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
(一)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
2.知道有關的一些名詞術語。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條件,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二)教具:抽水機模型、切紙用小鍘刀、剪刀。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和支架、鉤碼、尺、線。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由學生閱讀課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學習內容。
教師指出,常用的簡單機械有、滑輪、輪軸、斜面等。
由學生閱讀本節開頭的大問號后的一段。并參閱圖13�23、圖13�24,圖13�25說明在我國古代就有了許多巧妙的應用。引出一節。
“板書:第十三章 簡單機械 一、”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
提問: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塊很重的石塊?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并結合課本圖13�2甲或出示事先畫好圖的小黑板講解。給出的定義。
教師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是的特點。有直的也有彎的。
觀察和演示:抽水機的手柄、切紙的鍘刀、剪刀都是。觀察裝置中哪個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繞哪個固定點轉動。
板書:“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幾個有關名詞術語
(1)教師以講什么是時所畫的撬杠撬石頭的板圖為基礎,邊講下列名詞邊在圖中規范標畫出三點、兩力、兩臂。并板書寫出各名詞及其定義。板書:“2.名詞術語:”
支點:(撬杠)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標出。
動力:使轉動的力畫出力的示意圖,用字母F1或F動標出。
阻力:阻礙轉動的力畫出力的示意圖,用字母F2或用F阻標出。注意:動力和阻力使轉動方向相反,但它們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或L動標出。(簡介力的作用線概念。)
教師說明力臂的畫法:首先確定的支點,再確定力的作用線。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畫出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線上,符號指明哪個線段是力臂,并寫出字母L1或L動。力臂常用虛線畫出。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或L阻標出。
(2)以課本圖13�2丙,抽水機的柄為例(出示小黑板,圖中暫不畫出兩個力臂),結合演示抽水機柄模型,由一名學生在板圖上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規范畫出。其他學生在各自筆記本上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3)講評。如有不足之處予以糾正。
3.研究的平衡條件
(1)教師:的平衡是指靜止不轉動或勻速轉動。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靜止不動的平衡。
(2)實驗目的:研究的平衡條件。
(3)學生閱讀課本中研究的平衡條件實驗的課文。并檢查實驗器材。
(4)提問:步驟1,為什么調節兩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驟2,為什么在兩邊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調節鉤碼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學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從支點到動(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即力臂的長度,才可從上的刻度值直接讀出。
提問:實驗器材中一個鉤碼的質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學生答出。
提問:課本記錄實驗數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單位是什么?
要求學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師指出,表中“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單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長度,不要求讀出估計數值。)
(5)學生實驗,實驗數值記錄在課本表中教師巡回指導。實驗完畢,整理好器材。
(6)總結:由多個小組報告,根據實驗數值歸納出的平衡條件,及數學表達式。
板書:“3.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義是: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機抽水時,加在抽水機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動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動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機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結重點知識
(1)什么叫動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畫出節后練習第3題各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各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由四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教師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各示意圖如圖1所示。
(2)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業 :本節課之后練習1、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