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浮力》導學案人教版
—新授課
★整體設計說明★本課由浮在水面的物體和浸沒水中的物體是否都受到浮力引入新課,進而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自然展開,體驗整個探究過程,重點培養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重點突破“突然出現”的、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溢水杯。根據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劃分,本節課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探究知道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第二部分通過分析數據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并驗證。按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并在尋找過程中收集數據、總結規律。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這個難點上先通過定量探究浮力大小和ρ液、v排的關系。再通過對數據“分析與論證”,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分析★
本課安排在《壓強和浮力》的最后一節,學生對于力和運動已經有較深認識,同時也說明本節綜合性較強。
★教法建議★
本課分為三個板塊:認識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很多學生沒有經歷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探究過程,直接進入了阿基米德原理,這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也是不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建議從真實的生活現象入手一一探究破解,加深學生對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理解。有條件的學校因設置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學情分析★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已經對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浮力有比較淺顯的認識,但對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浮力”及“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認識還不夠,甚至存在錯誤的前概念。
★學法引導★
大膽讓學生對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進行猜想,然后一一設計實驗來驗證、破解。整個過程中不斷穿插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縝密思考,交流與合作來歸納總結,加深認識。這樣沿著科學家的足跡來體會物理、體會科學的發展。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和方法
(1)注重培養學生收集數據的能力。
(2)注重培養對實驗數據“分析與論證”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足跡探索浮力,來培養其科學精神。(2)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感知實驗的意義和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過程
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2分鐘)
請同學們看到講臺上的水槽,其中盛有一些水。現在將泡沫、木塊、金屬塊放入。請同學們通過所觀察到的現象來判斷,哪些物體受到浮力。
(學生:)
木塊泡沫被水托住了,所以受到浮力。請用你用桌上的儀器來驗證,浸在水中的金屬塊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求出它所受浮力的大小。
(學生:)
【設計意圖】課始,通過展現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破除部分學生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不受浮力的錯誤前概念。
二新課講解
1浮力的定義(約2分鐘)
老師把氣球作為獎品送給回答問題的同學。“將球拋過去”(氫氣球上升)
沒有關系,老師補一個給你。先請坐。誰能告訴大家是什么力使得氣球向上運動?
(學生:)
原來物體浸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