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政權的建立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導入
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國民黨反動政權建立后,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革命遭到了嚴重挫折。在這種嚴酷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應當怎么辦呢?
(學生思考并做回答)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講的,以武裝革命反抗武裝反革命,以及建立紅色政權的斗爭情況。
二、講授新課
1、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
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會議:“八七”會議
教師向學生展示毛澤東話語:“革命失敗,得了慘痛的教訓;于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讓學生思考并回答:慘痛的教訓是什么?
南昌起義是我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次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起義。
讓學生思考:南昌起義前的背景是什么?(應聯系黨內情況和國內情況回答)
“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白色恐怖形勢下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
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1)“八七”會議的重大功績是什么?(2)“八七”會議同三次武裝起義有什么聯系?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什么重要論斷?
指導學生議論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的決策,結合國民黨統治的重心和當時我黨的“城市中心論”,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到農村去,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積蓄發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以農村包圍城市,達到最后奪取城市的目的。這是將革命的退卻和進攻巧妙結合起來的正確道路。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概括三次起義的意義:(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建立人民軍隊的紀念日。(2)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在文家市作出了到農村去的重大決策。(3)廣州起義建立了工農政權——蘇維埃政府,這在中國是第一次。
(以毛澤東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實踐為例,說明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討論可自由發言)
(以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實踐說明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議論自由發言)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三灣改編對建立新型人民軍隊起到什么作用?為什么?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閱讀下列材料:
(1)第一個根據地是井岡山,介在寧岡、酃縣、遂川、永新四縣之交。北麓是寧岡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黃動,兩地相距九十里。東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縣的水口,兩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共計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并、下井、茨坪、下莊、行洲、草坪、白銀湖、羅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莊,為自來土匪、散軍窟宅之所,現在作了我們的根據地。但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軍糧全靠寧岡、永新、遂川三縣輸送。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若有充足的給養,敵人是打不進來的。……在四周白色政權中間的紅色割據,利用山險是必要的。
(2)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我們分析它發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有買辦豪紳階級間的不斷的分裂和戰爭。只要買辦豪紳階級間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的,則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也將是能夠繼續的。此外,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還需要具備下列的條件:①有很好的群眾;②有很好的黨;③有相當力量的紅軍;④有便利于作戰的地勢;⑤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
以上均摘自《井岡山的斗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思考并討論:(1)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的有利條件有什么?請詳細列舉。(2)為什么能在白色恐怖包圍之中建立這樣一小塊根據地?(3)中國社會的現狀是什么?用事實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糾正錯誤的惟一正確的方法。
思路:根據中國當時的客觀形勢和力量對比,共產黨人沒有能在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大城市通過武裝暴動取得勝利。在這些大城市起義中,有不少黨員、團員和革命群眾奮不顧身地英勇戰斗,但因故我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大多壯烈犧牲了。黨付出了血的代價,才逐漸懂得在當時的現狀下,暫時無法在城市中取得勝利,革命的發展必須以武裝革命的農村包圍反革命占據的城市,最后奪取城市。正像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說:“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
2).井岡山會師
讓學生閱讀下面材料:
(1)湖南省委要我們注意士兵的物質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農的生活好些。現在則相反,除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乎為繼。僅僅發油鹽柴菜錢,每月也需現洋萬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給。現在全軍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樣苦,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
(2)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宮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
(3)……原因就在于邊界黨的政策是正確的。當時邊界特委和軍委的政策是:……軍隊的黨幫助地方黨的發展,軍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對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集中紅軍相機迎擊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入各個擊破……雖以數倍于我之敵,不但不能破壞此割據,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據的發展。
(以上材料均選自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提問:結合課本中的材料回答:根據地壯大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3).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意義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8頁“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與教師共同總結它們的共同點:(1)都是武裝斗爭的結果;(2)都在二省或三省交界,敵人統治力量較薄弱的農村地區。
然后讓學生閱讀材料:
(1)邊界的紅旗子,業已打了一年,雖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贛三省乃至全國豪紳階級的痛恨,另一方面卻漸漸引起了附近省份工農士兵群眾的希望。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2)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井岡山的斗爭》)
(3)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3、土地革命(必要性、內容、意義)
讓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詩、圖和表格后簡述江西農民在土地革命前的生活狀況,然后找幾位學生回答。
在教師指導下,掌握土地革命的內容和意義。
小結:本課主要講了以上三個大問題,即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和土地革命。同學們在學習時,不要孤立地看待,三者是密切聯系的:(1)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沒有武裝,土地革命便不能進行,根據地就不能存在。(2)沒有土地革命,紅軍就得不到廣大群眾的支援,紅軍本身也就沒有來源,武裝斗爭就會失敗。(3)根據地是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的依靠。隨著各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和壯大,建立一個統一的、與國民黨反動統治對峙的政權的時機到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按課本內容了解即可,不作展開)這是中國革命的希望所在。
本課結束時可留下此道思考題: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是什么?下次課時找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