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下教學用書: 雷電頌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我國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是作者賦予這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七國紛爭、戰亂頻仍的時代,屈原看透了秦國侵吞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系念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孰料卻遭到張儀、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橫加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關注祖國和人民,把它們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沉痛地”勸誡楚懷王,憤怒地斥責南后,恨她危害了祖國:“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楚國啊!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 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他呼喚著咆哮的風,去“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喚著轟隆隆的雷,把他載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喚著閃電,要把閃電作為他心中無形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他呼喚著在黑暗中咆哮著、閃耀著的偉大的自然力,“發揮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從而迎來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渴望光明,狂熱地呼喊“火……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之火的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嗎?……”詩人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為了獲得光明,他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因為它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這些神鬼偶像指向的是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表現了他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斗精神,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斗到底的浩然正氣。 在現代話劇中,獨白是一種非常具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現人物內心深刻而復雜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歷史劇創作中,十分注意在戲劇沖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后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而出,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雷電頌》的獨白就是這樣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段抒情獨白,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是全劇的靈魂和高潮。郭沫若說,在劇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寫了無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跡,從構思上說,“都為的是結穴成這一景”。“雷電頌”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斗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使全劇主題異常鮮明地凸現出來,充分表現了詩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曾表示,《雷電頌》是受了屈原《天問》中“薄暮雷電”的啟示,想表達“天問”的意境。實際上,“雷電頌”呼風喚雷的激情,毀滅諸神的憤怒,磅礴宇宙的氣勢,直接顯露了郭沫若鮮明的個性、沖動的氣質、熾熱的感情,接近于郭沫若式的自我傾訴。而且具有深沉的現實指向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有力地抨擊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投降政策,堅持全民族抗日的斗爭意志,推動了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 這段獨白想像瑰麗奇特,氣勢宏偉壯闊,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上天入地,馳騁想像,運用夸張、象征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宇宙偉大的自然力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穢、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顯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壯。 二、問題研究 1.歷史劇《屈原》的寫作背景及寫作意圖分別是什么? 《屈原》寫于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于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并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于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作者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獨立不移”“堅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質的塑造,撼動了進步人民的靈魂。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多少愛國人士的共鳴。這段著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和向往。屈原和雷電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們可以在這個歷史形象中看到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周恩來同志稱贊說:“屈原并沒有寫過這樣的詩詞,也不能寫出來,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說出自己心中的怨憤,也表達了蔣管區人民的憤恨之情,是向國民黨壓迫人民的控訴,好得很!”《屈原》的創作在當時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日的斗爭意志,有力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當時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轟動了整個山城,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作最后終于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2.《屈原》第五幕的劇情和情節結構怎樣? 本課的教學應向學生們簡要交代《屈原》第五幕的劇情,把《雷電頌》放到整幕劇情中去理解。劇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鄭袖為首的楚朝廷奸佞們之間的尖銳的矛盾沖突,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端。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后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沖突推到了頂點。以南后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們,對屈原恨之入骨,他們誣陷打擊屈原還不夠,還要欲除之為后快,暴露了他們鏟除政治異己的兇殘和毒辣。 第二部分:發展。寫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面對黑暗現實,詩人呼風喚雷,怒斥神祗,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的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表現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浩然正氣。 第三部分:高潮。寫嬋娟之死。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表現了光明和黑暗、正義和邪惡誓不兩立的沖突。嬋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興,突出展現了嬋娟的高尚品格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 3.《雷電頌》的結構層次怎樣? 《雷電頌》是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祗的內心獨白。獨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戲劇藝術的表現方法。這篇長篇抒情獨白實際上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它氣勢雄偉,抒情意味濃厚,作者充分展開藝術聯想,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全文表達的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在結構上兩個層次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 第一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贊與向往。 風雷電象征了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在“比鐵還沉重”、“比鐵還牢固”的黑暗、陰慘的現實面前,詩人充滿了強烈憤懣,不得不憂慮祖國的前途命運。所以他熱切地祈求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的“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長劍”。在奇麗的聯想中,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力合二為一,表達了對光明的熱烈追求,顯示了摧毀一切黑暗的憤激的情緒和斗爭決心。 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東皇太一”等眾神象征了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和官僚統治集團。屈原斥責這些“土偶木梗”無德無能,欺民惑眾,奸詐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這是因為它們身居高位,沒有什么“德能”,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象征了現實中種種黑暗勢力。這樣,屈原變革現實的要求就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斗激情和徹底的斗爭精神。 4.《雷電頌》藝術上有什么特色? ①想像瑰麗奇特,閃耀著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 這段獨白想像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夸張、象征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急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們的神力,使詩人具有了毀滅諸神、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這樣,就使歷史中的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全文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洋溢著高昂的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象征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體)。象征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領會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義: a.風雷電:象征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b.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人民群眾。 c.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屈原《涉江》篇云“帶長鋏之陸離兮”。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d.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類似英國作家笛福長篇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所描寫的海中荒島,是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托靈魂的一方凈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其中河伯有二義: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員。 ③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增強語句的氣勢和情感色彩,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觀眾。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方法。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等,這些語句,熱切地呼告和歌頌風、雷、電;而“你,你東君,你是什么個東君”等語句,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這樣,就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 其次,運用了反復、排比等方法,也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回環往復,蕩氣回腸,瑯瑯上口,鏗鏘有力。 5.關于《雷電頌》的舞臺說明。 舞臺說明為舞臺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臺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著刑具,頸上系有長鏈,“玄衣”、“披發”,但他大義凜然,佇立睥睨,目含怒火,堅貞不屈,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涌而出! 此外,教師有必要向學生說明吟詠“雷電頌”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以創造一個想像的場域,啟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個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布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后毒死屈原、縱火焚尸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一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 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著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征著光明與黑暗的搏斗。 練習說明 一、課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試反復朗讀課文,背誦前六段;說說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設題意圖:由于這篇獨白是一篇抒情意味非常濃厚的散文詩,所以要引領學生在反復的吟讀中把握詩情、詩味和詩理以及作品內蘊的深刻的思想內涵,著重體會抒情主人公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二、課文運用了象征手法,說說風、雷、電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設題意圖:理解作品是如何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的。 “風雷電”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 課文通篇運用了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手法,還有反復、排比、比喻、反問等方法。 例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啊,這宇宙中的偉大的詩!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你們都是詩,都是音樂,都是跳舞。”這些語句,兼用擬人、呼告、排比;“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運用比喻,熱切地向往和贊美風、雷、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而“你,你東君,你是什么個東君?”“你,你這土偶木梗,你這沒心肝的,沒靈魂的,我要把你燒毀,燒毀”等語句兼用反復、排比、反問,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這樣,就直接有力地抒發了愛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動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詩的形式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瑯瑯上口,鏗鏘有力。 三、與以前讀過的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相比,本文這種抒情方式有什么特點? 設題意圖:與以前所學的郭沫若的《詩兩首》作一番比較,在體裁上一個是詩,一個是散文詩式的戲劇獨白。兩個作品表現了郭沫若特有的個性風格,但在抒情方式上卻有各自的特點。 《詩兩首》是在案頭供人吟讀的小詩,兩首詩都是由地上寫到天上,由現實的情景聯想到傳說中天上的人和事,寫牛郎織女的故事,寫鮫人泣珠的傳說,目的是與現實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對照,以此反襯詩人對現實的失望、不滿和前途的渺茫,表達詩人面對浩瀚的宇宙時對理想境界的朦朧的向往。兩首詩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意象,隱隱流露出淡淡的憂傷,清幽、典雅、含蓄,節奏徐緩,音調和諧,想像貼切新穎,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 而《雷電頌》是供舞臺表演的人物的內心獨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轉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風驟雨般直接有力地表達自己的愛憎情感,氣勢磅礴,酣暢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觀眾,感染觀眾,獲得一種現場感,達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運用呼告、排比、反復、擬人等修辭方法,有利于將積聚在人物內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噴瀉出來,使觀眾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大體了解《屈原》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況以及《雷電頌》在《屈原》中的地位。教科書中所附資料可供參考。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二、本文是劇中人物獨白,也是散文詩。要依據散文詩的特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三、指導學生體會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現時代的重大思想主題。體會課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開的豐富的想像,理解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有關資料 一、屈原簡介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后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二、郭沫若及其歷史劇的創作 歷史劇同新文學的其他形式一樣,也是適應現實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五四以來,郭沫若、夏衍、陽翰笙、陳白塵等作家,就曾運用過這種文藝武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到了抗戰時期,特別是在皖南事變后的國民黨統治區,歷史劇更有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政治影響。當時,國民黨統治集團瘋狂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氣焰囂張,橫行無忌。一部分堅持斗爭的革命劇作家轉而致力于歷史劇的創作,借古喻今,用中華民族歷史上堅持正義、反對邪惡的斗爭史跡,來教育和鼓舞人民,通過歷史人物之口,表達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郭沫若,是這一時期歷史劇作家的杰出的代表。他作為進步文化界的旗手、詩人、歷史學家,既從抗戰的現實斗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斗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他這個時期創作的六部歷史劇,全都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寫成的:1941年12月寫成五幕劇《棠棣之花》,1942年1月,寫成五幕劇《屈原》,2月寫成五幕劇《虎符》,6月寫成五幕劇《高漸離》,9月寫成四幕劇《孔雀膽》,1943年4月寫成五幕劇《南冠草》;前后總共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些劇作中,郭沫若塑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棠棣之花》中的聶政、聶與俠累、韓哀侯,《屈原》中的屈原、嬋娟與南后、宋玉,《虎符》中的信陵君、如姬與魏王,《南冠草》中的夏完淳與洪承疇,《高漸離》中的高漸離與秦始皇,《孔雀膽》中的段功與車力特穆爾等。在這些人物的劇烈沖突當中,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外來侵略者、本國反動統治者和叛徒漢奸等形形色色丑類的本質,無情地鞭撻了他們專橫兇殘、卑鄙無恥的靈魂;一方面深刻發掘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英雄義士的高風亮節,熱情地贊揚了他們愛國愛民、忠貞剛直的高尚品德。與黑暗反動勢力堅持進行頑強、不妥協的斗爭,是貫穿這些劇本的一個共同的基本精神。作者展示的這一幕幕歷史悲劇,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共鳴,大大鼓舞了人們堅持全民族團結抗日的斗爭意志,有力地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暴政,推動了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他早期的歷史劇增多了現實主義成分,卻又充分顯示了革命浪漫主義的特色。譬如,作者對劇本所涉及的史料,一方面盡可能地搜集占有,精密研究,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史料。他在把握歷史本質的基礎上,根據藝術規律、劇情發展和創作意圖,結合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失事求似”地大膽進行構思,使全劇的結構,人物的刻畫,情節的演變,渾然自成一個完整的天地,形象逼真,具體生動,有顯著的戲劇效果。再譬如,在這些劇作中,作者結合情節的需要和氣氛的創造,插入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歌詞,由主人公朗誦,或由群眾演唱,感情激越,色彩斑斕,使全劇充滿著濃郁的詩意。這也是過去一般歷史劇以及話劇所不曾有的風格。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這個劇本取材于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的斗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斗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復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然而,由于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兩種類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于后一種。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于現實政治斗爭的需要。他說:“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斗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典型。他心中時時系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的野心,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淫亂宮廷”之類的罪名。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沖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斗爭。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線,轉而依附秦國。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雷電頌》,是屈原斗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斗爭精神的源泉。 《屈原》劇中,還刻畫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后。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認為是屈原辭賦的象征,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當風云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蘊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真正突現出來。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后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訴,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橘樹同風”的高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這個形象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與嬋娟相反,南后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采用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卑鄙無恥。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后,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南后這個形象的刻畫,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并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閑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觀眾和讀者從這出歷史劇中會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它們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橘頌》開始,結合屈原對于《橘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因此,屈原時時以橘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并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后等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沖突做好了準備。嬋娟死后,《橘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它像是始終回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反復出現,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這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其他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于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充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關于《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前的時代”,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1942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盡管《屈原》后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回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群眾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節選自《中國現代文學史》第十三章第四節:《屈原》及其他歷史劇)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