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長度的測量(精選17篇)

長度的測量

發布時間:2022-12-24

長度的測量(精選17篇)

長度的測量 篇1

  課題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 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

  二教學過程 設計

  1. 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

  教學過程 設計

  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 

  四板書

  第一章    第一節   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     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長度的測量 篇2

  課題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 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

  二教學過程 設計

  1. 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

  教學過程 設計

  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 

  四板書

  第一章    第一節   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     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長度的測量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www.letgol.com)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長度的測量 篇4

  詳細介紹:

  課題第一章測量的初步知識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執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學生主要教學過程學生活動一引入新課二教學過程設計1.測量2.長度的單位3.正確使用刻度尺教學過程設計4.正確記錄測結果5.誤差三.思考與作業四板書第一章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五簡要說明

  第一章測量的初步知識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

長度的測量 篇5

  課題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 二教學過程 設計 1. 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 教學過程 設計 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  四板書 第一章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長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     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長度的測量 篇6

  教學目標 

  教具準備

  學生 用硬紙做成的圓錐體、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幣、棉線、圓柱體形鉛筆,每人各一套。

  教師 圓錐體、球、三角板、直尺、輪子、印好一條無規則曲線線段的紙、金屬絲(后二件發給學生,人手一張和一根)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教師 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離是多大?先自測,后請你用毫米刻度尺實際測量一下。

  學生 目測、實際測量、進行匯報。

  (有較多同學目測與實際測量相差較大。或不能讀出目測值。進行討論分析后教師表揚目測水平高的同學并糾正讀數:若用厘米為單位,應讀出小數下二位數值;若用毫米做單位,應讀出小數下一位數值)。

  教師 用你測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測課桌的寬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測量課桌寬進行比較。

  學生 實際操作。進行討論。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準確。

  (復習達到培養學生的目測能力、記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用刻度尺測量的實際操作能力、記錄讀數的能力)

  二、引入新課

  教師 拿出預先印好一條無規則曲線的紙問:這條曲線如何測量?同學們準備好的錐體的高、乒乓球的直徑、這根金屬絲的直徑(很細)又如何測量呢?讓我們在這堂課中學習、解決。

  (讓學生稍議論一下后,教師在黑板上寫出 二、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

  三、新課講述

  1.曲線長度的測量(板書)

  教師 拿出剛才印好一條曲線的紙問同學:這條曲線能直接用刻度尺來測量嗎?

  學生 不能。

  教師 那么誰能想辦法測出這條曲線的長度?

  學生 可以用一條棉線沿曲線放過去,在棉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然后把棉線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長度,就是這條曲線的長度。

  (學生往往忘掉講在棉線上標出起點和終點,讓大家討論、完整)。

  把紙發下去(或預先發好),讓學生實際測量,讀出數值。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糾正讀數記錄中的錯誤。

  教師 這條曲線比較短,我們容易想辦法進行測量,那么操場跑道一圈的長度我們又怎樣測量?

  討論片刻。教師引導同學看課本13頁第二節的第三段后拿出輪子,請同學敘述測量方法。

  (沒有看書時,有的同學會說,先用刻度尺測出一步的長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記住步數n。則跑道的長就是一步的讀數乘以步數n。教師應該肯定這種測量方法,進行表揚,同時指出這種方法不夠準確)

  教師歸納,這種方法是一種“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板書)

  2.圓錐體高的測量(板書)

  教師 拿出錐體問同學:錐體的高是否可以用測量一條曲線的長度的辦法來進行測量呢?(學生肯定說不能)。我們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辦法來測量。請你用這兩個測量工具測一下你制作的圓錐體的高。

  學生 先獨立思考,然后二人小聲討論,進行測量。

  教師 巡視,不斷指出錯誤測量方法,讓幾組學生分別匯報測量錐體高的方法,指出正確的測量應如課本第十四頁圖1-8那樣,并且在講臺上演示。(讓學生注意直尺為什么放在桌子邊進行測量)

  (學生測量中往往出現:①三角板與直尺的位置與課本第十四頁圖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師要指出,這樣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放在錐體的頂端,進行測量,犯與①一樣的問題。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沒有完全與直尺重合。④測量中沒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測量(板書)

  教師 如果我們測量的物體很小或很薄、很細。如物理課本的一頁紙的厚度、漆包線的直徑。而測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測出它們的厚度和直徑呢?

  學生 思考、討論。

  教師 引導學生看課本第十四頁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張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張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一百張紙的厚度,而一張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知道了,這種測量稱累計法測量法。然后讓學生測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計法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 ①與課本內的紙厚度不一樣的不能測進去。如課本的面、底、彩圖紙。②張數最好湊成容易計算的數。③每頁都要壓緊。

  學生實際測量,教師巡視,指出測量中的錯誤。如看刻度時視線與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不能斜放等,為下一節課伏筆。(因為在微小量測量過程中容易暴露這幾方面的錯誤測量)

  教師歸納,這是一個“化薄為厚”的累計測量法。(板書)

  四、鞏固新課

  教師 引導學生看黑板一起歸納: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化曲為直”的曲線長度測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組合對錐體高進行測量。“化薄為厚”的累計法對微小量進行了測量。同時對認真測量的同學進行表揚。號召同學們學習他們積極思考,認真進行科學測量的學習態度,調動同學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五、目標達成實際測量題

  1.用五分硬幣和毫米刻度尺測量剛發下的那張紙上的曲線。

  (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曲線的長度,是曲線測量的反饋題)。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測量乒乓球的直徑、圓形鉛筆的直徑。

  (用相同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的直徑,是錐體高測量的反饋題)。

  3.用一支圓柱形的鉛筆和刻度尺測量金屬絲的直徑。

  (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的微小長度,是測量微小量的反饋題)。

  通過測量,學生對前二個反饋題,做得較好,而第三個反饋題,開始時有不少同學無法著手測量,通過討論,引導,也能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學繞線時,一圈圈不能緊壓,教師要指出為什么一圈圈要壓緊。

  六、布置作業 

  1.思考題:

  ①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進行正確測量?

  今天的測量中你做得怎么樣?

  ②誤差與錯誤有什么區別?

  ③誤差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怎樣可以減小誤差?

  2.課本第14頁練習二(1)、(3)做在練習本上,(4)要求同學去實際測量,下節課匯報討論。(指定一個籃球場)。

長度的測量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 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長度的測量 篇8

  課題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

  二教學過程 設計

  1. 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

  教學過程 設計

  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 

  四板書

  第一章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長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     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長度的測量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 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長度的測量 篇10

  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思想目標:

  初步了解觀察演示實驗的規律,通過簡單的測量知識,對學生進行嚴謹性教育,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長度測量的初步知識,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能根據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長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一、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現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精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單位換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學生觀察課本上的 單位換算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心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數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將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邊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例如:如圖1-——5所測長度27mm,在物理實驗中測量長度往往要求更精確些,這就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測的長度要取做27.3mm.這里末一位的3雖然是估讀的,并不準確。但是對我們還是有用的。它告訴我們木塊的長度在27mm___28mm之間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義的

  4.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如你看到一份測量記錄上寫者某本書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書的厚度嗎?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任何測量都存在著誤差。或許有的同學會認為物體的末端恰好對著刻度線,測量的結果應是準確的。其實,任何刻度線都有一定的寬度,“恰好對著刻度線”也是估計的,這時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讀數字是零。(估讀數字為“零”,容易被忽視,要提醒學生注意)由此可見,測量中存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誤差跟錯誤不同。像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6.想想議議

  通過學生的議論,幫助學生總結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規則。可按實際測量的過程總結。①測量前先觀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損,確定以哪條刻度線做測量的起點;明確最小刻度值,了解應估讀到哪一位數字。②刻度尺放置應立在被測物體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讀數時視線要垂直尺面,并對正觀測點。④讀取數值時要估讀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⑤記錄測量結果時,要標注單位。

  7、練習鞏固:P10、(1——2)題

  8、作業 :P14(3——4)題

  二、板書設計 :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1、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測量的意義:人的視覺和感覺不可靠。

  二、長度的測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長度的單位:米(m)       

  1km =1000m        1m=10dm           1dm =10cm    

  1cm  =10mm       1dm=1000um         1um =1000nm

  3、正確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的直線,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測量結果要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三、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課后反思: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讓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教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長度的測量 篇11

  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思想目標:

  初步了解觀察演示實驗的規律,通過簡單的測量知識,對學生進行嚴謹性教育,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長度測量的初步知識,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能根據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長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一、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現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精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單位換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學生觀察課本上的 單位換算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心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數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將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邊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例如:如圖1-——5所測長度27mm,在物理實驗中測量長度往往要求更精確些,這就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測的長度要取做27.3mm.這里末一位的3雖然是估讀的,并不準確。但是對我們還是有用的。它告訴我們木塊的長度在27mm___28mm之間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義的

  4.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如你看到一份測量記錄上寫者某本書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書的厚度嗎?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任何測量都存在著誤差。或許有的同學會認為物體的末端恰好對著刻度線,測量的結果應是準確的。其實,任何刻度線都有一定的寬度,“恰好對著刻度線”也是估計的,這時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讀數字是零。(估讀數字為“零”,容易被忽視,要提醒學生注意)由此可見,測量中存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誤差跟錯誤不同。像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6.想想議議

  通過學生的議論,幫助學生總結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規則。可按實際測量的過程總結。①測量前先觀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損,確定以哪條刻度線做測量的起點;明確最小刻度值,了解應估讀到哪一位數字。②刻度尺放置應立在被測物體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讀數時視線要垂直尺面,并對正觀測點。④讀取數值時要估讀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⑤記錄測量結果時,要標注單位。

  7、練習鞏固:P10、(1——2)題

  8、作業 :P14(3——4)題

  二、板書設計 :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1、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測量的意義:人的視覺和感覺不可靠。

  二、長度的測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長度的單位:米(m)       

  1km =1000m        1m=10dm           1dm =10cm    

  1cm  =10mm       1dm=1000um         1um =1000nm

  3、正確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的直線,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測量結果要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三、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課后反思: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讓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教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長度的測量 篇12

  第三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從容說課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和技術中最基本的測量,也是人們認為最簡單的測量.生活中許多的時候,人們往往習慣于靠感覺去判斷,很難精確,而且有時會出錯.因此,本節的重點是要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測量過程中儀器的正確使用及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是本節課的難點.    對于長度和時間,學生比較熟悉,學習過程中容易輕視,因此教材中安排了兩部分“想想議議”.通過學生討論了解測量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正確測量的重要性.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學會正確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的方法.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能力目標    1.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能力.    2.通過進行簡單的測量,具有使用簡單測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2.通過學習簡單的測量知識.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養成細致、嚴謹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測量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教學難點    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教學方法    討論法: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學生的積極討論,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提高學生的興趣,實現教學目標.    實踐法: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學會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教具準備    計時工具:電子表、石英表、機械表等.    測長度工具:直尺、皮卷尺、折尺、游標卡尺、千分尺等.    投影儀.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中,同學們一起討論了運動的快慢,如何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生]通過比較運動物體的速度的大小,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師]如何知道物體速度的大小呢?    [生]通過測量運動物體運動的時間和經過的路程來測量速度.    [師]時間和路程用什么測量,如何測量呢?    二、新課教學    [生]用表來測時間,用尺子來測長度.    1.時間的測量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認為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方法一樣嗎?    [生]現在的表的種類很多,如鐘表、手表、懷表、小鬧鐘等.    [生]也可將表分為石英表、機械表、電子表等.    [師]大家都同意他們的說法嗎?    [生]他們的分類標準不一樣,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鐘表、鬧鐘都是平時生活中計時用的.還有一種表是在運動會上跑步計時時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師]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們還可以將表分成兒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種表:按照安裝位置的不同,還能將表分成吊鐘、座鐘、落地鐘等等.同學們說可以嗎?    [師]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表實在是太多了,不論將它們分成多少種、劃為多少類,它們都是現代人的計時工具.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在古代還沒有表的時候,人們是如何計時的呢?    [生]我認為是用太陽或影子計時的.因為我見過老家農村的老奶奶決定干活或做飯都不看表,而是看“日頭”或看院子里墻的影子.古代人沒有表,可能和她們一樣.    [生]古代人用“燃香”來計時,我聽老人們說過“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燒完一根香的時間.在古裝電視劇里也看見過用“火”計時間.    [生]我認為古代人是用時辰來計時的.    [生]我在書上看到過古代有水鐘.可以用流水來計時.    [生]網上說最早的計時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師]同學們從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說出了這么多種古代人可能的計時方法.不論對不對,你們都是最棒的.請同學們看下面的資料片.    [投影]    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    [師]看了上面的內容,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嗎?    [生]計時器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經過了許多人的努力.    [生]我們今天用的表也是從古至今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他們智慧的結晶.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今天的計時器——“表”.大家都會用嗎?想不想試一試呢?    (教師將課前準備的鬧鐘、停表等發給同學,也可以讓同學們使用自己的手表)    [師]請同學們用你們手上的表測量自己寫10個字用多少時間,然后介紹你的測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測量的.在寫字前看看是幾點了,寫完后再看是幾點幾分,前后兩次時間的差,就是我寫10個字所用的時間.    [生]我用小鬧鐘測量時間,方法和前一位同學相同.    [師]哪些同學是用停表測量的,會用嗎?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兩種,和書上圖11.3-2中的一樣,一種是機械停表,一種是電子停表.機械停表上有兩個按鈕,按下中間較大的按鈕,表開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針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邊的小按鈕,指針就會回到零;大表盤上還有一個小表盤,大表盤上指針轉一圈,小表盤上的指針就轉過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應讓兩個表針都指零.開始寫字的同時按一下中間按鈕,寫完字的同時再按一下,從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讀出寫10個字所用的時間了.    [生]電子停表的使用和機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認為電子停表讀數更簡單.使用機械停表時,如果測量的時間超過1 min,則需要從小表盤上讀出多少分鐘,再從大表盤上讀出多少秒.而使用電子停表時,直接讀出顯示的時間即可.    [師]大家認為他們講得清楚嗎?老師認為他們非常棒.現在請拿著停表的同學和拿著手表及鬧鐘的同學互相交換,將剛才寫過的10個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寫一次,測量經過的時間,和第一次測量的時間比較.    [生]我發現按相同的速度寫同樣的字用停表測出的時間比用手表測出的時間短.    [生]我覺得用停表測出的時間較準.用停表測量時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寫字同時開始,同時結束.而用手表測時要先看了表再寫字,寫完后再看表,所以測出的時間長,并且手表不停走動,也不容易記準時間.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比較,一定已經明白了為什么徑賽場上和實驗中測時間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測一段時間間隔操作方便也更準確.    [師]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手中拿著的表再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課后放學或上學的路上用脈搏估算需要的時間并和用表測量出來的時間進行比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學們認真測自己的脈搏,教室內非常安靜)    [師]同學們剛才在測脈搏的時候,拿著鐘表或機械停表的同學,一定聽到了表的“滴答”聲,是什么東西使鐘表滴答響呢?請看下面內容.    [投影]    滴答響的時鐘    [師]看了上面的內容,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也一定會做一個擺,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細線,下端拴一個小重物就能做成一個擺.    (教師利用長約1米的塑料捆扎繩,下端系一把小鎖頭向同學們展示.教師將細線和另一端系在鐵架上,拉開一個小角度,鐵鎖便擺動起來)    [師]類似這樣的裝置叫單擺.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表測量這個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看怎樣才能測得更準確.    (學生進行測量,教師可以參與學生的討論)    [生]如果單測一個來回,有時很大,有時很小,肯定不準確.可以多測幾個來回然后求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時間就能更準確.    [生]我覺得可以幾個人同時測一個來回,將幾個人測出的結果平均,也能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    [師]同學們能認真思考是非常好的習慣.課后大家還可以繼續測量、討論,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小學學過的時間的單位,是什么呢?    [生]小時(h)、分(min)、秒(s).    [師]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是s.秒是怎么規定的呢?請同學們閱讀.    [科學世界]    2.長度的測量    [師]大家都知道長度可以用尺子來測量.同學們能說說都有些什么樣的尺子嗎?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縫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師]還有在精確測量或特殊測量時常用的游標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測微器).    (教師可以在列舉尺子的過程中.將這些尺子一一展示給學生,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    [師]同學們誰還知道人體的哪些部位可以作為尺,用來估測長度?人體哪些部位的長度具有特殊的關系?    [生]人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離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離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長度、身高,就能利用雙臂及手掌估測物體的長度.    [生]人的頭長和腳長相同;身高等于9.5倍頭長;人握住拳頭的大小和心臟一樣大.    [生]人身體上許多部位是按“黃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頭部的黃金分割點,肚臍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等.    [師]同學們知道這么多關于人體尺寸的知識,真讓老師吃驚.大家也一定還記得長度的單位都有哪些?    (同學們列舉單位的過程中,教師投影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鞏固記憶)    [投影]    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單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換算關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師]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meter),符號是m.1 m是如何規定的呢?同學們看書p28.    [生]1983年國際計量大會規定:光在真空中 s內所經歷的路徑的長度定義為1m    [師]大家會用生活中常見的直尺、卷尺測長度嗎?請同學們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并和同學們交流測量方法及發現的問題.    (同學們操作,教師巡視.注意發現測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討論解決)    [生]測書的長度的時候,要選擇較長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測的長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線與被測長度的一端對齊,視線和被測長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對齊(學生示范說明);讀出刻度尺上的數值,記下來.這樣就測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時間長了,前面零刻線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將能看清楚的一條刻線和被測長度的一端對齊,讀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數值,將前面的值減去,也能測出物體的長度.    [生]我發現將刻度尺上的刻線緊貼在被測物體上(學生示范),讀數時容易看清楚、讀準確.    [生]我用刻度尺測量書的寬度的時候,零刻線和一端對齊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線對不齊,該怎樣算長度呢?    [師]是不是其他同學也有同樣的問題?實際上類似的問題我們在測量中經常遇到.[投影]

  [師]同學們一起來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 mm,可以根據被測物的邊緣所對的位置估計一下是零點幾毫米就行了.    [師]請大家看看被測物邊緣對應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    [生]我覺得是6.35 cm.    [生]我看是6.38 cm.    [生]被測物的邊緣對應的位置超過了小格的中間,靠右,我認為是6.36 cm.    [師]三位同學讀出了三個數字,數字中前兩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為什么呢?    [生]前兩位數是從尺子上讀出來的,當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據個人的感覺估計出來的,就可能不相同.    [師]回答得非常好.直接從尺子上讀出來的數值,我們稱它為準確值;估計出來的值我們稱它為估計值.因此,一個測量出來的數值就包括兩部分.    [生]一部分是準確值,另一部分是估計值.    [生]測量結果上還必須說明單位.所以測量結果應包括三部分:準確值、估計值和單位.    [師]如果被測物的邊緣和刻度尺的某一條刻線對齊了,還用估計嗎?    [生]被測物邊緣和刻線對齊時,就不用估計,也可以說估計值是零.    [師]說得非常好.在書寫測量結果的時候,為了說明你的估計值是“零”.在準確值的后面應該寫上“0”.    [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測量時,能估計到零點幾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濺量,就只能估計出零點幾厘米,用mm尺測出來的結果肯定就比用cm尺測出來的準確.    [師]這就是說我們在讀數的時候只能估計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測量時應根據測量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尺子.    [生]測足球場的長度時用最小刻度是1 m的尺子就行,測玻璃時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尺子測.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說說剛才投影中被測物體的長度是多少?    [生]因為零刻線不是和被測物的一端對齊的,所以應將另一端讀出的值減去前面刻度的值.根據他們三個讀出的6.35 cm、6,38 cm、6,36 cm.能算出被測物的長可能是6.35 cm-4 cm=2.35 cm、6.38 cm-4 cm=2.38 cm、6.36 cm-4 cm=2.36 cm.    [師]被測物體真正的長度即真實值只有一個,而三個同學測同一個物體就得到了三個測量值.說明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是有差別的,這就是誤差.大家說誤差能完全消滅嗎?    [生]測量總是人利用工具進行的,并且測量時還得要估計,總會有一些誤差.所以我認為誤差不能消滅,只能盡量減小.    [生]可以多測量幾次,多幾個人測量,然后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    [師]這就是我們在物理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師]如果在測量的過程中,不小心將尺子放歪了.或沒有一條刻度線和被測物對齊,或讀數時斜視,你們覺得會產生什么結果?    [生]如果這樣測量,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誤差肯定會很大.    [師]同學們必須明確,不按正確的方法測量得到的結果并不是存在誤差,而是錯誤.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錯誤是不應該也不允許發生的.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正確使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測硬幣的直徑、一張頁的厚度、細鐵絲的直徑等,課后大家可以繼續思考、討論.現在同學們一起小結本節內容.    三、小結    1.時間的測量:時間的單位、測量時間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確使用.    2.長度的測量: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誤差.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1.略.    2.使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辦法可以測得更準確.測量過程中應注意小鐵塊離開平均位置的距離(即擺角)不宜過大,擺動的次數也不宜過多,(30次左右即可),否則會降低測量的準確程度.    可以讓學生嘗試改變擺的長度及小鐵塊的質量探究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和什么因素有關系.3.(1)測硬幣直徑:

  (2)測硬幣周長:用一紙條緊緊貼繞在硬幣側面,重合的部分用針扎洞,取下紙條測兩針孔間的距離即硬幣周長.在硬幣側面的某一位置涂上一點顏色,使硬幣在紙上滾動一周,紙上就會留下顏色的痕跡,它們之間的距離就是硬幣的周長,也可以測出硬幣直徑求出周長.    (3)測一頁紙的厚度:測出100張紙的厚度d,則一張紙的厚度l=d/100.    (4)測銅絲直徑:將銅絲密繞在鉛筆上(繞n匝),測出n匝銅絲圈的長度l,則銅絲的直徑:d= .五、板書設計1.時間的測量正確使用刻度尺2.長度的測量古代人計時工具:日晷、沙漏、漏壺                                  生活中使用的各種手表、鐘表                現代人的計時工具                         機械表:使用                                 實驗室及賽場常用的停表                                                         電子表:使用                           國際單位制:秒(second).符號“s“ 時間的單位                           秒的定義              測量的工具:直尺、皮尺、卷尺、游標卡尺、千分尺                                1km=103m       1dm=10-1m              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選: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量程及分度值的尺子                               放:刻度尺要與被測對象平行;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零刻線與被測對象一端對齊                               看:視線正對刻度尺刻線,不要斜視                               讀: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記錄測量結果要有準確值、估計值和單位            誤差:真實值和測量值之間的差別叫誤差                   誤差只能減小,不能消滅

長度的測量 篇13

  《長度的測量》是蘇教版物理第一冊第五章第一節內容,全節內容需要兩課時,《長度的測量》是第一課時。教學對象:剛學習物理的初二學生。

  一、教材分析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觀察和測量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科學測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讀數方法,是學習使用溫度計之后的一中重要的測量工具,所以,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學會刻度尺的讀數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學生真正步入科學殿堂的第一步。同時長度測量時需要的認真、細致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按實際測量進行事實記錄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也是以后從事任何工作必須具備的基本科學素養。教材中還滲透了一些特殊的測量方法,讓人豁然開朗,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本節《長度的測量》是本章的中心節,長度的測量作為其他測量的基礎,又起領后面測量工具的使用的學習。長度測量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也是學習《科學探究》的活生生的例子。

  二、學情分析

  弄清學生學習本節內容已具備的知識、技能基礎,具有的心理、思維特點和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便于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探究活動,“對癥下藥”地展開教學,激發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技能基礎:學生在小學學過簡單的長度測量,實際生活中也可能嘗試過對一些物體長度的測量。但細致和嚴密的長度測量可能不會有很多人經歷過。在此以前學生的觀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觀察。

  2、心理特點:活潑好動,好奇性強,但急進冒動,遇事常丟三拉四,但喜歡表現自己。

  3、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簡單的抽象思維也往往需要具體事例的支撐且容易產生片面性。

  4、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及易犯錯誤:學生先認識刻度尺,反過來去認識測量的實質有一定難度;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簡略性,使學生雖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經驗,但在實際使用中往往覺察不到的自己測量錯誤,漏寫單位和丟失估讀數值也是學生初學測量常犯的錯誤。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測量的意義,知道長度的主單位和其他常用單位及換算關系;

  (2)熟悉刻度尺的刻度和測量范圍,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學會記錄長度測量結果;

  (3)學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儀器或方法去測量各種物體的長度;

  (4)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參與式的體驗學習,初步了解探究的過程;

  (2)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使用刻度尺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作風,并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2)通過測量實踐激發學習科學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1、重點: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能正確使用長度單位并進行換算。

  2、難點:測量實質的理解,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五、設計意圖及指導思想

  突出科學課程的新理念,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善于表達、體現教育的全面性、個性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本節的重點,教學中力圖將單調的實驗基本操作,更富啟發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其實際的應用價值,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映生輝的效果。

  注重科學發展觀的教學,科學發展歷程“問題→解決→發展→問題→解決→發展→……”

  的暗線索隱含其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強調中人的尺度中心,體現科學以人為本的宗旨。

  六、教具準備

  近2米的木棒、米尺(最小刻度厘米、毫米的各一支,且刻度已被掩蓋)、卷尺、皮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等,學生自帶可以測量長度的工具、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程序設計

  1、情景引入,體會測量重要性

  本內容通過情境展示

  討論:在生產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對物體進行長度測量?

  (教師、學生評介,讓學生體會長度測量的價值)

  2、測量的實質,體會sts關系

  (1) 情景展示:在班級比較任意兩張課桌的長與寬(事先考察)

  (2)提問:目測,比較課桌的長與寬?

  視覺的局限性,引出測量的需要。

  (3)提問:用什么方法既簡單又準確地知道哪張課桌面積大些?

  比較,用一人的手掌去測量另一桌子的長與寬度。

  (4)提問:若兩人的首長大小不一樣,又不用現有的刻度尺,怎樣得出誰高呢?

  找一參照物,分別與課桌比較,引出獨立尺(參照物)。

  ①建立一個大家公認的量(長度單位)作標準——標準量(標準尺);

  ②它們各自與標準量比較,得出測量值;

  ③比較測量值。

  歸納總結,得到測量的實質,說明長度的國際標準——米。

  通過情境展示,讓學生體會到需要產生了測量,問題推動著測量的發展,交流建立了標準。

  3、 體驗長度標準,為估測準備

  合作體驗,看誰比劃得準:以同桌為一合作組,一同學用雙掌比劃出印象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學用米尺(刻度已被白紙覆蓋)去比較,同時修正兩掌間的距離,然后角色互換.教師、同學評價。

  演示:教師用刻度已被白紙覆蓋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長度,作迷惑狀,提問:“方便嗎?”引出長度的其他標準。

  討論:你所知道的長度單位,并說出它與一米的關系。教師、同學評價。

  (可能的補充:微米、納米、光年、一個天文單位,讓學生領悟科技的發展)

  撕去覆蓋在米尺上的白紙,露出刻度,和同學們一起體驗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和它們的單位長度。

  多媒體展示,長度單位換算關系:

  歸納總結:單位換算規則。

  建議:為描述方便起見,要選擇適宜的單位。

  多媒體展示:不同物體的空間尺度。

  長度單位及其的換算是枯燥而對學生又有點抽象的。宜采取“做中學,學中體驗,體驗中領會”的教學方式,通過數一米內有幾大格,每大格中又有幾小格的做法,會讓學生感到單位換算事實關系,變抽象為形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也使教學有血有肉變得豐富而生動。

  不同物體的空間尺度的展示,讓學生對各種物體的空間尺度有一個較為整體的理解,有一個可比性,有一個感性認識。其中科學計數法在數學中已經學習過。

  4、正確使用刻度尺,在做中體會,體會中感悟

  (1)認識刻度尺

  觀察:請學生觀察自帶的不同類型刻度尺,找出它們與測量程度有關的相同點。

  合作討論、總結歸納:零刻度線、一次能夠測量最大范圍(量程)、每一大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長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讓學生讀出最小的刻度值(分度值)。

  方法滲透:從不同之處,尋找共同點,是科學思維中的常用方法。

  (2)使用刻度尺

  學生分組實驗,共同討論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步驟:全班分成兩大組,一組測課桌的長度,一組測量科學課本的寬度,同桌為一合作組要求他們分別測同一研究對象的長度,然后總結,交流。

  全班分成兩大組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對不同的研究對象應該各自合適的測量工具。同一合作組測量同一研究對象是為了說明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可能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誤差)的存在,也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不要人云亦云,只要實事求是地記錄了客觀事實就應該堅持的道理。當然也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漏寫單位是學生初學測量時常犯的錯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有意識地讓學生把這一問題暴露出來,然后再加以矯正,效果奇佳。選擇課桌和科學課本的理由:課本寬為16.8厘米,課桌長約為1.2米,若不跟上單位,一眼就可看出其中的錯誤,說明單位的重要性,而且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既易得又可提高他們的興趣。

  具體做法:叫兩位沒有記單位的學生,分別把結果寫在黑板上,提問:哪一個長?

  對估讀的處理:提問,請大家再十分仔細地讀一讀,長度的確是值嗎?從而點出精確的測量中需要估讀的問題,為不增加難度,點到即止,只要學生有所體會即可。

  對誤差的處理:提問,對于課本的寬度和課桌的長度,你和你同桌的讀數相同嗎?點出由于測量的人不同或使用工具的不同,對同一研究對象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但差距不會很大,也點到即止。

  然后,趁熱打鐵,學以致用,組織學生隨堂測量練習,要求學生用自帶的刻度尺測量有關自己身體的一些長度(如:指距、身高、跨步距離……)或身邊的物體的長度(如:鉛筆、鉛筆盒、……)。

  長度測量是其它測量的基礎,而且學生雖然接觸過有關長度的測量,但技能還很不穩定,更是不規范。所以本內容強調教師指導作用,教師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并組織討論錯誤測量引起的測量值偏差,測量結果的正誤。教學定位應力求實驗操作規范,觀察認真細致,給學生以示范作用。

  5、建立一個人體尺度意義

  提問:如果我們手邊沒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體(如科學課本、課桌、教室……)的長度時,你有什么辦法嗎?(提問,給出了建立人體尺度的目的)

  (可能回答:用人體的指距、跨步距離……進行粗測)

  學生分組實驗:利用人體的指距、跨步距離……粗測課桌的長和寬、教室的長和寬,并與用刻度尺測量的結果進行對照。

  以上做法相當于學生在自己身上設置了一把尺子,這把尺子與身體的其他“尺子”聯系在一起,還可以做出其他許多的估計,有利于因地制宜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6、課堂練習,體驗特殊的測量方法

  1.用普通的刻度尺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積累法)

  2.測量出硬幣的直徑?周長?(滾動法等)

  3.在中國政區圖上測出長江的大致長度(以曲代直等)

  特殊的測量是測量內容的有益補充。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會碰到類似問題:把現實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并使之成為現實,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有裨益。為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各種方案,教師均應積極評介,若課堂時間不允許,最好在課外付諸實施,由此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

  7、課外探究,學以致用,體會以人為本的思想

  1.請你想一個簡單的辦法測出我們學校運動場內跑道的周長,并實地測量?

  2.測量家中衛浴間有關潔具、浴具的一些長度數據或廚房用具、臺面的一些數據,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3.調查市場上出售的成品服裝和鞋子尺碼的國家標準。通過對自己身體各部分的測量,搞清自己應購買哪種規格的上衣、褲子和鞋子。

長度的測量 篇14

  課題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

  二教學過程 設計

  1. 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

  教學過程 設計

  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 

  四板書

  第一章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長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

  ①     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長度的測量 篇15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這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室外實際測量,先測量操場的長和寬各多少米,然后讓學生步測后,算出一步的長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條邊的長度。為下節課學習周長打基礎。接著又測量每兩根電線桿之間的長度,讓學生想一想多少跟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一千米。然后室內測量教室的長和寬,課本的長、寬、厚,手指的寬,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測量活動,用眼睛仔細觀察,用腦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腦里建立一個長度單位。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契合了學生求知的心理狀態,產生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 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 

  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長度的測量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長度的測量 篇17

  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二)、思想目標:

  初步了解觀察演示實驗的規律,通過簡單的測量知識,對學生進行嚴謹性教育,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長度測量的初步知識,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

  能根據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長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一、教學過程 

  1.測量(著重講測量的意義)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現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精確的數據,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物體的質量,用鐘表來測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單位標注是用符號表示,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單位換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學生觀察課本上的 單位換算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心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與起點刻度數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成按規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將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的視線規則: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時,也要按這一規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可通過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邊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則。例如:如圖1-——5所測長度27mm,在物理實驗中測量長度往往要求更精確些,這就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測的長度要取做27.3mm.這里末一位的3雖然是估讀的,并不準確。但是對我們還是有用的。它告訴我們木塊的長度在27mm___28mm之間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義的

  4.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字,如你看到一份測量記錄上寫者某本書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書的厚度嗎?說用這組數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據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任何測量都存在著誤差。或許有的同學會認為物體的末端恰好對著刻度線,測量的結果應是準確的。其實,任何刻度線都有一定的寬度,“恰好對著刻度線”也是估計的,這時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讀數字是零。(估讀數字為“零”,容易被忽視,要提醒學生注意)由此可見,測量中存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誤差跟錯誤不同。像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則去做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6.想想議議

  通過學生的議論,幫助學生總結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規則。可按實際測量的過程總結。①測量前先觀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損,確定以哪條刻度線做測量的起點;明確最小刻度值,了解應估讀到哪一位數字。②刻度尺放置應立在被測物體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讀數時視線要垂直尺面,并對正觀測點。④讀取數值時要估讀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⑤記錄測量結果時,要標注單位。

  7、練習鞏固:P10、(1——2)題

  8、作業 :P14(3——4)題

  二、板書設計 :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1、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測量的意義:人的視覺和感覺不可靠。

  二、長度的測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長度的單位:米(m)       

  1km =1000m        1m=10dm           1dm =10cm    

  1cm  =10mm       1dm=1000um         1um =1000nm

  3、正確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的直線,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測量結果要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三、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課后反思: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也很容易將技能遷移到溫度計、停表、彈簧秤、電流表等測量儀器的讀數上。因此本節把刻度尺的使用規則作為重點。

  在教法上采取了錯誤嘗試的方法。刻度尺學生比較熟悉,也經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使用刻度尺,難以引起重視,甚至引起學生反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利用錯誤嘗試法,讓學讓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做好實驗測量。

  刻度尺使用規則的表述,涉及立體幾何術語,教學中應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說法。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的操作,教學中應通過示范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規則。

  誤差和有效數字的理論比較深,在本節課不宜涉及過多。僅讓學生知道由于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就必然存在誤差。知道估讀的數字是有意義的,它能告訴我們真實值在哪個范圍,它跟它前面的數字都是有效的。應該告訴學生,在計算平均值時,有效數字的位數要跟測量值的位數相同。

長度的測量(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長度的測量誤差》(通用2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 第一冊長度的測量(精選2篇)

    課題 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 長度的測量 誤差 執教 教學 目標 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

  •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精選4篇)

    §11—3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2、過程與方法●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

  • 長度的測量誤差(通用15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 初中物理說課稿:《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是蘇教版物理第一冊第五章第一節內容,全節內容需要兩課時,《長度的測量》是第一課時。教學對象:剛學習物理的初二學生。一、教材分析科學探究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觀察和測量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

  • 《長度的測量》說課稿

    以下是關于八年級物理《長度的測量》說課稿,僅供參考!《長度的測量》說課稿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 第一章測量的初步知識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

    詳細介紹:課題第一章測量的初步知識第一節長度的測量誤差執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學生主要教學過程學生活動一引入新課二教學過程設計1.測量2.長度的單位3.正確使用刻度尺教學過程設計4.正確記錄測結果5.誤差三.思考與作業四板書第一章第...

  •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11—3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2、過程與方法●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

  • 初中物理說課稿:《長度的測量》

    《長度的測量》是蘇教版物理第一冊第五章第一節內容,全節內容需要兩課時,《長度的測量》是第一課時。教學對象:剛學習物理的初二學生。一、教材分析科學探究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觀察和測量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

  • 第二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第一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素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2)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2、過程與方法(1)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 第三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第三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從容說課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和技術中最基本的測量,也是人們認為最簡單的測量.生活中許多的時候,人們往往習慣于靠感覺去判斷,很難精確,而且有時會出錯.因此,本節的重點是要學生學會正確使用測量工具進...

  • 第一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第一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素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2)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2、過程與方法(1)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 長度的測量誤差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 讓數學回歸生活空間<長度的測量>反思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

  • 長度的測量誤差

    教學目的(一)、知識目標: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2.知道讀數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嘉黎县| 军事| 中山市| 延津县| 治多县| 黑龙江省| 孙吴县| 林周县| 澄城县| 黑山县| 绩溪县| 青州市| 邓州市| 璧山县| 潼南县| 荔浦县| 武隆县| 浮梁县| 霞浦县| 昌图县| 武川县| 和硕县| 博乐市| 全州县| 明水县| 且末县| 黄梅县| 威海市| 东宁县| 米易县| 上犹县| 时尚| 银川市| 大英县| 平顶山市| 星子县| 改则县| 嘉祥县| 镇赉县| 太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