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精選4篇)
辛亥革命 篇1
在歷史教學中,往往采用問題教學法。問題式教學基本模式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評價、歸納總結五個基本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活動、體驗、表現來完成教學。
為了很好的貫徹問題式教學,本節課的設計環節如下:首先,從學生自己組織的新聞播報導入本課,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題。第二步,給學生5分鐘時間預習新課,梳理辛亥革命的線索,并按小組把線索寫在黑板上。第三步,從什么是革命?──為什么要革命?──為了革命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做了哪些準備?通過這樣的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問題即革命的準備階段。第四步,讓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結果來描述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對基礎知識學習完成后,還設計了一個學生自己反思提問,考察其他同學的活動。第五步,反思革命成敗,感悟革命激情。
本節課在設計上,遵循一個基本模式,從提出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反思、歸納評價,每個環節環環相扣,也充分體現了問題的基礎、層進、綜合、開放等特性。特別注重發揮小組成員積極性,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其中還設計了小組及個人的反思評價量表,學生需要對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做反思。比如,在課堂的最后,學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學到了什么,自己在小組活動中做了些什么,自己是怎樣調節自己的學習的,如果自我評價是否定的,那就要考慮以后如何改進,等等。
但是在本次課堂教學中,設問的技術和提問的技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式教學的核心價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認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關注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但是個體的自主思考就會忽視,或者說是教師不太相信學生,不敢放手,往往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學生。而且,在反思、反饋評價過程中,雖然有設計評價的量表,但是這種單純的數字表格很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特別是反思本節課堂教學對問題式教學的貫徹運用,我本人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努力和改進地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二、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在備課方面下功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
辛亥革命 篇2
1、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但也有抽象思維的要求,知識面狹窄,個性突出,要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予以肯定,巧妙引導,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本課教學主要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習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圖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3、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教學結構。以孫中山為主線,貫穿全課,突出孫中山的任務形象,同時又使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對中國歷史的功績更加清晰。尊重歷史,求真求善。合理使用課程資源,注重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重視師生互動,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國慶閱兵式片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探究式學習提供契機;在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時,學生在小組間交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歸納;在對三民主義的分析中,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在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分析中,通過材料教會學生分結合資料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團隊意識,以達到互相啟迪,相互幫助的目的,同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5、在課堂的延伸中,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以及啟示的認識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具體史實有較深層次的認識。通過談課后收獲,使學生認識到歷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過去,而可以為我所用,從而樹立為民族強大,為祖國發展而努力學習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但是,在教學設計中和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問題設置不一定恰當,引導方式也有待改進,學生參與的空間不夠大,教師講的過多。另外,本課內容頭緒眾多,一節課內既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培養能力,又要實現教學目標顯得有些倉促,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
辛亥革命 篇3
1、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但也有抽象思維的要求,知識面狹窄,個性突出,要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予以肯定,巧妙引導,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本課教學主要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眼于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習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圖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轉變。
3、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教學結構。以孫中山為主線,貫穿全課,突出孫中山的任務形象,同時又使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對中國歷史的功績更加清晰。尊重歷史,求真求善。合理使用課程資源,注重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重視師生互動,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國慶閱兵式片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探究式學習提供契機;在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時,學生在小組間交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歸納;在對三民主義的分析中,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在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分析中,通過材料教會學生分結合資料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團隊意識,以達到互相啟迪,相互幫助的目的,同時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5、在課堂的延伸中,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以及啟示的認識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具體史實有較深層次的認識。通過談課后收獲,使學生認識到歷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過去,而可以為我所用,從而樹立為民族強大,為祖國發展而努力學習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但是,在教學設計中和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問題設置不一定恰當,引導方式也有待改進,學生參與的空間不夠大,教師講的過多。另外,本課內容頭緒眾多,一節課內既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培養能力,又要實現教學目標顯得有些倉促,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
辛亥革命 篇4
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
重點:①保路運動;②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難點: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
教學過程:
首先提問學生:“《辛丑條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清政府面對如此困難局面,將會有何打算?”,引入本課主題。
一、“預備立憲”和立憲派
關于“預備立憲的背景”,教師介紹《辛丑條約》簽訂后,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合流,以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愛國運動蓬勃發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關于“預備立憲的過程”,教師要說明其三個階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①下令考察憲政——立憲派形成(關于“立憲派”,請參見“擴展資料”部分相關內容);②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立憲派掌權的政治企圖開始破產,立憲派開始發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內閣”——統治集團內部分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漢族官僚地主階級離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學生分析“預備立憲”的實質,教師補充。
二、保路運動
關于“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由學生討論回答。(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保路運動”,教師首先補充說明在保路運動中,四川保路運動的規模,斗爭最為激烈的表現(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提出“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宣布以“保路、廢約”為宗旨;聲明“川人之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有,實則為外國所有”使保路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
然后教師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川人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有,實為外國所有。
——《保路同志會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會展欲*清政府)適此令下,與吾人以時機,故集合同志,開會于成都,決議借名保路,提攜人民,組織民軍,共同革命。
——曹叔實《四川保路同志會與四川保路同志軍之真相》。
請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極端反對的“不在借款”,“不在路歸國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說明,“吾人”與“川人”在對待“保”問題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區別?)
最后讓學生從背景、手段(方式)、結果和影響等方面整理“保路運動”兩個階段的不同特點。最后說明其影響。
三、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關于“武昌起義的成功”,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會原因,并且讓學生加以補充說明;然后讓學生看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
關于“湖北軍政府的成立”,教師首先提問學生: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的首要任務是什么?然后結合課本知識和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中的相關內容,回答關于湖北軍政府的成立相關問題。
關于“武昌起義后的形勢”,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簡單說明: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治而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呈現土崩瓦解之勢。與此同時,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勾結,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篡權活動,使辛亥革命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嚴重危機。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保路運動相關問題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勝利的原因的分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問題的設置,學生答問的補充,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的適時放映,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
一、“預備立憲”和立憲派
1.背景
2.過程
3.實質
二、保路運動
1.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
2.保路運動
三、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義的成功
2.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義后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