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訓練重點
一.理解新聞消息的特點
二語言要準確、簡明
預習提示
本文是毛澤東同志為新華社寫的一篇新聞稿。
1949年初,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后,于《月20日
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人民解放軍于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 2時,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萬船齊發、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
這則消息500余字,及時展示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概貌。文章結構嚴密,語言準確簡潔,感情色彩鮮明,思想深刻,氣勢雄渾。
注意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荻港獲得銳不可當當真
潰退殲滅阡陌纖維
要塞阻塞堵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得力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理解·分析
一標題、導語 和主體是一則消息通常所不可少的三部
分。導語 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找出本文
中的導語 ,具體說說它在文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二本文主體部分結構十分嚴密。分析一下:
1.它分哪幾個層次?
2.這幾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的?
3.這幾層意思為什么按這樣的順序來安排?為什么
不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
揣摩·運用
三新聞主要是“用事實講話”,但也可插入簡要的議論。
本文議論了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
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另一方面和國民黨反動派
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這兩方面議論為什
么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
么?
四本文語言準確鮮明,應深入體會。下列四組句子中,
第②句是原文。試分別對照每組兩句中加點部分的
異同,說說第②句為什么勝過第①句。
1.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不同的表達
作用。
①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
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獲
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30萬人。
②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
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
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2. 提示:注意怎樣便于讀者準確理解;斟酌詞語
的不同色彩。
①現在,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剩
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家電中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
2/3,余部23日可渡完。
3.提示:具體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 21日那一天 ,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
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
又被我軍突破了。
4.提示:體會簡略籠統和確鑿具體說法的不同表達
效果。
①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
日下午,東路軍已戰勝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
中、鎮江、江陰諸縣,封鎖長江。
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下午至22
日下午和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
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
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積累·聯想
五下邊的《我軍橫渡長江情景》,是當時的前線記者閻
、吾所寫的。閻吾參加了渡江戰役,目睹了那一歷史大
進軍的雄偉場面,剛剛把這則消息寫了一半,便跳上
一條突擊船,冒著槍林彈雨駛向南岸,沖過敵人陣
地,從敵人尸體上找到~截蠟燭頭,趴在地上,寫完
了消息的后一半。同樣報道渡江戰役,試比較這則消
息和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 23日電前線記
者闡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
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
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
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
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
的陣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
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大小船
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飛駛而去。北
岸的江邊,站滿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戰
員,大家都屏息凝視著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著。忽
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
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進發出一片歡呼:“過去
了!”“過去了!”無數船只繼續從各港口涌出來,加
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
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
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著。漸漸的槍炮
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
頭,無數民工忙著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
送到船上,隨著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
布滿著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
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
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原載1949年4月25日《東北日報》)
六寫一則新聞,報道學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項活
動。要求:1.擬出恰當的標題。2.注意導語 的概括
性和準確性。3.要簡明,以300字左右為好。(本題
可參照作文訓練一并完成。)
七如有條件,可觀看電影《風雨下鐘山》或《開國大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