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通用9篇)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發布時間:2022-12-15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通用9篇)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1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本章節知識結構的總結,分析和評價,使學生對本章節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2)進一步的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知識結構的觀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評價標準,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加工、應用的能力。

  (2)根據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3)通過對成像規律的分析,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成像規律的應用,樂于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2)通過課外知識的引導,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

  教學難點 :

  1.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結構評價標準

  2.師生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適應

  教學過程 :

  教學過程 詳案:

  1.引入

  上節課后,我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個本章節的知識結構圖,大家完成的情況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同學們點擊主頁上的“知識結構”。這里有我從大家的作品中選出的五個作品,現在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分別看一看,看的過程中注意比較這五個作品的異同,那么你認為哪一個你覺得最好或者最適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根據自己對本章節掌握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

  下面可以開始。

  2.(學生開始看作品,教師對學生看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3.大家已經看得差不多了,那么這些作品之間有什么異同,說說你們最喜歡哪一個,它好在那里,還有什么缺點?前后的四位同學相互討論一下,推舉一位同學準備發言。(討論開始,時間約3分鐘)

  4.好了,哪一小組首先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靈活處理

  (1)如果沒有小組發言:看來大家都想把機會讓給別人,哪只有我來抽了,第?組。

  (2)如果發言很正常:鼓勵的語言或者將學生所說的內容的主干進行抽離。

  (3)如果發言中有問題: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確的部分,一方面指出問題的所在。

  (4)如果發言有些偏離了方向或學生對作品分析過多或重復:剛才幾個小組的同學表達了他們的看法,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或者不必針對作品的每一方面談,重點談談你們最有特點的看法!

  剛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據作品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觀點似乎不是很統一(大家的意見都比較傾向于作品?)為什么大家會有一同的體會呢?現在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們剛才在評價作品的時候是用得什么標準呢?哪位同學先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談自己看法,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和總結,引導學生總結得出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

  (包括:1. 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正確性。2. 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

  5.本章節中最重要的一個知識點是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首先我們來填一個表格。大家進入主頁上的成像規律。

  如果填寫過程中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輔助你完成這個練習。

  提前完成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

  (學生開始填寫表格)(教師巡視,并選擇一個填寫有錯誤的學生的答案進行全體廣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寫的好了,我選擇了一位同學的答案,大家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

  (學生進行分析找出錯誤)

  剛才大家已經對成像規律進行了分析,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題目一:在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物體從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鏡靠近的過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變化?(回答的時候,可以利用課件一進行說明)

  6.大家對成像規律有了近一步的認識,那么如何將它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實際問題!

  (1)問題一:給你一個透鏡,怎樣用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判斷它是不是凸透鏡?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2)問題二:如何讓投影儀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對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了解了歸納知識結構的一般規律。加深了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理解。

  8.作業 

  課外大家根據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將自己的作品做進一步的修改。

  教學流程圖:

  《透鏡及其應用》的復習課教學設計

  成都樹德實驗中學 楊鵬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復習課,復習課做為傳統教學中的一種典型課,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導致學生不愿意聽,教師也覺得難教。而復習課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的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 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將它定位于網絡型的復習課。具體來說,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1.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在國際上,普遍認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學效果,而采用最新技術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學生,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將直接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有力的促進其對知識的吸收和應用。為此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主題網站,將學生的作品,動畫,交互式的問題融入到網站中,形成一個教學的主線。

  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先讓班上的每一位同學制作一個,關于本章節的知識結構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讓學生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信息技術知識結合起來。上課時學生利用網絡共同分析作品,總結規律。另外利用網絡,上課的時候學生完成的題目馬上可以全班進行分享,例如本節課中,學生填寫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就將學生的作業 通過網絡進行發布,及時的糾正問題。同時,學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從而充分的發揮了網絡的作用,這種形式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個性化的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任何教學活動由于各種因素的差異,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產生相同的效果,也不應該產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術的加入,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支持。例如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網絡觀看同學的作品,這樣從那種角度去觀察,進度如何,重點如何確定都由學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我還為學生設計了,分層次的鞏固練習,和課外知識擴展。當學生提前完成某個正常的教學環節后,可自行有選擇的進入。這樣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充分的利用上課的時間,而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也能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體驗成功。

  3.協作性學習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也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就要求教學的進程,一方面要體現獨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發揮個人在集體中的學習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4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當學生觀看了作品以后,針對作品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還要說服同組的成員,達成集體共同的意見。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

  4.教師的主導作用

  網絡和課件的大量應用,很容易將課堂的主體回歸,變為了對主體的放任自流,過渡的弱化教師的作用。我在設計的時候,利用網絡上的電子舉手,電子監控,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進行調控。例如,當學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學生電子舉手,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而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態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學最先完成了,是他對知識掌握非常熟悉,還是看問題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馬上進行指導。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能比較充分的體現。

  總之,由于本節課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比較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內的容量比較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上完課,我也進行了一些總結分析,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應該進行改進。例如:

  1. 對學生的作品評價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將學生每個人的作品根據內容完成情況、技術含量、藝術處理等方面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打分,然后將統計結果立即分發布于網上,這樣為后來的分析將打下更好的基礎。

  2. 由于時間關系,學生閱覽有關的課外知識,沒能在課堂上進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時間。

  3. 教學過程 中,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有些地方不能過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這種類型的課,應該還存在大量的問題,敬請同行批評指正。

  本節課是一節網絡型的復習課 ,利用網站將學生電子作品、教學動畫、分層次練習、問題思考、課外知識導讀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學的主線,從而實現物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過程 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獨特性、協作性,同時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2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藍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云中”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

  二、透鏡

  1、 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 典型光路

  名稱 又名 眼鏡 實物

  形狀 光學

  符號 性質

  凸透鏡 會聚透鏡 老化鏡 

  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 發散透鏡 近視鏡 

  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3、填表: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

  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具體見下表:

  物距 像的性質 像距 應用

  倒、正 放、縮 虛、實  

  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f<v<2f 照相機

  f<u<2f 倒立 放大 實像 v>2f 幻燈機

  u<f 正立 放大 虛象 |v|>u 放大鏡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⑴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⑵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⑶當像距大于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于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⑷成實像時:

  ⑸成虛像時: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 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 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后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3

  文/楊鵬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本章節知識結構的總結,分析和評價,使學生對本章節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2)進一步的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知識結構的觀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評價標準,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加工、應用的能力。

  (2)根據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3)通過對成像規律的分析,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成像規律的應用,樂于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2)通過課外知識的引導,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

  教學難點 :

  1.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結構評價標準。

  2.師生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適應。

  教學過程 :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主要教育目標

  課題引入 展示主題網站,布置學生觀察的任務。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觀看作品 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比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觀看,并對作品的內容、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組討論

  通過先前的觀看和思考針對作品,進行討論。 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學會合作,交流。

  評價歸納 將感性的認識進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識結構的評價標準。 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語言進行表達。

  復習規律 利用課件填寫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表格。 加強成像規律有理解,為其的應用打下基礎。

  鞏固練習 通過課件由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行總結。 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應用 利用幾個問題,將凸透鏡成像規律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科學技術的探索意識。

  總結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小結。 知識的回顧。

  作業 

  修改自己的作品。 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教學過程 詳案:

  1.引入

  上節課后,我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個本章節的知識結構圖,大家完成的情況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同學們點擊主頁上的“知識結構”。這里有我從大家的作品中選出的五個作品,現在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分別看一看,看的過程中注意比較這五個作品的異同,那么你認為哪一個你覺得最好或者最適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根據自己對本章節掌握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

  下面可以開始。

  2.(學生開始看作品,教師對學生看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3.大家已經看得差不多了,那么這些作品之間有什么異同,說說你們最喜歡哪一個,它好在那里,還有什么缺點?前后的四位同學相互討論一下,推舉一位同學準備發言。(討論開始,時間約3分鐘)

  4.好了,哪一小組首先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靈活處理

  (1)如果沒有小組發言:看來大家都想把機會讓給別人,哪只有我來抽了。

  (2)如果發言很正常:鼓勵的語言或者將學生所說的內容的主干進行抽離。

  (3)如果發言中有問題: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確的部分,一方面指出問題的所在。

  (4)如果發言有些偏離了方向或學生對作品分析過多或重復:剛才幾個小組的同學表達了他們的看法,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或者不必針對作品的每一方面談,重點談談你們最有特點的看法!

  剛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據作品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觀點似乎不是很統一(大家的意見都比較傾向于作品?)為什么大家會有一同的體會呢?現在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們剛才在評價作品的時候是用得什么標準呢?哪位同學先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談自己看法,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和總結,引導學生總結得出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

  (包括:1. 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正確性。2. 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

  5.本章節中最重要的一個知識點是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首先我們來填一個表格。大家進入主頁上的成像規律。

  如果填寫過程中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輔助你完成這個練習。

  提前完成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

  (學生開始填寫表格)(教師巡視,并選擇一個填寫有錯誤的學生的答案進行全體廣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寫的好了,我選擇了一位同學的答案,大家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

  (學生進行分析找出錯誤)

  剛才大家已經對成像規律進行了分析,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題目一:在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物體從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鏡靠近的過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變化?(回答的時候,可以利用課件一進行說明)

  6.大家對成像規律有了近一步的認識,那么如何將它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實際問題!

  (1)問題一:給你一個透鏡,怎樣用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判斷它是不是凸透鏡?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2)問題二:如何讓投影儀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對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了解了歸納知識結構的一般規律。加深了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理解。

  8.作業 

  課外大家根據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將自己的作品做進一步的修改。

  教學流程圖: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4

  文/楊鵬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復習課,復習課做為傳統教學中的一種典型課,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導致學生不愿意聽,教師也覺得難教。而復習課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的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 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將它定位于網絡型的復習課。具體來說,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1.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在國際上,普遍認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學效果,而采用最新技術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學生,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將直接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有力的促進其對知識的吸收和應用。為此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主題網站,將學生的作品,動畫,交互式的問題融入到網站中,形成一個教學的主線。

  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先讓班上的每一位同學制作一個,關于本章節的知識結構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讓學生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信息技術知識結合起來。上課時學生利用網絡共同分析作品,總結規律。另外利用網絡,上課的時候學生完成的題目馬上可以全班進行分享,例如本節課中,學生填寫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就將學生的作業 通過網絡進行發布,及時的糾正問題。同時,學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從而充分的發揮了網絡的作用,這種形式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個性化的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任何教學活動由于各種因素的差異,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產生相同的效果,也不應該產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術的加入,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支持。例如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網絡觀看同學的作品,這樣從那種角度去觀察,進度如何,重點如何確定都由學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我還為學生設計了,分層次的鞏固練習,和課外知識擴展。當學生提前完成某個正常的教學環節后,可自行有選擇的進入。這樣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充分的利用上課的時間,而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也能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體驗成功。

  3.協作性學習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也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就要求教學的進程,一方面要體現獨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發揮個人在集體中的學習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4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當學生觀看了作品以后,針對作品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還要說服同組的成員,達成集體共同的意見。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

  4.教師的主導作用

  網絡和課件的大量應用,很容易將課堂的主體回歸,變為了對主體的放任自流,過渡的弱化教師的作用。我在設計的時候,利用網絡上的電子舉手,電子監控,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進行調控。例如,當學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學生電子舉手,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而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態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學最先完成了,是他對知識掌握非常熟悉,還是看問題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馬上進行指導。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能比較充分的體現。

  總之,由于本節課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比較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內的容量比較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上完課,我也進行了一些總結分析,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應該進行改進。例如:

  1.對學生的作品評價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將學生每個人的作品根據內容完成情況、技術含量、藝術處理等方面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打分,然后將統計結果立即分發布于網上,這樣為后來的分析將打下更好的基礎。

  2.由于時間關系,學生閱覽有關的課外知識,沒能在課堂上進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時間。

  3.教學過程 中,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有些地方不能過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這種類型的課,應該還存在大量的問題,敬請同行批評指正。

  本節課是一節網絡型的復習課 ,利用網站將學生電子作品、教學動畫、分層次練習、問題思考、課外知識導讀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學的主線,從而實現物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過程 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獨特性、協作性,同時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5

  文/楊鵬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本章節知識結構的總結,分析和評價,使學生對本章節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2)進一步的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知識結構的觀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評價標準,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加工、應用的能力。

  (2)根據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3)通過對成像規律的分析,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成像規律的應用,樂于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2)通過課外知識的引導,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

  教學難點 :

  1.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結構評價標準。

  2.師生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適應。

  教學過程 :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主要教育目標

  課題引入 展示主題網站,布置學生觀察的任務。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觀看作品 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比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觀看,并對作品的內容、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組討論

  通過先前的觀看和思考針對作品,進行討論。 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學會合作,交流。

  評價歸納 將感性的認識進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識結構的評價標準。 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語言進行表達。

  復習規律 利用課件填寫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表格。 加強成像規律有理解,為其的應用打下基礎。

  鞏固練習 通過課件由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行總結。 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應用 利用幾個問題,將凸透鏡成像規律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科學技術的探索意識。

  總結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小結。 知識的回顧。

  作業 

  修改自己的作品。 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教學過程 詳案:

  1.引入

  上節課后,我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個本章節的知識結構圖,大家完成的情況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同學們點擊主頁上的“知識結構”。這里有我從大家的作品中選出的五個作品,現在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分別看一看,看的過程中注意比較這五個作品的異同,那么你認為哪一個你覺得最好或者最適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根據自己對本章節掌握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

  下面可以開始。

  2.(學生開始看作品,教師對學生看的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3.大家已經看得差不多了,那么這些作品之間有什么異同,說說你們最喜歡哪一個,它好在那里,還有什么缺點?前后的四位同學相互討論一下,推舉一位同學準備發言。(討論開始,時間約3分鐘)

  4.好了,哪一小組首先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靈活處理

  (1)如果沒有小組發言:看來大家都想把機會讓給別人,哪只有我來抽了。

  (2)如果發言很正常:鼓勵的語言或者將學生所說的內容的主干進行抽離。

  (3)如果發言中有問題: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確的部分,一方面指出問題的所在。

  (4)如果發言有些偏離了方向或學生對作品分析過多或重復:剛才幾個小組的同學表達了他們的看法,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或者不必針對作品的每一方面談,重點談談你們最有特點的看法!

  剛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據作品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觀點似乎不是很統一(大家的意見都比較傾向于作品?)為什么大家會有一同的體會呢?現在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們剛才在評價作品的時候是用得什么標準呢?哪位同學先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談自己看法,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看法進行分析和總結,引導學生總結得出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

  (包括:1. 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正確性。2. 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

  5.本章節中最重要的一個知識點是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首先我們來填一個表格。大家進入主頁上的成像規律。

  如果填寫過程中有問題的學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輔助你完成這個練習。

  提前完成的同學,請先舉手,再進入鞏固練習。

  (學生開始填寫表格)(教師巡視,并選擇一個填寫有錯誤的學生的答案進行全體廣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寫的好了,我選擇了一位同學的答案,大家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

  (學生進行分析找出錯誤)

  剛才大家已經對成像規律進行了分析,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題目一:在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物體從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鏡靠近的過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變化?(回答的時候,可以利用課件一進行說明)

  6.大家對成像規律有了近一步的認識,那么如何將它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實際問題!

  (1)問題一:給你一個透鏡,怎樣用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判斷它是不是凸透鏡?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2)問題二:如何讓投影儀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對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了解了歸納知識結構的一般規律。加深了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理解。

  8.作業 

  課外大家根據歸納知識結構的標準將自己的作品做進一步的修改。

  教學流程圖: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6

  透鏡

  1、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2、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鏡

  1、照相機:u > 2f 成縮小 、倒立的實像

  2、投影儀:f < u <2f 成放大、倒立的實像

  3、放大鏡:u < f 成放大、正立的虛像

  照相機、投影儀要使像變大,應該讓透鏡靠近物體,遠離膠卷、屏幕

  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u)

  像的性質

  應用

  u﹥2f

  倒立、縮小的實像

  照相機

  f﹤u﹤2f

  倒立、放大的實像

  投影儀

  u﹤f

  正立、放大的虛像

  放大鏡

  1、焦點以外成實像,物體距離凸透鏡越遠像越小,像距越小。

  2、焦點以內成虛像。

  眼睛和眼鏡

  1、近視眼成像在視網膜前,晶狀體太厚,需戴凹透鏡調節。

  2、遠視眼成像在視網膜后面,晶狀體太薄,需戴凸透鏡調節。 

  眼睛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膠卷)

  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它們使物體兩次放大。

  2、望遠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物鏡使物體成縮小、倒立的實像,目鏡成放大的像。

  1、顯微鏡的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物鏡相當于投影儀。

  2、天文望遠鏡的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物鏡相當于照相機。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7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藍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云中”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

  二、透鏡

  1、 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 典型光路

  名稱 又名 眼鏡 實物

  形狀 光學

  符號 性質

  凸透鏡 會聚透鏡 老化鏡 

  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 發散透鏡 近視鏡 

  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3、填表: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

  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具體見下表: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屬于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屬于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藍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云中”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

  二、透鏡

  1、 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 典型光路

  名稱 又名 眼鏡 實物

  形狀 光學

  符號 性質

  凸透鏡 會聚透鏡 老化鏡 

  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 發散透鏡 近視鏡 

  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3、填表: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

  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具體見下表: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8

  文/楊鵬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復習課,復習課做為傳統教學中的一種典型課,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導致學生不愿意聽,教師也覺得難教。而復習課本身所具有的很多特征正好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要求相一致,而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的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 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于是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將它定位于網絡型的復習課。具體來說,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1.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在國際上,普遍認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學效果,而采用最新技術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吸引學生,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將直接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有力的促進其對知識的吸收和應用。為此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主題網站,將學生的作品,動畫,交互式的問題融入到網站中,形成一個教學的主線。

  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先讓班上的每一位同學制作一個,關于本章節的知識結構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讓學生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信息技術知識結合起來。上課時學生利用網絡共同分析作品,總結規律。另外利用網絡,上課的時候學生完成的題目馬上可以全班進行分享,例如本節課中,學生填寫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就將學生的作業 通過網絡進行發布,及時的糾正問題。同時,學生的演示也可以同步的播放,從而充分的發揮了網絡的作用,這種形式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個性化的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任何教學活動由于各種因素的差異,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產生相同的效果,也不應該產生相同的效果。而信息技術的加入,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支持。例如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網絡觀看同學的作品,這樣從那種角度去觀察,進度如何,重點如何確定都由學生自己把握,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我還為學生設計了,分層次的鞏固練習,和課外知識擴展。當學生提前完成某個正常的教學環節后,可自行有選擇的進入。這樣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充分的利用上課的時間,而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也能找到自己學習的目標,體驗成功。

  3.協作性學習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也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就要求教學的進程,一方面要體現獨立性,另一方面也要求集中,充分發揮個人在集體中的學習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4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當學生觀看了作品以后,針對作品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一方面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還要說服同組的成員,達成集體共同的意見。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

  4.教師的主導作用

  網絡和課件的大量應用,很容易將課堂的主體回歸,變為了對主體的放任自流,過渡的弱化教師的作用。我在設計的時候,利用網絡上的電子舉手,電子監控,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進行調控。例如,當學生看完了作品以后,我要求學生電子舉手,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而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態度也有所了解,比如一名同學最先完成了,是他對知識掌握非常熟悉,還是看問題很粗心,于是我就可以馬上進行指導。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能比較充分的體現。

  總之,由于本節課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比較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內的容量比較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上完課,我也進行了一些總結分析,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應該進行改進。例如:

  1.對學生的作品評價還可以更深入一步,如將學生每個人的作品根據內容完成情況、技術含量、藝術處理等方面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打分,然后將統計結果立即分發布于網上,這樣為后來的分析將打下更好的基礎。

  2.由于時間關系,學生閱覽有關的課外知識,沒能在課堂上進行,以后要更好的控制時間。

  3.教學過程 中,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有些地方不能過于通俗化。

  由于第一次上這種類型的課,應該還存在大量的問題,敬請同行批評指正。

  本節課是一節網絡型的復習課 ,利用網站將學生電子作品、教學動畫、分層次練習、問題思考、課外知識導讀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學的主線,從而實現物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過程 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獨特性、協作性,同時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 篇9

  一、透鏡

  1、名詞

  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區別:凸透鏡:中間厚,兩邊薄;凹透鏡:中間薄,兩邊厚

  2、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名稱

  又名

  眼鏡

  實物形狀

  光學符號

  性質

  凸透鏡

  會聚透鏡

  老化鏡

  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

  發散透鏡

  近視鏡

  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鏡

  照相機

  投影儀

  放大鏡

  原理

  凸透鏡成像

  u>2f

  f<u<2f

  u<f

  像的性質

  倒立、縮小的實像

  倒立、放大的實像

  正立、放大的虛像

  光路圖

  透鏡不動時的調整

  像偏小:物體靠近相機,暗箱拉長

  像偏大:物體遠離相機,暗箱縮短

  像偏小:物體靠近鏡頭,投影儀遠離屏幕

  像偏大:物體遠離鏡頭,投影儀靠近屏幕

  像偏小:物體稍微遠離透鏡,適當調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物體稍微靠近透鏡,適當調整眼睛位置

  物體不動時的調整

  像偏小:相機靠近物體,暗箱拉長

  像偏大:相機遠離物體,暗箱縮短

  像偏小:鏡頭靠近物體(位置降低),投影儀遠離屏幕

  像偏大:鏡頭遠離物體(位置提高),投影儀靠近屏幕

  像偏小:透鏡稍遠離物體,適當調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透鏡稍靠近物體,適當調整眼睛位置

  其他內容

  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內容越多。

  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顛倒放置。

  平面鏡的作用: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夠在屏幕上成像。

  實像和虛像(見下圖):照相機和投影儀所成的像,是光通過凸透鏡射出后會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膠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記錄下所成的像。這種像叫做實像。物體和實像分別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凸透鏡成實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實像在凸透鏡兩側。

  凸透鏡成虛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虛像在凸透鏡同側。

  三、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

  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具體見下表:

  物距

  像的性質

  像距

  應用

  倒、正

  放、縮

  虛、實

  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f

  照相機

  f

  倒立

  放大

  實像

  v>2f

  幻燈機

  u

  正立

  放大

  虛象

  |v|>u

  放大鏡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2)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3)當像距大于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于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物距減小

  (增大)

  像距增大

  (減小)

  像變大

  (變小)

  (4)成實像時:

  物距減小

  (增大)

  像距減小

  (增大)

  像變小

  (變大)

  (5)成虛像時:

  當物體從遠處向焦點靠近時,像逐漸變大,遠離凸透鏡

  ①當u>2f,物體比像移動得快

  ②當f<u<2f,物體比像移動得慢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原因:晶體太厚,折光能力強,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長(用凹透鏡矯正)

  遠視原因:晶體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用凸透鏡矯正)

  明視距離:25cm           近點:10cm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后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物理八年級上冊《透鏡及其應用》(通用9篇) 相關內容:
  • 《透鏡及其應用》的復習課教學設計

    文/楊鵬設計思想:本節課是人教社初三物理新教材第三章的復習課,復習課做為傳統教學中的一種典型課,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導致學生不愿意聽,教師也覺得難教。...

  • 《透鏡及其應用》的復習課教案

    文/楊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通過對本章節知識結構的總結,分析和評價,使學生對本章節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2)進一步的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 透鏡及其應用

    第四章 [本章課時安排和教學建議]1、 教學安排 (共15課時)課題課時安排內容作業一、透鏡第1課時1、活動4.1 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2、活動4.2 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3、WWW-1課堂實驗指導書P106-1、2、3、4、6實驗報告冊第2課時1、學習焦點與焦...

  • 八年級物理上冊《透鏡及其應用》知識點歸納

    透鏡1、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2、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生活中的透鏡1、照相機:u 2f 成縮小 、倒立的實像2、投影儀:f u 2f 成放大、倒立的實像3、放大鏡:u f 成放大、正立的虛像照相機、投影儀要使像變大,應該讓透鏡靠近物體,遠離...

  • 八年級上冊物理《透鏡及其應用》復習提綱

    一、透鏡1、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古詩四首》同步訓練(精選14篇)

    《古詩四首》同步訓練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3分)風飄絮()秦hui()夜泊()夜闌()寥落()惶恐()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6分)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火:)⑵僵臥孤村不自哀(僵臥:)⑶尚思為國戍輪臺(尚...

  • 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學習目標】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 河大版八年級上冊《活板》精品教案(通用14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本文,了解作者及《夢溪筆談》;了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掌握“帖、旋、砥、就……”等字的含義及“火、為、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 八年級上冊《陋室銘》說課稿(精選13篇)

    說教材:本文是八上第五單元的的第二篇文章。本單元所選文言文,體裁不盡相同,有敘事的,有說明事物特征的,有些文章還寄托了作者的情懷。學習本單元,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再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

  •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了。...

  • 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教學設計(精選15篇)

    這篇文章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并不是平時看見的。那么,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那一個背影,當然非交代明白不可。...

  •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精選16篇)

    課文內容1.竺可楨 《大自然的語言》2.談家楨 《奇妙的克隆》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4.梅濤 《生物入侵者》5.桂文亞 《你一定會聽見》本單元選編的《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

  • 八年級上冊第二節《圖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教學設計(精選2篇)

    一、教材分析《圖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學生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對圖像的基本概念、獲取方法及fireworks的基本操作和工作環境有所了解;本節課主要講授是圖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是...

  • 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的說課稿范文(精選12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這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藤野先生》(板書:課題、作者)下方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應對本課進行說明:一、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

  •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精選4篇)

    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目標⑴積累“肅穆、荒謬、健忘”等詞語,理解其詞義并用詞造句。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⑶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阿拉善右旗| 布尔津县| 千阳县| 罗山县| 万山特区| 广丰县| 河曲县| 永川市| 南和县| 连江县| 云阳县| 清涧县| 湘西| 丽水市| 云安县| 年辖:市辖区| 耒阳市| 临桂县| 宜城市| 卓尼县| 建阳市| 平南县| 彰武县| 广东省| 清原| 灌云县| 河源市| 昌平区| 乌拉特前旗| 邵阳市| 阿拉善左旗| 阿坝| 正定县| 民丰县| 岫岩| 田阳县| 宜城市| 唐海县| 宾川县|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