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名師中考歷史教案(通用2篇)
優秀名師中考歷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制定的明確、具體、恰當。課堂能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和歷史學科特點制定三個目標:第一是知識能力目標;第二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第三是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這三個目標從淺至深,課堂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相互滲透,既有知識的傳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養與熏陶。通過教師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以及引導,學生對所復習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細致的認識了解,不僅知識目標很好地達成,而且更深層次的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了教育,使學生了解人才對社會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學落實較好。整節課始終貫穿著情感的熏陶,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更使本課的情感得以升華。
值得商榷之處:復習課堂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搜集有效資料、整合分析資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只有在課前學生的準備中才能得到充分培養。這一目標是不是在復習課中都不能設計和實現呢?
二、教學內容
課堂的時間分配比較科學合理,內容正確、準確、重視知識的形成、鞏固、深化和應用。教學編排合理,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重難點非常突破,教學資源的開發也比較到位。課堂中選取了許多相關習題材料,非常貼切地解決了復習課的相關問題,而且特別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還能有效地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復習課中聯系了“日本兩次改變社會性質的改革及啟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點”等材料,通過這些材料就比較好地使學生意識到“以史為鑒”,而這正是一般歷史課都要努力達成的一個教學目標。
值得商榷之處:復習課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教師如何更優更有效地組織好學生的合作學習與自主復習的關系,這也是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學過程
亮點:
1、課堂導入簡潔、自然。利用提問直接切入正題,也能引起學生興趣和感情共鳴,很快進入復習佳境。
2、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教師采取調查學生情況的方式,給了每個學生足夠的復習空間和時間。
3、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展示相應的問題材料,并提問“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半開放的問題能夠較好地鍛煉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課本上“動腦筋想一想”這塊內容中的材料對于初一學生來講是相對較難的,課本所指示的是讓學生直接解釋其表達的觀點,這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還是太難。兩位老師從實際學情出發,利用很多針對性的問題將各個材料承接起來,問題貫穿材料始終,層層突破,非常自然地解決了許多相關問題,合理地運用了教材資源。
5、在教學過程中,兩位老師還注重課堂起伏,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設置問題來調整學生的思維活力。比方說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變換,促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對學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6、“你做史學家”這一教學環節提出了歸納概括性問題:“17-19世紀大西洋沿岸的重大革命?”、“針對日本的崛起你有什么啟示?”“應如何評價歷史人物?”這些問題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反應更積極熱烈,課堂氣氛熱鬧而不失和諧。
值得商榷之處:
課堂中設計了小組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基本上就是在教師里巡視,建議可以更多一些師生互動,教師也參與課堂討論,給學生一些建議或評價,課堂可能會更和諧,小組討論也會更有效。
四、教法學法
本課以“自主互助”教學方法為主,輔以目標導學、問題探究等學習方式,通過活動創設寬松、民主、自然、和諧的課堂氣氛,“自主互助法”貫穿教學過程始終,是整堂課的一大特色。教師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能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同時又能節外生枝地引起波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五、教師素養
教師本身有扎實的基本功,語音清晰,教態自然大方,具有較強的教材處理能力、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用語嚴謹,引導總結也很到位。
值得商榷之處:在復習課上,教師怎么樣才能對學生的復習情況作出及時恰當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規范課堂自主互助復習模式,提高復習的效率。
六、目標達成度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復習認真積極,思考問題也比較深刻。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能自主的選擇復習任務內容、方法手段形式,最終整體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總之,學習了兩位老師的復習課之后,我認為復習課應該突出以下幾點:
(1)讓學生自主梳理知識,分類整合。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梳理方法,并提高梳理總結的能力。通過小組交流或個人對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的內容用圖表、文字或其他的方式表示出來,形成網絡狀的知識系統。
(2)通過查漏補缺,使知識更系統化。
(3)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
優秀名師中考歷史教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學生情況分析
初三學生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歷史小論文寫作水平不高。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世界歷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八個單元,共二十五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注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后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余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二十五分鐘教學新課;后十分鐘練習鞏固。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初二時,學生自主學習上做得不夠好,本學期我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讓學生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5、積極參加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6、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
六、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
第1—8周上冊講完
第9—10周期中復習
第11—18周下冊講完
第19—21周期末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