎”。

  (其它回答略)

  師:同學們總結的這些,正是這首詩結構上的特點。掌握了詩的結構特點,再來背誦就不難了。先聽老師來背誦這首詩,能背下來的同學可以小聲跟著背誦。

  (師背誦,學生齊誦,指名生到臺前背誦。)

  師:品味了余光中的《鄉愁》后,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席慕蓉的《鄉愁》,這首詩,我們跟第一首比較閱讀。既然是比較閱讀,就要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先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詩。

  生朗讀。

  師:這兩首詩有什么異同?大家先討論討論。

  (生討論后發言)

  生1:我認為兩首詩的不同點是選取的意象不同。

  師:能談具體些嗎?

  生1:余詩選取的意象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席慕蓉詩中的意象是“月夜的笛聲、模糊的悵惘、霧里的揮手別離、沒有年輪的樹” 。

  (師板書“月夜┅┅沒有年輪的樹” )

  生2:我認為兩首詩的的相同點首先是題目相同,作者都是中國臺灣詩人。

  生3:我認為兩首詩的感情相同,抒發的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對祖國、對故鄉的濃濃的鄉思。

  師:是的,同余光中的經歷相類似,席慕蓉11歲就離開故鄉,直到1989年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作為多情的詩人,她與故鄉有割舍不斷的血脈聯系。回國講學期間,談及故鄉,她竟在幾千人的會場里幾次失聲痛哭,那是怎樣的一種痛啊!海峽雖淺,詩人卻只能隔海相望,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思。月夜的笛聲,模糊的悵惘,直到綿綿無盡的思念化作了沒有年輪的樹,鄉愁猶如影子,永遠揮之不去。

  生4:我認為兩首詩的寫法相同,也就是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師:是這樣,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一種形象的物體來觸發這種情感,是這兩首詩最重要的相似點。詩歌講究意象。這兩首詩中借用了“郵票、船票”等形象具體的事物來表達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鄉愁離緒。其實呢,除了這些形象的事物,還有很多物象最能觸動你心中的痛,觸發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緒。想想看,還有哪些具體的物象,那位同學能再為鄉愁打個比方?

  (生思考后發言)

  生1:鄉愁是故鄉的小路,彎彎曲曲望不到盡頭。

  生2: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總也理不出頭緒。

  生3:鄉愁是雨中的泡桐┅┅

  師:你的句子啟發了老師,我再給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詞“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生4:鄉愁是窗前的風鈴,叮叮當當,令人心傷。

  生5:鄉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生6:鄉愁是一枚青橄欖,澀澀的,卻有揮之不去的滋味。

  生7:鄉愁是秋天的落葉,飄飄悠悠,飄到何時愁方休。

  (生將這些句子寫下來,并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到大屏幕上。)

  師:把這些句子連起來,不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嗎?同學們就是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詩人了。

  最后,老師做個小結。請大家閉上眼睛,隨老師走進充滿鄉思的秋夜——

  (課件展示畫面、音樂)

  夜深了,一輪明月掛在天空,秋蟲耐不住晚秋的寒意,止住了鳴叫,如水的月光推開窗戶,灑滿房間。一位詩人倚窗而立,雙眼朦朧,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在——那 ——頭—— !

  板書設計 

  鄉愁詩兩首

  郵票 月夜的笛聲

  船票 意象 模糊的悵惘

  墳墓 霧里的揮手別離

  海峽 沒有年輪的樹

  點評:潘紀云老師這節課和劉俊英的《沁園春 雪》曾雙雙獲得山東省創新課堂比賽一等獎。也是這兩節課的光盤在今年5月份的全國中語會18屆年會中,又均獲全國課堂教學一等獎。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注重了情感教學,也就是說整堂課的感情氛圍釀造特別到位。一上課教師首先用談話法調動學生的情感。然后配樂朗誦王會敏的《想家的心情》這首小詩,這樣在多次鋪設的基礎上點出:“我們想家的時候可以坐上車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的游子呢,他們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探,那才是真正的疼啊!”這個導入  看似長了點,但一點也不顯累贅。我們反對老師多講,但該講不講也不對。例如,中間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思鄉之情,老師也有一段獨白:“調頭一去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是白雪滿頭,長江斷奶之痛,歷史四十三年……”,還有那段有關作者回鄉講學時痛哭失聲情景的獨白,再加上思鄉曲的配音渲染,使整堂課的基調都沉浸在濃濃的思鄉情感中。

  二是突出體現了探究、創新的特點。在老師范讀、學生自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灌輸學生什么,也沒有照搬教參限制學生思維,而是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學生明白了什么是詩歌意象后,有一個值得大家學習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也為鄉愁打一比方,仿說一個句子,即找一個意象。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個環節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火花閃爍。例如學生們說:“鄉愁是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鄉愁是窗前的風玲,叮叮當當令人心傷”;“鄉愁是雨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鄉愁是雨中的泡桐,那次怎一個愁字了得?”;“鄉愁是滿城風絮,一川煙草,梅子黃時的雨。”……學生的想象力令人欽佩。

  三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許多語文課堂上使用的課件,還停留在幻燈片的水平上,線性結構的多;有的是鼠標一點出一個答案,機灌代替了人灌;有的是說星星出一個星星,說月亮畫面上就是月亮,研究畫面代替了研究語言;有的干脆放電影,屏幕形象代替了文學意境。而本堂課的課件從腳本設計、色彩的搭配、交互的效果等都有利于創設情景,有利于學生的互動和學習。你看,底圖是淡雅的,字幕效果是明顯的,圖文出現和消失效果再配上那首牽心入耳的《思鄉曲》,這些都給人一種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當然,課堂教學沒有十全十美的,語文教育大家于漪老師說:“我上了一輩子的課,一萬兩千多節,但沒有一節是自己滿意的,更談不上示范。”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

19鄉愁詩兩首(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詩兩首》模擬試題(精選14篇)

    一. 雙基測評1. 《紙船--寄母親》的作者冰心,原名______,現代著名的文學家、________作家,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等。2. 用“/”劃分詩句的節奏,用“·”標示出朗讀重音。...

  • 《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4篇)

    【課題】《詩兩首》【創意說明】本課是兩首譯詩,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時可借助于多媒體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兩位詩人有更準確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學修養【...

  • 鄂教版《詩兩首》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字詞,能讀會寫“嗅、疊、匿笑、花瓣、沐浴、禱告、妄棄、驚訝、倘若、無端、至愛”等詞語。2.了解兩首詩歌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3.熟讀背誦兩首詩。能力目標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

  • 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7篇)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導入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

  • 《詩兩首》學習要點(通用14篇)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作于群情激奮的抗戰初期,抒寫的是愛國主義主題。一、掌握如下字詞嘶啞 喉嚨 洶涌 黎明二、內容分析作者脹滿于胸中的對祖國土地的摯愛是那么的強烈,這是一種生死不已的愛,是無法用常規語言來表達的愛,它...

  • 《詩兩首》教學參考(精選13篇)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

  • 《詩兩首》簡單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3、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

  • 詩兩首---《雨巷》(通用14篇)

    【教學目的】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教學設想】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教學步驟】一、導入: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么?生答:“多雨!...

  • 《詩兩首》(精選13篇)

    我愛這土地艾 青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詩兩首》-假如生活欺騙你-選擇的路教案(精選14篇)

    4.詩兩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未選擇的路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識記“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2、了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過程與方法: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 《詩兩首》格教案(精選17篇)

    章節七下第一單元日期2、16主備人李文亞課時3課時課題詩兩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未選擇的路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2、背誦第一首詩。過程與方法1、 理解象征與比喻的區別。...

  • 《詩兩首》教案(精選13篇)

    24.詩兩首泰戈爾課型:講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體悟,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范讀與學生各種朗讀方式(自由朗讀、齊讀、分組讀)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詩文基調。...

  • 《詩兩首》教學實錄(精選15篇)

    教師:同學們,2002年世界杯小組賽分組結果已經知道了。我們中國隊和巴西隊分在了一組,你們說,假如中國戰勝了巴西會怎樣? (學生議論紛紛) 男生甲:我會很高興。 男生乙:會很長中國人的志氣。 ……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有趣。...

  • 詩兩首(精選17篇)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七年級《詩兩首》教學反思(精選2篇)

    一、整篇文章的描寫重點是蓮花,作者從自家院子的蓮花開始,寫到了祖父賞蓮,之后重點寫了風雨中紅蓮的變化過程,主角儼然是紅蓮,那我把題目改成紅蓮好不好?(明確:不好,寫紅蓮是為了寫荷葉,寫風雨中紅蓮的變化即荷護紅蓮,很自然就...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商丘市| 襄汾县| 泽库县| 花莲县| 庄河市| 抚州市| 高安市| 景洪市| 漠河县| 资中县| 福清市| 浑源县| 积石山| 达拉特旗| 成安县| 黎平县| 怀化市| 辉县市| 凉城县| 夏河县| 中方县| 枣阳市| 西林县| 巩留县| 新泰市| 武冈市| 江永县| 达拉特旗| 霍邱县| 牙克石市| 贡觉县| 辰溪县| 阿拉善左旗| 新田县| 安康市| 伽师县| 张北县| 东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