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影響
中國近代史(上) 第一章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2.能力方面:(1)通過對鴉片戰爭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依據史實推理得出結論的歷史思維能力。(2)通過對鴉片戰爭帶來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的探討,正確認識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切劇變,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史實形成正確的歷史要領的能力,并注重多角度、深層次分析歷史問題方法的滲透和訓練。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經過鴉片戰爭后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從而激發學生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行為的憎恨之情,進而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2)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通過對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及部分官員、將領腐敗無能表現的了解,進一步認識清政府的腐朽本質,說明清朝不可逆轉的衰敗趨勢,進而得出深刻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變”、“落后就必須奮起”。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批不平等要約的內容及危害,在比較中把握各自的特點和內容。(2)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鴉片戰爭前后社會的變化,使學生學會對比聯想的思維方法,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把握時代特征。(3)引導學生對教材及有關的歷史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使學生學會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辯析歷史材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害同西方侵略者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條約》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一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2)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這是整節教材的關鍵內容,而且還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學的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緊緊抓住“變化”二字,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論斷。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2.難點分析:(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對此要講清概念內涵,以有助于學生對一些條約內容和侵略特殊性權有準確的認識。(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即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是難點。盡管學生在初中接觸過這個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認識。在這里應首先講清“半殖民地”、“半封建”兩上概念:“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總后勤部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而后,幫助學生對比鴉片戰爭前后社會性質(政治上、經濟上)的明顯變化,從而使學生從認識到:鴉片戰爭后,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突破這一難點,對認識由此社會性質變化而引起的其它變化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