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與思想
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其父蘇洵于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后,謫貶黃州。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后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紹圣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后,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上蘇軾為人表里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于元豐,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紹圣。然而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于革新獨創,“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后》)。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后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于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于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于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于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于文字游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于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托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采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于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于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匯,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采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墻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于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臺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于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于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后》、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后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游》、《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后人輯錄而成。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后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后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于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和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蘇軾軼事
少立范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宋史·蘇軾列傳》)
文驚歐公 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一頭地。”聞者始嘩而厭,久乃信服。(《宋史·蘇軾列傳》)
何須出處 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用“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圣俞為小試官,以示歐公,公曰:“此出何書?”圣俞曰:“何須出處!”及揭榜,見東坡姓名,歐公曰:“此郎必有所據。”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與圣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宋人軼事匯編》)
名懾舉子 (東坡)初赴制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相國韓魏公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于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宋人軼事匯編》)
老兵有鑒識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咨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陜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嘆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臥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鑒識。”(《宋人軼事匯編》)
作文先有意 有問作文之法于東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種物,欲致為我用,有一物焉,曰錢,得錢則物皆為用。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宋人軼事匯編》)
平生快意事 東坡嘗謂:“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矣。”(《宋人軼事匯編》)
換羊肉書 黃魯直戲東坡曰:“昔右軍書為換鵝書,近日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帥姚麟家換羊肉數斤,可名公書為換羊書矣。”公在翰苑,一日宗儒致簡相寄,以圖報書。來人督索甚急,公笑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宋人軼事匯編》)
- 蘇軾詞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朗讀、品味,體會作者壯志躊躇,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以及坦然面對人生風雨、順境逆境的胸懷。2、通過比較、品析,體會豪放詞的特點。說明:詩言志,詞傳情。...
- 8 蘇軾詠月詩文
8 蘇軾詠月詩文【教學目標】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對作品的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2.反復朗讀和背誦詩文,理解詩文中所蘊含的不同情感。3.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相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 鄉情濃濃質樸真率——蘇軾《初發嘉州》簡析
初發嘉州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這是蘇軾最早的詩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
- 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及譯文(通用16篇)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及譯文《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 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及譯文(精選13篇)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及譯文《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 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及譯文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蘇軾《石鐘山記》閱讀答案及譯文《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 蝶戀花密州上元蘇軾閱讀答案
蘇軾這首《蝶戀花》,學者評價為確是有境界之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的《蝶戀花密州上元》有什么過人之處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蝶戀花密州上元蘇軾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蝶戀花密州上元蘇軾閱讀材料燈火錢塘三五夜,...
- 石鐘山記 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捕,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 唐宋八大家之蘇轍
蘇轍(1039-1112) 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又有“小蘇”之稱。仁宗(趙禎)嘉佑年間進士。神宗(趙頊)時,王安石行新法,軾、轍力言不便。...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