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2
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并記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使學生理解季風活動對降水季節變化、年際變化的影響,并記住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范圍。
3.使學生知道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
4.使學生學會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地區分布的特點。
5.使學生學會運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狀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季節分配的特點;學會運用降水量年際變化曲線圖,分析、概括我國降水年際變化特點。
[教學重點]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的特點及其成因
2.我國干濕地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
季風活動、鋒面雨帶與降水的關系
[教具準備]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2.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
氣溫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氣候要素。前面二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我國氣溫和溫度帶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學習有關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的知識。
[板書] 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
(講授新課)
[提問] 讓學生看本節課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欄目,提問:七月份正值雨季,這時候出差去吐魯番是否需要帶雨具?九月份我國多數地方秋高氣爽,這時期出差去廣州是否要帶雨具?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魯番不需要帶雨具,因為吐魯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廣州應該帶上雨具,因為這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地方秋高氣爽,但廣州雨季還沒有結束,經常有陰雨天氣。)
[講述] 從上面回答的問題可以看出,了解我國各地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在生活實際中是有用處的。在生產建設中也要具有這方面的知識。如修建水庫或建橋梁時,要考慮當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否則,遇有特大暴雨,水庫有溢洪、橋梁有坍塌的危險。
[讀圖] 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以下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
(答案: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什么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過淮河-秦嶺一線,西接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②0℃等溫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從大興安嶺斜向西南,經過張家口、蘭州和拉薩附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東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答案: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與西北內陸地區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答案:東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頂坡度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磚瓦,并留有流水溝,易于排水。西北內陸地區房屋多為平頂,上面也沒有流水溝。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東南沿海地區降水豐沛,而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的特點。)
[提問] 從以上讀圖活動可以看出,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的總趨勢是什么?
(可讓學生討論,然后再回答)
[歸納]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板書] 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復習] 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對東亞、南亞降水的影響。
[提問] 為什么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特點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回答)
[歸納] 主要是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板書] 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讀圖] 讓學生閱讀課本圖4·11和圖4·12,回答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答案:①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②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南、華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黃河中下游地區。)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為什么西北內陸地區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答案:①深居內陸,距海遠。②地形閉塞,有山脈阻擋)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
(可輔以《中國地形圖》,或使用疊加投影片效果會更好。)
(答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講述] 習慣上,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顯著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顯著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一般來講,季風區內降水較多,非季風區內降水稀少。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此線西北是非季風區,此線東南是季風區。
[板書]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讀圖] 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年變化柱狀圖”,回答以下問題:
1.四個城市降水較多的各是哪幾個月?
(答案:廣州5~9月,武漢5~8月,北京7、8兩月,哈爾濱7、8兩月。)
2.比較四地降水量的年變化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明顯的差異?
(答案:共同點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多。不同點是廣州、武漢雨季時間長,年降水量比較大;北京和哈爾濱雨季時間短,年降水量比較小。)
[小結] 我國各地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就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這個時期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長短也不一樣。一般來講,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 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承轉] 那么,為什么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長短不一樣呢?
[板書] 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講述] 在我國東部地區,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季風活動、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請同學們看課文中的“鋒面雨帶示意圖”: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暖空氣輕,冷空氣重,較輕的暖濕氣流上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于氣溫降低,水汽冷卻凝結,成云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教師可邊講述邊畫出冷、暖氣流交匯和鋒面雨帶形成的示意圖。)
[板書] 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讀圖填表] 閱讀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圖17~20),并結合課文內容,填出下表:
[提問] 說出我國東部地區夏季風進退和雨帶移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歸納] 一般年份,從五月中旬開始夏季風便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這里最早進入雨季。隨著夏季風勢力增強北進,鋒面雨帶隨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我國由南向北開始進入雨季。九月,夏季風勢力減弱南退,雨帶隨之迅速南撤,我國由北向南雨季雨帶結束。因此,我國各地雨季長短差別很大: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 4.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讀圖] 看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示意圖,說出六月和七、八兩月雨帶的分布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關系。
[講述] 六月,夏季風北進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匯、相持,使鋒面雨帶在這里徘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連綿細雨。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七、八月份,雨帶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隨之出現晴朗天氣,降水相對減少,形成伏旱。伏旱時期,炎暑驕陽,蒸發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長旺盛、極需要水的時期。因此,伏旱往往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布置作業 )
選做復習題第1、2題。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和季節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新課引入)
我國年降水量在時間上分布,除了表現在季節上分配之外,還表現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上,這就是降水的年際變化。
(講授新課)
[讀圖] 讓學生閱讀“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北京從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間,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
(答案:1959年最多,降水量達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對照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約多少毫米?
(答案:600毫米左右。)
3.結論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板書] 三、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講述] 總的來看,我國各地的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但相對而言,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內陸干旱區更大。
我國各地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風活動不規律,夏季風進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風強,向北推進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則偏少;而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則偏多。從而使得我國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別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過多或過少,就會出現水災或旱災。
[提問] 近幾年來,我們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樣嗎?降水量年際變化如何?請舉例說明。(學生議論,教師再用當地的降水資料加以說明。)
[板書] 四、干濕地區
[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回答: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規律是怎樣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分布在哪一線?
[講述] 由于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條件差異很大。有的地方濕潤,有的地方干旱。一個地方的干濕狀況,是由這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所決定的。當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氣候就濕潤;反之,氣候則干旱。
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可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板書] 1.四類干濕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
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讀圖] 閱讀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并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以下問題:
1.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半干旱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歸納] 通過讀圖我們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可將我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濕潤、半濕潤地區,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區。東部地區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南方為濕潤地區,北方為半濕潤地區。西部則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大致可分為干旱地區和半干旱地區。
[板書] 2.干濕地區的分布
[讀圖填表] 看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并對照中國地形圖和政區圖,填寫下表:
[講述] 不同的干濕地區,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條件,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影響十分明顯。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大致相當于東部季風區),是我國主要的耕作農業區。濕潤地區以水田耕作農業為主,半濕潤地區以旱地耕作農業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則是我國主要的草原牧業地區。
(復習鞏固)
1.課文“想一想”:從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考慮,為什么我國無論是西部還是東部,北方還是南方,發展農業生產都不能單純依靠天然降水,必須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水利措施呢?(答案: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區降水稀少,發展農業生產必須依靠水利灌溉。東部地區,即使是南方濕潤地區,由于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在少雨季節和降水偏少的年份,天然降水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同樣要依靠水利措施,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穩產、高產。)
2.課文“做一做”練習:①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月份______℃等溫線通過的地方,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溫度帶中的______帶與______帶的分界線,干濕地區中的______地區與_____地區的分界線。
(答案:0℃;800毫米;亞熱帶;暖溫帶;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
②用直線將下列地區與其所處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連接起來:
寒溫帶 黑龍江省最北部 干旱地區
中溫帶 華北平原
暖溫帶 珠江三角洲 半干旱地區
亞熱帶 塔里木盆地
熱帶 內蒙古高原 半濕潤地區
高原氣候區 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 濕潤地區
(布置作業 )
選做復習題第3、4題。
[板書設計 ]
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
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4.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與伏旱
三、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四、干濕地區
1.四類干濕地區:濕潤地區 半濕潤地區
半干旱地區 干旱地區
2.干濕地區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