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的計算公式.
3.知道是物質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是一定的.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對于不同的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的定義.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利用公式求解某種物質.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良好品質.
通過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欣賞均衡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的概念,的公式,的單位.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物理量.從上節實驗中學生已經看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
本節通過實驗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的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是有困難的,所以課文中對此作了解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表示體積增大幾倍,質量也增大幾倍,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用到物理中來,理解比值的物理含義.考慮到用比值定義物理量比較抽象,教材在說明比值的含義之后,仍用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以便于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計算的公式.然后通過例題說明利用公式求的方法.并且在例題計算的基礎上講述的單位,使學生對的單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學習.
教法建議
建議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一、重點、難點分析
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的概念;會查表;知道水的.讓學生掌握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的概念,再介紹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1.的概念
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不同物質的一般不同.上節實驗學生已測量出體積相等的鐵塊、鋁塊、木塊的質量,利用測量的結果可引導學生認識鐵塊、鋁塊、木塊在體積相同時質量上的差別,即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不相等.對每種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體積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義,可通過具體數字使學生認識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
2.的公式
為了加深認識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正確理解公式的基礎上,討論公式的物理意義,明確三個物理量間的關系.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教給學生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
對于公式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即不變).因此,不能認為物質的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即當 一定時, .
(2)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成正比.即當V一定時, .
(3)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成反比.即當m一定時, .
3.的單位
可引導學生認識的單位是由質量和體積單位組成的.應使學生懂得單位的意義和讀法.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的定義.
3.師生由公式討論導出的單位.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