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精選9篇)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1
環境創設
1.幼兒將觀察到的媽媽愛自己等愛家人的事情進行繪畫表征,組成《好媽媽》墻飾;同時將自己幫助媽媽做事情和自己設計的幫助媽媽輕松勞動的機器人的表征作品組成《關心好媽媽》《我設計的家務小助手》墻飾,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2.活動區增加《好媽媽》和《猜猜我有多愛你》等圖書,增加幼兒自制書《爸爸和我悄悄話》和《整理巧辦法》,進一步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生活活動
1.每天早晚刷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引導幼兒學習整理圖書、衣帽櫥以及清潔房間的辦法,掌握2~3種方便又快捷的勞動技巧。
3.引導幼兒了解“三八”婦女節,會用畫賀卡、說祝福的話、幫助做家務等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與關心。
家園共育
1.引導幼兒在家學會做家務,請家長教給幼兒做家務的簡單步驟和方法,并適量分配幼兒為家人服務的工作,讓他們負責做好。
2.請家長用照片或繪畫表征的方式為幼兒在家創設“我是小幫手”專欄,請家長拍攝幼兒在家中幫助長輩做家務的照片或錄像。
3.鼓勵爸爸和孩子共同為“秘密行動”進行準備,在家為媽媽慶祝“三八”節,表達對媽媽的.愛。
4.生活中你和孩子聊天,為孩子講述爸爸媽媽“愛孩子”的故事,使幼兒感受父母長輩的愛,并給予孩子表達愛的機會。
教學活動
1.“學媽媽”:理解兒歌內容,知道小燕子、小鴨子、小青蛙跟隨媽媽學到的不同本領;增強愛媽媽的情感,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體驗長大的快樂。
2.“不再麻煩好媽媽”:學會用親切柔和的聲音唱出愛媽媽的情感,能唱準歌曲中的連音和跳音;體驗媽媽的愛,喜歡通過歌曲向媽媽表達愛。
3.“家務小助手”:樂意為媽媽設計減輕家務勞動的機器人;能大膽運用點、線、面、色彩來裝飾和表現機器人的外形特征。
4.“小小清潔員”:懂得亂扔垃圾會污染環境,危害健康;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好習慣。
5.“小動物回家”:能理解7以內序數的含義,會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不同方向說出物體的排列次序;積極參與與排序活動,能大膽表述序列結果。
區域活動
美工區:
“餐具變變變”:能運用粘貼、裝飾與組合的方法將餐具創意成新物品。
科學區
1.“香花送媽媽”:了解花的用途,能用各種花瓣為媽媽做香水、香包、泡花茶等;觀察花在制作中的不同變化,會記錄自己的制作過程和發現。
2。“家用電器真方便”:知道3-4種家用電器的名稱和基本功能,感受家用電器在人們生活中的用處;對生活中的家用電器感興趣.
表演區:
1. “學媽媽”:幼兒能創編出小燕子、小鴨子等不同小動物的動作,表現兒歌中小燕子銜泥巴,小鴨子捉魚蝦等內容;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體驗與同伴合作表演的快樂。
2.“鍋碗瓢盆交響曲”:能運用各種廚房用具,隨音樂創造性的表演熱鬧的廚房工作情景,體驗表演的快樂。
閱讀區:
1.“爸爸媽媽的愛”: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并做成“謝謝爸爸媽媽的愛”信息報,能用較完整連貫的語言講給同伴聽。
2.“家中趣事”:能用較完整語言連貫講述自己與家人的趣事,體會家人對自己的愛。
角色區:
“媽媽”商品街”:能與同伴分工協商布置“媽媽”商品街,活動中禮貌待客,運用多種方式推銷自己的商品;學習向媽媽表達愛。
生活操作區:
“拿手小菜”:幼兒能自己用插絲器給蔬菜、水果插絲切片,嘗試做涼拌菜。
戶外活動:
1.“曬衣服”:在有間隔的物體和平衡木上走,發展動作的平衡性與協調性,活動中能勇敢的克服困難。
2.“送信”:會迅速往返跑,掌握其動作要領,從游戲中懂得應幫助有困難的人。
3.“挑水”:幼兒練習挑擔走,通過持物動作學會調節身體平衡。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2
一、教學內容:
長春版語文教材第六冊第九板塊習作《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講述以及習作訓練,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在各個方面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喚起學生對父母的感謝及關愛之情。
2、要把自己幫助爸爸、媽媽做的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寫清楚。
3、在習作中,要指導學生注重描寫自己在為父母做事過程和感受。
三、教學重、難點:
在習作中注重描寫自己在為父母做事過程和感受。
四、教學準備:
在習作前,教師要布置學生回家幫助爸爸、媽媽做事情的活動。布置時,要激發學生做事情的興趣,使學生懂得幫助爸爸媽媽做事情是自己長大的表現,避免為了習作而進行活動。
五、教學過程:
(一)、課文引入。
同學們,誰還記得在《媽媽的愛》一課,出示課文,指一名學生讀文,問:同學們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是的,從小到現在,我們的爸爸給過我們許多無微不至的關懷,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也可以關心我們的父母,我們應該怎樣關心、幫助他們呢?(板書課題: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二)、表達交流。
1、同學們都為自己的'父母做過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節課我們就把你們為自己的父母做過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說給大家聽。
2、小組內交流:
1 )、說一說你為父母做了什么事?
2 )、你在為爸爸媽媽做事情的時候,你的心情怎么樣?
3 )、接受了你的幫助后,你的爸爸媽媽有什么反映呢?
4 )、看到父母的感動后,你又有什么樣的想法呢?
3、匯報,教師相機指導。
4、互相評價,誰說的好,好在哪?
(三)、出示例文。
1、有一個同學,他在為星期天的時候也為他的媽媽做了一件事,并把他寫了下來,我們一起看一看他是怎么寫的吧:
2、作文讀完了,同學們認為他寫的怎么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
1 )洗頭的過程有沒有說清楚?
2 )有沒有“我”在洗頭過程中的感受?
3 )有沒有寫出爸爸媽媽的反應?
4 )是否寫出我對這件事的感受?
(四)、學生落筆。
同學們現在是不是也很想把自己為爸爸媽媽做的事也寫下來呢?現在就請動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寫的更好。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可以看出同學們真的長大了,懂事了,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并都愿意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愛。偶爾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能不能堅持下來,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做到是嗎?作文可以在下節課繼續完成和修改,然后讀給你的父母聽。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3
目標:
1、懂得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2、教育幼兒要關心,愛自己的家人。
3、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與指導:
1、“媽媽,我們回來了!”
(1)教師帶頭飾扮兔姐姐,幼兒扮小兔,一起在草地上念兒歌邊自由做小兔動作。
(2)下雨了,小兔們跑回家,走到家門口,兔姐姐帶領小兔們,敲門:“媽媽,我們回來了?”
2、推門進去,“媽媽去哪了?”
(1)小兔們走進家門,自由的圍著兔姐姐坐在家中的椅子上或地上。
(2)咦,媽媽呢,媽媽不在家,她回去什么地方呢?
(3)這么長的時間了,媽媽怎么還不回來,真著急,怎么辦呢?
(4)根據幼兒的回答,兔姐姐決定打電話問……
3、打電話了解媽媽的去向。
(1)怎么打電話呢?
(2)“媽媽沒有去上班,手機也關機了,這可怎么辦呢?
(3)我們怎么問爸爸呢?請大家想一句問爸爸的話。
(4)兔姐姐打電話,與爸爸通話:“喂,爸爸,我是小兔,你知道媽媽上哪去了嗎?噢,原來奶奶病了,媽媽去照顧奶奶了。”放下電話。
4、接到媽媽的電話。
(1)正在此時,電話鈴響了,兔姐姐拿起電話,原來是媽媽的打來的。
(2)放媽媽的`電話錄音:“小兔們,我是媽媽,奶奶病了,現在在醫院里,我在照顧奶奶,現在還不能回來,你們幫媽媽做些事情好嗎?小兔們,你們把外面的衣服收進來,折疊好;把桌子上的碗、調羹和杯子收起來放整齊;把桌子、椅子擦干凈;把地掃一掃;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把書架上的書整理整齊。小兔們聽清楚了嗎?媽媽再說一遍……好了,等一會媽媽回來看看我的寶寶是不是很能干,媽媽帶好吃的東西給你們吃,好嗎?小兔寶寶們再見!”
(3)你們聽到媽媽剛才在電話里說了什么?
(4)請小兔們幫媽媽做事情。
5、媽媽回來了。
(1)我們把加整理得多干凈呀,媽媽說的事情我們都做好了沒有?
(2)媽媽回來了,兔媽媽:“小兔寶寶,你們把家整理得真干凈呀,你們真是能干得好孩子,媽媽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吃的,我們一起坐下來吃好嗎?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的內容,感受媽媽的辛苦、偉大。
2、由衷的表達對媽媽的感謝并力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的重、難點
重點:教育幼兒關心、愛自己的家人。
難點:主動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光碟、VCD和電視機。
活動流程
1、播放兒歌(媽媽您歇歇吧)引發幼兒興趣,聽完提問:這首兒歌的內容是什么?小朋友們在干什么?
2、平時在家里,你會做哪些事情呢?你覺得做什么事情好呢?(通過幼兒說一說,培養了幼兒的表達能力)。
3、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看并說出掛圖內容,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4、教幼兒學習兒歌(培養幼兒朗讀的習慣)。
引導幼兒參與討論。
師:家里的家務活誰做得最多?家務做的'很多是什么感覺?你覺得媽媽辛苦嗎?為什么?
媽媽每天在家里做這么多的家務是不是很累?
我們是不是要幫辛苦的媽媽分擔一些家務?請大家想一想怎樣幫媽媽分擔家務?讓幼兒各抒已見,怎樣才能當媽媽的好幫手。
本環節加深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使幼兒認識到父母的辛苦和偉大,從小養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延伸
當媽媽的小幫手,分擔家務之后,有股小小的成就感,意識到自己長大了,雖然小小年紀,但自己的雙手也可以干很多事情。
成果與反思
這節課讓幼兒漸進明白,理解媽媽的辛勞和付出,家長備感欣慰。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5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激發幼兒愛長輩的情感。
2、在運動中體驗勞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衣架、衣褲、軟墊、報紙、大圖書、小圖書、不同類型的玩具若干
創設娃娃家的環境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
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一起來活動活動好嗎?
二、爸爸媽媽做家務:
今天天氣好,媽媽要整理房間了,你們幫助媽媽做一些小事好嗎?
1、收衣服:將曬著的衣服、褲子收下來,并折疊好放入相應的抽屜。
2、收軟墊:將曬在大型運動器具上的軟墊收回來,按不同的形狀歸類放入大箱子。
3、分玩具:將不同類型的玩具按同種類型放在箱子里。
4、分圖書:將報紙、大圖書、小圖書放入相應的抽屜。
三、幼兒休息一下,并說說自己是怎樣幫助媽媽整理的?
四、幼兒一起搬飲料:
爸爸買來了許多的飲料媽媽一個人搬不動怎么辦?(大家一起搬)那我們一起把它搬進來吧!
(幼兒將飲料從門口搬進來,放在指定的地方)
設計思路:
在主題活動"我愛我家"中,孩子們感受到了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愛,同時也懂得要愛護自己的家人。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則是體現孩子愛的一種方式。活動中讓孩子們幫助收衣服,整理玩具、報紙等都是孩子能做好的事情,增強了他們的`勞動能力。在平時的勞動中已經存在了一定的運動量,因此,本次活動就將生活內容與運動有效結合起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6
活動目標:
1、體會媽媽的辛苦,有幫助媽媽做家務的愿望。
2、了解媽媽關愛家庭的心情,初步懂得家庭的重要。
3、能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能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5、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 幼兒:有做家務的體驗、平時注意觀察媽媽的生活。 教師:了解幼兒對媽媽的認識。
2、物質材料: 教師采訪并拍攝幼兒的媽媽最喜歡做的事。 邀請一位幼兒的媽媽參與活動。 統計表、記錄紙、記錄筆、電腦、大屏幕
活動過程:
一、交流。
媽媽做的最多的一件事。
1、幼兒記錄“媽媽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你認為媽媽最喜歡做什么事”?
2、幼兒上臺交流、展示記錄表。
3、師生小結:媽媽做的最多的一件事。
二、觀看錄像。
媽媽最喜歡做的事。
1、幼兒觀看錄像。
2、幼兒選擇圖片展示媽媽最喜歡做的事。
3、師生對比:媽媽做的最多的'事和媽媽喜歡做的事。
三、討論。
為什么媽媽每天沒有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1、自由討論
2、個別交流
四、媽媽介紹。
為什么媽媽每天沒有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五、討論。
1、聽了媽媽的心里話,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想對媽媽說?
2、你能幫媽媽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動延伸:
1、幼兒制定“小幫手計劃”,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圖表“我是媽媽的小幫手”,并在幼兒間進行交流。
2、家長自拍幼兒在家當小幫手的情景,師生將照片布置成展板“我是媽媽的小幫手”。
3、深入開展“我是家中小主人”、“我是老師的小幫手”等系列活動 ,使幼兒從關心媽媽到關心親人、關心周圍的人,并使之內化,培養幼兒從小愛勞動,及關心他人的美好情感。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7
活動目標:
1、體會媽媽的辛苦,并學習幫忙做家務。
2、提高生活自立能力。
3、學習說出完整的感謝的話。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事先請家長幫助幼兒準備有扣子的衣服、褲子、襪子、鞋子。
2、每個幼兒都要準備一套刷牙用具、毛巾、臉盆。
3、抹布、水桶、掃把、簸箕等清潔用具。
活動過程:
1、教師先帶著幼兒念兒歌《媽媽的小幫手》。
2、請幼兒把帶來的衣服、褲子、鞋襪拿出來,讓幼兒自己把衣服、褲子換上,自己穿襪子、鞋子。
3、教師請幼兒拿出刷牙和洗臉用具,請大家示范刷牙洗臉的動作。
4、教師拿出各種清潔用具,示范各種清潔用具的使用方式,
如:擰干抹布的方法、擦桌子的方式、掃地的方式。
5、把幼兒分成幾組:擦桌子組、掃地組、收拾組。每組發給所
需要的'打掃工具,讓幼兒開始分工合作打掃。
6、當幼兒打掃完以后,教師可以問問幼兒打掃后的感覺。
7、教師請幼兒想一想,要怎么幫媽媽分擔家務,然后請大
家輪流上臺說說,告訴大家他要怎么當媽媽的小幫手。
8、請幼兒想一句感謝媽媽的話。請大家站到前面,大聲說出一句對媽媽的感謝,然后回家對著媽媽說出來。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8
教學目標:
1、感受分類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操作,能準確對物品進行分類。
2、進一步體會同一標準分類的確定性和不同標準分類的多樣性。
教具設計:
投影儀、分類物卡
教法運用:
探究法、交流法、操作法
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現在已經長大了,有沒有幫爸爸、媽媽做些事情呢?我們的好伙伴小明就經常幫媽媽做事,是媽媽的好幫手。一起瞧瞧,怎么樣?
二、整體感知
[出示投影幫媽媽整理衣服]
師:從圖中你都發現了什么?
(生交流發現)
師引導:小明要怎樣幫媽媽整理衣服呢?
(生小組內探討交流)
師:誰愿意當代表把自己小組的意見交流一下?
(生交流各組的想法)
師引導:還可以怎樣整理?只有一種整理方法嗎?
(生自主探究后積極交流,師引導生互評)
師小結:看來我們同學都很聰明,像剛才這樣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數學上叫分類。(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明確同一標準分類的.確定性]
師:我收集的小物品不知被誰給弄亂了,誰能幫幫我?
[師發給每人一袋分類物卡,有動物、植物和圖形,生自主探究]
(生到展臺前展示自己分好的物品,師生共評)
2、[不同標準分類的多樣性]
師: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有一個信封,打開來看是什么?(樹葉)請小組長組織小組同學,先討論,再把它們進行分類。
師巡視
各小組交流分法
師小結:小朋友們真棒,幾片小小的樹葉竟有這么多種分法。
四、拓展延伸
師: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分類現象?
師生交流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類,其實你仔細觀察生活中還有很多分類現象。今回家幫媽媽整理廚房,我們下節課再來交流。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媽媽的小幫手 篇9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分類的意義,通過動手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教學重點:
操作中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教學難點:
滲透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平時應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學法預設:
前置自學提綱設計
教學過程:
一、整理觀察,體會生活的需要——按標準分類。
“同學們,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幫媽媽整理衣服,并觀察你們家里的衣服是怎樣擺放的。你們做了嗎?(生:做了)
你們能幫媽媽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現在讓我們想一想,通過整理和觀察,你都發現了什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
學生同位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現在,誰想把你的發現聲音響亮的告訴全班同學?”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疊得很整齊,我爸爸的放在一個櫥里,媽媽的放在一個櫥里,我的放在一個櫥里。”
師:“這是把每個人的.衣服分別放在一起。”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褲子放在一起。”
師:“也就是說上衣、下衣分開來放。”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師:“你們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節分開來放。”
……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板書: 爸爸 媽媽 我 上衣 褲子 冬季 夏季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說得也棒極了。看來你們的媽媽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開來放的。(指著板書)
其實這些都是你們家分衣服的標準,而你的媽媽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開來放的做法,就叫做分類。”(揭示課題)
二、嘗試分類,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說了你們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類的,現在我們來給我們班集體這個大家分分類,好嗎?”
“你打算怎樣給全班同學分類呢?”(學生獨立思考)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學女同學來分”
(師板書:男 女)
師:“現在我們就按這個同學的想法來分分看。注意:請男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男同學,坐著的是女同學。請坐下。”“誰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生:“按東西路隊來分。”
(師板書:東路隊 西路隊)
師:“現在我們再來按這個同學的想法分分看。
注意:請東路隊的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又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東路隊的同學,坐著的是西路隊的同學。”