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教案匯編(精選2篇)
書憤教案匯編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及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
2、學習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過程與方法:
1、了解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特點,學會把握陸詩的感情基調;
2、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習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進而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法指導1、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4、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5、點撥法。對于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離騷》,杜甫的作品中我們學習了《蜀相》,今天我們學習陸游的《書憤》
二、誦讀指導:
1、教師范讀:
書憤(其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七律一般就按2-2-3拍的節奏來讀。本詩抻何韻?有什么好處?答:每聯第二句押an韻,天成節奏和韻律,讀起來回環上口,具有音樂美,給人以情韻流容的藝術感受。)
2、要求學生據此方法齊讀、熟讀。
3、解題:書,動詞,記錄,記下;全詩感情基調:“憤”。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自學指導語
聽錄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誦讀;然后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把握。(時間十分鐘)
自學檢測:
1、對詩中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題中“書”是書寫的意思,“書憤”即是抒發內心的郁憤之情。
B、“中原北望氣如山”意謂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
C、“塞上長城”比喻能捍衛國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許”即詩人不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物。
D、“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本指兄弟,這里指可以相比。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全詩共分兩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表現青壯年時期的抗敵豪情和戰斗經歷,后四句寫不被重用的悲憤和壯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聯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值得紀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滿了戰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憤和辛酸。
C、“千載誰堪伯仲間”,既贊揚諸葛亮無人可及,又表現了渴望效法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業的愿望。
D、全詩感情沉郁,氣韻雄厚,與李白詩風相近。
整體感知
1、首聯
詩的開頭兩句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形象。
那時他遙望被金人占領的北方,滿腔憤恨,氣勢如山,渴望一舉收復故土,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
2、頷聯
詩的三、四兩句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這兩句詩寫了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詩人36歲時)的兩次戰斗,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詩人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斗中去。
3、頸聯
詩的五、六句是寫現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只好徒自抒發歲月蹉跎、壯志未酬而鬢發先斑的感慨。
“塞上長城”這個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憤怒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詩人雖然沒有像檀道濟一樣被冤殺,但因為主戰而屢次被貶斥,“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這種“憤”多么強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塞上長城”,是詩人畢業的抱負。陸游不僅是詩人,而且是戰略家。“空自許”,與上文“世事艱”照應,是對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憤怒控訴和強烈指責。
4、尾聯
最后兩句詩人表明自己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仍以諸葛亮為榜樣,鞠躬盡瘁,至死不放棄恢復中原之志,干一番報國大業。
這首詩以“憤”為意脈,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第三、四句尤其寫得大氣磅薄,筆力雄健,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五、鑒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無成。對比
關于對“氣如山”的理解:資料注釋認為“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領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憤堆積如山”之意。你同意“氣憤堆積如山”這一說法嗎?
探討:理解成“氣憤堆積如山”只是就這一單個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領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氣憤堆積如山”,這樣的理解孤立地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聯系上下句,它卻是說不通的。承上理解,“早歲哪知世事艱”也就是青壯年時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復中原這件事竟是這樣艱難,所以詩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承下句理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事,而作者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所以后兩句是“氣如山”的具體表現,將報國愿望和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為具體、鮮明,故“氣如山”作“豪氣如山”理解更佳。詩人的報國壯志如山一樣雄壯,如山一樣堅定,如山一樣不可動搖。
2、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明確: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聯用典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諸氏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統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盡管蜀漢地狹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頌古為了非鄰居作者自負為衛國良將,卻“報國欲死無戰場”。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將全詩批判的矛頭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載”名反潔,到現的委婉含蓄,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5、這自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從早年豪邁到晚年的悲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負,洋溢燥熱的愛國熱情和滿膛的悲憤。
6、詩題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何事而“憤”,作者“憤”的根源又是什么?
所憤之一乃“世事艱”。艱者,難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事業,它究竟有多難?只舉同時代抗金英雄岳飛的遭遇可見一斑。抗金名將抱定“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殺得金兵聞風喪膽、節節敗退,直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就是這樣一位抗金骨干,卻正因為此被漢奸秦檜等民族敗類以“莫須有”之罪誣害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報國不僅無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這難度似乎難于上青天了。
所憤之二乃“塞上長城空自許”之“空自許”。所謂“塞上長城”是指自己年青時以捍衛祖國、揚威邊疆的名將期待自己,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是就詩人的經歷來看,年青時參加進士考試因位于秦檜的孫子秦塤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可謂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著一“空”字,沉痛之極。
所憤之三乃“鏡中衰鬢已先斑”。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自己卻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壯志難伸。著一“已”字,悲涼之至。
所憤之四乃“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為其終身大業。他在《出師表》中寫道:“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話正說出了陸游的心事。有誰比得上寫作《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沒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收復大業,無人領軍。
這四憤——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四“憤”的根源,其實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郁豪雄的風格。
7、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于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8、小結: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六、簡析陸游愛國詩歌
陸游詩歌成就顯著,現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愛國詩篇,這些詩歌,興溢著燥熱的愛國熱情,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戰斗性。
1、體現那種”“鐵馬橫戈”、“氣吞殘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
常恐埋山丘,不沒委鋒鏑。——《書悲》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引》
2、對投降派的堅決斗爭和尖銳諷刺:
褚只尚守和親策,志士虛捐少壯年。——《感憤》
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黨椰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夜讀范玉能攬轡錄》
3、從幻想或夢境里寄插花了的報國理想:
三更撫忱忽大叫,夢中奪沒權亭吳。——《樓上醉書》
夜闌臣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七、研究討論,比較分析:我們就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出兩首詩的異同?
1、社會背景:離亂時代
2、作者經歷:晚年之作胸懷大志不得重用
——(創作時間、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諸葛亮:杜甫——忠心、功績(慨嘆)
陸游——矢志不渝(羨慕)
——(同樣以諸葛亮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4、個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曠古悲涼)
(壯志難酬)陸游——渴望北伐復國(建功立業)
——(陸游以諸葛自況,渴望建功立業)補注:作此詩時,陸游已是61歲的老人。此時他已罷官6年,只掛著一個空職蟄居故鄉。直到作此詩,才因任權知軍州事(暫時主持地方軍隊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總結:
表達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陸游——用典明志
作品風格:杜甫——沉郁(深沉蘊藉)
陸游——(悲憤)悲壯
——因此基調悲憤,然而并不絕望,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八、延伸拓展
1、近人梁啟超在《讀陸放翁集》中稱贊陸游:“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又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明胡塵意不平。”課外搜集陸游的愛國詩詞,選擇你喜歡的一兩首推薦給大家。
【明確】陸游的愛國詩詞很多,最為著名的,如: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選一)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湖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九、課外搜集陸詩,加深這方面的認識。背誦這首詩。
書憤教案匯編 篇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充分的“知人論世”掌握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
2.當堂成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人情感的把握。
2.難點:與《蜀相》的比較。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回顧學生熟悉的詩歌引入作者:陸游
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二、知人論世:
作者簡介: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少年陸游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一貫堅持抗金主張,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
但在政治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
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60年來萬首詩”,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這首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時詩人61歲。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因而悲憤異常,這首詩是他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三、朗讀課文:
注意:節奏、感情基調的把握!
四、結合學生自主朗讀完畢后的理解鑒賞詩歌
南宋時,金兵入侵,中原淪陷在即。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
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
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少年時“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這一聯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
“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了詩題中的“憤”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這一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土。
“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形象地概括了兩次勝利的戰斗,可見他當年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斗中去。這兩次戰斗都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時詩人才36歲。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此聯說現在,抒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長城”,檀道濟的典故點明詩人之志。
“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后出師表》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因此基調悲憤,然而并不絕望,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總結: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五、拓展練習
.聯系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此詩和杜甫《蜀相》,說說它們在歌頌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情感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績方面:
杜甫:“功蓋三分國”、“天下計”、“老臣心”;
陸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個人情感:
杜甫: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
陸游: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伐復國,建功立業。
表現手法:
杜甫: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發感慨,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憑吊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
陸游: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后寫自己現在,最后以諸葛亮自況,全詩著重寫自己的“憤”,大氣磅礴,筆力雄健。
.短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解釋《書憤》起句和結句的意思,并說說它們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做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了詩題中的“憤”字,這是貫穿全詩的意脈。
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推向高潮。
起——承——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