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上教學用書: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一、活動目標 1.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2.通過活動開闊文化視野,增加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的積累。 3.培養資料信息搜集處理能力,鍛煉圍繞某一事件進行評說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針對某一問題闡明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二、教師準備 1.教師向學生介紹幾本關于戰爭的圖書或提供有關網址,讓學生閱讀或查閱。 2.教師要按興趣和條件,給學生劃分活動小組,確定小組負責人,做出安排,提出要求。 3.設計一張活動記錄表格,發給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記錄填寫。表格內容包括活動項目、內容、方式、時間、地點、參加人員等。 三、活動指導 本次綜合性學習包括四項活動內容,每項活動又包含若干小項,并非要求每項必做,可讓學生自由結成學習小組,自主選擇活動項目。 (一)關于“古今戰爭知多少”。這一活動主題有三項具體內容。第一項是在一般意義上了解戰爭,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重點考察對象,認識戰爭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第二項活動是對戰爭的性質作較為深入的分析、思考,并以抗日戰爭為重點考察對象,這不僅可以借此讓學生進一步審視戰爭,而且可以培養愛國主義感情和人類責任感。第三項活動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要求學生放眼世界,審視當今的國際社會,從世界動蕩的現實中、在現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思考戰爭。這項活動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如上網等,讓學生目睹戰爭情景,特別是現代戰爭以及現代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從中獲得一定的感悟。 (二)關于“記住歷史,珍惜和平”。這一活動主題包含三個小活動,都是對革命傳統的調查和回顧,但活動形式有所區別。第一項著重于調查和考察;第二項著重于拜訪和訪談;第三項著重于講演。第一、二兩項要求學生多動筆,多看,多聽,多記,并盡可能地及時整理;第三項要指導學生在口頭表達上多下工夫。選擇哪一項活動,要視學生自己的興趣和當地的資源條件而定。 (三)關于“文藝作品與戰爭”。這項活動包括兩項小活動,都旨在倡導交流。第一項活動是就戰爭話題進行文學交流,第二項活動是關于戰爭的文化交流。這兩項活動可以合二為一,讓全班同學圍繞戰爭主題開展富有文學、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動,可以朗誦名篇名段,可以背誦古今詩詞,可以講故事,可以研討、交談……總之,圍繞戰爭主題讓同學們有所涉獵,有所積累,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見解。 (四)關于“鑄劍為犁應有日”。這一活動主題包含四個小問題,這四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因此,對學生的討論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學生勤于思考、大膽發言即可。要充分討論第一個問題,首先要對戰爭的根源和戰爭的歷史有所了解;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就要較為全面、深入地考察戰爭對科技、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理解第三個問題,可以從這樣兩個方面來思考:我們熱愛和平,向往和平,反對戰爭;但必要時我們又必須勇敢地迎接戰爭,保衛和平。開展這項活動,最好利用一些抗辱御侵的史料,結合歷史事件來談。第四個問題是對未來的暢想,當然也要融注理性的思考。回答“是”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 (五)關于寫作與口語交際。1.口語交際。前面四項活動都有進行口語交際的機會,要指導學生隨時大膽發言,以此來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言語應對能力。2.寫作。這次作文有三個主題:(1)記敘這次開展某一活動的經過。這是寫記敘文,但記敘要突出重點,可以夾敘夾議,有一定的評述,要真實具體。(2)分析、評論某一大事或某一個問題。這是寫議論文,寫這一類作文,最好是把“大事”或“問題”分解成幾個方面,從不同側面、不同層面來認識、思考,同時可對某一側面或層面重點分析。可以先列個提綱,好好想一想應從哪些方面展開,為此還可以相應地查閱一些資料。(3)想像未來的尖端武器和戰爭。這是寫想像作文,其中也有說明的成分,當然應在對現代武器和戰爭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像。也可以寫成科幻作品。 四、活動建議 1.戰爭是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在開展本次綜合性學習之前,可以組織觀看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以激發學生開展活動的興趣。 2.可以舉辦一次戰爭題材的文學講座;也可以與歷史老師聯系,講述歷史上著名的戰例等。 3.本次活動內容較多,形式多樣,應要求每位學生做好活動記錄,作為活動評價的一項依據。 五、活動評價 1.本次綜合性學習有四項活動,對各項活動的評價方法應各有差異,評價內容也各有側重。如第一項活動“古今戰爭知多少”,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古今戰爭的知識面和了解這些知識的途徑;第二項“記住歷史,珍惜和平”,其評價側重于學生的情感投入和態度表現;第三項“文藝作品與戰爭”,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有關戰爭文藝作品的涉獵和理解;第四項活動“鑄劍為犁應有日”,其評價側重于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和思考。評價的重點和方法,教師可事前告訴學生,讓評價在活動中起到引導和督促作用。 2.教師評價要緊緊扣住“口語交際”和“寫作”來進行,即要時時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 中口語表達如何,文字表達如何。四項活動的開展都落實到“說”和“寫”上來。 3.教師跟蹤評價,即教師要參與活動過程 ,對學生的活動予以督導和評價。教師不可能對每項活動都自始至終參與,可以巡回指導并及時予以評價。 4.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是相互評價,亦可以采取自我小結、自我反思來進行評價,還可以采用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進行評價等。 5.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再評價,亦可通過調閱小組長和每位學生的活動記錄實施評價,還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文情況給予全面評價等。 六、參考資料 1.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什么?據明代朱國楨寫的《涌幢小說·兵器》說,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以下十八種: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撾、殳、叉、耙頭、綿繩、白打。 2.三十六計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顛、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3.三十六計之二計解析(趙立、王世英)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 敵方的情況已經明確,友軍的意向卻不穩定,這就要想方設法誘導友軍前去殺敵,以避免過分消耗我方的戰斗力。這就是根據《損》卦“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謀略。 【評點】 “借刀殺人”其義謂:自己不出面,利用或挑撥別人去害人。語出明代汪廷納的《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趙)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可見,其原意是用于人事關系方面。此語用于戰爭計謀方面,則指的是為了保存實力,而利用矛盾,借助別國力量去擊破敵方的謀略。古代兵家認為,從軍事觀點來看,當敵我雙方勢均力敵之時,突然有一支新的強大部隊,以第三者的態勢出現,這必將是一個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想方設法加以利用。同樣,當一個國家容許他的鄰國無限制地擴張勢力,而不加以阻止時,那么,它的衰落將相隨而至。《兵法圓機》下卷《借》篇謂:“古之言借者,外援四裔,內約與國,乞師以救助耳。惟對壘設謀,彼此互角而有借法,借法乃巧。蓋艱于力,則借敵之力;不能誅,則借敵之刃;甚至無財,而借敵之財;無物,而借敵之物;鮮軍將,而借敵之軍將;不可智謀,而借敵之智謀。吾欲為者誘敵役,則敵力借矣;兵欲斃者詭敵殲,則敵刃借矣。撫其所有,則為借敵之財物;令彼自斗,則為借敵之軍將;翻彼著為我著,因其計成吾計,則為借敵之智謀。不必親行,坐有其事。己所難措,假手于人。敵為我資,而不見德。我驅之役,法令俱泯。甚且以敵借敵,借敵之借,使敵不知而終為我借,使敵既知而不得不為我借,則借法巧也。”所借于敵的,可謂多矣,“借刀”總其說而已。行借之時,要突顯“智”“巧”二字。 春秋末年,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率軍前去攻伐魯國。魯國勢弱,不堪一擊,形勢非常嚴峻。子貢分析形勢之后,認為只有吳國的實力可以同齊國抗衡,可以借助吳國兵力打敗齊軍。于是子貢便前去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理相勸,勸他不要讓異己在攻伐魯國的戰爭中輕易得手而取得主動;而應讓他們去攻打吳國,借以鏟除異己的勢力。田常為之心動,但苦于齊國已作好伐魯的部署,如在此時轉而攻吳,怕是出師無名。子貢說:“這事不難,我前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聽了非常高興。子貢便來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它的勢力必定得以強大,接著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動手,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以借此與強晉分庭抗禮、成就霸業了嗎?”子貢又去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以解除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這次穿梭游說,實現了預期的目的。他又想到吳國勝齊之后,必然要挾魯國,而使魯國不能真正解除困境。于是,他又暗自來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齊成功之后,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有所準備,以防吳國的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統率精兵103 000人(其中有越國兵3 000人),北上攻打齊國,魯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了吳軍的誘敵之計,深陷重圍之中,結果齊軍大敗,主帥國書及其他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此戰以齊國請罪求和而告終。夫差大獲全勝之后,便立即率軍轉而攻晉。因為晉國早就有所準備,故順利擊退吳軍的進攻。這樣,子貢充分利用了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智于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使魯國從弱勢而危難之中,得以徹底的解脫。 還有,春秋末年,吳國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大敗越王勾踐后,吳王夫差的重要謀臣伍子胥多次建議乘勢消滅越國。越王勾踐便用借刀殺人之計,離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系。越王派大夫文種攜帶厚禮,前去買通吳王的寵臣伯。伯受賄后,千方百計替越國說話,多次在吳王面前詆毀伍子胥。吳王聽信了伯的讒言,以伍子胥陰謀通齊叛吳之罪將其殺害。 在中國古代,這方面事例很多,如曹操借刀殺禰衡等。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 當敵方發生嚴重危機的時候,就要乘勢發兵戰而勝之。這正是強者戰勝處于困境之敵而采取的重要決策。 【評點】 “趁火打劫”一語,其原意謂:趁別人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此計用于軍事方面是指:當敵方發生危機的時候,就要果斷出擊,以爭取迅速取勝。《十一家注孫子·計篇》有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杜牧注曰:“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互相攻伐,戰事不斷。經過長年征戰,越國終因不敵吳國,而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押在吳國,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勾踐決不屈服,他立志復國雪恥,立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宏圖大志。他表面上順從吳王夫差,終于騙取了他的信任,被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之后,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以麻痹夫差。在國內,勾踐則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經過數年的發奮圖強,越國的實力大大加強了,人丁興旺,物豐給足,人心穩定。而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所迷惑,從沒把越國放在眼里。他驕橫跋扈,拒納諫言,殺死了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閉目塞聽;他生活淫亂,奢侈無度;他加緊搜刮,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空。 公元前473年,吳國幾乎顆粒無收,弄得民怨沸騰。而正在此時,吳王夫差又北上會盟,以謀取霸主地位。越王勾踐認為時機已到,便舉兵伐吳。吳國內部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打敗。 勾踐的這次取勝,正是乘敵方內部的危機,而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選自《三十六計》,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4.幾首軍歌 大刀進行曲(麥新作詞)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八路軍軍歌(公木作詞) 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嗨!游擊戰,敵后方。/鏟除偽政權。/游擊戰,敵后方,/堅持反掃蕩。/鋼刀插在敵胸膛,/鋼刀插在敵胸膛。/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爭民族獨立,/求人類解放,/這神圣的重大責任,/都擔在我們雙肩。 新四軍軍歌(陳毅作詞)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斗爭!/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的馳騁;/深入敵后百戰百勝,/洶涌著殺敵的呼聲。/要英勇沖鋒,/殲滅敵寇;/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鞏固團結堅決的斗爭!/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公木作詞)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斗,/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么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5.戰爭數據(沙路) 古今戰爭次數統計 從古到今,世界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戰爭,大致有以下幾種統計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在有記載的5 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戰爭14 531次,平均每年2.6次。從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發生過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37年中,包括現在仍在進行著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近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 據瑞典、印度學者統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這5164年中,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 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這些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災難,使36.4億人喪生。損失的財富折合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公里、厚10米、環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據前蘇聯學者統計,從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這3 357年間,人類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據匈牙利一位教授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發470余起局部戰爭。在世界范圍內,無任何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 據美聯社調查報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爆發了大約300場局部戰爭,大約有1 000萬人死于戰火。 中國歷史上發生戰爭次數 我國是戰爭頻繁之國。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乃至近代,人民起義、人民革命戰爭頻繁;歷史上統治階級內部以及諸侯之間爭城掠地的戰爭更是難以計數。見諸史籍,有些眉目和頭尾的戰爭,從夏朝至明代大約有3 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數百次之多。我國歷史上大約發生戰爭4 000~5 000次之多,約占世界歷史上戰爭總數的1/3左右。 兩次世界大戰有關數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統計數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后卷入33國15億人口。軍事行動涉及的領土達400萬平方公里,戰線長度有2 500~4 000公里。1914年,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7.045億,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為1.3億人,動員完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 218萬余人,損失2 210萬余人,其中死亡515萬余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 285萬人,損失1 540萬余人,其中死亡338萬余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 863億余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損耗統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歷時4年又3個半月。參加戰爭的有6個大洲的33個國家,卷入人口達15億多人,交戰雙方動員的兵力達6 000多萬人,其中傷亡3 000多萬人,因戰爭而死于饑餓和其他災害的達1 000萬人左右,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約為2 700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軍隊傷亡人數統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傷亡人數統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1 070 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占25%,傷員占61%,失蹤占14%。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減員人數1 233 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占28%,傷員占38%,失蹤占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減員人數12 000 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減員人數9 900 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占21%,傷員占50%,失蹤占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 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 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于戰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意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 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摘自《軍事數據辭典》,黃河出版社1992年版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