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精選17篇)
青山不老 篇1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一)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ǘ┯懈星榈睦首x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ㄈ├斫夂x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后代的艱辛和決心。
二、學習過程:
。ㄒ唬﹦撛O學習情境,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
。ǘ┲笇И毩W習,初步達成目標。(8分鐘)
自學指導一:
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詞,讀通句子,根據閱讀提示,用鉛筆在書中勾畫答案。完成自學檢測。
自學檢測:
(1)認讀詞語
治理 歸宿 蕩漾 領悟 風雨同舟
(2)全班展示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ㄈ┮龑〗M學習,落實學習目標。(20分鐘)
學習指導二:
2、快速瀏覽課文,思考: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先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話加以說明?蓮拇蟓h境和小環境兩方面入手,不懂的可小組合作交流完成。)
學習指導三:
3、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小組討論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ㄋ模┊斕糜柧毞答仯柟虒W習目標。﹙10分鐘﹚
1、給劃橫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畫“√”。
kēng( ) niè( ) jǔ( )
土坑 肆虐 盤踞
kàng ( ) nüè( ) jù( )
2、辨字組詞。
嶺( ) 栽( ) 端( ) 州( )
領( ) 裁( ) 瑞( ) 洲( )
坡( ) 旱( ) 炕 ( ) 冶( )
玻( ) 早( ) 坑( ) 治 ( )
3、把詞語補充完整。
。 )( )蕩漾 風雨( )( ) 三( )五( )
山川( )( ) 日月( )( ) 一瀉( )( )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 篇2
教學目標: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來學習課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決提出的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導入,以“地球”照片導入,突出中國沙化現象。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認真快速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劃出你認為比較難讀的句子。
、、讀了課文后,你對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認識?同時產生了哪些問題?
2、反饋交流。
⑴、交流比較難讀的句子。
、、交流你對“青山不老”的新認識。
預設點: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遠郁郁蔥蔥;(提到課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艱辛和決心的精神)如青山,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沒有因為生命的終結而消失。(表揚:你很會讀書,通過一次讀書就領悟到了課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環境很險惡。
、、提出質疑。
預設點:
a、詞語的理解:土炕、晉西北 (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關三縣,它們隸屬于忻州市,隔黃河、長城與陜西、內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盤踞(非法占據。文中指經常受到干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著。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楊樹、柳樹挺立著,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著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地)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ó攬鼋鉀Q)
b、句子的理解: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同學們,你們提出的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實歸結在一起就是要解決課文的重點 “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那么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義就能領會了、
三、利用導讀,再讀課文,感受老人偉大奇跡。
那么怎么來讀懂這么多的問題呢?在略讀課文中,我們可以借助導讀來幫助我們閱讀課文,出示導讀:
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我們,下面的課文寫了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1、先解決“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課件顯示紅色)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2、學生自學,教師適當提醒可以討論一下。
3、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預設交流點:
、拧⒋巴馐菂⑻斓臈盍。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抓住兩個“全”字體會: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優美。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課件展示)
還允許學生可以與環境的惡劣作一下比較,突出老人的貢獻巨大。
這是老人創造的一幅美麗的圖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真切地感受一下。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體會到什么?(通過這些數字寫出了老人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通過3700畝林網與杭州體育場70畝作比較,想象老人種樹的面積大,這的確是了不起的奇跡。(板書:創造了不起的奇跡)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⑶、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笔堑,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點撥:指名讀一讀,學生簡單從樹的作用角度談體會。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預設:
、、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險惡,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呢?(學習2自然段,這段可以放在前面學生讀課文后對“青山不老”新的認識時就可以教學)
一齊讀一讀,觀看課件。這些圖片出示的僅僅是一般的干旱、霜凍、沙塵暴,更可怕的是:結合注釋學習“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保x句子,說說解釋,老人生活的環境就是如此的險惡,我們再來讀一讀。
、、我還知道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們一起讀讀,體會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
課文還有哪里還提到老人的年紀大?學習后面文中的一句話: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再也出不來了。讀一讀。
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讀板書“了不起的奇跡。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交流學生的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前面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精神。)
、啤⒆鳛橐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ㄊ抢限r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永遠流傳。小結并指導朗讀: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總結: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后一句話。
青山不老 篇3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肚嗌讲焕稀肥侨私贪娴谑䞍缘谒膯卧囊黄宰x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二、學習目標
。ㄒ唬┣楦、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ǘ┻^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ㄈ┲R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重難點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準備:
(一)課件。
。ǘ┝私馕覈鴷x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五、 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流程
。ㄒ唬⿲胄抡n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2)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4、按課文內容填空:(學生口頭回答)
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種了( )年樹,綠化了( ),造了( ),3700畝林網,這是( )。老人覺得(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 ),他是真的與(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 )。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理解奇跡
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字理解奇跡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大約有多大?我們的教室大約50平方米,一個家庭大約100平方米,那么大約是多少個教室那么大?多少個家?(5萬個,2萬5千個)
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
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晉”是哪一個省的簡稱?課文中說晉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氣候現象?(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課文中哪些話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大風的?
“肆虐”是什么意思?我們一會兒理解會更深。重點理解縣志里記載的那句話,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墜),然后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這就叫“肆虐”!什么叫“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
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象的材料(最好是錄像,沒有的話就用圖片和文字,教師解說。)
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板書:惡劣)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從小環境理解奇跡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他已經很大了?默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板書:艱苦
4、從結果再次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 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ㄋ模┙庾x奇跡
那么為什么老人能創造這樣的一個奇跡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創造了這個奇跡呢?快速默讀全文,可以找找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三句話:
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2、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 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外一種東西,他是真的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學生說說是什么支撐著老人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簡單理解句子的意思。(對土地的熱愛、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
重點理解最后一句話:“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東西?什么叫“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他真的能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嗎?那么是什么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課文的最后一句話說“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蹦阍趺蠢斫狻扒嗌绞遣粫系摹?不會老的除了青山還有什么?
。ㄎ澹┰僭炱孥E
“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縱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逼鋵嵗先诵闹杏星а匀f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希望我們后人能再造奇跡。他想對鄉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
學生寫話,教師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寫在一張小紙上,在實物投影上展示)
設計意圖: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僮x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1)閱讀,勾畫。
。2) 同桌交流。
(3) 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設計意圖:本文語言生動優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
(七)總結
同學們,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地球對于我們也只有一個,熱愛生命就要熱愛地球,熱愛家園。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像那位晉西北的老人那樣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讓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七、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小環境──艱苦
青山不老 篇4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組《青山不老》
所在班級情況及學生特點分析:六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和成人感增強,他們不希望老師家長把他們當小孩對待,但他們在獨立處理人際關系和其他實際問題上還很不成熟,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幫助,六年級學生接觸社會的面比以前廣,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對社會現象和國內外新聞比較關心,但選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還不強,還不善于正確地進行判斷與辨析。六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卻又缺少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他們對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要求比較熟練,但又不會覺得不屑做或不能堅持做;同學間在學習上的差距已較明顯,部分同學有松勁厭學情緒。
教材分析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的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四、寫一寫,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 篇5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評: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拍x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坡撓嫡n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凇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僖龑В簭呢汃さ纳綔系饺缃袷[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谥笇В骸芭c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評: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 閱讀,勾畫。
、 同桌交流。
、 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評:本文語言生動優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小環境──艱苦
[總評:設計者用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將課堂主動權合理地交還給學生,體現了略讀課文教學“敢于放手”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的點撥又引領著學生對課文內容層層深入,使學生從對“奇跡”產生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層次井然,內容清晰。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通過村干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成績;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傥覀儽P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谒X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老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辟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沒有完成,這條山溝還需要他,需要他不斷地種樹綠化,因此他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
、凼堑模W×诉@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芩呀泴⒆约旱纳D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2)對詞語的理解。
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
盤踞:非法占據。文中指經常受到干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著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地。
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著。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楊樹、柳樹挺立著,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
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老師也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有關資料,包括音像、數據等,以充實課文內容,加深學生的感受。
2.導入新課時,可以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相關音像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懂得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文章內容。
3.可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跡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4.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5.本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與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適合學生朗讀。教學時,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對這個奇跡的描寫,文字優美,景物可感,適合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朗讀,在朗讀中想象。
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生:“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
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師:問得好!這兩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與山川共存”就是說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與日月同輝”就是和太陽月亮那樣一起發出光輝。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墒抢限r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農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生:我覺得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生:我覺得老農創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要知道15年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也不算短,老農既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又要克服艱辛的生活條件,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生:是啊!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農這樣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簡單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山溝里的人們,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在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難道不是寶貴的財富嗎?
師: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青山不老 篇6
一、談話引出課題。
1、板書“青山”, “青山”讓你聯想到了什么?(指名兩位學生)
2、板書“不老”,連起來讀讀,是什么意思?(指名一位學生)
3、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再次齊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抓緊時間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要求讀正確、流利。自行解決生字詞語。
師:同學們讀的都很用心,字詞都解決了嗎?
(2)檢察字詞
師:青山是萬年長青,不會老的,那人會老嗎?人老了會是什么樣子的?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個人,課文自始至終沒有提到
他的名字,文中稱呼他為什么?
三品讀,感悟
師:再次默讀課文,畫一畫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想著這個故事,我們再來用心讀讀這幾個句子,你覺得這些句子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師:就是這樣一位老人,文中說他創造了一個了奇跡。
[多媒體出示]
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呢?
(請從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加以說明)同桌交流,討論一下,畫出來相關句段。
預設交流點: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體會到什么?(通過這些數字寫出了老人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通過3700畝林網與學校30畝作比較,想象老人種樹的面積大,這的確是了不起的奇跡。(板書:創造了不起的奇跡)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師:同學們,有同學說,不就是種樹嗎?我們家那邊就是樹多,我爸爸還栽過好多呢。。∷闶裁雌孥E呢?
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預設:
、、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險惡,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呢?(學習2自然段,這段可以放在前面學生讀課文后對“青山不老”新的認識時就可以教學)
一齊讀一讀,觀看課件。這些圖片出示的僅僅是一般的干旱、霜凍、沙塵暴,更可怕的是:結合注釋學習“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讀句子,說說解釋,老人生活的環境就是如此的險惡,我們再來讀一讀。
我還知道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ǔ鍪菊n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讀板書“了不起的奇跡。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生: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可是老農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農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生:
師: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段話。
板書:永不屈服、樂于奉獻→了不起的奇跡
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v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他想對鄉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
青山不老 篇7
一.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學準備:
1.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四、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坡撓嫡n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僖龑В簭呢汃さ纳綔系饺缃袷[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谥笇В“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劭偨Y: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 閱讀,勾畫。
、 同桌交流。
、 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五、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山溝)險惡 堅強的決心
小環境(院子)艱辛 巨大的努力
創造奇跡
。ㄖ矘湓炝 綠化家園 造福后代)
六、作業
完成課時作業設計
青山不老 篇8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計劃一課時
課時一
教學內容讀懂課文,感受老人的心。
教學過程
一、指接板題,學生讀題?搭}提問激趣,誘發學生閱讀期待。
t:青山怎么會是不老的呢?
二、學生初讀課文,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1、通讀課文,找出文章中與課題相照應的句子。
2、學生瀏覽課文,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t1:是老人的什么事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故事,感受老人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1、圍繞“奇跡”引導學生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的艱辛。
1先理解“奇跡”。(奇跡: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
2引導學生通過字面的“奇跡”結合課文深度感知“奇跡”的內容是不怕困難。先讓學生說說理解,再讓學生讀讀相關句子,再想想體會。
t2:老人在種樹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把文章中他的困難的句子與寫他的種樹成果的句子連起來讀讀。
2、引導學生探究老人這樣做的原因,來感受老人綠化家園的決心。
t3:老人這樣不畏險惡、不顧身體的去種樹,是為了什么?(守住這片土)
3、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理解總點句子深化主題。
句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句2:他已經將自己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句3: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學生讀文鞏固所學。
五、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完成生字詞書寫訓練。
3、完成練習冊。
4、預習《口語交際·作文》
5、讀課文,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抉擇( ) 雄偉( ) 設計( ) 飄蕩( )
6、讀課文,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風雨同( ) 山川( )存 日月同( ) 綠風蕩( )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險惡之地 不畏困難
奇跡
年老體衰 熱愛家園
教學反思:
這個教學設計流程在實際教學中很順暢,如期完成設計,也基本達到了預定目標。
靜心反思。成功之處在于各環節設計“環環相扣,層層為基”,緊緊圍繞“奇跡”,既能順利引導學生感知過去的困難,又能引導學生在感受困難的基礎上傾聽老人的心聲。
如果說這節課有什么不滿意的,就是“奇跡與困難相連”是教師字節呈現出來的(教案現在已經修改)。上完后我突然發現這個思想完全可以在學生深讀文本后得出。那樣的學習效果可能比較時直接呈現對學生有益。直接呈現只是幫助了學生讀懂文本,學生自己領悟不僅能讀懂文本,還能更好的潤澤學生的心靈。(10月29 日)
青山不老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課“盤踞、治理、歸宿、如臂如股、勁挺、蕩漾、領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風雨同舟”等詞語的意思,并讀讀記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從重點句段中,領受老人以老弱之軀在這窮山惡溝里創造奇跡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窮山溝信念之真、決心之大、意志之堅、品格之高。
教學準備:教學ppt
課前學生預習:
1、按課文前面的“連接語”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2、查找資料,搜集圖片:“晉西北”、“晉西北老人”、“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
一、 教學引入,初讀課文:
1、教師導語: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國的印第安人對他們美麗的故土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16課《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們中國晉西北的一位老人對自己的故土——家鄉的大山的熱愛。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誰,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組讀詞語:△肆虐、盤踞、險惡、
△綠洲、治理、勁挺、蕩漾、領悟、如臂如股、宏偉、
△風雨同舟、三番五次、 歸宿、與山川共存 、與日月同輝
說說老師為什么如此分類出示本課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 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點詞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三、讀課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卻創造了什么奇跡。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點詞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四、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1、“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
。雀惺芾先嗽诩亦l的大山上植樹造林的大背景:
。1)晉西北在我國的什么地方?這里的環境有什么特點?交流資料、圖片。
。2)課文哪個自然段對這里惡劣的自然條件作了生動的描寫?
。3)學生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這里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重點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內的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我句話有哪幾個明顯對比的地方?(如此險惡的地方——瘦小老頭)
。ㄈ绱穗U惡的地方——創造綠洲)
。ㄊ菪±项^——創造綠洲)
*再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說一說。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根據第三自然段,想象:說說老人在這樣小環境中植樹了一天疲憊不堪回到這個院子里時的事情。
五、尋找老人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驅使著、支撐著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軀,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用“~”劃出重點句子,用“△”打出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2、“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1) 對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
預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另一種東西”指什么?
△“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老家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的?
插入“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情況的資料。
(2)從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領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會老的
第二課時:領悟寫作風格,進行小練筆
一、寫作特色領悟:
1、與《詹天佑》一課作比較,領悟本課的敘述風格:
你如果是作者,從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想象:作者此時此刻走在歸去的山路上,看著這滿山的綠樹,想起“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你心潮騰涌,你有一種沖動,很想也給這位老人在這青山之際留下像詹天佑一樣的銅像。
說起詹天佑,我們我們不由得想到,作者的這篇文章如果變換一下寫作風格,比如學習《詹天佑》作者的敘述風格,再寫為銅像寫一篇文章呢? 你還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頭上有嗎?你現在手頭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棄了學習《詹天佑》一課作者敘述風格,改用自己的風格。什么風格?(借景抒情,夾敘夾議,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附兩課對比提綱
詹天佑
概括介紹
按事情發展順序具體描述 受命于危難之際(造京張鐵路的背景)
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開線路
鐵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綠樹濃濃的山林景觀
晉西北山溝險惡的大環境
院子里艱苦的小環境
干部介紹、老家陪同參觀
作者的心靈感觸
總結本課的敘述風格:借景抒情 夾敘夾議 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2、鞏固小練筆: 你如果有機會來到這座青山,看到老人創造的綠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銅像,站在銅像前,你會從心底里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什么?
題目:青山是不會老的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為開頭,以“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銅像前默默地對老人說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軀
險惡的大環境 創造綠洲,創造奇跡
艱苦的小環境 另一種東西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敘述風格:借景抒情 夾敘夾議 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青山不老 篇10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二、學習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ǘ┻^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三)知識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重難點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準備:
。ㄒ唬┱n件。
(二)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五、 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看了這些圖片你想說什么?
2、談話:今天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奇跡,奇跡的名字叫——青山不老(出示課題)
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ǘ┱w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大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解決第一個問題。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理解奇跡
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字理解奇跡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大約有多大?我們的多媒體教室大約100平方米,那么大約是多少個教室那么大?(2467900平方米)
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
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晉”是哪一個省的簡稱?課文中說晉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氣候現象?(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課文中哪些話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大風的?
a.“肆虐”是什么意思?我們一會兒理解會更深。重點理解縣志里記載的那句話,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墜),然后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這就叫“肆虐”!什么叫“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
b.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象的圖片,教師解說,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
c.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再一次指導朗讀)
3、從小環境理解奇跡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他已經很大了?默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板書:艱苦
4、從結果再次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 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快樂地讀)
。ㄋ模┙庾x奇跡
師:那么為什么老人能創造這樣的一個奇跡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創造了這個奇跡呢?從課文中去找答案。
學生可能會說到的三句話:
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2、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 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外一種東西,他是真的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課件出示)
學生說說是什么支撐著老人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簡單理解句子的意思。(對土地的熱愛、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
重點理解最后一句話:“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東西?什么叫“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他真的能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嗎?那么是什么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課文的最后一句話說“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不會老的除了青山還有什么?
。ㄎ澹┰僭炱孥E
“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v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希望我們后人能再造奇跡。他想對鄉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
學生寫話,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偨Y
同學們,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地球對于我們也只有一個,熱愛生命就要熱愛地球,熱愛家園。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像那位晉西北的老人那樣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讓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七、板書設計:
大環境──險惡
青山不老 創造奇跡
小環境──艱苦
青山不老 篇11
【教學目的】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2、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3、通過學寫環保格言,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教學難點】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窘虒W過程】一、導入新課1、出示院屋圖片,創設情境:問:“你覺得這是一座怎樣的小院子?”(學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教師深情解說,創設情境:“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讀讀這段話。老師和你們一起合作讀好嗎?(配樂,引讀)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這么美的小院子是誰的呢?他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小院,走進黃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書課題:青山不老,齊讀課題。)二、初步感知1、初讀課文兩遍(第一遍大聲讀,第二遍默讀):要求:⑴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⑵ 用文中的一句話說說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2、字詞檢查:土炕、肆虐、盤踞、風雨同舟、歸宿、恭敬、如臂如股、勁挺、淤泥、防風林帶、林網、霜凍。⑴ 讀:指名讀,齊讀。⑵ 默寫: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寫)。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三、理解奇跡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1、從數字理解奇跡: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大約有多大?我們的教室大約50平方米,一個家庭大約100平方米,下沙總面積約3400萬平方米。那么大約是多少個教室那么大?多少個家?幾個下沙米?(5萬個,2萬5千個,十四分之一個)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晉”是哪一個省的簡稱?課文中說晉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氣候現象?(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課文中哪些話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大風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們一會兒理解會更深。重點理解縣志里記載的那句話,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墜),然后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這就叫“肆虐”!什么叫“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象的材料(最好是錄像,沒有的話就用圖片和文字,教師解說。)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板書:惡劣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3、從小環境理解奇跡: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他已經很大了?默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學生回答。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4、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四、解讀奇跡 那么為什么老人能創造這樣的一個奇跡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創造了這個奇跡呢?快速默讀全文,可以找找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三句話: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2、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3、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外一種東西,他是真的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學生說說是什么支撐著老人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簡單理解句子的意思。(對土地的熱愛、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重點理解最后一句話:“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東西?什么叫“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他真的能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嗎?那么是什么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課文的最后一句話說“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不會老的除了青山還有什么?五、暢談感想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一座晉西北的小院子,跟著記者梁衡訪問了一位山野老農。此時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學生暢談感受)六、作業(機動)1、按課文內容填空: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種了____年樹,綠化了____,造了____,3700畝林網,這是____。老人覺得____,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____,他是真的與____。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____。2、“青山不老!”說得真好!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v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他想對鄉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你可以簡單地說說,就像我們前幾天背的格言那樣。請一生背環保格言,教師出示這句話。⑴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⑶ 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3、學生寫話,教師巡視指導。4、全班交流。(寫在一張小紙上,在實物投影上展示。)七、總結 同學們,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地球對于我們也只有一個,熱愛生命就要熱愛地球,熱愛家園。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像那位晉西北的老人那樣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讓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大環境: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惡劣
奇跡!←熱愛故土、堅持不懈老蒼
小環境:81歲、就剩一人、五人離世、老伴去世
青山不老 篇12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綠化山野,用2019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額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課文層次井然,內容清晰。先描寫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以“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經創造了這塊綠洲”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先讓學生想象作者在說這句話時的語氣、心情會怎樣?再找找出體現老人年紀的語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學生通過讀句子想象,一個飽經風霜、臉上刻滿歲月痕跡、手上長滿老繭的晉西北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接著我讓學生找找如此年邁的老人創造了什么樣的奇跡。通過找句子、想象畫面、談體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造的奇跡令人敬佩。然后馬上組織學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樣的環境中創造出了這片奇跡。在交流中插入晉西北的資料,讓學生想象老人植樹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綠化山林、造福后代的執著精神所震撼。此時再讀“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時,學生充滿了對老人的敬重之情。因為這個教學環節比較深入,因此學生對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永遠不會老的”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練筆“如果為老人塑造了一座銅像,你站在銅像前想對老人說些什么心里話”結課,學生在寫話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樣偉大的精神。
我覺得每單元的略讀課文應該是讓學生在前幾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在這一課中運用,這樣的文章教師應更多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v觀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覺得從讓學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艱苦的環境里創造的奇跡,到最后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時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學生自讀自悟的氛圍,充分讓學生來感悟文本,讓學生由文章內容聯系實際想開去,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特別注意在學生感悟后的悟讀深化,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朗讀能力。但整堂課教學節奏有些前松后緊,導致課堂時間不夠,對學生的回答反饋語言還有待于再細化。
青山不老 篇13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柔美,實際和已往相互比照,敘述與形貌相互照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刻畫了一位山野老農,面臨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存條件的艱苦,當仁不讓地投身到植樹造林事情中,用XX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古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本身的人生代價,造福于子女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掩護自然,改革山林,綠化故里的剛強刻意。
本課教學目的: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我校倡導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與《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一理念不謀而合。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以讀代講,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法,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質疑、討論、交流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三、說教學過程
首先,直奔主題,概括文章內容
提出:誰,做了什么事,創造了奇跡?
指導概括文章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結合文章關鍵詞,概括文章內容。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并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方法。
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
設問導讀提出兩個問題,先學生自己完成,然后在小組交流,不僅培養學生自學,還能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指導,交流方法。
第三,互動釋疑,精講點撥。
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先示范讀,指導學生怎樣朗讀,尤其抓關鍵的詞語重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后面的兩個句子,學生用這種方法去體驗。做到“授之以漁”。第二個問題通過讀也能找到答案。再以圖片、課外知識的補充,使學生有更深感悟。
在明白“他已經將本身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工具。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我提出:老人能與山川配合存在,與日月一起發出燦爛嗎?學生敏捷明確另一種工具的寄義。
并引導學生帶著這份沖動朗讀這句話,孩子們讀得很埋頭。隨著追問:青山會老嗎?學生也能快速地明白老人身上的掩護故里,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力不老。
第四,通過一個小練筆,加深對課文的明白。
語文教學不但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緊張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整堂課我本著這種頭腦舉行計劃。
青山不老 篇14
課題
青山不老
課型
略讀
共( 1 )課時
第( 1 )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3.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設計理念(修改意見)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在祖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們想認識他嗎?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青山不老》這篇課文來走近這位老人。(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初讀,概括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主要人物是誰,他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檢查,反饋。
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高照小學=25畝
幾所高照小學=3700畝(148)
我們一起朗讀,讀出“了不起”。
三、緊扣青山,感悟精神!
。ㄒ唬┫M那嗌
老人到底創造了一片怎樣的青山?找出描寫青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體會。(生自讀,勾畫,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美麗、充滿生機、茂密……)
師:是啊,這是一片美麗、充滿生機、綠意盎然的青山,讓我們甜美的讀一讀!
師:這還是一片怎樣的青山?
出示句子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胶橛肯碌哪嗦褡×藰涞南掳虢兀瑯鋮s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堅強、勇敢、生命力頑強……)
男生齊讀,讀出勇敢、堅強的語氣!
是啊,這不僅是一片美麗的青山,更是守住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們生存希望的青山!
。ǘ╇U惡的環境
為什么說老人創造的這片青山是一個奇跡?(生默讀思考、自由發言)
在如此險惡的環境里創造出這一片青山,的確是一個奇跡!(板書環境險惡)
。ㄈ﹤ゴ蟮钠沸浴
老人在創造青山的偉大奇跡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質和精神?(學生自由說)
文章是如何贊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他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
齊讀。
學生質疑。
預設:1: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2: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問。
讓我們用贊美崇敬的語氣再讀讀這幾句話吧(板書山川共存 日月同輝)
大家朗讀文章結尾,“青山是不會老”的是什么意思?(學生自己說)
小結:是的,老人偉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懷像青山一樣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將會被這片土地上的子子孫孫傳承。是的,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拓展練習
1.學習小練習筆。
摸著這塊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對老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
看著這片綠意盎然的樹林,你想___________對全世界人說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結。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創造奇跡
環境險惡
在閱讀過程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
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較,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3700畝的實際大小。
通過品讀、想象、比較等方法,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種樹所付出的艱辛。
學生的練筆與課文主題相統一,更大程度地培養了學生,做到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加強了學生環保責任意識。
反饋與反思: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15啊,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高照小學的面積有25 畝,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148個高照小學。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跡。然后再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來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 篇15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將走進晉西北的青山,去看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十多年的時間卻創造的奇跡。請翻開第十六課《青山不老》(板書)。
二、談話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
師:同學們都已經預習的課文,說說,讀了這篇課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學生交流)
教師相機引入對課文內容更深一步的學習。
1、過去的晉西北是怎么樣的?
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在充分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出示課件。
2、這樣的環境老百姓如何生存?(想像)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出示文字資料。
(晉西北風沙防治刻不容緩。)
3、你認為如何防治風沙?(學生交流)
4、文中的普通的老人是怎么做的?(結合課文內容,再想象他有風沙中植樹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保護土地,與環境做斗爭的精神。)
5、你認為他創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3700畝林網。想像這些樹林將為改善環境做出怎樣的貢獻。)
在學生充分體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出示課件。
三、體會人物精神
師: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因為短暫而使一個話題成為了人生中永恒的話題,那就是:一個人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學生交流)
四、文中這個普通的老人,他把后半生所有的生命耗費在什么地方了?(植樹造林,保護土地)他的生命已轉化為什么了?(保護水土的綠洲了)他這么做值不值得?為什么?
五、深化理解
青山是不會老的,不會老的除了青山外還有什么?(討論)
六、齊讀課題:青山不老 (讀出贊頌讀出崇敬)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我按照了解晉西北,走近老人,體會老人的情感,感悟老人的精神的思路去進行教學,整個課堂都是在輕松的聊天氣氛中進行的,對整堂課,我基本上是滿意的,特別是對人生價值的討論中,學生爭著發言,頗有個人見解,反映了他們對人生最初的思考,這一處雖然不屬教參上的教學重點,然而我卻很注重。我認為,學習這一篇課文,如果不切實地對人生的價值進行一番深思,一番討論,這堂課便是失敗的,因為,讀書是為了做人。
青山不老 篇16
激情導入
1、今天很難得,爸爸媽媽有機會走近我們的課堂,聆聽我們的學習,誰愿意把這片美景,用你的朗讀,送給大家。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朗讀第一自然段。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聽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
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 肆虐 盤踞(重點板書) 綠洲 歸宿 奇跡 宏偉 價值 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
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師引讀:(15年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80個月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5476個日子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ㄈ缬袟l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ǔ鍪菊n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
理解得不錯。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小環境──艱苦
創造奇跡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 “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課堂,及時反饋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這次的考核課,我講授的是《青山不老》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執教的這一課,我做了這樣的目標定位:⑴、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⑵、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老人的所創造的奇跡,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遺憾的是,由于自己備課時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充分,在某些環節中浪費了時間,到最后理解“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時,時間已所剩無幾,所以只能草草結課,雖然以后還可以為學生補上,可是這一節課的遺憾是補不回來的。
青山不老 篇17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相信今天我們認識的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讓大家感動不已。
2、今天我們學習:16青山不老(板書課題)
3、讓同學們談談對課題的理解。(如:青山永遠不會衰老;青山會永遠年輕;青山會永遠長存,絕不會枯竭等。 那為什么青山會不老呢?難道文中就只是說青山不老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1、讀一讀。
治理、歸宿、蕩漾、領悟、肆虐、盤踞、綠洲、三番五次、風雨同舟
理解“風雨同舟”并找近義詞。
2、文中的山野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也就是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學3700畝林網,約70300間教室。讓生感受到:這些根本就讓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覺得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實,這確實是個奇跡。
三、精讀課文,領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這一奇跡的?并朗讀體會。
。ㄖ饕▋煞矫妫弘U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艱辛的生活條件。另外包括老農年老、瘦;同伴相繼過世;老伴去世;女兒三番五次來接他。可他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決心毫不動搖,他寧愿吃苦也要堅守在山溝里植樹造林,改造山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從而讓生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你覺得老人這樣做傻不傻?他這樣做是為了他自己嗎?那他為了誰?(保護家園,造福人民與子孫)你為他感動嗎?
3、所以,在作者告別老人時,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讓生談談對這些話的理解。帶著對老人的無限敬佩讀一讀。
教師點撥:老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指轉化為他所創造的一片綠洲,還包含了老人開辟山林、綠化家園、保護環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價值無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無限的延長。
4、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或:因為青山飽含了種樹人(山野老農)綠化環境、保護家園、為民造福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子子孫孫將會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保護好家園,青山就會長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對山野老農說些什么?對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對自己或同學說什么?
3、講一講自己身邊保護環境的事例。
4、學習篇末點題的寫作方法。
五、板書設計:
16 青山不老
大環境(自然環境):險惡
奇跡(創造綠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環境(生活條件):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