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平面圖形的鑲嵌》教案蘇教版
一、教學課題《平面圖形的鑲嵌》二、教案背景
《平面圖形的鑲嵌》是在蘇科版八上教材中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呈現的。課標中已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所學過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注意與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進一步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強應用意識。
三、教材分析
(一)學習目標分析:
本課是在信息環境、資源環境中讓學生通過實例認識圖形的鑲嵌,理解構成鑲嵌的條件,在發現只用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六邊形可以鑲嵌的基礎上,上升到任意三角形、四邊形可以鑲嵌平面,再將圖形的鑲嵌知識由平面拓展到空間。通過學生思考,相互討論,動手操作,豐富學生對鑲嵌的認識,提高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二)資源環境分析:
現代信息技術及各種有效的資源既能調動學生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新精神,又能使學生活躍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為此,我構建了圖形鑲嵌的圖片資源、拼圖動畫資源、現場實物操作資源等環境。在思考、操作、欣賞與提高各板塊的活動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欣賞圖形的鑲嵌、感受到圖形鑲嵌的魅力;在合作學習、快樂體驗中達到學習目標。 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積極性很高,最后學生在欣賞圖片中,將圖形的鑲嵌知識由平面拓展到空間,從而達到了活動的高潮。
(三)學生學習心理分析:
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他們的學習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著興趣、情感的支配。
2 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異刺激,可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更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看,兒童具有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所以我同時又在信息環境的氛圍中采用具體、形象的教學形式,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引導下清楚的了解到圖形鑲嵌的實質。學生在整個活動中思維活躍,從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變為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主體地位,構成了探究式的學習氛圍。
四、教學方法
本課力求突出數學綜合實踐的特點,以問題為主線,以“圖案欣賞——探究鑲嵌——拓展應用”的模式展開教學,學生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課件展示拼圖的圖片。 【本課開始展示拼圖的圖片,勾起學生美好回憶,拉近生活和數學的距離,再輔以上述問題,激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課件上展示生活中瓷磚的圖片。
3 師:生活中,地磚鋪地,墻磚貼墻,都要求磚和磚之間不能重疊,不留有空隙,而且要把地面或墻面覆蓋。從數學角度看,用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種或幾種平面圖形進行拼接,使圖形之間沒有空隙,也沒有重疊地鋪成一片,這就叫做平面圖形的鑲嵌。
【從生活中鋪瓷磚的事例中,提煉出平面圖形鑲嵌的概念,學生便于理解。】
(二)探索活動:
師:只用同一種全等的圖形,哪些圖形可以鑲嵌呢?先從最簡單、最特殊的平面圖形開始究。
生:先研究等邊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