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 屏 ”(精選11篇)
說 “ 屏 ” 篇1
學情分析:
學生在課文的整體把握上,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在品味語言能力上,由于本課詩詞較多,難于理解。因此我在問題的設置和學法指導方面,盡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材分析:
本文寫作特點鮮明,教學中不應當做一般說明文來處理,應當強調的是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體會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內容,了解“屏”的相關知識。
2、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重點難點:
1、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重點)
2、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理解引用的古詩詞的詩意。(難點)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生活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要分隔室內外,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
墻,屏……
在這眾多的可用的器物中有種算的上最“巧”的的,那就是“屏”。
。ǔ鍪靖黝惼溜L畫面,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屏的魅力。教師解說)
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著神秘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于一身。雖在我們的生活中已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古建筑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一道說說“屏”。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積累生字詞。
。1).注意下列字音字形
帷幕 傖俗 休憩 造型
忒 點綴 韶光
。2).解釋重點字詞
傖俗:粗俗鄙陋。傖,粗野。
休憩:休息。
韶光:美麗的春光。韶:美 誠:這里是“果真”的意思。
徒勞:無益地耗費勞力。
得體:恰當,恰如其分。
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2.勾畫關于介紹屏的知識的句子或段落。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解釋。
明確:“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風,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
三、再讀課文,把握特征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分組討論作者介紹了關于“屏“的哪些知識?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觀點,小組長代表本組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
◆屏風的作用:
a遮擋視線: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b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
c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體展示)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ǘ嗝襟w展示不同種類的屏的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了解。)
四、精讀課文,感受情感,把握語言。
1、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結合具體句子分析。
抓住以下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明確: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向往之情;后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
總結:喜愛 向往 贊賞
2、品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讓我們欣賞的同時了解屏。屏風在我們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作者將自己的深情借助古詩詞抒發出來,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請小組內合作討論:說說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
句式:“我最喜歡的詩句是——因為它——”
學生可能會提到的句子: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投影全詩)
出自唐詩人杜牧《秋夕》詩。全詩如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边@是一首描寫封建帝王后宮宮女生活圖景的詩。整首詩描繪出寂靜凄清的環境氣氛,烘托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痛苦!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游園”一出。杜麗娘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板\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斑弊x“tu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著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赌档ねぁ分小板\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后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說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例:南朝 《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賀 《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五、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和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 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六、作業
練習冊上相關練習
七、板書
說 屏
陳從周
作 用
↗ 巧 ↖
分類 → 設置
說 “ 屏 ” 篇2
課題
說“屏"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點
難點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語言運用
1. 找出下列句中用得準確的詞語。
(1)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2)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
2. 造句。
既……又……而且……
3. 模仿例句,用所給的詩句寫一段話。
例1: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
.(1)春風又綠江南岸
例2: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閑倚畫屏” “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閑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
(2)江山如此多嬌
4.用簡明的語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內容。
“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繭”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后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為研究古
代建筑,接觸到這種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更覺得它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關鍵是在一個“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課內精讀
(一)
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過去的院子或天井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j-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借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置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5. 文段的中心句是:
6. 文段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
7. 這段文字說明的順序是:——
8. 結合文段內容給“屏”下個定義。
【二】
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倫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制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筑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9. 選文的總說旬是:
10.從選文看,作者認為屏的設置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三)
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閑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聰明的建筑師、家具師們,以你們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
11.這段文字的說明方法是:
12.文中表明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于:課外選讀
桂林陽朔
從陽朔縣城沿公路南行約五公里,便到了田家河,有工農橋,是舊時青克渡渡口,東望有獺巖、駱駝過江諸山,更有農舍、綠竹點綴期間,波光筏影,山川如畫。再前行約半公里,便到穿巖。這是個造型別致的小石山,就在穿巖村邊,前臨金寶河,山石色彩斑斕,巖洞前后穿透,像個巨大的城門,又像個中空的“石罩”。在靠近山頂的巖邊,有一小石懸空橫出,形狀如鉤;河邊有一石似浮蛙;南面山坡上的數塊奇石很像小熊。渡口對岸有株古榕,大逾六抱,蔭蔽畝余,一枝橫出如臥龍。據說此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有人把這些景色編為歌謠說:“金鉤掛山頭,青蛙水上浮,小熊滿山跑,古榕伴清流!
月亮山在穿巖之南約一公里許,山頂有一穿洞,如一輪皓月。若在山東南面歷村邊的“賞月路”上邊走邊望,隨著人們行進的位置不同,洞后山峰掩蔽天空光亮的多少不一,可看到上弦月,娥眉月,下弦月等圃缺變化的奇景。清人徐延諍有詩說:“峰巒頂上鏡光浮,旦夕空明未見收。自昔懸崖崩一角,至今遺魄照千秋。山穿月曜無圓缺,月出山輝任去留。萬古不磨惟此鏡,與君長作廣寒游。”
(徐君慧)
13.第一自然段引用歌謠有什么作用?
14.第二段中觀月的順序是什么?可看到
幾種情形的月?
15.結尾處兩句詩中的“惟此鏡”“廣寒游”里的“鏡”和“廣寒”分別指什么?
思考探究
16.文中含“屏”的詩句很美,請摘抄一兩句,并對其作簡要的評析。
說 “ 屏 ” 篇3
《說“屏”》教案
田 萍
教學目的:
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會作者對屏的感情。
2 體會本文生動富有文采的說明語言 。
3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說明語言。
2 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工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找。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我國有一種名叫屏風的家具嗎?”學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風的圖片,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多媒體展示)
師:“那這種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聯系同學學過的課文《口技》引導學生回答出兩點,美觀和起遮擋視線的作用)
師:大家剛才說的都很好,屏風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它逐漸由單純的家具演變成為了一種工藝品,古樸典雅的屏風往往會給人無限的遐想,難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留下各種優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為什么總能牽動人們悠悠的情思呢?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陳同洲先生的《說“屏”》。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弄清重點詞語的讀音。(多媒體展示)
2、學生自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幽雅的樂曲,配合學生的朗讀。思考:
a什么是屏,課文介紹了關于屏的哪些知識?
b作者對屏的感情怎樣?(多媒體展示思考的問題)
聽讀完后,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并找出屏的特點)
b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1、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2、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3、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三、研讀與賞析。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說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
例:用《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1、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體會其作用。
引用湯顯祖的《牡丹亭》的戲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間,又使文章更加流光異彩。
作者結尾引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提倡屏的文化內涵,是平實的說明中流動著詩歌的韻律,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文采。充滿了詩情畫意,也更好表達作者希望人們更好的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小結:剛剛我們體會到文章所用的說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運用,展現出文章語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確:文章語言生動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間流露出感情,大量詩詞的引用是行文中蕩漾著詩情畫意。
小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它或清雅或華貴的身姿總能牽動多少文人騷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關屏風的詩詞,大家一起來欣賞欣賞。(多媒體展示,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句,并簡單的說明理由)。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詞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2、現代屏風的演變(媒體展示)
想像一下,屏風將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課堂活動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風,并配上精彩的解說。
說 “ 屏 ” 篇4
●教學目標
查字典,看注釋,掌握重點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
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弄明白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找。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學生拿著自己找的圖片或小屏風,向同學作介紹,語言可能不生動,教師可以就此導人,看做者是怎樣介紹的。也可以用古詩詞中有描寫屏風的詩句導人。
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教師正音。
教師配古箏樂曲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并思考:
a.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b.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
聽讀完后,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b.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研讀與賞析。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說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
a.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牡丹亭》中“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后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準確地說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小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說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說。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詞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想像一下,屏風將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
把課堂上所說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學著用上古詩詞佳句,要用得得體。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回答問題。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
明確:“屏者,障也!币馑际牵浩溜L,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
解釋緊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紹了關于屏的那些知識?
明確: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
作用:遮擋視線;起分隔作用;藝術點綴;擋風。
種類: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體展示不同種類的屏的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了解。)
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
合作討論回答
。3)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
抓住以下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明確: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向往之情;后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
二、探究理解文中古詩詞的意思,感受濃濃的詩意。
1、理解詩意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出自唐詩人杜牧《秋夕》詩。全詩如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這是一首描寫封建帝王后宮宮女生活圖景的詩。整首詩描繪出寂靜凄清的環境氣氛,烘托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痛苦。
(2)“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游園”一出。杜麗娘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板\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斑弊x“tu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著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
三、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么好處?
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ㄆ撸 研讀賞析
1、 文中運用哪些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2、 體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本文是一篇輕松、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
。1)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了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2)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說明對象服務,且使說明語言更生動。
三、總結拓展
(一)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和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 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積累與屏風有關的詩句。
例:南朝 《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賀 《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板書設計:
避免直視
屏的作用: 藝術點綴
可以擋風
說屏 屏的分類:按屏風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巧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
教學后記:學生對屏的知識把握,審美情趣的培養等方面有較好的效果,但對作者的情感體會得不是很深刻。
說 “ 屏 ” 篇5
教學目的:
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會作者對屏的感情。
2 體會本文生動富有文采的說明語言 。
3 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說明語言。
2 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工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導入: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我國有一種名叫屏風的家具嗎?”學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風的圖片,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多媒體展示)
師:“那這種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聯系同學學過的課文《口技》引導學生回答出兩點,美觀和起遮擋視線的作用)
師:大家剛才說的都很好,屏風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它逐漸由單純的家具演變成為了一種工藝品,古樸典雅的屏風往往會給人無限的遐想,難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留下各種優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為什么總能牽動人們悠悠的情思呢?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陳同洲先生的《說“屏”》。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導入課文。
2 檢查預習情況,弄清重點詞語的讀音。(多媒體展示)
3 學生自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幽雅的樂曲,配合學生的朗讀,布置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課文介紹了關于屏的哪些知識?第二,作者對屏的感情怎樣?(多媒體展示思考的問題)
4師提問:“什么是屏?”學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說。然后請學生找出,作者還介紹了關于屏的哪些知識,學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體展示)
5接著梳理文章,繼續要求學生尋找文章所介紹的關于屏的知識。
學生發言后,老師明確:屏的分類和屏設置時的注意事項,如:造型要輕巧,色彩不要傖俗,繪畫要有詩意,屏的設置要注意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等方面要做到得體。總之作者用一個字來形容屏的結構功用---“巧”。
6 師:“作者給我們介紹的這種造型精巧,用途廣泛,歷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蘊的工藝品,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它的感情如何?”
學生回答后老師明確:“喜愛和向往!,師引導學生繼續深入理解“這種喜愛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呢?”學生首先會在原文中尋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師繼續引導:“只有這個地方可以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嗎?”要求學生找出直接能書法出這種感情的句子。
7學生繼續深入體會,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語句! 這是很有詩意的名詞”,“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結合的文章”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對屏 那種喜愛和向往之情,那作者還借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呢?
8體會“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體展示全詩)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導學生抓住句子中“冷”,“輕”,“小”等字,體會詩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師問:“為什么作者在這里會引用這樣的一句詩歌呢?”學生回答后老師明確,作者開篇的引用給我們營造俊逸清雅的藝術氛圍,流露出自己對屏的喜愛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體會其作用。
學生回答后老師明確:引用湯顯祖的《牡丹亭》的戲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間,又使文章更加流光異彩。生齊讀文章最后一段,體會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師和家具師能夠還屏豐富的文化內涵!弊髡呓Y尾引用詩句來表達這個愿望有什么好處呢?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提倡屏的文化內涵,是平實的說明中流動著詩歌的韻律,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文采。充滿了詩情畫意,也更好表達作者希望人們更好的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10體會文章語言的特色。
剛剛我們體會到文章所用的說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運用,展現出文章語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確:文章語言生動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間流露出感情,大量詩詞的引用是行文中蕩漾著詩情畫意。
11 屏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它或清雅或華貴的身姿總能牽動多少文人騷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關屏風的詩詞,大家一起來欣賞欣賞。(多媒體展示,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句,并簡單的說明理由)。其實古老的中國像這樣的有教高的審美和實用價值的工藝品不計其數,他們漫漫演變成物一種器物文化,你能再給我們說出一些嗎?”學生各抒己見,例如中國的茶具,
12 總結:剛才大家都說的很精彩,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國家,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驕傲,更有責任把這種文化發揚光大。布置作業(多媒體展示)
說 “ 屏 ” 篇6
一.說教材
《說“屏”》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是一篇比較輕松.隨意的小品式說明文。對于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者的角度,而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了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作者的看眼點在于對屏風的使用和設置方面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不能只把它當說明文來教,教學中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優美的特點,根據本課教材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相關知識。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3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
4學習引用說明法,感受語言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教學重點:1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2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
二.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瀆課文,應以學生自瀆為主,教師設計一些思考題指導學生自瀆,如有疑難,教師作一些必要的點撥,采用自讀,點撥相結合,小組合作探究。對于屏,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增加直觀性。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語設計:我們學習《故宮博物院》時,許多同學都被金鑾殿上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雕龍寶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細心的同學還注意到了寶座背后安放著的雕龍屏,它點綴著整個金鑾殿,更增加了寶座的莊重肅穆,大家再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中還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我覺得這樣的復習導入,不只是溫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更快地進入文本。
2.學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風圖片,并猜想它們的用途,輔以簡單的介紹,新課標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這是訓練學生搜集資料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接著老師展示一組屏風圖片,讓學生初步認識“屏”。
3.作者簡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辨字這環節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重在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2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這一環節是訓練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也是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篩選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兩個思考題: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并說說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話給同學說說本文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作者介紹了“屏”的哪些知識?
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找出具體句子談體會。
本環節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交流合作來解決問題,學生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組觀點,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介紹屏的分類時展示不同種類屏的圖片,讓學生再次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了解)
(四)品味語言賞析閱讀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本環節主要探究文中古詩詞的含義,感受濃濃的詩意,(重點指導句子通過多媒體展示)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品味語言,在探討語言之后,總結本文的說明方法。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結束語的設計: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作用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能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課外搜集資料,寫“屏”的古詩詞及“屏”的圖片,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說,在自習課上,組織一次“話說屏風”的交流會。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克服以往以書本為中心的學習傾向,實現教材內外的溝通和教堂內外的交流。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說 “ 屏 ” 篇7
一.說教材
《說“屏”》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是一篇比較輕松.隨意的小品式說明文。對于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者的角度,而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了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作者的看眼點在于對屏風的使用和設置方面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不能只把它當說明文來教,教學中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優美的特點,根據本課教材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相關知識。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3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
4學習引用說明法,感受語言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教學重點:1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2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
二.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瀆課文,應以學生自瀆為主,教師設計一些思考題指導學生自瀆,如有疑難,教師作一些必要的點撥,采用自讀,點撥相結合,小組合作探究。對于屏,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增加直觀性。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語設計:我們學習《故宮博物院》時,許多同學都被金鑾殿上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雕龍寶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細心的同學還注意到了寶座背后安放著的雕龍屏,它點綴著整個金鑾殿,更增加了寶座的莊重肅穆,大家再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中還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我覺得這樣的復習導入,不只是溫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更快地進入文本。
2.學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風圖片,并猜想它們的用途,輔以簡單的介紹,新課標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這是訓練學生搜集資料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接著老師展示一組屏風圖片,讓學生初步認識“屏”。
3.作者簡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辨字這環節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重在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2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這一環節是訓練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也是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篩選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兩個思考題: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并說說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話給同學說說本文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作者介紹了“屏”的哪些知識?
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找出具體句子談體會。
本環節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交流合作來解決問題,學生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組觀點,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介紹屏的分類時展示不同種類屏的圖片,讓學生再次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了解)
(四)品味語言賞析閱讀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本環節主要探究文中古詩詞的含義,感受濃濃的詩意,(重點指導句子通過多媒體展示)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品味語言,在探討語言之后,總結本文的說明方法。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結束語的設計: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作用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能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課外搜集資料,寫“屏”的古詩詞及“屏”的圖片,請你引詩配畫作解說,在自習課上,組織一次“話說屏風”的交流會。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克服以往以書本為中心的學習傾向,實現教材內外的溝通和教堂內外的交流。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說 “ 屏 ” 篇8
①“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說屏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說屏閱讀材料①“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后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為研究古代建筑,接觸到這種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更覺得它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文章,關鍵是在一個“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谄量梢苑指羰覂仁彝狻_^去的院子或天井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借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置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赌档ねぁ“游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芷烈灿写笮≈。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制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筑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⑤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閑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聰明的建筑師、家具師們,以你們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為徒勞了。
說屏閱讀題目1.第①段中寫母親背誦“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作用是什么?(2分)
2.找出第①段中表現屏風特點的語句寫在橫線上。(2分)
3.在②~④段中,作者介紹了關于“屏”的哪些知識?(3分)
4.作者對“屏”懷有怎樣的感情?(2分)
說屏閱讀答案1.①引出說明對象。②使文章具有詩意和韻味。③引發作者的向往之情。(答對其中兩點即可得2分)
2.(2分)“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到神秘作用”或“功能與美感相結合”
3.(每點1分,3分)①在室內外安置屏風的作用(其中有實用性的,也有藝術性的);②從建筑材料和裝飾的華麗角度劃分出的屏風種類;③屏風在設置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4.喜愛、向往和贊賞之情。(意近即可得2分)
說 “ 屏 ” 篇9
閱讀理解,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常見的考核題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內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題速度,需要我們在反復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說屏》閱讀答案,相信同學們完成后會有收獲。
《說屏》
陳從周
(1)“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nà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xiāo魂的了。后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為研究古代建筑,接觸到這種似隔非隔、在空間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更覺得它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擅長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感結合的文章,關鍵是在一個“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
(2)屏可以分隔室內室外。過去的院子或天井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舊社會男女有別,雙方不能見面,只得借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室內置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3)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赌档ねぁ“游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4)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注意到,屏在許多餐廳、賓館中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制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筑美中應起到的作用,僅僅是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5)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閑滋味,未始不能起點文化休憩的作用。聰明的建筑師、家具師們,以你們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誠如是,則我寫這篇小文章,也就不徒勞了。
《說屏》閱讀題:
1.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點的字注音。(2分)
nà xiāo
( )涼 ( )魂 閨女( ) 休憩( )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給我們介紹了屏的知識?(3分)
3.讀第1段,說說屏的什么特點贏得了外國人的“齊聲稱道”。(2分)
4.屏的主要作用有哪些?(3分)
5.作者從哪些方面表達了對屏的喜愛之情?(3分)
6.作者除了介紹屏的知識,還表達了怎樣的愿望?(2分)
《說屏》參考答案:
1.納 銷 guī qì
2.從特征、作用、分類、設置等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答出其中的3點即可)
3.屏的“功能與美感相結合”的特點贏得了外國人的“齊聲稱道”。
4.既起分割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另外,還是“流動空間”,還有文化休憩作用。(答出其中的3點即可)
5.第1段直接表達了對屏的向往之情。第4段寫對人們忽視屏的建筑美現象的不滿也反映了對屏的喜愛。第5段在對屏的閑滋味的體驗和對屏的創新希望中寄寓了對屏的喜愛。
6.希望建筑師和家具師們在屏的制作上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說 “ 屏 ” 篇10
說屏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屏”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的寫法。
3、理解作者對屏風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屏風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正音
屏風( )納涼( )傖俗( )忒( )休憩( )帷幕( ) 擅長( )
2、釋義
傖俗:粗俗鄙陋。
擅長:在某方面有特長。
雅俗之別:高雅與粗俗的分別。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
(2)作者簡介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感知內容,試用一句話歸納大意。
明確:本文介紹了屏的特點、作用、種類和設置。
3、研討
。1)本文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2)先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話作一解釋。
。3)根據課文,說一說“屏”有何作用?
。4)“屏”可以怎樣分類?
(5)作者認為“屏”的設置應注意些什么?
4、賞析
。1)深入體會作者在介紹“屏”的時候,為什么用上了“富有詩意”、“令人
銷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詞句? 明確:體現了作者對屏的喜愛之情,
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2)本文是介紹“屏”的說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記敘內容穿插其中,從
文中找出來,說說其作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詩詞句,你覺得這樣有什么好處?
三.延伸遷移
完成語段閱讀
能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之一。20世紀以來,全球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大大增加了對能源的需求。在各種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統計,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可采儲量,按1992年各國的產量計算,分別只能開采44年和60年;雖然可采儲量還可能會有新的發現,但社會需求也在增長,特別是考慮到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油氣燃料可供開采的時間不會很長。在化石燃料中,盡管煤炭的蘊藏量最豐富,但燃煤造成的嚴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為世界范圍的主要能源。雖然核聚變反應可提供清潔的能源,在海洋中蘊藏著約42萬億噸核聚變的主要物質氘,但核聚變堆研究的難度很大,估計要到下一世紀后期核聚變電站才有可能實現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紀能源問題的前景時,可能不得不面對油氣資源面臨枯竭、核聚變發電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時期。為保證這一時期內人類有充足的清潔能源供應,利用太陽能來發電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太陽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種能源無不與之密切相關。事實上,太陽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類的發展中,起了無比重大的作用,也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源。太陽內部不斷進行的高溫核聚變反應釋放著功率為3.8×1026兆瓦的巨大輻射能,其中只有二十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大氣高層;經過大氣層時,約30%被反射,23%被吸收,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達地球表面。盡管如此,只要能夠利用其萬分之幾,便可滿足今日人類的全部需要。
1.本文主要運用的兩種說明方法是什么?
2.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寫在下面。
4.結合選文說出太陽能發電的主要優勢。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說屏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屏”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的寫法。
3、理解作者對屏風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習重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的寫法。
學習難點:理解作者對屏風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正音
屏風( ) 納涼( 傖俗( )忒( )休憩( ) 帷幕( ) 擅長( )
2、釋義
傖俗
擅長
休憩
雅俗之別
二、學習•研討
1、了解作者 檢查預習情況
(1)陳從周(1918—),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園林專家,并擅長文史,
兼工詩詞、繪畫。(2)檢查預習
2、自讀課文,感知內容,試用一句話歸納大意。
3、研討
。1)本文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2)先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話作一解釋。
。3)根據課文,說一說“屏”有何作用?
。4)“屏”可以怎樣分類?
。5)作者認為“屏”的設置應注意些什么?
4、賞析
。1)深入體會作者在介紹“屏”的時候,為什么用上了“富有詩意”、“令人銷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詞句?
。2)本文是介紹“屏”的說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記敘內容穿插其中,從文中找出來,說說其作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詩詞句,你覺得這樣有什么好處?
①作者開篇引用杜牧《秋夕》——
②錦屏人忒看得這韻光賤!
、郾タ雌辽!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語段閱讀
能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之一。20世紀以來,全球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大大增加了對能源的需求。在各種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統計,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可采儲量,按1992年各國的產量計算,分別只能開采44年和60年;雖然可采儲量還可能會有新的發現,但社會需求也在增長,特別是考慮到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油氣燃料可供開采的時間不會很長。在化石燃料中,盡管煤炭的蘊藏量最豐富,但燃煤造成的嚴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為世界范圍的主要能源。雖然核聚變反應可提供清潔的能源,在海洋中蘊藏著約42萬億噸核聚變的主要物質氘,但核聚變堆研究的難度很大,估計要到下一世紀后期核聚變電站才有可能實現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紀能源問題的前景時,可能不得不面對油氣資源面臨枯竭、核聚變發電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時期。為保證這一時期內人類有充足的清潔能源供應,利用太陽能來發電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太陽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種能源無不與之密切相關。事實上,太陽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類的發展中,起了無比重大的作用,也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能源。太陽內部不斷進行的高溫核聚變反應釋放著功率為3.8×1026兆瓦的巨大輻射能,其中只有二十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大氣高層;經過大氣層時,約30%被反射,23%被吸收,僅
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達地球表面。盡管如此,只要能夠利用其萬分之幾,便可滿足今日人類的全部需要。
1.本文主要運用的兩種說明方法是什么?
2.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寫在下面。
4.結合選文說出太陽能發電的主要優勢。
學后感
15《說屏》參考答案
二.3. (1)總寫—分說—總寫(2) 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是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3)①分隔作用 ②藝術點綴 ③可以擋風(4)按其建造材料和裝飾的華麗程度,屏風可以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5)因場合不同,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都要做到得體。4. ①作者開篇引用杜牧《秋夕》(給我們營造俊逸清雅的藝術氛圍,流露出自己對屏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同時也引引用出被說明的事物,引起讀者的興趣。) ②錦屏人忒看得這韻光賤。(“錦屏人”指閨中女郎杜麗娘,她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 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作用:1、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2、與展示屏風之美是相稱的。
三.2. :1.列數字 作比較 2.邏輯順序 3.因此,在展望21世紀能源問題的前景時,可能不得不面對油氣資源面臨枯竭、核聚變發電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時期。 4.取之不盡,無污染
說 “ 屏 ” 篇11
一.說教材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相關知識。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3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
4學習引用說明法,感受語言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教學重點:1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2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
二.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瀆課文,應以學生自瀆為主,教師設計一些思考題指導學生自瀆,如有疑難,教師作一些必要的點撥,采用自讀,點撥相結合,小組合作探究。對于屏,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增加直觀性。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語設計:我們學習《故宮博物院》時,許多同學都被金鑾殿上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雕龍寶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細心的同學還注意到了寶座背后安放著的雕龍屏,它點綴著整個金鑾殿,更增加了寶座的莊重肅穆,大家再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中還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我覺得這樣的復習導入,不只是溫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更快地進入文本。
3.作者簡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辨字這環節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重在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2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這一環節是訓練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也是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篩選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兩個思考題: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并說說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話給同學說說本文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1作者介紹了“屏”的哪些知識?
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找出具體句子談體會。
本環節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交流合作來解決問題,學生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組觀點,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介紹屏的分類時展示不同種類屏的圖片,讓學生再次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了解)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結束語的設計: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作用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能重新大放異彩。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