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佑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后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佑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嘉佑五年(1060),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后,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后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謚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范作用。歐陽修一生寫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仿佛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于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于論詩,在《梅圣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后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后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抒情。還有一些艷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于經學,除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他勤于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歐陽修的著述,今存《歐陽文忠公全集》,其生平事跡,宋人胡柯撰《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附錄于全集。另有清人楊希閔《歐陽文忠公年譜》、華孳亨《增訂歐陽文忠年譜》。
歐陽修的詩、散文
采桑子
輕舟短棹西湖好
綠水逶迤
芳草長堤
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
不覺船移
微動漣漪
驚起沙禽掠岸飛
踏莎行
候館梅殘
溪橋柳細
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
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
盈盈粉淚
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畫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綠楊樓外出秋千
白發戴花君莫笑
六幺摧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樽前
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直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 唐宋八大家之蘇軾
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與思想 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 唐宋八大家之蘇轍
蘇轍(1039-1112) 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又有“小蘇”之稱。仁宗(趙禎)嘉佑年間進士。神宗(趙頊)時,王安石行新法,軾、轍力言不便。...
- 唐宋八大家之曾鞏
曾鞏(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
- 《醉翁亭記》一問
問: 《醉翁亭記》結尾寫道:"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文中提"太守"共九次,至此方結出姓名,有何妙處呢? 答: 這個結尾當然點出了作者姓名,但它與古代一些"記"的結尾點出寫作時間或者姓名有明顯的不...
- 《醉翁亭記》學習指要
《醉翁亭記》是北宋歐陽修寫的一篇山水游記,表現了作者因參與范仲淹等政治改革失敗被貶滁州知州后悠然自得的曠達情懷。筆者在研讀這篇課文后發現以下幾個問題應引起注意。 一、在句子的翻譯上應符合現代漢語習慣。...
- 巧改《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滁州做太守時寫的一篇著名山水游記,作者以精煉、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自己與游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快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全文共402字。...
- 說說《醉翁亭記》中的“樂其樂”
歐陽修《醉翁亭記》寫他與眾賓野宴盡歡以后,感嘆道:“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樂其樂”的解釋,中學課本以及一些注本都是:“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這種理解恐怕并不準確。...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